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语文学术交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聚焦核心素养,共筑教育梦想1. “深耕语文教育沃土,共育时代栋梁之才!”2. “核心素养引领未来,语文教研携手同行!”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语文教育焕发活力!”二、传承经典智慧,创新教学实践1. “传承经典,启迪智慧,创新语文教学新篇章!”2. “挖掘经典内涵,创新教学实践,共筑语文教育新高度!”3. “经典与现代交融,智慧与创意并进,语文教研再出发!”三、交流碰撞火花,共促教育发展1. “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共促语文教育新突破!”2. “教研交流,启迪思维,共绘教育发展新蓝图!”3.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语文教研谱新篇!”四、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全面发展人才1. “关注学生成长,培育全面发展,语文教育担使命!”2.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语文教育谱新篇!”3.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语文教育砥砺前行!”五、教研相长,共筑教育辉煌1. “教研相长,共筑教育辉煌,语文教育谱新篇!”2. “携手同行,共谋发展,语文教育创未来!”3. “教研为舟,教育为帆,共赴语文教育新征程!”六、探索教学新路径,提升教学质量1. “探索教学新路径,提升教学质量,语文教育展新姿!”2. “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追求,语文教育再出发!”3.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语文教育谱写新篇章!”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语文教育谱新篇!”2. “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勇担当!”3. “文化自信,教育担当,语文教育再出发!”八、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1.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语文教育展新貌!”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育谱新篇!”3. “高效课堂,核心素养,语文教育再出发!”九、携手同行,共育时代新人1. “携手同行,共育时代新人,语文教育谱新篇!”2. “同心同德,共育英才,语文教育展新姿!”3. “共筑教育梦想,培育时代新人,语文教育再出发!”十、砥砺前行,共创语文教育美好未来1. “砥砺前行,共创语文教育美好未来!”2.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语文教育谱新篇!”3. “共筑教育梦想,共创语文教育辉煌!”这些标语旨在激发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热情,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主题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详细记录。
二、教研目标1. 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策略。
2. 探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研内容1. 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3)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教师对教材、教法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佳。
2.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视野。
(3)开展教师互评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4.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加强文学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研活动过程1. 教研组全体成员集中,共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提升教学质量的经验和方法。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4. 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5. 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6. 教研组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研成果1. 教师们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教师们掌握了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第1期卷首语语文是一道诗意的风景/钮勤章//01—01前沿视点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黄厚江//01—04从生命教育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张兰芳//01—06教学论坛语文教育也要培养“无用”的人——语文公开课《秋水》听后感/朱文信//01—09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思考/严月明//01—12从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看母语危机及对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陈永琳,王雪松//01—15课程教材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另一种思路/钱加清//01—18论语体在高中语文教材改革中的价值/姚江红//01—22聚集:选修课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倪文锦//01—26个性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堂追寻的课程意义/刘建琼//01—30“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的结合——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尹继东//01—35 教法学法传统课文——前朝旧曲合新唱/曹新文,严志明//01—37高三语文复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周乐美//01—40高中生作文文气培养初探/孟祥英//01—42高考与评价坚守,探索,创新——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周京昱//01—44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才是好的命题/程立海,许织云//01—55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其对策/张正平//01—56比较与借鉴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刘正伟//01—58第2期卷首语“高考”与“语文素养”/杨智慧//02—01前沿视点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吴格明//02—04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张祖林//02—06教学论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孙建军//02—08“素读”经典/陈琴//02—11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王栋生//02—17百家争鸣是谁挤兑了他们的诗歌/许典祥//02—19高举文学写作大旗的高考作文命题/曹伯高//02—23课程教材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杨泉良//02—25对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哲学思考/冯熹双//02—29论汉语文教材编制的民族化/温立三//02—3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语文教材/付宁,刘向军//02—35教法学法试谈高中作文层级教学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探索/侯尚新//02—39构建话语空间,实现真实写作——浅谈作文教学如何构建主体话语空间/林少莲//02—42高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方法/姜忠勤//02—44高考与评价避空泛,去雕饰,少设障,求本真——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靳贺良//02—46 