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相互直接投资:挑战与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中韩经济合作现状分析论文一、中韩经贸发展现状(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
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
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
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
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
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
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
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
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
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
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
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
中韩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中韩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中韩作为亚洲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其电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逐渐增强。
本文将对中韩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两国在电影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韩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1.1 中韩电影产业的起步阶段中韩电影产业的起步阶段大致在20世纪初期。
中国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电影,最早是外国的电影通过电影院传入中国。
1922年,中国第一部公映电影诞生。
而韩国的电影产业则起步于1919年,而日本的统治对韩国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中韩电影产业的兴起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时期,中韩电影产业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这个时期充满活力,出现了众多优秀电影,如《大闹天宫》、《红高粱》等,也打开了国际市场。
而韩国的电影产业在这个时期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世界级电影导演和演员,成功入驻国际市场。
1.3 中韩电影产业的现阶段发展中韩电影产业在当代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成为票房总额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壮大,电影产业成为国内外投资者青睐的对象。
而韩国的电影产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影响力,通过韩流文化成功吸引了众多全球粉丝。
二、中韩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比较2.1 电影市场规模的比较中国和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但两国的电影市场规模有所不同。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在2019年的票房总额约为约64亿美元,而韩国的票房总额约为13亿美元。
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远超韩国,这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2.2 电影制作水平的比较中韩电影产业在电影制作水平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电影产业在技术水平和制作规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国电影近年来在特效制作和动作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能够制作出大型商业片。
中韩经济合作现状作者:宣善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冷战结束以后,在复杂的东北亚国际环境中,中韩关系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特别是近年来,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两国政府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持续扩大,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一大亮点。
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已成为两国政府和人民强烈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中韩;经济合作;现状[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2-0067-03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就,尤其是自2008年,中韩关系由“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不仅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双方经济合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中韩两国之间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对象国,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两国贸易快速增长两国贸易发展迅速,经贸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多年来持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目的地、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地位;韩国也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
两国双边贸易日趋紧密。
(二)两国投资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紧密和经贸合作的发展,中韩相互投资也迅速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向海外扩张。
而韩国作为中国近邻,以其特有的汽车、电子、造船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目光,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餐饮、金融、航运等服务性行业。
中国企业在韩国投资较大的项目主要有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和中国京东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韩国HYN IX (原韩国现代电子)的TFT液晶显示器生产部门等。
2011年,中国对韩投资总额6.5亿美元,继2009年1.6亿美元,2010年4.1亿美元后,继续保持增长。
LG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一.在中国登陆的动因1.中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
经营风险很大一部份是由于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引起的。
而经营风险是外资选择投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979年~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
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经营风险的降低大大加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LG公司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于1993年10月LG电子在惠州成立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生产音响及CD-ROM,从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2.外商投资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合资企业法》,但对外资进入的产业和模式作了明确的规定。
此阶段,合资合作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主要的市场进入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放宽,先后颁布了多部鼓励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
为了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制定了优惠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实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3.保持公司竞争优势,开拓新市场。
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直接动因是其拥有技术、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垄断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LG公司具有的优势4.公司全球战略要求,提高效率。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即从全球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其全球经营效益。
在中国,以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心,LG电子在中国拥有惠州、天津等13个生产法人(产品工厂)、5个分公司(地区营销业务)、5个直营服务中心,员工达38,500余人。
二.LG简介与登陆中国过程成立于1947 年的LG 集团是韩国第三大财团,业务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电子、通讯、化学能源、金融和银行服务业四大领域。
LG 集团从1989 年开始积极开展海外业务,现已有海外生产基地83 个,业务网络遍及全球180 多个国家及地区,员工数目超过10 万人,2000 年度世界500 强中排301 位。
目前韩国企业不景气,许多大财团举步维艰,LG 却显示出咄咄逼人气势。
目前中国经济外交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外交蓬勃发展起来,使中国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了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接过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力棒",为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人民币汇率高估问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了经济腾飞。
关键词:经济外交内涵方式特点挑战和对策正文部分:一、经济外交的内涵目前,中外学者大都从经济与政治结合的角度界定“经济外交”。
国内有学者认为,经济外交包括两个实质性的内容:一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二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
从这日本、中国、俄罗斯三个国家推行“经济外交”的情况看,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三个大国推行“经济外交”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 ,都是在国家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选择推行“经济外交”策略。
