传播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8.5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提出者:麦库姆斯和肖(1972年)
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理论
提出者:诺依曼
三个过程:
A、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培养”理论
提出者:格伯纳,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内容: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由此一来,几经反复,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4、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主要理论内容: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多级传播”
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理论的提出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中的反馈特点是:(1)间接性。(2)迟延性。(3)零散性。(4)累积性。
意见领袖
提出人:拉扎斯菲尔德
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形成因素:
价值
信源
知识面
责任感
人际交往
社会地位
意见领袖的分布特点(解释):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2、五分法
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参加者多少、空间大小),可分为: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2人)
群体传播(3人以上)
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
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
大众传播(无界限,面对
一般社会大众)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宏观效果理论
核心观点: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间接的、长期的和潜在的。从这种宏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仍然是一种强效果。
代表性成果: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培养分析等。
“二级传播”模式:
受众中有两类人:一类人频繁接触媒介、社会交往活跃,另一类则相反,于是前一类人影响后一类人。前者叫“意见领袖”,后者是一般受众。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
背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
评价:是错误的唯意志论观点。该理论过于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略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
2: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为有限效果论时期;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
“二级传播理论”
《人民的选择》
实地调查法“伊里调查”
卢因(社会心理学家):
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
概念: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流经他的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叫做把关(gate-keeping),而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伊里调查”
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效果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为魔弹效果论时期;
早期的魔弹效果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它们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知识沟”理论
原因:经济条件的差异
传播技能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信息的选择性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大众传媒主要因“精英层”而存在,因此,更适合其口味、兴趣与价值取向。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从传播过程看,他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与缺陷:
特点:
综合性——全
交互性——活
缺陷: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因此有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与特点
(一)印刷媒介
(二)广播媒介
(三)影视(声像)媒介
(四)互动媒介
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霍夫兰(心理学家)
说服效果研究
“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被后人誉为:“传播学之父”
人类传播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书写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有限效果论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成果:一、“传播流”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二、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表明了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三、“使用与满足”研究。
3:70年代至现在第三个时期,为宏观效果论(回归强效果论、适度效果论)时期
反馈的作用
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能够激发和提高传播者的传播热情。
有助于传播者检查媒介信息所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
三、反馈的特点
自我传播中的信息反馈具有自为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它也具有不可靠和盲目的性质。
在人际传播中,信息反馈具有直接性、及时性和集中性、速知性等特性。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所罗门·阿什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信息压力
趋同心理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具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基本上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蒂奇诺“知识Baidu Nhomakorabea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信息传播难以有效控制,色情、淫秽、暴力内容。
有些网站随意传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网络传播的知识产权问题有待解决。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传播的分类
1、二分法
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
而“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热电影
冷电视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反馈
反馈”(Feedback),是美国的罗伯特·维纳(R.Wiener)在其《控制论》(1948)中首次提出的:反馈“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在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
集合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而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2)群体模仿和匿名性是解释集合行为的另外两种理论。
(3)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传播学说和传播模式,类型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6.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7.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8.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
(1.2直线模式,3.4.5循环互动模式,6.7.8社会系统模式)
《报刊的四种理论》
1、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B、意见表明和沉默扩散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C、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是意见环境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产生发展:16、17世纪英国——今
理论来源:君主和政府的绝对权力
主要理论内容:
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发展:1688年后英美等地
理论来源: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托马斯·杰斐逊:1789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发展:20世纪的美国
理论来源:从业人员实践,媒介自律守则,新闻自由委员会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的发展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键钮和拨号盘是人类思考力量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计算机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的特点是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其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必动用很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