2007年高考语文48例病句透析/姜有荣//02—49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莫易//02—53新课程高考实用文试题分析及时2008命题趋向预测/郭家海//02—56比较与借鉴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看中学写作教学/邹广艳//02—58杏坛随笔我想推倒教科书的经典定义/徐迅雷//02—60我所欣赏的高考作文/刘九洲//02—62第3期卷首语孔子学院,谁为认自豪/郭松民//03—01前沿视点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03—04 论民族文化传统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曹亚平,孟凡艳//03—09教学论坛生命关怀视阈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陈尚达//03—12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及出路/石太东//03—17作品: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根本——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李乾明等//03—19课程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样章/郑桂华执笔//03—23教法学法构建语文教学和谐课堂的策略探究/吴玉飞//03—27阅读教学因体验而精彩/周浩灿//03—29高考与评价三十年来辨是非——对作为总结性评价的语文高考的认知/方家驹//03—31高考现状文阅读主观题六大题型透视/王周平//03—35200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综述与优秀作文点评/桑哲//03—39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何大多没风格——谈谈语文教学缺失风格的原因/杨庆忠//03—42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李玉山//03—44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黄厚江//03—46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智慧的提升/赵炳庭//03—50教研档案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李海林//03—52杏坛随笔语文教育随想录/洪宗礼//03—58第4期卷首语校园应当是学生幸福的家园/何泗忠//04—01前沿视点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曹明海,史洁//04—04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检讨/李华平//04—09百家争鸣“语文”的阐释/陶本一,于龙//04—12“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林富明//04—17教学论坛论学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几个问题/裴娣娜//04—19语文课程生态分析及其对策/杨邦俊//04—24新课改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作者、文本、读者三中心关系的再思考/李根翠//04—27专题: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曾祥芹//04—29想象·思辨·批判——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莫立刚//04—33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叶林//04—35教法学法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中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徐龙年//04—36 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月随笔”创作综述/李芳//04—40高中生到底应该怎样学语文——来自高分考生语文故事的剪辑/杨培明//04—42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总体构想/俞发亮//04—44高考与评价语文高考命题愿景及高三教学的思考——从2007年山东、广东和宁夏卷说起/王达群//04—47实验区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新课程价值反映分析/贺卫东//04—52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评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命制技术的演变/胡家曙//04—56杏坛随笔今天我们该怎样做语文教师/张帮群//04—59多读点鲁迅,少说点鲁迅/许国申//04—62第5期卷首语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周一贯//05—04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刘正伟//05—07百家争鸣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困惑与抉择/殷飞教学论坛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05—14贯穿通流水,煮缣而熟之——说“训练”/史绍典//05—18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蓉//05—21专题:写作教学“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董承理//05—23我们离“真”究竟有多远——对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认识/高俊清//05—26基于课程理念的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曹勇军//05—28关注作文训练主体,构建立体化的写作训练模式/杨继利//05—31教法学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余昱//05—35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韩向东//05—39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案内容创新/彭玉华//05—41考试与评价2008年高考语文应试全攻略/曾宪一//05—44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吴雁驰//05—49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述评/王荣生//05—53 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05—58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杜红梅//05—60第6期卷首语语文教师的幸福生活/周玉林//06—01前沿视点中国语文: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点上/严华银//06—04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朱学坤,魏星//06—06教学论坛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潘新和//06—10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李儒大//06—13试论流行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毕泗建//06—16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隐忧与对策/吴军//06—19课程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概览、特点及其思考/张春莲//06—21对教材改革的哲学思考——由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罗瑾//06—26筚路蓝缕的语文建设工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选修教材简评/甘其勋//06—28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李林荣//06—31新课标下的语文新课型新探/李锡林//06—33同侪语言的生成价值与开发策略/刘晓伟//06—38专题: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历史考察/饶杰腾//06—42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