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41.04 KB
- 文档页数:2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乡村振兴之路的任重道远。
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更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
当前,我国仍有较大比重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
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
乡村振兴不仅需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需关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农产品的生产。
只有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才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的挑战和困难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生产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利,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生产方式的落后及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滞后,需要引进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技术。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大挑战。
农村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
农村社会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而目前农村管理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基层政府经验不足、农村自治程度不高、农村犯罪率较高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三、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对策乡村振兴之路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困难,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四大工程”助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者:孙璐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2期孙璐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舒兰市立足文化惠民和文化育民,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实施文化小康工程,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的文化小康。
舒兰市大力实施“文化小康工程”,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建立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
舒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管理等各个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和重点扶持。
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1 年的3.5%提高到2013年的5.1%,增幅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建立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机制,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农村的多样化文化服务。
健全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立乡镇文化站,配备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农项目,构建覆盖乡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舒兰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完成了15 个乡镇文化站、210 个“农家书屋”、210 个农村文化大院及53 个农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搭建了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专门为农村文化活动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 1 台,添加配备了一批文化设施。
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1400 余册、光碟200盘,书架、阅览桌10 个,为文化大院配备了秧歌服、音响、大鼓及篮球架、乒乓球案和健身器材等设备,基本建成了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质的跨越。
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及实施路径思考作者:张洁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
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大要求”分别对应“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振兴,是紧密衔接、缺一不可的整体布局和实施路径。
鉴于此,深刻分析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的内在意蕴及联系,这对于理解作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条件、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
落实五大要求,践行实施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五大要求;实施路径;衔接机制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5-0061-12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mportant decision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basic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new era. The fiv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 lization Strategy are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rich life”. The “five requirement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 ecology, culture,organization and talents”.Th 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indispensable to overall layou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In view of thi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ly analyze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e fiv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a national macro top-level design. Studies have shows that the five major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oundati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is the condition, 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soul, effective governance is the guarantee and living well-off is the goal.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o implement the five requirements,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five requirements; implementation path; cohesion mechanism一、引言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5.11.07•【文号】中办发[2005]27号•【施行日期】2005.11.0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2005年11月7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现阶段农民文化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005-02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融构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大提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研究农民文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经济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余的要求,提高农民收入,政治上实行管理民主,保障农民权利,文化上要求乡村文明,村容整洁,发展农村文化。
一、现阶段农民文化的取得的成绩1.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改变农民价值观念。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注重实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河北省衡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了创建文明村的规划的制度和标准,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组织开展了“爱我家园关注健康”,“文明新风进万家”,“讲科学讲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系列宣传文化活动,深入实施“百村万户宣传文化示范工程”,“改陋习树新风,建设美好家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
村村建立文化图书馆,科技服务室,卫生保健室。
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创建:“文明村镇一条街”创建活动,把易风易俗和建设环境相结合,在农村开展路面硬化,街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引导群众建设新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畜禽乱跑,柴草乱堆,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等陋习,环境的变化提升了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重庆江津市建立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组织规范评议内容,健全评议制度。
对涉及违背道德规范的言行进行评议,通过批评、教育、感化转化被评议者的错误思想,纠正不道德的行为,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通过会议集中评议,评议活动针对农村家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家庭为依托,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
乡村振兴的意义与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
乡村振兴的意义深远且多方面,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发展路径。
一、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意义乡村振兴意味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产品生产为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需要开发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来满足社会需求。
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乡村振兴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城市和乡村因资源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发展不平衡。
通过乡村振兴,可以弥补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乡村振兴能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改善。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农业农村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乡村振兴注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方式,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四、农村土地利用和乡村规划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乡村规划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整治和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保护农田和耕地,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单一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
乡村振兴应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动力。
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这包括农村道路交通、通讯网络、水电供应、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提升。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部分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薄弱的,不同程度的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影响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怎样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以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鸣锣开道。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
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
