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00.48 KB
- 文档页数:13
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总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突发中毒事件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时,对中毒事件病因判定、卫生应急人员个体防护、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应急检测、医学应急救援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0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T 24536 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毒物 poison;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包括接触方式、接触途径、进入体内数量等),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状态的外源性物质。
3.2中毒 poisoning机体受到毒物作用出现的疾病状态。
3.3突发中毒事件 poisoning incident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事件。
3.4受累人员 affected personnel发生突发中毒事件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毒物影响范围内,受到及可能受到毒物危害的人员。
包括事件发生初期难以明确接触史和尚未出现不适表现的人员。
3.5检伤分类 triage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现有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救治需求时,依据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对资源的需求,确定其医疗救治顺序的过程。
3.6洗消 decontamination对接触过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装备、物资等进行清除毒物污染的措施。
3.7特效解毒剂 specific antidote针对毒物的中毒发病机理,解除其毒作用的药物。
4 基本要求4.1 在进入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前,应首先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波及范围以及事件现场周边的地理、气象等条件,明确进入应急救援人员的任务分工,保证通讯畅通。
为规范本院在诊疗过程中,遇到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化学中毒、农药中毒、突发猝死或者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的突发事件时,医疗抢救能快速,有序,高效,严密的组织实施,预防不必要医疗纠纷,特制定本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组长由院长兼任,副组长由副院长或者主要医生兼任,成员由医疗组、药房、注射室、后勤组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1、规范值班制度。
2、如值班医生不在值班室,应将接诊电话转至手机。
当班医生、护士电话要在明显固定位置发布。
3、在院内显要位置设急诊蓝牌、急诊门铃及急诊联系方式。
1、抢救室专为抢救病员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
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许任意挪用或者外借。
3、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份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4、每周核对一次物品、检查药品有效期、氧气瓶的氧气量。
5、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时重新灭菌。
6、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7、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8、每次抢救病员完毕后,要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9、室内挂相应的抢救常规操作图表1、手推式抢救车、2、氧气瓶、3、洗胃机、4、洗胃管及水壶(停电应急使用)5、抢救箱、6、抢救床、7、简易呼吸气囊、8、口咽通气管、9 手电筒、10、担架、11、小器械台、12 、药品器械柜、13、体温计、14、血压计、15 、听诊器、16、心电监护仪、17 、电动吸引器、18、氧气袋1、西地兰、2、东莨菪碱、3、654-2、4、阿拉明、5、安定、6、鲁米那、7、氯丙嗪、8、可拉明、9、洛贝林、10、利多卡因、11、氟美松、12、速尿、13、非那根、14、正肾素、15、阿托品、16、肾上腺素、17、多巴胺、18 、氨茶碱。
19、解磷定、20、葡萄糖酸钙、21、纳洛酮、22、止血药医疗抢救小组成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熟练心肺复苏术、除颤术、洗胃、气管插管等。
食物中毒事故专项应急演练方案食物中毒事故专项应急演练方案 **股份**矿多人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编制:后勤科 20**年 2 月 5 日食物中毒事故专项应急演练方案一、目的、意义和目标(一)、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查找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好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打算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检查对应食物中毒突发事务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打算状况,发觉不足刚好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打算工作。
3、熬炼队伍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增加演练组织单位、参演单位和人员等对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的娴熟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实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扬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普及应急学问,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难应对实力。
(二)、意义通过开展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有利于评估我矿应急打算状态,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有利于提高广阔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遇到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实力;有利于宣扬普及应急学问,对我矿提高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和应急处置实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目标由后勤科牵头在应急演练领导小组指挥下,模拟突发食物中毒事故并进行现场应急救援演练,检验评估应急预案规定的预警、应急响应、处置与救援、应急保障等应急行动,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突发事务的实战实力。