魏本亚//06—44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陈军//06—48经验与反思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06—51语文知识的演化历程/叶军//06—54比较与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张良田//06—56杏坛随笔敬畏语文/陈跃//06—61第7期卷首语一个语文老师的故事/07—01前沿视点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温儒敏//07—04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刘正伟//07—07经验与反思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程少堂//07—11教学论坛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07—15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蔡伟//07—18课程教材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的要求/黄厚江//07—23用好教材,致力于基本能力提高——苏教版《写作》教材的分析及其使用/徐思源//07—27 教法学法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07—31文章合为谁而作?/陈玉琴//07—38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陈钟梁//07—40专题:审美教学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蔡宏振//07—4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陈林山//07—45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实施/刘俊峰//07—48高考与评价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王后雄,张建中//07—50教师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彭小明//07—54语文人生站在学术前沿和道德高地上——洪宗礼现象的社会意义之一/韩雪屏//07—59第8期卷首语古典是条母亲河/刘秋泉//08—01前沿视点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倪文锦//08—04信息社会赋予作文教学的使命/祝兆炬//08—07经验与反思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童庆炳//08—12教学论坛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王鹏伟//08—17语文有效教学期待有效的语文知识/钱吕明//08—19关于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周一民,胡晓//08—22教法学法求真,求善,求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种方式/方启银//08—26当语文课遭遇“浅阅读”/金丽杰//08—28以读哺写,以写促读——谈阅读、写作互为表里的实用阅读教学观/陈益林//08—30专题:诗歌教学把朦胧诗的价值告诉后来人/徐敬亚//08—33让语文课像诗歌一样美丽/刘占泉//08—37走近中国的中国诗人——《错误》课堂教学实录/尤立增//08—39高考与评价中国高考作文——向左走,向右走?/但昭彬//08—44从“满分作文”“零分作文”看高考作文证券中的理性缺失/杨云萍//08—47教师发展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试论教师对教科书选文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彭金红,黄伟//08—50遭遇90后学生,语文教师面临怎样的困境/戴建萍//08—55语文人生语文教师的使命/于漪//08—57杏坛随笔拒绝“教参”——兼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参考”/孙宗良//08—62第10期卷首语奥运的魅力/李建珍//10—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应以史为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张传宗//10—04经验与反思理性回归:语文教改的反思与考量/赵荣新//10—09学习·实践·反思——济南市高中语文课改三年/万福成//10—13“语文味”的成长史/程少堂//10—17教学论坛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张银萍//10—20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吴亮奎//10—22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李震海//10—24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李节//10—27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王俊鸣//10—31百家争鸣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10—33教法学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吴宇琪//10—37探讨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吴红云//10—40论绿色作文批改/方相成//10—43专题:对话教学对话:一种指向“倾听”的课程文化/王鹏伟//10—46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余国良//10—48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李家黎//10—52高考与评价我对高考语文的几点看法/倪文锦//10—54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述评/孙绍振//10—58高考作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有效对接/李宝元//10—62第11期卷首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艺”/毛志成//11—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王元华//11—04语文教育要积极面对媒体文化/禹旭红//11—08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的稳定与变革/苏立康//11—11课标课改语文课改:从反思走向建议/易均//11—15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需要修改/陈祥书//11—17教学论坛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以经典文章《论语》的多元解读为例/曾祥芹//11—20中学作文课程与教材的反思与重建/李军//11—23作文批改与评价的视域转型探索/阮朝辉//11—25语感探究——关于语感本质的几对因素/邓宗文,粟斌//11—28教材研究启发式语文教材与比较原则/董菊初//11—31对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赵文汉//11—35教法学法论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以鲁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陈雨亭,解珍芳//11—3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范恒立//11—42让课堂对话成为艺术/唐桂艳//11—45由一篇课文两种处理方式所引发的思考/庄世海//11—47专题: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尊重文本与常读常新/蒋平//11—48让经典穿越时空——《药》创新研读案例/邓虹//11—50《拿来主义》备教策略/胡明道//11—52高考与评价实质与评价实质与实效——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管窥/周京昱//11—56比较与借鉴国外语文课程发展的若干趋势研究/耿红卫//11—61第12期卷首语我理想的语文老师/傅博//12-01前沿视点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潘涌,蓝蕊//12—04浅论语文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创新/温立三//12—10教学论坛警惕新课程实施中的程式化教学/凌宗伟//12—15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法的深层理据/赵维森//12—17教法学法本色语文,简约灵动/刘雅洁//12—20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张聪慧//12—23语文