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的缺陷:

1)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

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I+G=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

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则i=s】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C0+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APC与MPC: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1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精品

函数也就确立了。

精品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 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IS曲线的斜率【公式:】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

IS曲线的移动

*自发消费(α):α↑→截距↑→IS右移

*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

*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

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t /(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 2. 凯恩斯的观点:

*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

*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目的:预防意外支出

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

3)货币的投机动机目的:获得收益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