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价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综述

一、知识体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主题: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东西方的先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西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主题:以人为本。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17-19世纪

主题: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20世纪前期

主题:民族独立。

5、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主题: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的结合。

二、知识归类(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关注民生问题:唐太宗;孙中山;邓小平。

2、关注民族问题:唐太宗、康熙;华盛顿;甘地;列宁、毛泽东

3、关注外对政策:唐太宗;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毛泽东、邓小平

三、评价人物的注意

1、关注人物的历史背景

2、关注人物的不同评价

3、关注人物的贡献(使用标准用语)

4、关注人物的事迹(具体事迹及阅读材料概括)

例题: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09海南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答案:(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3分)

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

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4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不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⑵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答案: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2分)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2分)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