自我调控式学习/解正宗//12—25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李海林//12—27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重关系/吴伟昌//12—31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张玉新//12—33高考与评价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2008年高考课标卷述评/幸兴//12—36精心领会课标精神,竭力提升语文素养——广东等5个高中课改实验区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林志强//12—39语文试题深呼吸/韦红珍//12—41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蔡伟胜//12—44从2008年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孙绍振//12—48语文高考“考什么”/潘新和,郑秉成//12—52教师发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袁敏//12—56语文人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王安琪//12—58比较与借鉴开发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利福尼亚语文教材《文学:读者的选择》为例/荣维东//12—60。
交流、互读与共赏——王晓平教授访谈录
王晓平 占才成内容摘要:学术的交流和碰撞让我们发现各国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并且取长补短。翻译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路径,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在亚洲的汉字、汉文文化圈,写本研究也是开展学术交流的一座重要的“桥”。搭建学术交流之桥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而在后疫情时代,虽然面对面的线下交流遭遇困难,但我们更应该借助更多新手段、新方法,突破交流的障碍,推进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为推进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著名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接受了华中师范大学占才成的访谈。王晓平教授阐述了文学研究领域“交流、互读与共赏”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研究者在后疫情时代克服困难,勇于进取,拥抱未来。关键词:王晓平;学术交流;互读;共赏;比较文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编号17CWW004)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
编号CCNU19TD01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晓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亚洲汉文学等。占才成,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日本文学、比较文学。
Title: Communication, Mutual Reading and Mutual Appreci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XiaopingAbstract: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llisions allow us to discover the cultural and literary differences,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raw on each other’s merits for improvement. Translation, being an indispensable approach, facilitate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s well as complementarily reinforces academic research. Additionally, manuscript research functions as another important “bridge” in the Asian academic circ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studies. Constructing the bridge of academic exchanges requires sustaining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when face-to-face offline communication is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we should surmount communicative barriers with new methods and thus propel academic interaction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view with Zhan Caicheng fro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Wang Xiaoping, a famous schola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1期2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1 (2022)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ddressed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He expounded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Mutual Reading and Mutual Appreciation” in literature studies, and encouraged young researcher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forge ahead and embrace the future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Key words: Wang Xiaoping; academic exchanges; mutual reading; mutual appreci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Authors: Wang Xiaoping, Ph. D., is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fields a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ommunion history of Japan-China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Zhan Caicheng, Ph. 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fieldsareJapaneseLiteratureStudyandComparativeliterature.E-mail:********************
第1篇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类型及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类型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课堂观摩与评课课堂观摩与评课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了解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然后进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3.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针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4.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传授教学经验和技巧。
这种教研活动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这种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不断成长。
