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流行的日语外来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32.56 KB
- 文档页数:1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作者:朱庭婷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3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交流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等,日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就是语言。
历史上中日语言交流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汉字单边的向日本输入的阶段,另一个是日语对中文逆输入的时期。
明治维新之时,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对西洋文化的学习,翻译了大量的外语著作,很多日本文人参考了外语本身的意思,利用汉字造出了很多新汉语名词,于是大量的新汉语名词也传入了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
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很多中国有志青年到日本留学,将大量的日本翻译的新汉语名词带回了国内,直到现在,日语的学术名词在中国使用的依然十分普及。
例如场景、地点、厕所、夹具、武士道、舞台、储蓄、准备、帝国、工具、服从、兵役、审查、派出所等等。
自古以来,大陆文明一直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文化,而中日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一直是中国单方面的向日本输出。
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成为了一个潮流,由此,伴随着留学生回国,将日本著作翻译过来,就形成了大量日语对中国的反哺。
就和以前日语中古代汉语的存在一样,很多日语也大量的出现在了中国文学乃至现代汉语的使用上。
这些变化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清代末期,中国的国力开始急速衰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侵略对象,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中国人在亡国的危机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寻求救国道路。
看着邻国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走资本主道路而变得富强,他们也发布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完全是按照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张提出来的。
可以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完全受到日本影响的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也在近代中国改革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横滨创建了报纸《清议报》和杂志《新民党报》,继续对中国改革进行探索和宣传。
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些词汇源于各种渠道,日本动漫作为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探讨其产生背景、传播路径、语言特点以及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日源动漫借词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兴起与流行。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本文将梳理出这些借词的产生背景,包括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年轻人的审美取向等因素。
本文将分析日源动漫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路径。
借助社交媒体、弹幕网站等网络平台,这些借词如何迅速传播并被广大网友接受和使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这些借词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演化,以及它们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
再次,本文将深入挖掘日源动漫借词的语言特点。
这些词汇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它们是如何融入汉语语言系统的?这些问题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将揭示这些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本文将评估日源动漫借词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引入是否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它们是否对汉语的语言规范产生了冲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探讨其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与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语言学、文化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日源动漫借词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表现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而在这日源动漫借词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还反映出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取向。
千禧年来日本ACG次文化新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补充与影响作者:杨丹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9期摘要: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演变背后是一个时代社会条件的变迁。
以日本ACG次文化为土壤孕育出的众多汉语新词反映着新媒体时代人们认知心理与概念范畴的转变,ACG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是对汉字纯洁性与中国传统语义表达的强烈冲击。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ACG次文化对汉语新词进行补充的几种基本形式,试阐述ACG次文化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ACG次文化;汉语新词;造词法所谓ACG是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这一概念涵盖了包括动画、漫画以及游戏在内的一系列发源自日本的虚拟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迅猛发展,以网络为载体,以ACG次文化为代表的日本典型流行文化逐渐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汹涌暗流。
如果把上世纪清末以“民主”“科学”等为代表的日语词的引入看做第一次语言冲击,把上世纪八十年代“料理”“新干线”等词语的引入看做第二次语言冲击,那么当今蓬勃发展的ACG次文化无疑将给我国汉语词汇系统带来再一次全新的激荡。
一、日本ACG次文化对汉语新词的补充形式(一)对音译单纯词的补充中国的ACG爱好者在进行交流时,受日本ACG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部分较为常见的日语词。
为在汉语语境下进行便捷式交际,这些日语词会以完全音译的方式转化为汉语词语,成为中国ACG次文化圈约定俗成的语言格式,并以网络为媒介,越来越多地被非ACG文化圈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以下列词语为例:他大姨妈:源自日语ただいま(tadaima),意为“我回来了”。
果咩:源自日语ごめん(gomen),是一种非正式的表示歉意的形式。
撒鼻息:源自日语寂し(sabishi),意为孤单寂寞。
