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堤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最早、影响最大的理论。
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概念理论发展为视角,在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做比较的基础上,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原则understanding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ng yumin【abstract】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eugene a. nida,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1980s. it has alread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western theorie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field. the whole thesis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theory properl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keywords】eugene a.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ncipal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一直是译界争论的问题,是决定译者译文走向的根本问题。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对其进行再认识。
奈达是一位在语言学和翻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我们将先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即翻译应以原文和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反应为标准,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应注重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促进文化交流等。
然而,我们也将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读者反应可能导致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以及在处理某些特定文本类型时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贡献。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西方语言学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对应。
他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语义和风格,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含义,如同源语读者一样。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并非一种绝对的等同,而是一种相对的对等,它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涉及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的表达效果与原文在源语中的表达效果尽可能接近。
奈达“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奈达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尤其是其“功能对等”理论更是为人们所极力追捧。
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其主要将传统意义上翻译,即原文与译文的比较,转移到二者的过程比较。
翻译的目的是不再是追求形式的对等而是转向“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的关系大体一致。
换言之,功能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其次功能对等要达到的翻译目标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
由此看出奈达主张意译,主张“归化”。
掌握了功能对等的基本定义及要求,那么在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上,奈达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6个条件(原书38-38页),当然若直译或形式对等可以达到指称意义与关联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则无须在形式上进行调整。
在此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简而言之,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意义,而联想意义往往指词的情感与隐含意义。
第一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指称意义传递错误时,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或可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解释可能造成的误解。
例如:SL:Nevertheless we are at a critical time for this species.(选自China’s Panda Reserves)。
TL1:但是,我们正处在熊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TL2:然而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例中,原文的意义指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处境不佳的现状,而译文按照形式对应的方式译,表达的意义却是“人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指称意义,因此应在译文中做出调整,应译为“大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
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
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
”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论奈达的等效对等理论对英汉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作用只有三个原则: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来自于奈达年所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提倡的“对等效应”原则,动态对等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动态对等原则的建议就是使目标语读者和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言的接受者和文中表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维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信息须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的特点、市场需求和目标语读者所在的文化语境的期盼利尼县展开适当的调整。
2、奈达动态对等到奈达功能对等的转换奈达在他年所撰的《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中,首次明确提出“功能对等”这个多样的专业术语,但他指出之前所明确提出的“动态对等”和之后明确提出的“功能对等”没非常大的相同。
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言》中解释道:之前的“动态对等”是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语言的对应必须要优先于文体和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说法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争议,反而会让人们产生“翻译文本的意义和信息与翻译文体本身的文体形式是矛盾关系”的观点,所以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与困惑,他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
因为这个术语里的“功能”一词重点注重了译者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功能对等”更能够精确地抒发奈达所明确提出的对等思想。
语言新探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闫月贺燕山大学摘要:翻译对等是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许多翻译理论界把翻译对等视为自己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尤金•尼达的翻译理论源于他自20世纪40年代翻译和组织《圣经》翻译的实践工作。
他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留给翻译研究的是他的对等效应理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在“等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将动态等效演化为功能等效。
他将功能对等的目标定义为寻找与源语言消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