6.教育信息化研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育信息化研讨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7.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是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的活动。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三、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实施策略1.明确教研目标在开展教研活动前,要明确教研目标,确保活动有的放矢。
教研目标应与学校教学计划、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教研计划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包括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参与人员等。
教研计划要合理、可行,确保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语文在实际应用的作用
语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流沟通:语文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基础。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沟通,语文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语言文字,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2. 学习知识: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
学术研究更是如此。
在如今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3. 文化传承: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
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知识点起步阶段,语文学习是重中之重。
4. 培养逻辑思维: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
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
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
总之,语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美篇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享与交流的重要形式。
它通过教师们的精彩授课、有效备课以及听课、评课、说课等环节,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故而,说课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教育变革。
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是一项深入教学实践的良好形式。
教师在为说课活动做准备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深刻把握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晰地界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这些工作,教师可以真正深入到教学内容中,融会贯通,使自己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次。
这一形式的准备,不仅增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也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精准性。
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听评课和说课环节中,教师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技巧,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和他人的交流与对话,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受到来自同行的批评和建议,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这种相互借鉴、互相学习的氛围,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动力。
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说课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说课活动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宣传教学成果的舞台,教师们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成果,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语文教研听评课说课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推动学科教育的变革。
在说课活动中,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经验被传播、推广,有助于教师们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促进了学科教学的革新和发展。
这种形式的活动也有利于创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建设学科强区提供了有力支持。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
.. . ...《语文教学通讯》2008 年第1~18、25~36、Z1~Z3 期目录语文教学通讯》~、~、第1期1 移植名师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刘昌稳//1?62 2 让板书成为绚丽的艺术/景洪春//1?24-253 《村居》教学设计/龚海胜,吴桂香//1?25-26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崔海峰//1?27-285 《泉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夏菲菲//1?29-306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李春琳//1?31-327 披文入情入境??《雨点》教学设计及评析/涂华凤//1?33-348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 吴礼明//1?43-449 漫溯,向语文教育的更深处/胡兰//1?45-46 10 习作评语中教师的“身份”定位/管延华//1?49-50 11 等待/费玲妹//1?56-57 12 让诗意如约绽放??集体创作诗歌一得记/余红//1?58 13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于永正//1?59 14 请跟我来??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散思/马际娥//1?60 15 公开课若干争议述评/钱雯雯//1?61 16 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彭泽平//1?62 17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好课/王树云//1?62 18 欢迎参加 2008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65 19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1?66 20 2007 中国小语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1?2 21 读书温暖人生/蔡智敏//1?1 22 语文教学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张云鹰//1?4-6 23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周一贯//1?7-11 24 微格研练:锤炼教科研技艺的“快车道”/贺学英等//1?12-17 25 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俞惠珍//1?18-22 26 谈英雄题材课文的教学/刘春林//1?23 27 《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窦桂梅//1?35-43 28 语文味的“咬文嚼字”/苗育春//1?46 29 阅读场:让阅读成为精神享受/王怡文//1?47-48 30 在“精”与“略”之间行走/王爱芳//1?51-53 31 让阅读滋润习作/施义兰//1?5432 “舍得”与“越过”/尤梅,包万年//1?55 33 车厢里的“争执”/贺成金//1?56 34 语文报社诚聘发行代理//1?59 35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金运//1?63 36 纪念语文报社建社 30 周年征稿启事//1?64 37 2007 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优异,继续名列前茅/金运 //1?63第2期1 求索(上)/洪宗礼//2?17-212 守望与隐喻??