赛高:源自日语平假名さいこう(saikou),意为形容某事或某物太棒了。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下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中国与日本两国为一衣带水邻国,并且我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从而使中国的词汇和日本的词汇发生双向交流。
汉语流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语言,日本词汇流传到我国,也对我国汉语词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就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背景下,分析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
标签: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日语词汇;汉语词汇;形态影响日本汉字来源于中国,汉字在传入到日本之后,对日语词汇进行了丰富,并且促进了日语的持续发展,使日语形成了完整性的体系。
但是在此背景下,日语对于汉字的影响被逐渐忽视。
简单来说,从两国语言词汇方面进行分析,汉语和日语是双向交流的,不仅有多种汉语词汇流入到日本,被日本所使用,还有较多的日语融入到汉语中。
本文使用翻译学中的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日语词汇在汉语词汇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归化和异化的理论内涵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归化的含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能够屈就读者,保证译本的流畅性,并且使译者能够尽量接近读者,使用读者在读书过程中习惯使用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进行表达。
异化翻译指的是尽量不打扰作者,使读者能够屈就作者,重视原文本中作者的文化态度及异质性,创新文本中的语言使用规范,使译者能够尽量接近作者,使用作者习惯使用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异化翻译理论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为尽量将原文本中的异质因素表达出来,具体就是尽量将原文本中的异常写作手法、语言形式和文化特点表现出来。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是规划和异化概念中翻译的升华和进一步拓展【1】。
2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及汉语中的日语词汇2.1日语中的汉语词汇,我国汉语在公元5世纪到日本传入,从而日语中就融合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日语中的古汉语词汇;第二类,日本人将原来的词汇进一步改造,使其成为汉语词汇,在改造之后的汉语词汇比原来的要高级,日本人就将这些词语间读,从而成为了汉语词。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异。
随着汉语和日语之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增加,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同时对于日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日语借词对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随着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比如“手机”、“动画”、“卡拉OK”、“便当”等等,这些词汇大多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到汉语中,使得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而在专业领域,尤其是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日语借词的应用更是普遍。
比如在科技领域,有很多技术名词是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比如“卡拉OK”、“电子邮箱”等,这些词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了惯用语,几乎没有人还会使用原本的汉语表达方式。
因此日语借词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还体现在汉语的音韵变化上。
由于日语的音节和汉语的音节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音韵变化也相对容易。
“咖啡”这个日语借词在汉语中是通过音译过来的,所以其音节结构与日语原词相似,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变化就可以适应汉语的语音规律,这种现象在大部分的日语借词中都可以看到。
正是由于这种音韵的相似性和容易变化性,使得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容易为汉语的发展做出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日语借词对于日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在日语教学中也需要对这些词汇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掌握。
日语借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日语和汉语的语言联系和差异。
通过学习日语借词,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日语和汉语的相似之处,也更容易掌握日语的词汇和语法。
现代汉语外来词素形式特点及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现代汉语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主
要来自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语种。
外来词素是构成外来词的基本单位,它们在形
式上和意义上都体现了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来词素形式的特点和对汉语的影响两个方
面进行阐述。
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素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
外来词素在形式上一般保持原始语中的
特点和音节结构。
来自英语的外来词素一般保留了英语中的辅音连缀、重读音节和韵母组
合等特征。
英语中的“pressure”(压力)经过音译为“压力”。
法语中的外来词素也保
留了其特有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特点。
法语中的“café”(咖啡馆)经过音译为“咖啡”。
外来词素对汉语的影响体现在词汇的丰富和语言文化的交流方面。
外来词素的引入丰
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为汉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词汇选择。
这些外来词素往往有着新颖、独特和精确的意义,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表达需求。
现代汉语中的“蓝牙”、“手机”、“网络”等词汇都是外来词素的产物,它们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人
们更加方便地表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外来词素的引入也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不同语
种的外来词素逐渐被汉语接纳和使用,并融合进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这种融合使得汉语
不仅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和独立性,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外来词素的引入还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内涵,使得汉语成为了一个开放、多元和兼容并
包的语言。
日汉外来语的使用比较摘要: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地促进各国文化的发展。
