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古土壤中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
- 格式:docx
- 大小:280.23 KB
- 文档页数:16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遗骸、微生物及其对各种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有机质主要由腐殖质、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组成。
其中,腐殖质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具有粘结性和团聚性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质之一。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纤维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二、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具有多种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氮比。
碳氮比是指土壤有机质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比例,它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碳氮比越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酸碱度也对它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碳、氢、氧等元素,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此外,土壤有机质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同时,土壤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砂质土壤由于其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转化。
铜川剖面黄土沉积特征发布时间:2021-07-20T06:19:43.05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8期作者:奉大博[导读] 黄土沉积特征包括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和色度特征等。
对它们的研究对于探讨该地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和预测未来气候环境演化方向有重大意义。
以铜川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粒度的组成和变化特征及磁化率值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 11.4~1.5kaBP期间的古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可以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划分为 4 个阶段:11.4~10.2kaBP寒冷干燥期,10.2~9.1kaBP 略温偏干期,9.1~4.4kaBP 温暖湿润期,4.4~1.5kaBP 较冷干期。
奉大博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摘要:黄土沉积特征包括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和色度特征等。
对它们的研究对于探讨该地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和预测未来气候环境演化方向有重大意义。
以铜川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粒度的组成和变化特征及磁化率值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 11.4~1.5kaBP期间的古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可以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划分为 4 个阶段:11.4~10.2kaBP寒冷干燥期,10.2~9.1kaBP 略温偏干期,9.1~4.4kaBP 温暖湿润期,4.4~1.5kaBP 较冷干期。
关键字:黄土;粒度;磁化率;铜川剖面1概述随着全球变化对人类和社会潜在的影响以及威胁,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全球变化的研究是从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来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运作机制和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针对全球变化对人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科学家们需要对未来作出预测,提出合理应对全球变化的对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而要对未来作出预测就需要对过去全球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一项核心内容。
研究过去全球变化就是对过去气候和环境的研究,通过各种地质记录来了解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加深对现在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的理解,进而对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方向提供更好的依据。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最大厚度:180~300米•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起始时间:258万年前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简介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14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干旱和炎热气候灾害事件频发等环境变化问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人类需要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演化及其环境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便更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应对未来全球变化,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相较于全球变化研究丰富的第四纪时期,涉及“深时”时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
“深时”研究(deep time research :前第四纪地质记录的研究)旨在探索深时全球变化,从地球演化的宏观尺度上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地表各圈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为洞悉未来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3-4]。
特别是“深时”时期的大气CO 2、温度、降水等古环境与气候参数变化及其驱动过程研究,对于如何面对和解决当代及未来全球变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5-6]。
深时古土壤是指形成于前第四纪时期自然景观下的已经岩化或石化且被上覆地层叠置的土壤,既是深时陆地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7-8]。
与岩溶石笋、黄土等其他地质载体一样,它们具有信息量丰富、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等特点,能有效反映其形成过程中的气候环境自然变化信息[8-9]。
