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与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本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依存于自然,又影响自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当前由于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变得日益复杂,并且互相紧密交织。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都与解决一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联系。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推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经过了历史上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已进入新的生态社会。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社会实践已经提出了社会科学必须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进行研究的客观要求。

再从科学本身的发展来看,一切科学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也反映了科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代的科学是高度综合的科学,古老的哲学几乎包容了当时人类的一切科学知识。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本身也在不断地分支细化,逐渐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以及各自的庞大学科体系,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科学本身的发展又走向互相交叉结合,并且不断形成新的边缘交叉学科。这也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研究成为客观发展的必然。

中国社科院比较早地认识了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这一科学发展趋势,在对两大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和建立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走在了前面。上世纪80年代初,我院的前辈学者许涤新先生提出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于光远先生提出建立我国的国土经济学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从笔者参加我国生态经济学建立和发展工作的情况和认识看,倡导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指导当前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1980年9月,我院倡导生态经济学,召开的第一个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就把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侯学煜、阳含熙等学部委员请来,和许涤新等著名经济学家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开展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0年来我院遵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组织起这方面的专家队伍,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无到有,建立了新兴学科的初步理论体系;从更接近实际的层次上,探索建立生态经济管理学理论;深入实际,总结20年来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于指导当前经济具体实践。从分层创新理论到具体指导实践的各层次上,取得了不少成绩。我院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其作用明显地表现在从各个层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上。仍以生态经济学的情况为例,在宏观层次上,我院提出的建立资源利用新方针:“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提法,已经在有关中央文件中被采用。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近年来我院专家愈来愈多地应邀参加了各部门、各地区和企业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如国家林业局、海洋局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推动进行生态经济管理的工作,江苏建设生态省,湖南、河南、海南、北京等建设生态经济市(县),以及一些生态企业的咨询、考察、规划、设计等工作。此外,在面向公众的层次上,进行理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如应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省卫视台等媒体进行的生态经济咨询、宣传工作。其中突出的有:1993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的邀请,举办“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科学普及广播讲座,据估测,有几千万人收听。瑞典科学院的专家也来函表示赞扬和关注。我亲身感受到了我院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实际作用。目前“生态经济”的思想已经被我国各级领导普遍接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并已经成为鼓舞和推动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队伍继续前进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也很重视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研究,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1988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笃正等同志向全国人大提出了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成立“国情研究小组”,研究近期和长期国情,为国家进行资源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的建议,并派专家代表团与我院座谈。近年来,又更多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例如“香

山科学会议”,1992年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创办,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长设性学术会议,受到中央领导重视。本来一直是自然科学专家进行研讨。现在,明显地突出强调两大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其中200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98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生态工业系统”,邀请到会的41人,其中自然科学界38人,社会科学界3人,我院原副院长滕藤应邀参加并主持;2003年4月在湖州市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02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邀请到会的有研究员、教授38人,其中自然科学界37人,社会科学界1人。两次会议都重视两大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后一次会议强调指出,香山科学会议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共同研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成功的经验。当前依靠单学科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学科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生态时代,一个“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形成,可持续发展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科学本身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共识。我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应该继续站在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前沿,进一步推动对两大科学结合进行研究,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考古学这个词汇源于希腊文,原义为研究古代或古代事物的科学。17世纪这个词被再次使用时,其词义的范围有所变化,指对古迹和古物尤其是指对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古迹和古物的研究。19世纪以后,这个词被用于泛指所有古迹和古物的研究。

关于考古学的定义,夏鼐先生和王仲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阐述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这一表述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了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标,是中国考古学界对考古学理解的代表性认识。基于这一认识,结合近20年来考古学的发展与变化,我们认为,对考古学的定义,似可进一步作如下表述: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表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过去”

20世纪70年代之前,考古学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古代”。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因此各国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下限也有很大差异———英国以诺曼人入侵(1066年),法国以加洛林王朝覆灭(987年),美洲各国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492年),日本以平安时代结束(1192年),我国以明王朝灭亡(1644年),等等。

近20多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中世纪以后历史的重视,作为广义历史学一部分的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逐渐向晚近扩展。如英国的“中世纪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下限延至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0年);后又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其研究的年代范围为18和19世纪。在美洲,出现了“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其研究的年代范围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各国的独立。日本先是出现了“中世纪考古学”,研究范围为镰仓时期和室町时期;后来又出现了“近世考古学”,其研究年代从江户时期至明治维新时期;近年,更出现了“战迹考古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与美军在冲绳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