特别在英语、汉语和日语间语言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对丰富其本国语言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掌握这些新的词汇就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正确地使用这些词汇,将会给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活动带来一定的方便,同时也会对汉语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外来语经济贸易同形异义词同音同义一、来自日语的“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作用中国的古典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传入使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日本人又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
到了近代,汉字又在日本引进西方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把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以下用带引号的“外来语”区别日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
日常生活中“外来语”的引进也体现了生活的新变化、新时尚,如瘦身、健美、自助餐、度假村之类的词体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和“世界接轨”。
科学技术方面的外来语也被大量地引进,如基因、克隆、纳米、数码技术、软件等,这些词的广泛使用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汉语既是中国的输入国也是中国的输出国。
日语中的汉字原本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是原有的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的简化而演变成现有的语言,而日语中的汉字基本上还保留着中国古汉语的面貌;还有的经过日本人的加工形成了当今的日语,又从日本传到了中国。
这种语言的“反进口”现象也丰富了现代汉语。
例如“写真、人气、番号、卖场、仙贝”等词语的使用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日汉词语的同形异义正是因为中日的汉字有很多相同的特点,所以有些人认为用汉字的意义去理解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个误区。
不仅有的汉字有写法的不同,而且有些日语和汉语虽然是同一汉字,意义却不同或截然相反。
例如:最近中国经常流行的“留守儿童”一词,指的是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借词对于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
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以及汉字在日本的运用,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借词,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汉语的词汇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而且,这些借词词汇多处于日语的专业领域,例如政治、经济、医学等方面,丰富了汉语的专业词汇。
借词也使得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文化上独特的词汇,例如茶道、武士、花鸟画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影响。
在日语教学中,借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借词以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借词对于日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日语的外来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汉语借来的词语,这些借词在日语中有着独特的发音和意义,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发音规则和意义变化。
汉语的“中午”在日语中变成了“ちゅうごく”;汉语的“好吃”在日语中变成了“おいしい”等。
借词的引入也给日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这些借词来帮助学习者掌握日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汉语借来的日语词汇来加强对于日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的理解和运用。
借词也给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提供了一些便利,因为借词使得汉语和日语在词汇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学习者可以通过对于这些汉语借来的日语词汇的学习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借词对于两种语言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语的借词充实了日语的词汇量,并且通过这些借来的词汇,日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日语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而在汉语的借词中,也能看到一些日语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日本引入了中国的茶道文化,汉语中的“茶道”也被直接借入了日语中。
这种互动和影响使得中日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句法规则、表达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
日语借词是指汉语中直接借用或间接借用的日语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对于汉语和日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表。
通过使用日语借词,汉语词汇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许多日语词汇在中国社会中非常常见,例如“漫画”、“便当”、“寿司”等。
这些词汇
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使得汉语表达更加准确和具体。
日语借词加深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日
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通过借用日语词汇,汉语中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日本文化
的特点和习惯。
同样,通过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日本人们也能够更容易地了解中国文化。
日语借词对于日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于学习者来说,汉字的相似性使得学习日
语变得更加容易。
学习者可以通过汉字的音义相似性来记忆日语单词,同时也可以通过学
习日语单词来扩大对汉字的理解。
许多日语借词还具有与汉字相对应的假名读音,这进一
步方便了学习者对于日语词汇的掌握。
日语借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惑。
一些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在日语
中有所不同,这给学习者带来了理解和运用的困难。
一些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范围比
较狭窄,只在特定的领域或群体中使用,这给非专业学习者带来了困扰。
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加深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于日语教学起到了
积极的影响。
应该注意日语借词在使用和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借
词丰富汉语词汇和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外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班级:11中文0 姓名:祖明慧学号:20111579一、外来语的定义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如潮水般地涌如入中国大陆,随之,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进入现代汉语。