《黑人谈河流》评析/郭伟//2?40-41 3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揭晓//2?2 4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篇章/王文彦//2?1 5 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刘占泉//2?4-9 6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徐江//2?10-13 7 “导入”也要会“导”/于漪//2?14-15 8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葛其联//2?15-16 9 初中语文教师 PK 初一学生??发人深省的“思维+语文”测试/周云//2?22-23 10 以读带析,一石双鸟??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6)/余映潮//2?24-25 11 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初探/姜红娟//2?25-27 12 一副对联引发的语文学习/邓先华//2?28 13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一) 生活世界: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史绍典//2 ?29-31 14 “家庭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远喜//2?31-33 15 “学校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陈启艳//2?33-35 16 “社会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新,杨巍//2?35-36 17 试给《江村小景》重新命题/张广武//2?37 18 感受《黄河颂》之“颂”/李红秀//2?38 1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胡焰//2?38-39 20 《热爱生命》散论/徐社东//2?41-42 21 异彩纷呈的心灵之音??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王飞//2?43 22 为尊严而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姜楚华,姜楚波//2?44-45 23 从韩愈的谥号谈起/陆明华//2?45 24 本体和喻体互换的一个特例/徐仁瑞//2?46 25 被误读的勃兰兑斯/盖丽//2?46-47 26 写什么和怎么写/朱建军//2?48-50 27 “车轮战”与“一鸭三吃”??作文单项技能训练方法谈/李岁红,倪岗//2?50-51 28 2007 年中考口语交际题梳理/张斗和//2?52-53 29 把握细节,彰显名著“真”阅读??从鲁智深绰号“花和尚”的由来说起/张玲//2?53-54 30 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刘勇//2?55-56 31 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代述梅//2?57 32 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任春//2?58 33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模块教学设计/闫永平//2?593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何莉//2?6035 一位教育家的人格长征??于漪新著《岁月如歌》所揭示的生命穿透力/陈军//2?61-62 36 2007 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名列文科中学组榜首/金运//2?62 37 首届“语文报杯” 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2?63 38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2?64第3期1 教书育人,一种生命的追求??记全国模范教师党红英/屈海生//3?4-62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结果揭晓//3?13 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南京宣言//3?24 参与课程内容重构促进教学价值实现/顾小敏//3?7-85 新教材的教学感悟与实践/陈卓//3?9-106 语文教材文本处理的虚实艺术/郑忠红//3?11-127 教学的开放性与教科书价值的重新认定/杨泉良//3?138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韩羽//3?149 读懂,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卢廷顺//3?14-15 10 让文言文教学闪耀人文光芒/孟华//3?16 11 认清目标,寻觅对策/王安琪//3?17 12 一堂好课的两个发展性历程??重读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的题词/张一山//3?18-19 13 文言文教学怎一个言传了得/杨小海//3?20 14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王艳红//3?21-22 15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姚文波//3?23 16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搭建平台??将讨论引向深入/方建明//3?24-25 17 《蜀道难》教学简案/董一菲//3?26-27 18 文言?文学?文化??《鸿门宴》备教策略/张俊峰//3?28-29 19 悲喜皆因水月生??浅析《前赤壁赋》中苏轼情感产生的外环境/董鸥//3?30 20 《赤壁赋》之语言美/康宏东//3?31-32 21 小议《陈情表》说辩艺术/林妙君//3?32 22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文霈//3?33-34 23 《归去来兮辞》有“及时行乐之意”吗?/朱文成//3?34 24 “践华为城”之“践”字考/吕胜男//3?35-36 25 对《过秦论》中一个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莫如彪//3?36 26 人教版第二册文言文音义指瑕/邓见发//3?37 27 作文“目标递升”批改法的创设及操作说明/戴林东//3?38-39 28 《“设计文章的波澜”修改》教学案例/郭家海//3?40-42 29 也说“具体、形象、生动”/王英华//3?43 30 两水分流,二龙戏珠??谈谈记叙文(小说)谋篇中的双线结构法/高俊清//3?44-45 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吴同和等//3?46-47 32 高考探究性阅读题之“探究”/赵道夫//3?48-49 33 科技文阅读备考指要/时寅敦//3?50-51 34 掀起散文阅读的“红盖头”??2008 年高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宋宏雄,聂焘//3?52-53 35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要/张广祥//3?54-55 36 掌握规律,提高效率??现代文阅读作答指导/黄务海//3?5637 “三字法”解答散文阅读主观题/黄小娟//3?57 38 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3?58-59 39 常见古代官职变动术语类举/王志耀//3?60-61 40 古代数字表示法摭谈/宁红丽,李敬永//3?61 41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语文报社联合主办//3?62-63 42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语文报社、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3?63 43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3?64第4期1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4?62 2 我们要感谢谁/贾志敏//4?13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薛瑞萍//4?4-74 有一个班级,令人神往??