在本文中,我将主要介绍功能对等,并根据我对该理论的理解解释一些句子。
然后在研究结束后得出一个结论,希望本文能有助于您对功能等价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翻译对等;功能对等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来的信息接受者和信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奈达的翻译理论有四项基本要求:第一:言之即理;第二:传达原文精神;第三:表达自然流畅;第四:能够产生共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理论可以成为不同源文本类型的指导,而翻译应当为读者服务。
所有翻译工作,如文学书籍、商业信件或甚至教科书,都必须侧重于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这是翻译的最终目标。
对等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即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本层次、文体层次。
我将在下一部分以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四个层次。
一、案例分析(一)词汇对等词汇对等是奈达理论的基本对等单位。
所有的文章都是从词汇对等开始的。
因此,虽然词汇翻译的小单位,但我们必须小心地处理,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会破坏整个翻译过程。
Example 1:从领导的讲话看,他们越来越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受污染影响的健康问题了。
Translation:Judging from their speeches,Chinese leaders are increasingly anxious about foul air, filthy water and unhealthy levels of pollutants.中国领导的演讲稿通常都会重复同样的字词,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然而英语中极力避免用词重复。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走向全球化格局、多元化方式,大到洲际小到国际间的商务交流日趋频繁,专业化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稀缺,我国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这与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运行中没有渗透对等的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翻译者在翻译的进行中未能遵守这项对等的理论也变成限制商务的谈判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对外贸易,也会对国家形象造成重要影响。
1 关于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就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分支,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被列入学术研究。
它涵盖着商业活动中的多个领域,例如科技译者,外贸译者,外资引入表明,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业,国际运输业等多个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变革显得愈加频密。
英语也因此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沦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交流沟通交流方式。
因此商务英语也显得越来越关键。
国内外许多专家也都在不断地投身于商务英语的研究之中。
在我国,针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调查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先例,并且留下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包括肖满军的《商务英语翻译及词义的正确理解与选择》,张勇的《词汇意义的正确理解》,周立人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动态对等的应用》,刘法公的《中英商务英语翻译原则的探索》以及廖莹的《国际商务英语学——理论,语言以及实践》等著作和论述。
在廖莹的研究报告中,对商务联络的十三个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概括,并指出国际商业活动的文字写作应当遵守7个c的原则,这七个c包括completeness(完整性),clearness(清晰性),concreteness(可推敲性),conciseness(警醒性),courtesy(礼节性),consideration(可考虑性)以及correctness(正确性)。
在国外的研究者中,尤金奈超过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的译者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首次明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在译者领域获得非常大顺利。
并且在《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的横跨》一书中已经开始用“功能对等理论”替代了模棱两可的“动态理念”。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收稿日期:2004-03-29作者简介:王丽君(1970-),女,四川绵阳人,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
- 43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王丽君(唐山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和实践》;动态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43-03尤金·奈达博士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发展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交际翻译就是“力图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尽可能接近的反应”。
[1]交际法的翻译理论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最能体现其交际翻译理论的著作是他与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和实践》(1969年)一书。
这本书起初是为圣经的翻译者编写的教科书,后来因其极高的学术价值被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大学用作翻译教材。
一、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2]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奈达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金隄的《等效翻译探
索》,系统地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的等效翻译理论。
比较奈达和金隄的翻译理论是为了揭示其异同: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不同之处,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金隄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
标签:动态对等;等效;奈达;金隄;效果
一、绪论
金隄和奈达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学者,他们对翻译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等效翻译理论的代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国的翻译学者们便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转向了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奈达试图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如语言学和交际理论,来科学地分析翻译过程,并解读翻译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反观中国翻译学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等效翻译论,这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下文将简要叙述下两人各自对翻译的见解。
二、金隄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
1、金隄的翻译理论简介
金隄,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他的理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理论命名为等效翻译理论。
他把自己的理论成功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这一点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利西斯》中可以体现。
此外,金隄还对奈达理论的准确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等效翻译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金隄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确保准确和流利。
译者不应该只关注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全局翻译的整体把握。