外来词也叫借词,就是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比如现在我们常说的“奥林匹克”、“巧克力”、“逻辑”、“手段”等等,都是外来词。
二、外来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汉语向其他语言借用外来词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人们熟悉的“苜蓿”、“葡萄”、“菠菜”三个词已在汉语里生存了二千多年,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语。
鸦片战争前,进入汉语的外来语多是动植物名称以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词语,比例虽小,但影响较大。
特别是佛教,自进入华夏大地,通过与儒教、道教、玄学的交织融合,很快演化成为一门国教,在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佛教如“行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对汉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伴随近现代西方文化而来的外来语,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虽然新旧交替很快,尚未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没有确切的数量,但根据汉语言专家王力的研究,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和鸦片战争以前相比,几乎一半以上是外来语,和“五四运动”时期相比,也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外来语。
最近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所收也达一万多条,其中主要来自英语和日语。
一般认为,在20世纪早期的二三十年间,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即发生欧化,主要有六种表现:(1)复音词的创造;(2)主语和系词的增加;(3)句子的延长;(4)可能式、被动式、记号的欧化;(5)联结成分的欧化;(6)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5〕。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日语中的很多汉字是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的,日本人不仅学习了汉字,创造了日语,反过来也发展和创造了很多现代汉语的词汇。
今天中国人很多日常惯用词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因为都是汉字组成,中国人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为外来语,很多人误认为这些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其实现代汉语很多常用词汇都是日本人造词后传入中国的。
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感到使用原来采自中国的词汇在表达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困难,于是日本人利用传统的语文资源加以改造,制造出了汉语中原来没有或虽有但意义不同的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后来这些新词通过中国留学人员传入中国。
下面这些现代汉语常用词都是日语传入中国的词汇:体育、法律、理想、杂志、解放、接吻、银行、派出所、半径、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编制、班级、白夜、采光、参观、常识、场合、场所、成分、成员、承认、乘客、出口、出庭、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代表、代言人、德育、登记、登载、敌视、抵抗、发明、法人、法庭、反动、反对、分配、分析、封锁、否定、否决、服务、服用、概括、概略、概念、概算、固定、固体、故障、关系、广告、广义、归纳、干部、化石、化学、化妆品、集团、集中、机关、机械、积极、基地、计划、记号、记录、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教养、教育学、阶级、节约、结核、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剧场、决算、绝对、介绍。
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劳动、劳动者、劳作、累减、类型、理论、理念、理事、理性、理智、力学、立场、临床、领海、领空、领土、历史。
论理学、论坛、论战、落选、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美感、美化、美术、民主、敏感、明确、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偶然、派遣、判决、陪审、批评、平面、评价、骑士、企业、气体、气质、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算、情报、权威、权限、权益、权利、人格、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商业、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失效、时间、时事、时效、思想、死角、所得税、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同情、同计、体操、唯心论、唯物论、卫生、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宣传、宣战、选举、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演出、演说、演习、义务、议决、议会、艺术、意识、意义、银幕、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运动、运动场、原子、展览会、战线、哲学、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资本、资本家、资料、自律、自然淘汰、自由、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等等都是日本词汇。
【常识】现代汉语从日本引入的词汇整理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
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
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汇,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日本人的原译直接拿过来用。
日语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文史哲经法艺数理化天地生医农,书面用词和口头用语,几乎无科不由,无处不在。
如科学文化几乎全面采用日本新的词汇。
在法律方面,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律术语,原样不动地被引入中国语言。
而社会科学方面,差不多中国所有文本上使用的基本语汇都是来自日本,在现代哲学方面,中国人完全依靠日本输出的词语。
根据中国方面学者的统计:在哲学,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法学,外交,文学,历史等)方面,列出的有社会,政党,政策,政府等105个词;在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方面,列出了自然,物质,宗教,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55个词汇;在日常生活用语方面,列出了直接,间接,古典,现代,表情等47个词汇。
此外今日中国人所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的大量复合词中:凡是以学结尾的词汇,如:财政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凡是以化结尾的词汇,如:特殊化,现代化,科学化;凡是以式结尾的词汇,如:速成式,问答式,简易式;凡是以炎结尾的病症词汇,如:关节炎,气管炎,脑炎,胃炎等;凡是以性结尾的复合词,如: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等;凡是以界结尾的复合词,如: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等;凡是以感结尾的复合词,如:美感,好感,恶感等;凡是以点结尾的复合词,如:观点,要点,焦点等;凡是以观结尾的复合词,如:悲观,乐观,人生观等;凡是论结尾的复合词,如:一元论,宿命论,无神论等;凡是以法结尾的复合词,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以及凡是以方法,作用,问题,时代,社会,主义,阶级等次为结尾的复合词,例如:心理作用,土地问题,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农民阶级,等等。