因此,深时古土壤的识别和研究对于探索“深时”时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景观变化、地球关键带特征、气候演变、大气CO 2和O 2含量变化,以及揭秘“深时”重要地质气候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4,10-12]。
本文就深时古土壤研究的最新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为进一步深化深时古土壤研究在当代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应用和更好地理解深时地球环境演变提供借鉴与证据。
1 深时古土壤的特征与鉴别深时古土壤是前第四纪时期的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与有机质原位变化的产物[7-8,10]。
因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和成岩作用,其原有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066、41771248、4137122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822003)†通信作者,研究方向:土壤与环境。
一、土壤一般概述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钼(Mo)、锌(Zn)、铜(Cu)、硼(B)、氯(Cl)等16种。
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碳(C)、氢(H)、氧(O)三种元素外,其他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等。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应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对照或参考这个标准,对要进行施肥的土地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状况。
一般情况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褐土在自然植被下,有机质含量为1-3%,但由于褐土适于耕作,大部分已辟为农地,致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到了1%左右。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二、常见土壤分类1.棕壤: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如秦岭北坡、吕梁山、中条山、六盘山等高山及洮河流域的密茂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下。
在褐土分布区之上。
具有深达1.5-2m发育良好的剖面,有枯枝落叶层、腐殖质聚积层,粘化过渡层,疏松的母质层等。
表土层厚约15-20cm,质地多为中壤。
其下则为粘化紧实的心土层,粘粒聚集作用明显,厚约30-40,富含胶体物质和粘粒,有明显的核状或棱块状结构,在结构体表面有明显的铁锰胶膜复被。
再下逐渐过渡至轻度粘化的底土层。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第31卷第2期Vol.31,No.214-242022年2月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潘占东,马倩倩,陈晓龙,等.添加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草业学报,2022,31(2):14−24.PAN Zhan -dong ,MA Qian -qian ,CHEN Xiao -long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 addition on nutrient levels and humus and its components in dry farmland soils on the Loess Plateau.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22,31(2):14−24.添加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潘占东1,2,马倩倩1,2,陈晓龙1,2,蔡立群1,2*,蔡雪梅1,2,董博1,3,武均1,2,张仁陟1,2(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新型肥料创制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部分土壤养分和质量明显下降。
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被广泛应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活性水平。
然而,生物质炭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土壤养分、腐殖质组成及含量来提高黄绵土理化性质尚不清楚。
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6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0、10、20、30、40、50t ·hm -2)的4年定位试验,测定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结合态腐殖质构成及组分变化。
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t ·hm -2及以上时能显著增加重组有机碳(HFOC )、轻组有机碳(LFOC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全磷、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添加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但降低速效磷含量,低添加量显著增加速效磷含量但降低速效钾含量;添加生物质炭20t ·hm -2及以上时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LCH )含量显著增加47.50%~65.83%;生物质炭添加量超过30t ·hm -2时,腐殖质组成成分富里酸(FA )的含量显著增加78.79%~133.33%;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松结合态腐殖质是促进土壤总有机碳(TOC )增加的直接作用因素,其中LFOC 和HFOC对TOC 的解释率分别为72.55%和89.74%。
1 黄土-古土壤中有机组分的测定 Measurement of organic constituents in the loess-paleosol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级 张智锋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灵台和渭南地区的黄土古土壤系列8个样品,测定可溶性有机成分中饱和烃和芳烃的组成,得出在两地黄土古土壤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是:C15~C33,并且以C18和C31为主峰。萜烷系列中,三环二萜烷碳数分布为 C19~C29,以C21或C23为主峰,而五环三萜烷的碳数分布是C27~C33,以 C30为主峰.渭南地区的芳烃主要含萘系列,而灵台地区的芳烃中主要含菲、蒽系列。
Abstract: The loess-paleosol in Lingtai and Weinan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GC-MS to measure the constituent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in soluble organic constitu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atoms of normal alkane are C15~C33,in which C18 and C31 are dominant peaks in the loess-paleosol in the above districts.And about terpane,three-cyclo two-terpane ranger from C19~C29,maximizing at C21 or C23.And five-cyclo three-terpane ranger from C27~C33,maximizing at C30.In Weinan aromatic hydrocarbon mainly contains naphthalene,and in Lingtai aromatic hydrocarbon mainly contains phenanthrene and anthracene.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正构烷烃、三环二萜烷、五环三萜烷、芳烃、有机成分