二、演练实施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快速、措施坚决的原则。
部门协作、分工协作的原则。
三、演练类型、时间和地点类型:单项实战检验性演练时间:2012 年**月地点:**矿职工餐饮中心四、演练组织结构(一)、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组长:***(总指挥)副组长:*** *** 成员:后勤科科长、安检科科长、调度室主任、**矿卫生所所长、救援队队长、**矿职工餐饮中心经理(二)、策划部 1、总策划 ***(矿工会主席,主抓后勤工作) 2、文案组后勤科 3、协调组后勤科、调度室 4、限制组后勤科、调度室、 5、宣扬组宣教科(三)、保障部 1、平安警戒组保卫科 2、物资保障组供应站 3、通信保障组调度室、机电科、信息科 4、场地保障组后勤科、**矿职工餐饮中心 5、运输保障组汽车队、救援队 6、医疗救援组救援队、**矿卫生所## (四)、评估组共设 3 个评估组第一组:位置**矿餐饮中心。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996)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1-1996)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2-1996)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1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1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2-1996)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3-1996)1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4-1996)17.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5-1996)18.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三、其他标准1.旋毛虫病的诊断(WS 369-2012 2012年3月2日卫生部通告)2.囊尾蚴病的诊断(WS 379-2012 2012年6月4日卫生部通告)四、急性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94号)1.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急性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急性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6.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7.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五、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71号)。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维护广大在职员工的生命安全,保障单位食堂运营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饮食安全应急预案: 一、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精神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充分得用电视,黑板报,宣传画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卫生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物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物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到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湿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0C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0C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0C以下。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四、预防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措施。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0C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 10分钟以上再炒。 4、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品加工过程禁止使用亚硝酸盐。 五、发生食物中毒处理: 1、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把疑似食物中毒的人员送往医院。 2、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保护好现场。 3、紧急处理。 (1)后勤保障部(办公室)负责与调度,把疑似食物中毒的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2)及时报本单位有关领导,组织事故调查,处理临时紧急事务。 4、原因调查 (1)保护好现场严防破坏,要对可疑食物或有毒食物取标封存。 (2)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取证。 (3)分析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和技术鉴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事故原因吸取教训。 六、发生食物中毒处理: 1、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处置突发事件成绩显著的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对处置工作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视情况可分别采取检查、纪律处分等分工追究其责任; 3、对处置不当,贻误战机,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要劝其引咎辞职,或给予免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4、单位对炊事员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不断提高炊事员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全市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急性职业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卫生部)、《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车间空气检验方法(第三版)》、《作业场所空气和生物材料检测推荐方法》和《化学物质毒性全书》等。
1.3 分类分级职业中毒事件按照其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级:一般职业中毒事件、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特大职业中毒事件。
一般职业中毒事件(蓝色):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的,未出现死亡病例;重大职业中毒事件(橙色):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特大职业中毒事件(红色):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5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对职业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隐患,不断提高职业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职业中毒人员的救治工作。