如何看待“西学东渐”语境下日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大量日语外来语词汇,是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翻译西书时产生的,然而,其中相当部分可追溯到中国“西学东渐”时的汉译西书。
汉译西书产生的新译词没有直接融入到主流的汉语文体之中,却东传日本,对丰富近代日语词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在20世纪初又通过汉译日书的形式回流到中国,从而对丰富汉语词汇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果没有日语外来词的大量涌入,汉译西书中的新词未必会这么快地融入汉语,甚至影响到汉语的文体。
【关键词】汉译西书日语外来词复音词文体引言现代汉语文体的形成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但其演变却发生在清末民初,与“西学东渐”时外来文化的涌入尤其是大量日语外来词在汉语中的立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末之前我国文体是文言体,其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言简意赅。
而日语外来词多是复音词,尤以双音词为多。
随着大量复音词在文言体中的运用以及“东瀛文体”的逐渐渗入,汉语现代文体逐步形成。
其中,日语外来词的大量借用起到了核心作用。
日语外来词的话题多年来一直颇有争议。
中日均有不少学者研究该问题,主要围绕几个方面:1)日语外来词的定性和判别标准问题;2)外来词的源头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是仁者见仁,但却很有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现代汉语中的大量日语词汇,是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翻译西书时产生的,然而,其中相当部分却可追溯到中国“西学东渐”时的汉译西书。
汉译西书中产生的新词在当时并未对汉语文体本身产生影响,没有被清廷及民间所接纳而融入汉语体系,反倒是后来随日语外来词以及“东瀛文体”的大量涌入,对现代汉语文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一、汉译西书与近代日语新词近代日语新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大量翻译西学时出现的词汇,主要由三方面构成:第一是中国古典词语的词义更新,第二是直接借用中国汉译西书的新词汇,第三则是日本自创的新词语。
其中,借用汉译西书的复音译词占有很大比例,这也是被学者考证最多的部分。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作者:李笑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2期摘要: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日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来自于中国,同时中文对日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我国文字从日本又反输出中国。
日语与中文是相互影响的,而且我国近年来也引进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应用到中国文化中去,使我国的文字结构不断的创新。
日语外来词在中文词汇上有着很深的影响,同时也被人们广泛应用。
基于此,本文对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日语;外来词;中文;影响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前言中国文字的出现给日本的语言带去了非常丰富的词汇,而且中国汉字的发音对日语发展也形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文字的一些虚字对日语语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人们都知道日本文字是由中国文字传入形成的,从而人们忽视了日语对中文的影响。
实际上,就词汇来说,中文与日语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我国虽然有大量的文字传入到日语中去,但是又有大量的日语词汇来到中文中,这对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增加双方文化交流,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直到今天,我国还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词汇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丰富我国汉语词汇,促进我国文化发展。
一、日语词汇进入中文的原因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其他民族语言吸取过来的,并使他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词汇结构。
中文为了自身的发展,吸取其他民族的语言,不断丰富自身自身词汇,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1]。
同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一些新事物都在进行创新,中文没有可用的词汇来表达时就会吸取外来词汇并将中文进行结合,从而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我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我国与日本开始学习文化,并促各自的发展。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学习西方近代史,并翻译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著作。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正面影响1. 外来语在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2. 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同时影响到国人的思维方式 3. 外来语的不稳定性促进了词语的简化 4. 外来语使汉语的表达更商业化5. 外来语对国人的影响.中国近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新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进入20世纪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来语(现在主要是美国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外来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计算机领域由于美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发展水平最高,所以它在这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而这一领域,尤其是网络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
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电子邮件(e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网上销售(etailing)、网迷(cybernaut)等。
还有部分专业词汇直接使用英语或英语缩略语,比如CEO、IP、WWW、Windows、Powerpoint、Flash、Alt、Ctrl、Del等。
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牌都属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它们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In Touch with Tomorrow”(TOSHIBA);“Impossible is Nothing”(Nike); “I Love the Game”(NBA);“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洗衣粉)等广告语,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
http://www.bfwx.org
142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曾
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
