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 格式:doc
  • 大小:99.0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忌用补敛之品

12345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2

34内伤咳嗽

567

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1. 发作期1

2342. 缓解期13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实喘

123

452.虚喘

1 2

3五、肺痈 1)初 23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补虚”

1234七、肺胀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23

4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 12

2.悬饮 12

3 43.溢饮 4.支饮 12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

234

2.齿衄

123.咳血

1

23

4.吐血

1235.便血

1

26.尿血

12

3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

234567十一、胸痹 首见《金匮》

,特点“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胸阳不振

1234

56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

1.实证

12

342.虚证

1

234

十三、厥证 肝心

《内经》

:a 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b 肢体和手足逆冷 《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 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1.气厥

122.血厥

123

4保和丸

十四、自汗、盗汗 《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12

3 45十五、郁证

丹溪气血火食湿痰六郁,气郁为主,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23

2.虚证

123

十六、癫狂 《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

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 《难经》区分癫狂;丹溪“痰”;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

癫证

12狂证

345

十七、痫证

《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12345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正传》:“通则不痛”;张景岳区分真心痛,强调气滞,主张理气 肝脾

1234

5

67十九、噎膈

123

4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

实证

1234虚证

1

2二十一、呃逆病机: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 治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23

45二十二、泄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梳利、

5

6二十三、痢疾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 湿滞疫毒 《内经》“肠癖”,《难经》“大瘕泻”,《济生方》痢疾

123456

“通则不痛”,“痛随利减”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12345

6二十五、便秘《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123

45;

《伤寒》设胸满胁痛者,予小柴胡汤

12

34

二十七、黄疸

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内经》提出病名与主症; 《金匮》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以湿邪为关键,脾胃肝胆,治以化湿利小便为大法

阳黄

1

23阴黄

1

2

123

二十八、积聚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本虚标实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2积证

123

二十九、鼓胀又称蜘蛛蛊

病名首见《内经》

1233

45三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 《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

外感头痛

1

23内伤头痛

12345三十一、眩晕 肝脾肾

《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

1234

5《素问》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王履分“真中、类中”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

病理因素:虚、火、风、痰、气、血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1.中经络

1

23

21

2

3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