一:导言: 中国黄土古土壤沉积记录了最近2.5Ma的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其良好的时间序列可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以及青藏高原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黄土在沉积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埋藏过程,其成土作用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埋藏时期古气候信息【1】。我这次选用渭南和灵台两个地区的黄土-古土壤进行研究。 植物样品中检出的可溶有机质,化学成分相当复杂,分子结构更是千差万别,现主要讨论常用的烷烃系列及部分芳香族化合物。 (一):正构烷烃:烷烃以直链为主,异构烷烃含量较低。分布特征:植物抽提物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主要为:C15~C33。从分布特征来看,检测出的正构 2
烷烃为混合来源。其中,以C18为主峰的低碳数正构烷烃源自菌藻类低等生物,具明显偶碳优势的高碳数分子(>C22)来自高等植物,对古植被恢复有重要意义的也是这部分高碳数分子。现代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显示,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而草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31为主峰。当陆源有机质源从木本变为草本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相应地从C27变成C31。【2,3,4,7】 (二):萜烷:主要包括三环二萜烷和五环三萜烷系列。在低扫描数范围内,是三环二萜烷系列,碳数分布:C19-C29,主峰为C21和C23三环二萜烷;而在高扫描数范围内,是五环三萜烷系列(主要是αβ型藿烷型),碳数分布:C27~C33,以C30藿烷为主峰。【12】 (三):多环芳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有萘、三环的菲、蒽,四环的芘、萤蒽以及它们的甲基、乙基取代物等。分布特征:渭南地区的芳烃主要含萘系列,而灵台地区的芳烃中主要含菲、蒽系列。萘系列化合物包括萘、甲基萘、乙基萘、二甲基萘、三甲基萘。菲系列化合物包括菲、甲基菲、二甲基菲、乙基菲。蒽系列化合物包括蒽、甲基蒽。菲的含量比蒽高的多,而菲和蒽系列含量的差别主要源于它们分子结构的不同。蒽的三个环联成一条直线,为线式结合,其共振能为84卡/摩尔;而菲的三个环则是错开的,形成了一个角度,其共振能为91.3卡/摩尔,比蒽大的多,因此菲比蒽更加稳定,产率自然高【3】。 对于四环芳烃,分子量同为202的四环芳烃中,萤蒽含量比芘高,萤蒽和芘的甲基取代物含量随甲基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甲基萤蒽的含量要大于甲基芘。分子量为228的四环芳烃中,苯并蒽的含量较低。
二:样品及分析方法 1:选样:样品选自灵台和渭南地区,样品按照离地表深度来采集,如渭南样品,30-32代表离地表30cm-32cm。它们是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共取样8个,编号为: (1):WN 03 SY 30-32 (2): LT 03 SY 10 (3): LT 03 SY 40-42 (4): LT 03 SY 98-100 (5): LT 03 SY 198-200 (6): LT 03 SY 398-400 (7): LT 03 SY 598-600 (8): LT 03 SY 898-900
2:分析方法步骤 2.1:抽提:本方法主要借助氯仿对土壤中沥青物质的溶解性,用脂肪抽提器进行抽提。 2.1.1:样品处理:首先样品在40~45℃下干燥4h以上。然后干燥后的全部样品在不超过50℃下粉碎,并保持干燥。 2.1.2:分析步骤: (1):包样:称取粉碎后的样品装入抽提的滤纸筒中,纸筒高度应低于虹吸管高度。 (2):抽提:将包好的样品装入抽提器样品室中,在底瓶中加入数块用于脱硫的铜片和氯仿,氯仿加入量应为底瓶容量的1/2~2/3.溶液回流一次的时间不应超过30min。一共抽提12h。(注意:抽提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氯仿,以防底瓶中 3
溶液量不足使抽出物氧化变质。抽提过程中如发现铜片变黑,应再加铜片至不变色为止) (3):浓缩抽提物:改用索氏抽提器,把氯仿蒸出,得浓缩液约5mL左右。 (4):过滤、洗涤:用氯仿冲洗烧瓶,把样品冲至一烧杯里,漏斗里放一小块棉花,过滤掉浓缩液里的杂质。
2.2:分离:试样中的沥青质用正己烷沉淀,其可溶物通过硅胶氧化铝层析柱,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依次将其中的饱和烃、芳烃和非烃馏分分别淋洗出来。 (1):装柱:层析柱安装在10~30℃的通风柜中,在层析柱底部填塞少量脱脂棉,先加入3g硅胶,再加入2g氧化铝,轻击柱壁,使吸附剂填充均匀,并马上加入6mL正己烷润湿柱子。 (2):润湿柱子的正己烷液面接近氧化铝层顶界面时,将样品浓缩液(3~5mL)转入层析柱,以每次5mL正己烷淋洗饱和烃6次。 (3):当最后一次5mL正己烷液面接近氧化铝层顶部界面时,以每次5mL2:1的二氯甲烷与正己烷的混合溶剂淋洗芳香烃4次。当第一次5mL二氯甲烷与正己烷的混合溶剂流进柱内3mL时,取下承接饱和烃的称量瓶,换上承接芳香烃的称量瓶。 (4):在最后一次5mL二氯甲烷与正己烷的混合溶剂液面接近氧化铝层顶部界面时,先用10mL无水乙醇,后用10mL氯仿淋洗非烃。当无水乙醇流进柱内3mL时,取下承接芳香烃的称量瓶,换上承接非烃的称量瓶。
2.3:仪器分析: 将所得到的饱和烃和芳烃进行GC/MS分析,采用MD800型GC/MS分析仪。色谱条件是:色谱柱:SE 54(30m X 0.25mm X 0.25μm),柱前压:20psi,进样口温度:300℃,进样量:1μL,柱流量:1mL/min,氦气为载气。柱温变化:(1)饱和烃:始温70℃,恒温5min,然后以4℃/min速率升至220℃,再以2℃/min速率升至320℃,再恒温15min。 (2)芳烃:始温70℃,恒温5min,然后以 3℃/min的速率升至310℃,再恒温20min。 质谱条件:离子源EI方式轰击,离子能量:70eV,发射电流:200μA,离子源温度:200℃,传输线温度:300℃。
三:结果和讨论: 1:实验测得黄土中氯仿沥青A的含量:
编号 样品名 氯仿沥青A% 1 WN03 SY30-32 0.0094 2 LT03 SY10 0.0122 3 LT03 SY40-42 0.0041 4 LT03 SY98-100 0.002 5 LT03 SY198-200 0.0021 6 LT03 SY398-400 0.003 7 LT03 SY598-600 0.0033 8 LT03 SY898-900 0.0031 4
由以上数据可知,渭南地区样品有机质含量比较多,这从土壤的外观可以看出。而灵台地区的样品有机质的含量有明显的特征,离地表较近的(2)号样品和(3)号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出其它样品,而另外5个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处于一定深度的黄土,由于离地表较远,受到的污染较少,并且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异地来源的物质影响可能较小,含量几乎不变,如(6)、(7)、(8)号三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都是0.003%。由此可知,分析古气候应选用较深地层的土壤,因为它们有稳定的有机质含量,且不受污染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古气候的变化。
2: GC/MS测定图谱。 (1):经过GC/MS测定,得到正构烷烃色谱图,如下所示(m/z=85):
(1)号样品正构烷烃(横坐标代表扫描的次数,下同) (2)号样品正构烷烃 25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3750Scan0
100%
SIR of 14 Channels EI+ 85.007.63e7AreaSY30
25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3750Scan0100%
SIR of 14 Channels EI+ 85.004.01e7AreaS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