给自足的。”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从外国或者其他民族吸收进来
的成分,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沙发、拷贝、高尔夫”这些日
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一般都知道它们是随着我国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中从英语“safa copy golf”吸收而来,
为我所用。但对于“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近年来频频出现在
人们口头,见诸于报纸杂志的热门词汇的来源却知之甚少,甚至
理所当然的认为它们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但追根述源,另很多人瞠目结舌得答案却是,它们来自于日语。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
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在璀璨精深的中华文化面
前也一直是一个谦卑的学生,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
汉字被日本所借用一直到今天。甚至有这么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
要是没有汉字,可能今天的日本人都不会书写。然而近代经过了
明治维新的日本却迅速地崛起,走到了昔日老师的前面, 并反过
来影响了昔日老师。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 改革革命,科学教育,
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这一影响更在我们的
语言文字-汉语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我们今天的汉语中,干部、
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派出所、警察、宪兵……
都是来自于日语。这些词汇多来自于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战败
自省所发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本来是要向西方学习,要向别
人学习,就要懂得别人的思想,那么翻译西方的著作就显得很必要。
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当时他们向西方学习较早,并且学习的卓
有成效,我国便转而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
西方。这样一来,这些当初日本人引入西方事物概念时利用汉字
所创造出来的词自然又反过来输入到我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而前面提到的“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词汇则是近年来随
着我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而
带来的。他们多数不是直接从日本输入,而是经由台湾、香港等
中华文化圈内的地方“中转”后,间接输入我国大陆的。那么人
们为什么不能像区分“沙发、拷贝、高尔夫”这些词汇样很容易
的理解它们来自于英语,却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气、写真、公务员”
等词汇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总的说来,汉语中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语中早期的外来语,在日语中也可写成汉
字,这类词数量很少,如“瓦斯,混凝土”等。另一类是在引进
西方事物的概念时,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的词,其中有一些取自
中国古典,而在日语中改变了原义,又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词
汇以医学术语,修辞学法居多。如“血压、细胞、议论文、形式”
等等,这些词造词规律与汉语相同,在中国使用时间已久,许多
词已很难分出是中文原有词,还是来自日文的外来语,甚至大部
分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人气”和“写真”
就是这种情况。“人气”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人的意气、气质、
感情等。日语的“人气”则是“人望、人缘、受欢迎”等意义。
近年来“人气”引入汉语以后又引申为“热闹、受到瞩目”等意
思并频频见于报纸新闻等媒体,如:“某位人气明星主演的电影
好评如潮”等成为流行用语。后又发展为“人心、凝聚力”等义,
常用于商业领域,如“一支股票的成绩主要看成交量,只要人气
足,要涨也是很快的。”“写真”古代汉语中本义是摹画人像或
描绘景物。而日语则借用“写真”来翻译英语photography 和
photograph,使之有了摄影照相和照片的意义,借用了其形却并
未用其意。后来引入我国,近来意义也被“摄影照相”和“照片”
所代替。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写真馆”既是照相馆的意思。
日语词进入汉语主要是“借形”,不采用日语的发音,汉字写法
遵循汉语习惯,这是由日语、汉语都有汉字的特点决定的。其实
细细算来我们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
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
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
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甚至不得不这样说,今天的
中国人,如果离开了这些由日本人“创造”的汉字想说一句完整
的话可能都有困难。
抛开历史的原因,为什么这些近年来出现在汉语中日语外来
词汇会如此流行,并有大行其道之势?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接触到的新思想,新事物不断
增多,原来的词汇又不能适应表达这些新思想新事物,自然而然
会想去创造一些词汇,而回头发现我们的近邻日本已经创造出来,
并且是用我们当年传授给他们的汉字来表达的时候,就“信手拈来”
拿来用了,甚至不认为它是外来语。
其次,近年来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对外来的事物越来越
认同的多,甚至趋于倾慕。例如现在的年轻人说话时能蹦出个“洋
文”也觉得是件时髦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日源的外来词能迅速
铺展开来也不难理解了。
最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他的易用性,生动性。
这些日语的外来词汇把外来的思想和概念汉字化了,对我们这些
从小写汉字读汉字的中国人来说易懂、好用,比其他语言的外来
词更容易吸收。如这几年出现在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就是这
样一个典型的日语外来词汇。“便利店”其实就是“超市”的意思,
但它又超出超市的概念。“便利店”不仅具有超市可以卖日常生
活用品的功能,它还可以为你充值公交卡、为手机快速充电甚至
交水电费等。想想确实很便利,于是“便利店”这些能生动反映
事物特征的日语外来词汇便很快的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近年来日语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对我们的思维,
文化甚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都产生了影响。他大大的丰富了
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
了贡献!
近年来新流行的日语外来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赖 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 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其实有很多词汇来自日语。如“人气、写真、公务员”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这些日语外来词
汇漂洋过海出现在汉语中,其中一些日语汉字所传达的意思已经背离了其在汉语中本来的意义,对现代汉语甚至当代中国的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日语 流行文化 新思想 外来词汇
参考文献:
[1] 周玉琨、曲娟,《日源汉字词的语义特点》,汉字文化,
2004.06
[2] 冯永胜,《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语》,科技信息,2006
[3] 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