评薛瑞萍笔下的母语课堂/王丽琴//4?7-95 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盛新凤//4?15-196 建构儿童需要的教学?? “儿童语文课程” “服务型课堂” 与探究沙龙/彭峰等//4?20-24+607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吴炳发//4?25-268 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游爱金//4?27-29 9 《狼和鹿》教学设计/杨树亚//4?30-31 10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沙华中//4?32-33 11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高祥虎//4?34-35 12 点面结合绘场景??快乐作文?快速作文训练课/吴春晓//4?36-37 13 练习原来可以如此美妙/胡晓燕//4?38 14 进出文本间感悟留心尖??对话《触摸春天》/王振刚//4?39-40 15 因为智慧,所以简单??感受蒋俊兴老师《半截蜡烛》一课/李菊芬//4?41 16 让学生唱响“最自由的歌”/王泽斌,侯艳馨//4?42-43 17 简化语文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冯小松//4?44-45 18 让课堂评语走进学生的心中??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走近李白》有感/毛文红//4? 46-47 19 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滕衍平//4?48-51 20 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顾雅芳//4?52-53 21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王丽//4?56 22 迟开的花儿也鲜艳/朱建霞//4?59-60 23 她为什么就不可以?/王亚丽,叶志梅//4?61 24 练好基本功精彩四十分欢迎您为本刊课堂教学栏目撰写稿件//4?63 25 知识殿堂学习乐园艺术摇篮???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学校简介//4?65 26 教研明星//4?2 27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4?66 28 暗示与提示: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成尚荣//4?10-14 29 教学视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标尺??《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例谈/阎宗学//4?54-55 30 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周学静//4?57-58 31 2008 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4?64第5期1 2007 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5?642 换位思考,再识“新装”/阳刚//5?413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 //5?24 栽树与集叶/陈涛//5?1 5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李卫东//5?4-7 6 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以班级《论语》阅读为例说明/王君//5? 7-9 7 语文生存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徐社东//5?10-12 8 该怎样拓展?/于漪//5?13-14 9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李明哲,胡勤亮//5?14-17 10 “语文”就是“人文”/耿法禹//5?18 11 求索(下)/洪宗礼//5?19-23 12 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5?23 13 评价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曾宪一//5?24-27 14 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黄本荣//5?27-28 15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二) 我们为什么写作??寻找作文教学中丢失的乡愁/陆先文//5?29-31 16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陆先文//5?31-32 17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许评//5?32 18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郑先琳//5?33 19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闫翔//5?33-34 20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范志慧//5?34-35 21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廖嫦娥//5?35-36 22 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7)/余映潮//5?37-38 23 文言常用词教学实施浅谈??《桃花源记》片段与思考/童志斌//5?38-40 24 《我爱这土地》的诵读引导/柳咏梅//5?41 25 旁批,回来/向晓红//5?42 26 《观舞记》教学设计/王秀波//5?43-44 2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上)/董蓓菲//5?45-46 28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丰子恺《竹影》的“三重”解读/王威//5?47-48 29 《竹影》中的“我”是谁/单君//5?48-49 30 《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之别/谢智慧//5?50 31 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李凌云//5?51 32 淡极始知花更艳朴实无华也动人/杨正奎//5?52 33 作文教学中对话失语现象剖析/刘春文//5?53-55 34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彭玉华//5?56 35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王思雄//5?57-58 36 平淡之中见神奇??由《社戏》中。
1
多感官调动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08-2009)
青山民族中学教师:张淞
偶然的一次与几位语文同行聊天,其中一位老师谈到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时说:“现在
的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在座的老师无不深有同感。仔细想来,这种说法不是对前人不尊,也不单纯是对现状不满,
只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确存在这样的畏难情绪。而这三者之中,又以怕写作文为
甚。一想到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立刻眉头紧锁、唉声叹气的神情,我想老师的内心也是
痛苦的。那么从何时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写作那么不让人待见,避之唯恐不及呢?这是所
有语文老师难以回避,又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课下,在平时一切可能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奇怪地发现学生读起漫画来笑容满面,
读起时兴的文章(比如郭敬明的《最小说》)来津津有味,说起感兴趣的事物眉飞色舞、形
象生动。与写作时的愁眉苦脸、搜肠刮肚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由此,我想学生之所以
喜欢这些,是他们的兴趣使然,正如学生怕写作文一样。孔子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些事物没有兴趣,把唾沫说干也是枉
然,有了兴趣,不让做也做得兴致盎然。所以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是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一
潭死水之局面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兴趣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
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
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
