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国象棋文化校本课程(中学也可用)

  • 格式:doc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3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象棋文化》校本课程学棋艺悟棋道树棋品促素质

小小的棋子,大大的世界

——《中国象棋文化(初稿)》校本课程序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经过众多棋手的不断研究、探索,对棋艺理论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从1956年象棋被正式列入体育比赛项目以后,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象棋不仅能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人的品格。现在,学校正式将中国象棋列为校本课程,把它从课外引入课内,对全校同学进行普及。象棋走进课堂,传授给我们的是知识、是文化、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棋类的技术。对我们来说,弈棋可磨练意志,锤炼品质,塑造性格,陶冶情操,而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冠军。象棋走进课堂,除了会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之外,还会有益于我们正常的文化课学习。这就是学校将中国象棋引入课堂的目的所在。

孩子们,中国象棋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小小的棋子,展示的却是大大的世界呀!让我们一起来看棋谱、读棋书、动棋子、写棋趣,徜徉在象棋文化的长河里,享受象棋文化的乐趣吧!愿治平乡中心学校的校园处处充满棋的灵气,早日建构棋韵校园。

《中国象棋文化(初稿)》校本课程目录

1.课程纲要 (1)

2.象棋历史与文化 (2)

3.象棋入门 (11)

4.战略战术 (18)

5.课程建议 (31)

《中国象棋文化(初稿)》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中国象棋文化(初稿)》

二、课程门类:艺体类

三、教材来源:创编

四、授课时间:56课时

五、授课对象: 1~9年级学生

六、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使人人学会下象棋,并提高棋艺水平。3.在象棋对弈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象棋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棋风棋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七、课程结构:

本课程分为:象棋历史与文化、象棋入门、战略战术三部分。分别适用初级和提高级两种棋艺水平的学生。

八、课程计划:

具体教学分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为一、二年级的起步层。这是象棋文化教育的初步阶段,重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象棋,认识、了解棋盘和棋具知识,认清棋子在棋盘上的基本位置,及每个棋子的特点、价值及基本走法,知道有关象棋的一些有趣故事、名人事迹等。教学形式以形象直观教学和游戏的形式为主,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看图片、录像,听演讲、演唱等,激发学生学习象棋的兴趣。

(2)第二层次为三、四年级的发展层。通过棋艺训练课教给学生下象棋的基本原理、基本杀法,懂得象棋棋规、从单个兵种的杀王到多个或联合兵种杀王,并进行象棋文化知识传授,渗透下棋与为人处事的简单道理,培养学生良好棋德棋风。

(3)第三层次为五、六年级的提高层。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一定象棋棋艺知识,懂得了棋艺的规则与原理,这个阶段就可以教给他们战术的综合运用。从最简单的单子杀王到联合兵种杀王,从单兵到多兵残局,锻炼学生处理全局与局部、进攻与防守、虚与实、舍与取等关系的能力,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其中,培养学生调动全局的能力,使学生头脑变得更聪明。

一、象棋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想:

通过向学生介始中国象棋的历史发展以及“棋人棋事棋语”,让学生初步感悟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教学课时:10课时

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老话说得好:“一棋在手,天下皆友;有此钟爱,今生何求?”

象棋是一项集科学、文化、竞技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透过象棋,可以折射出国民文化内涵及其底蕴。中国象棋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及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象棋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竞技,还体现在教育和陶冶情操上。

1.中国古代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2.中国象棋简史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

为“格五”。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

3.象棋术语

中国象棋:中国传统棋种。在正方形的棋盘上,分红、黑两方对弈。每方各有一帅(将)、两士、两相(象)、两车、两马、两炮、五兵(卒)。一方先走,然后轮流走子,以把对方“将死”、“困毙”或对方认输者为胜,不分胜负者为和局。

棋盘:对局工具。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相互交叉的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中间有一条未画直线的空白地带,叫做河界。两端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叫做九宫。双方在河界两边各占其半。现行规则为:按九道直线,执红棋方面从右到左用阿拉伯数字“1”至“9”来代表。

棋子:对局用具,通常为圆形木质或由金属、塑料等制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双方,每方各十六个,各分为七种,计:红方帅一个,车、马、炮、士、相各两个,兵五个;黑方将一个,车、马、炮、士、象各两个,卒五个。将与帅、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对局开始前,双方棋子在棋盘上有规定摆法。以上体制大抵形成于宋代。1984年起,国际上采用的新棋子,为一面汉字加英文译名,一面单纯图形。

开局:也称布局。名词。指一盘棋的开始阶段,对局双方根据战略、战术的需要,分别布置阵势,调遣兵力,抢占战略要点(有利于进攻或可威胁对方的据点)。其着数大致在十来个回合左右,此后进入“中局”。按先走起手第一着所走的棋子,可分“炮”、“马”、“兵”、“象”四大类,其中以“中炮”类开局在古局中出现最多,按战略、战术的不同,则可分急攻型、对攻型、缓攻型、稳健型等。是整个对局的开始和基础,对中局、残局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可分为先手与后手两种。前者一般为主动进攻,后者则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取守势或对抗争先。

中局:指对局中开局与残局之间的阶段。承上启下,为全局的重要一环。与开局、残局无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规定着数,通常指开局后约经十余个回合,双方经过战略部署,布阵列势就绪,即为中局。此时双方力量犹强,攻守矛盾较集中、突出,棋路变化复杂,战略上强调争先夺势胜于子力得失。明朱晋桢《橘中秘.全旨》所谓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清三乐居士《百局象棋谱》所谓得势舍车方有益,失先弃子必无成,均指以争先夺势为上。据此战略,战术上大致有运子取势、牵制、兑子争先、简化、紧逼谋子、反击、攻守兼备、突破、先弃后取、弃子攻杀等着法。当形势趋于明朗,胜、负或和稍露端倪时,即进入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