日本是在“二战”刚刚结束,外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内有美国军队占领,无法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外交活动打开国家对外交往局面的情况下,才选择了“经济外交”这种形式,其它两个国家也都奉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国投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明确了对外政策的手段和工具地位 ,其主要作用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可见,“经济外交”是某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其国力难以支持一般意义的外交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变通的外交形式,并以此来弥补一般意义上的外交的缺欠。
[1]其次,保障国家的基本安全利益是推行“经济外交”的重要前提。
二战后,由于战败国的特殊地位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日本只能顺水推舟完全依靠美国来维护自身的安全;二是可以利用美国节省大量的国防开支,进而恢复国家经济。
从中国贸易政策演变,析韩资企业对华策略调整摘要:韩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韩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17年,经历了我国多次贸易政策调整。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贸易政策又显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韩资企业在华策略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韩资企业双边合作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层次,开放领域,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外贸经济逐步呈现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这一大环境的构筑,促进了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韩贸易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而韩国也成为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与韩国作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中韩双边贸易迎来的巨大的发展机遇,贸易形式逐渐从间接贸易转变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
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遍布中国各主要城市、涉及电子信息、金融投资、机械制造等众多产业,韩企在华投资已经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条件影响因素日趋复杂,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中不断完善,韩国企业如何适应政策变化,挖掘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已成为影响韩企在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中韩贸易发展历史简述(一)1992年至1996年。
1992年中韩建交之时,正值中国十四大召开,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发的三个主要目标和任务,既:对外开放的领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扩宽,采取更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中国与韩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摘要】自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中韩的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
文章通过建交后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回顾,深入分析两国经贸交流中快速发展的原因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韩国;经贸关系;发展问题;对策;展望一、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1. 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现状中韩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惊人。
目前,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大幅增长,双方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现状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在地理位置上拥有特殊优势。
并且,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上的相似性,也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为重要的是,两国在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上较强的互补性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自2002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对象国,近几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除实际投资金额低于日本外,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均是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
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具有小企业占绝大比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特点。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动机主要是转移生产据点以调整成本结构,着重于利用中国的廉价经济资源,如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以减轻成本压力,继续维持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
3 中韩两国技术和服务贸易现状随着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两国签署了贸易、投资、海运、科学技术、和平利用核能等多个合作协定,建立了中韩经贸与技术合作委员会、中韩贸易实务委员会等多种合作机制。
近年来,在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在I T领域,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和加深。
此外,两国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少合作与往来,比如在旅游贸易方面和金融合作方面。
二、韩中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中韩经贸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中韩两国相互直接投资:挑战与对策
关于《中韩两国相互直接投资:挑战与对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两国间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发展。
韩国对华投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而中国对韩国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看,两国直接投资面临着结构升级、转型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两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促进直接投资的发展。
关键词:直接投资;经贸关系;全球化;改革开放Abstract: With the more clos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 FDI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developing constantly. Despite later start, The FDI from Korea to China has developed dramatically. However, the FDI from China to Korea is on the initial stage. From
the point of the two countrie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ct, the FDI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structural upgrading, transition and policies. Therefore, several measures for promoting FDI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Globalization;Reform and Opening-up
2006年,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四大直接投资(FDI)来源国,而中国则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2007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1 599亿美元。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韩国对华投资起步晚、发展快。
韩国的对华投资始于1988年,在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得到较快的发展。
1993 年、1994年, 韩国对华实际投资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7%、146%,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持续到1996年。
从1997 年至2001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华投资暂时减少。
金融危机之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韩国对华投资重新进入活跃期。
2002年起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直接投资对象国。
截至2007年12月, 韩国对华累计实际投资项目为62 988个,总额为225 亿美元[1]。
2.投资领域从低端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拓展。
从1988年至2007年,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81%左右。
20世纪80年代对华直接投资初期,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玩具、鞋类、皮革加工等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2000年以来,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机电、炼油、运输、建筑、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3.投资地域从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扩散。
2000年以前,韩国直接投资80%以上集中在临近韩国、并且生活着大量朝鲜族居民的环渤海和东北地区。
近年来韩资有向南扩展的趋势。
如,2004、2006年在江苏的投资额分别为12.25 亿美元、26.96亿美元,仅次于山东的2
4.40亿美元和38.81亿美元,对上海、浙江和广东的投资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同时,韩国在江浙沪粤地区的单项投资规模要比在环渤海湾和东北地区的投资规模大得多,比如2006年,在山东的单项投资规模为76万美元,在辽宁为57万美元,而在上海为117万美元,浙江为131万美元[2]。
这说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投资逐渐向南方扩展。
4.单项投资规模逐渐扩大。
两国建交之初,韩国对华投资以中小加工型项目为主,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不足50万美元。
此后有所扩大,1998年单个合同投资项目规模已达153万美元。
但2001年又下降到59万美元,此后又逐渐提高,2002、2003、2004
年分别为84万美元、92万美元和94万美元。
但与韩国对外投资平均规模230万美元相比,对华投资的每一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仍然偏低。
近年来,随着韩国的机电、汽车、化工、金属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对中国投资逐渐增加,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正逐步扩大,2007年合同平均单项投资规模达到158万美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