(3)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等的规定,使应对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亚硝酸钠泄漏应急处置方案背景亚硝酸钠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品,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领域。
然而,由于亚硝酸钠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险性,一旦泄漏或误食等意外情况发生,可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制定一份亚硝酸钠泄漏应急处置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初期1.在第一时间,确认泄漏位置和泄漏量,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2.将泄漏区域进行隔离,并迅速疏散附近职工和居民,防止受到污染的危险。
3.切勿使用明火,避免产生爆炸危险。
4.使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将化学品稀释、转移或稀释至较低浓度,以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及时向人员发放呼吸器等防护用品,防止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
事故扩大期1.在确认泄漏物质已经扩散到了周边环境的情况下,迅速与各相关单位联系,尽快制定协调方案进行处置。
2.对泄漏物质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确认其成分及性质,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
3.根据不同危险级别和污染程度,分析环境和人员受到损害的情况,并尽快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4.对于化学品泄漏事故,必须根据法规要求及时填写相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报告,保留好现场的证据和痕迹,保证得到相应的赔偿。
事故清理和修复期1.在泄漏事故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迅速进行危险化学品的清理和修复。
2.根据污染程度和环境需求,采取不同的清洁和修复方案,尽快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和设施。
3.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清洁和修复的进展情况,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和合法性。
结论亚硝酸钠泄漏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毒性,但是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危害人员和社会环境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和执行上述应急预案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加以调整,全面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发生中毒事故应急预案1. 应急预案概述中毒事故是指人体吸入、摄入或接触一定剂量的有毒物质,从而导致中毒的情况。
对于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轻事故带来的后果。
本应急预案旨在对中毒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危险控制、救援和善后工作,保护相关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应急组织和指挥体系2.1 应急指挥部中毒事故应急指挥部是由事故应急组织的指挥长、副指挥长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指挥决策机构,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中毒事故应急工作。
2.2 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
2.3 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由自愿参加的志愿者组成,协助应急指挥部进行救援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保障。
3. 应急预案执行流程3.1 应急响应阶段(1) 接到报警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相关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2) 由专业人员迅速评估事故发生的危险程度和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性。
(3) 通知有关部门将事故现场封锁,以防止事故扩大和人员进入受到污染的区域。
3.2 周边人员疏散(1) 即刻启动周边人员疏散预案,指导人员有序撤离事故区域。
(2) 登记周边人员信息,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筛查和登记,为进一步救治提供信息支持。
3.3 志愿者组织动员(1) 启动志愿者组织的动员机制,联系志愿者参与救援工作。
(2) 组织志愿者进行人员疏散、安置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
3.4 救援和急救工作(1) 指挥救援人员穿戴防护装备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工作,同时与专家咨询组密切合作。
(2) 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和伤员处理,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5 宣传和报道工作(1) 组织宣传和报道工作,向社会发布事故情况和救援进展,防止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2) 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和事故影响评估工作,为善后工作提供依据。
4.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4.1 应急物资应急指挥部应提前储备防护装备、急救药品、解毒剂、呼吸器材、照明设备等应急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一、简介亚硝酸盐主要成分为亚硝酸钠,是染料工业用品, 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咸而稍带苦味,易溶于水,由于其物理性状与食盐相似,很容易被误用为调味品二、病因1、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当作味精等调味剂。
2、胃肠功能紊乱时,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在食入富含硝酸盐的蔬菜时,则硝酸盐在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称为肠原性青紫症。
3、食用隔夜白菜、菠菜、咸菜和泡菜,一些蔬菜,如菠菜、大白菜、甘蓝、韭菜、萝卜、芹菜、甜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若存放于温度较高处,在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硝酸盐可还原成亚硝酸盐。