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
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
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
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
果。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想就写作教学中调动学生多感官
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方法,做些初步的探讨。平时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单
维度、单向度的,只是老师布置要求,学生按要求写,缺乏互动、缺乏交流,而多方调动学
生多感官参与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的理解水平、表达美感、思想深度,也就把学生写
作过程变成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女士在《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书中写到:“多感
官教学法”就是调动学生的听觉(A)、视觉(V)、动感知觉(K),让学生积极主动、轻
松快乐地学习,也就是激发、刺激学生所有的感官,建立对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调动越多
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通路,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存储下
来。学生学习的历程是由具体到抽象,透过感官人类接受的信息是具体事物,学生对具体事
物的反应是直接的。多感官学习,一方面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感觉的敏
锐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语文课堂比较好开展的一些感官调动,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 色之写真
2
色首先是指视觉所见之颜色,宽泛地讲也可以是画面。色之写真形象地说就是打翻一罐
颜料,捕捉颜色的万种风情、色彩的跳跃与蜕变、剪贴流动的光影颜色、让你好看的人事橱
窗、色调标示出的移位感官、颜色扩散出的意义色彩的渗透与版图。在课堂上利用形象的画
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起学生的视觉感受,触动其相关联想、记忆。
在八年级说明文写作教学,我事先布置学生寻找家乡小桥的图片、照片,在课堂上先展
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边欣赏,边让说说照片中家乡小桥的故事。看的人有了具体的形象认识,
讲的人也有家乡的自豪感。随后再从所学的《桥之美》一课说说说明文初次写作的要点,学
生这时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因为他们有向同学们介绍美好家乡的愿望。虽然图片、照片是
那么简单,但是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怕写说明文,总觉得无话可说的畏难心理。事实上在学
生的习作中,很多同学都深情写到:“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让人憋闷。有时不
禁想起乡下,想起夕阳余晖映照的小桥,温馨而美好„„’’,“家乡的小桥躺在潺潺的小
溪之上,秀美端庄。石砌的桥墩、斑驳的路面、来往忙碌的村民,无不让人感到亲切。”平
易的说明文倒有了散文样优美的语言。
在平时的写作积累中,也可以试着通过对经典语句搜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和写作的兴
趣。比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黄与绿的搭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中的青荷与红莲的映衬,“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枫与
红花的对比。无一不是绝美的画面,无一不表现了诗人有色的真情,也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
榜样。
二、声之舞蹈
声音是自然的语言、生活的表象,风雨、虫鸣、鼎沸的人声是听觉的舞蹈,生命的音乐。
丰富的声音无一不代表了人物丰富的感情,如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感到的作者
对春将逝去的惋惜,如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凄婉、悲凉,如同“嘈嘈
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空灵、剔透。所有的音乐都能够通过改变身体∕大脑的物
理和化学状态调节情绪。这些改变将影响电—化学信息在神经网络中的传送方式,通过听觉
的刺激引起兴趣、增强效果。
在平时的写作积累中,我一贯要求学生写观察笔记,想以此使学生关注生活。但经常看
到的是学生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文字,缺乏灵敏的感受能力。为改变这一现象,我采用录
音的方式,将生活中自然地声音、市井中人的声音录下,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并要求其猜
猜听到的是什么?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七嘴八舌地猜,一下子兴趣就调动起来。说起听到
的鸟儿的鸣叫、潺潺的流水声、喧闹的叫卖,自然与生活的无限生命就在课堂上生动起来。
然后布置小作业,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有可能录下来。随后在第二天的评讲中,很多
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收获,我们听到了蛐蛐的叫声、树枝在风吹拂下的沙沙声、湖水拍岸声、
甚至是花舒展枝叶的声音„„学生无不倍感激动,在声音的世界里,他们感受到了从前被忽
视的生命。在随后的观察记录里,就是那充满情感的文题都让人欣喜:《蛐蛐的家庭会议》、
《小巷里的叫卖》、《听花开的生音》„„
是声音在耳边的舞蹈,激活了学生的一颗敏感的心,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学会感受身
边的美好,去记录、展现生命的美好。
三、冥想之飞翔
想象是人的第六感,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
改选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
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也就是人
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
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在学生
3
写作兴趣的激发过程中,可以是静态的画面、动态的影像、舒缓的音乐,通过多感官的刺激,
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虚幻世界,在这无限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在冥想写作的尝试中,我先出示一张图片:一棵折断的小树。学生看后,关闭投影,请
学生想象刚才看到的是怎样一棵树,用描写性的语言描绘出小树折断的样子,弯曲的树枝、
零落的树叶„„然后再次出示图片看谁说的最精彩、最生动。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棵小树
怎么了,为何折断?展开想象。学生经过议论,有的说是风刮断的,有的说是砍断的,有的
说是汽车撞断的„„不一而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将刚才的猜想表达出一个完整
的故事。一番热烈的讨论过后,学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场自然的风雨、一
个环保的问题、一起交通事故中的社会人情„„随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投影显示出相关影
像,深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人潮中一张焦急的面孔„„要求学生任选一个完成一篇想象
作文,自由写作,没有任何限制。学生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事实也证明,这充分调动
写作热情的文章,是充满灵性,充满丰富想象力的。
美丽的大自然是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四季的更替、轮回,
感应着人类的心灵;丰富多彩的人间是美好的,街道上忙忙碌碌的行人,小巷里空旷的市声,
夜晚华灯初上的霓虹,温暖着人类的情感。在感官的世界里,老师引导着学生去感受、体验、
发现世界的美好、残缺、欢喜、悲哀,指引他们在生活中呼吸、思考,我想总有那么一天他
们会爱上写作,爱上可以表达的文字。若能如此,虽是此项小小的尝试有诸多不足,也是欣
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