在他看来,准确性是指译文文本的内容应符合原文的内容,而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以达到流畅自然的翻译,两者兼顾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
2、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以他对翻译的科学研究而著名。
他对翻译理论最显著的贡献是动态对等,也称之为“功能对等”,它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中没有相同的等价物,所以译者应该做的是找到最贴切自然
的对等。
他提出了对等的两种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将形式对等定义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关注信息本身”(Nida,1964:159)。
另一方面,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实现完整自然的表达,并侧重于读者的反应。
目的语读者只有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读者反应,才是动态对等的翻译。
在奈达的理论中,“等效”是指译文无限地接近原文。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奈达认为有必要追求最接近而自然的对等,这才能更贴切地展现原文希望对读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金隄与奈达翻译理论评析
1、两理论的相似点
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金隄借鉴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在其《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金隄发展了奈达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接受者”、“效果”和“对等”,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始终考虑到目标读者,尽量减少误读和理解困难,从而达到动态对等。
等效翻译是中外翻译家都追求的一种翻译境界,这样的译文不仅达意,而且传神,因此更能打动读者,触动他们的内心。
综上所述,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接近,他们对翻译方法的看法和对等效翻译的理解基本一致,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巨大。
2、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虽然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翻译实践者与翻译理论家。
金隄是一个实干型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一整本书《尤利西斯》,这是他在翻译实践中对等效翻译的追求与探索。
金隄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宗教翻译,因而某些观点对于指导一般性的翻译实践有着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将翻译理论应用于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增强翻译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金隄把他的理论引入文学实践,他的《尤利西斯》英译本是一个成功的翻译,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扩展与创新。
然而,奈达是一个理论家,他仅注重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翻译过一篇文章。
(2)以文本为导向或读者为导向。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重视原文,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更注重目的语读者。
奈达认为,要衡量译文是否与原文动态对等,只需要比较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达到了对等。
然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忠实于原文本,而不是目的語读者。
金隄认为,目的语读者若能通过阅读译文摄取到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大致相同的信息,涵盖主要精神、具体事实和意境气氛,即为译文基本实现了等效翻译。
等效翻译的译文可简单概括为“精”,“气”和“神”,即译文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原作的主旨精华,
风格气氛以及神韵风貌。
译文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翻译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要让读者接受译文,就要精准地抓住原文要传达的内涵,从原语文化语境中汲取精华,充分理解原文的內容,细节与内涵。
接下来在产出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则必须以译语语感创造出与原文同样效果的译文。
从中可以看出原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管等效翻译很难完全实现,然而译者在翻译中可以以此为标准去追求理想的译文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金隄的“效果”与奈达的“反应”。
由于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因此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加灵活。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类似于意译,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倾向于直译。
奈达的理论有其特定的读者群和目的,即引导《圣经》的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普通民众接受该《圣经》译本。
奈达翻译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了解并能欣赏《圣经》。
因此,奈达认为,在《圣经》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原文内容,而是“受众的反应”。
他所试图想要达到的译文效果是,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得到相似的读者反应,即目的语读者能够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文本时的同样的感受,受到感染从而去信仰宗教,接受洗礼。
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是等效的读者反应。
而金隄不认同奈达力求“反应”的观点,金隄更关注的是译文的效果而非“受众”的实际行动。
他认为,一本译作问世之后,读者对其的感受如何因人而异,译者应力求译作在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中引起的效果与原文在原语文化受众中产生的效果基本等同。
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保持并尽量传递原作的韵味与情感,是对读者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4)各自理论的适用性。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圣经》翻译有关。
他说过,《圣经》翻译不仅要提供给大众容易理解的信息,而且还要让人们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在金隄看来,这样的观点并不适合指导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
此外,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他对文学作品风格或精神的探索是不充分的,而且他没有将原文的审美因素再现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所以金隄转向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等效翻译理论寻求理论支持,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并且着重强调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认为二者可以兼而有之,译文既要准确传达原文主旨,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使读者读起来感到通顺自然。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灵活用词,准确达意。
金隄吸收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注重艺术风格的传达来试图发展他的等效翻译理论,因此他对文体和美学效果的探讨还是全面的。
相比于金隄,奈达的理论显然未能充分阐述文学翻译中的审美价值。
四、结论
金隄和奈达的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对等效翻译理論有较深刻的研究和见解,并对该理论的理解上有很多的共同点。
但两位译者的观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不足之处。
金隄深受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缺乏对
翻译分析的科学基础。
而奈达的理论没有提到审美因素,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因此,奈达的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一般性翻译,只适用于《圣经》翻译或其他具有信息功能或是呼唤性功能的文本翻译。
两种理论如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是今后翻译研究者需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