短期内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叶菜类蔬菜,如菠菜、小白菜、芹菜等导致发病。
因含大量硝酸盐的蔬菜进入胃肠后,经肠内硝酸盐还原菌作用, 硝酸盐很快转变成亚硝酸盐,大量进入血液而引起中毒。
食用糜烂变质的蔬菜发病。
糜烂的叶菜类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 腐烂越严重, 亚硝酸盐含量就越高。
4、新腌制的蔬菜,蔬菜在腌制过程中,其中早期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高,在 8 ~ 14 天时有一高峰,以后又逐渐降低。
腌制的蔬菜中由于硝酸盐还原菌作用, 将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 且在腌制的 2~ 4 天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半个月时达高峰, 如食用了这种腌菜就容易造成中毒。
5、食用未加热的剩菜,煮熟的蔬菜存放于温度较高处,由于某些细菌的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也可产生亚硝酸盐。
6、饮用含有亚硝酸盐的苦井水或反复煮的汤、水均可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7、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发色剂,在腌咸肉及烧煮卤味时加亚硝酸盐过多也可以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添加过量导致发病在腌咸肉或加工熟食卤味时, 为了使肉色鲜红需加入亚硝酸盐,若加入过量,易引起中毒。
8、误用含亚硝酸盐的溶液外敷烧伤创面亚硝酸盐成人摄入量达 0. 2~ 0. 5 g 时即可引起中毒,致死量为 3. 0 g 。
亚硝酸盐中毒的特点: 潜伏期长短随摄入量的多少而定, 0. 5~ 3 h 突然发病,最短 0. 5min,一般 1h~ 3h, 也可长达 20h。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是指短时间内摄入较大量亚硝酸盐后引起的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概述亚硝酸盐(常见有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味,易溶于水。
亚硝酸盐成人口服的最低中毒剂量约为0.1g,口服最低致死剂量约为1.0g~5.0g。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途径为经口摄入,主要接触机会有:食堂或餐饮业误将其作为食盐使用;进食苦井水、放置过久的腌制食品或添加剂超标的熟食肉类;大量食用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蔬菜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2.1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处置人员调查和处理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采样人员采集食品样品时,需要戴一次性乳胶手套;现场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治点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工作,并及时向中毒事件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中毒食品、其他可能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以及中毒病人呕吐物的建议。
2.2.1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毒事件涉及的食品生产、储存、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环境状况,食品的分装、储存的条件,人员接触情况等。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如饭店负责人、厨师、服务员、食品采购员、同工作场所工人等)。
调查内容包括接触时间、接触物质、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饮食的加工方法、食品的来源等。
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
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现场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中毒事件现场采集的可疑中毒食物及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以及血液等样品可在现场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可使用固体格氏试剂法定性测定食品的亚硝酸盐(附件1)或盐酸萘乙二胺法半定量、定量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附件2)。
可使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现场定量测定中毒病人血中高铁血红蛋白(附件3)。
有条件可选用便携式血氧分析仪测定高铁血红蛋白。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a)中毒病人有亚硝酸盐接触机会;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主的临床表现;c)中毒现场食物样品或中毒病人呕吐物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群体事件鉴别(如急性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杀虫脒等中毒事件)。
2.5 现场医疗救援对于所有意识清晰的中毒病人立即予以催吐。
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意识障碍;休克;抽搐。
b)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口唇、指端发绀、恶心、呕吐等症状。
c)黑标,同时具备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2.5.2 现场医疗救援红标病人要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并立即以1%亚甲蓝溶液按1mg/kg~2mg/kg剂量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20min~30min后可根据病情重复给药1次。
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等对症支持治疗。
绿标病人暂不予特殊处理,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2.5.3 病人转送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医院继续观察和治疗。
3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3.1 采集样品的选择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是首选样品。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可供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病人的诊治参考。
另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3.2 样品的采集方法呕吐物、胃内容物、固体食品和半流质食品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密闭盛放,采样量50g~100g;液体样品(血液除外) 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盛放,采样量300ml~500ml;血液样品必须立即采样,若现场不能分析,可带回实验室测定,采样量约10ml,抗凝剂以肝素为佳,禁用草酸盐。