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
乡村振兴有几个战略方向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推进乡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的策略包括多个方面,这里主要讲几个战略方向。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它突出了把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进优质农业生产要素,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转变传统农业经营和生产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包括农业进一步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方面。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这方面有的是建设公共设施,如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和生态环境等;有的则是提供社会服务,如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生存福利,还可以增强农民对政府的信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它旨在培育新兴产业和多种农产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渠道。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挥资源独特性,优化资源结构,拓宽产业链,提高品质关键技术,推进农业升级。
通过该举措可以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市场和活化农村经济。
四、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在这方面,需要的是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教育、文化活动等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同时,还要注重农民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的传播,为农村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建立生态产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持可持续生产。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这些方面彼此相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乡村的强劲发展。
申论范文: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申论范文: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而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失问题逐渐严重,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乡村文化空心化现象突出。
随着农村人口流失,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难,许多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其次,乡村文化发展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
再次,乡村文化发展缺乏创新与引领。
缺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发展的行动,导致乡村文化的发展缺乏思想引领和创新精神。
二、发展乡村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展乡村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精神支柱。
传统乡村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农村人民提供精神慰藉和认同感,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部分。
其次,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农村社区和家庭之间保持亲和力的纽带,对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再次,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
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乡村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的传承机制。
其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打造乡村文化示范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获得感。
再次,加强乡村文化创新与引领。
鼓励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发展,加强对乡村文化创新项目的支持,引领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8.11.26•【文号】文社图发[1998]80号•【施行日期】1998.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文化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9日实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原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有新规定)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1998年11月26日文社图发(1998)80号)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新时期农村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
为了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部党组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1)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二亿人口有九亿在农村。
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各级文化部门要深入学习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十年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业发展举世瞩目。
自媒体传播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自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传播形式。
通过自媒体,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发展得以推动。
首先,自媒体传播可以扩大乡村振兴的影响力。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重点,而自媒体传播可以将乡村振兴理念和政策等内容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
通过自媒体,可以向广大公众普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推广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支持。
同时,自媒体传播还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项目等提供更多的宣传和宣传渠道,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其次,自媒体传播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将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法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更广大的受众。
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可以组织开展农耕技艺、传统剪纸、古建筑、传统音乐等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同时,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农村故事、民俗风情、乡土风物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
此外,自媒体传播还可以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旅游逐渐兴起,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自媒体传播,可以宣传推广农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农村地区旅游观光,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自媒体平台还可以提供农村旅游线路规划、住宿餐饮等相关信息,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自媒体传播还可以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互动。
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关注农村自媒体账号,了解农村的最新情况和乡村振兴的进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农村有关部门、农民合作社等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城乡交流和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援助,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繁荣。
乡村振兴方面建言献策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言献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
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乡村振兴需要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要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鼓励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持农田的耕地功能和生态功能。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
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农村人才。
同时,要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六、加强乡村治理和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和组织机制。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整体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文化生活内容也更加充实,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还非常严峻。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一个首要问题,那就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领导层面看,缺少大文化观念,没有意识到文化是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大范畴,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是农村文化发展缓慢、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
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2、经费匮乏,设施老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农村文化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
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犹如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乡镇把原本是文化事业的项目和活动全部变为文化产业,让其挣钱自我发展、自生自灭,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同时,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难以满足群众之需,普遍为小、差、散的状态。
乡村振兴战略之新农村建设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农村,我们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建设路径。
本文将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开发、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金融支持和政府推动等方面来谈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一、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农业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农村地区应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农民增加农业劳动力参与现代农业经营。
同时,农村合作社发展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和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投资建设。
特别是加强县乡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同时,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条件。
三、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
同时,通过引进优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加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通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农民子女入学政策、优质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
五、农村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需要加以传承和保护。
通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修缮传统村落和文化建筑,传承乡土文化和农民的精神传统。
同时,通过农村文化旅游开发,吸引游客来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六、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农民休闲等形式,将风景优美的农村地区开发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