3.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所有样品(血样除外)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h内进行实验室检测。
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一周,以备实验室复核。
3.4 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定量测定(GB/T 5009.33—2008)。
4 医院内救治4.1 病人交接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 诊断和诊断分级救治医生对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进行病史询问,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a)轻度中毒:口唇、耳廓、舌及指(趾)甲等发绀,可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10%~30%。
b)中度中毒: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30%~50%。
c)重度中毒:皮肤、黏膜重度发绀,并可出现嗜睡、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休克、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高于50%。
4.3 治疗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
轻度中毒病人留观,中、重度中毒病人可住院治疗,必要时送至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4.3.1 清除毒物中、重度中毒病人入院后进行洗胃,必要时给予导泻。
4.3.2 解毒药物a)亚甲蓝(美蓝):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效解毒剂。
根据病情给予1%亚甲蓝溶液1mg/kg~2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注射0.5h~1h后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下降或发绀不见缓解,可重复用药一次全量或半量,直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消失。
b)维生素C:可给予维生素C 5.0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4.3.3 氧疗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4.3.4对症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监护心、肺、脑等脏器功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5 应急反应的终止中毒食品和其他可疑毒物已经完全收缴和销毁,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附件1固体格氏试剂快速测定食品的亚硝酸盐1 适用范围适用于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定性测定。
测定结果可作为初步判断事件性质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确定事件性质的依据。
重大突发事件性质的判定,建议采用分光光度法加以确认。
2 原理亚硝酸盐在酸性介质中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所生成的重氮化合物再与α-萘胺耦合,生成红色偶氮染料,颜色深浅与亚硝酸盐氮含量成正比。
3 方法重要参数检测限:0.1mg/g样品4 仪器10ml具塞比色管;小试管;滤纸;50μl微量注射器。
5 试剂5.1 固体格氏试剂:称取0.1gα-萘胺,1.0g对氨基苯磺酸及8.9g 酒石酸于乳钵中研成细末,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5.2 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制备纸片用):每毫升含600μg亚硝酸钠。
5.3 亚硝酸钠标准溶液(测试纸片用):每毫升含10μg亚硝酸钠 5.3 亚硝酸钠纸片制备:取滤纸剪成1cm2的小片,用50μl微量注射器于每张滤纸上滴加5μ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使每张纸片上含有3μg亚硝酸钠。
自然晾干后,置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备用。
保存期为一个月。
5.4 纸片含量试验:取制备好的纸片10张,置于10支10ml的比色管中,分别取每毫升含10μg亚硝酸钠的标准溶液0.0ml、0.1ml、0.3ml、0.5ml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以上各管均加水至5ml,各加格氏试剂0.2g,混匀,放置5min后,目视比色。
若纸片有半数未达到2.5μg~3.0μg,该批纸片则需重做。
6 操作取均匀切碎的试样1g左右(水样取1ml左右)于烧杯中,加水100ml,浸泡5min过滤。
取三支小试管,一管加样品滤液2.5ml,一管加亚硝酸钠标准纸片一张,另一管则为空白。
三管分别加水至5ml,各加格氏试剂0.2g左右,混匀,放置5min左右。
目视比色,若样品管颜色与标准管颜色相近(桃红色)或深于标准管,则有亚硝酸盐中毒的可能性。
若浅于标准管,则亚硝酸盐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7 说明和注意事项7.1 纸片亚硝酸钠剂量设计:设定成人摄入1kg含亚硝酸盐的白菜发生中毒,按亚硝酸盐中毒0.1g计算,取样品1g,加水至100ml,则每2.5ml样液中含相当于2.5μg亚硝酸盐。
7.2 显色后颜色很深且有沉淀产生,或者很快退色变成浅黄色,说明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很高,需稀释后重新测试,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
附件2盐酸萘乙二胺半定量、定量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半定量和定量测定。
2 原理样品由沉淀剂沉淀蛋白,在酸性条件下(pH 2.5~3.5),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呈现偶氮色素的红紫色, 与标准色阶进行目视半定量或使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定量。
3 主要参数3.1 测定范围:(0.0~100.0)mg/kg。
3.2 检出限:1.0mg/kg(目视法)和0.2mg/kg(分光光度法)。
3.3 回收率:75%~105%。
3.4 相对标准偏差:≤10%。
3.5 全程测定时间:30min。
3.6 干扰:5mg/L亚硝酸钠的溶液中,0.5g/L的Na+、Ca2+、Mg2+、Zn2+、2-、F-等共存离子对测定无明显干扰。
Cr3+、Cl-、SO44 试剂4.1 亚硝酸钠(优级纯)、氢氧化钠、硫酸锌、活性碳、酒石酸、对氨基苯磺酸、N-1-萘乙二胺4.2 亚硝酸钠标准贮备液:准确称取0.1g干燥恒重的亚硝酸钠,加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浓度为100mg/L。
4.3 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准确吸取5.0ml亚硝酸钠标准贮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浓度为5mg/L。
4.4 格氏试剂:取80℃~100℃干燥后的酒石酸60g,研细,与N-1-萘乙二胺1g、对氨基苯磺酸10g混合,混匀后密封保存。
5 器材:100ml锥形瓶、100ml量筒、5ml比色管、小漏斗、滤纸、分光光度计。
6 操作步骤6.1 样品前处理a) 肉类、粮食(米、面)、奶粉:称取5.0g捣碎、研细的样品于100ml锥形瓶中,加水50ml,摇匀,加约0.05g 氢氧化钠摇匀,调节pH为8.0,然后再加1.2g硫酸锌,混匀,置60℃水浴10min,取出后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20ml,收集滤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