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追杀机制——前苏联境外追杀档案揭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迪亚特洛夫事件作者:来源:《少年博览·初中版》2015年第03期1959年,9名苏联登山爱好者在乌拉尔山脉附近失踪,当他们再次被人发现时却早已死亡,死因扑朔迷离,这就是著名的迪亚特洛夫事件,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去不返1959年1月底,由乌拉尔工业技术学院7男3女组成的毕业生科考队,在队长伊戈·迪亚特洛夫的带领下,深入乌拉尔山脉北部,进行为期三周的科考探险。
这支科考队是从学校众多的志愿者中选出来的,所有的队员都有丰富的滑雪和山峰考察经验。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座名叫“奥拓特”的山峰,当地土著语言的意思是——不归山。
科考队于1月27日抵达山脚下,建立大本营,开始登山前的准备工作。
这时,女队员尤迪因身体不适,决定放弃登山,先行返回。
1月31日,乌拉尔山区风雪交加,剩下的9名科考队员携带着食物和装备,踏着厚厚的积雪,开始了探险之旅。
途中,科考队遇到一座无人居住的木屋,于是在里面短暂休息,存放了一些回程必需的食物。
第二天,科考队开始尝试通过奥拓特山的鞍部,并计划在翻过鞍部后在背面扎营来度过冬夜。
由于天气恶劣,持续不断的暴雪导致能见度极低,科考队很快迷失了方向,并错误地向西边高地走去。
当他们发现走错路时,并没有立即下山去寻找一个更好的藏身处,而是决定就地在山坡上过夜,从此便杳无音讯……上山之前,队长迪亚特洛夫曾和学校体育俱乐部约定,2月12日完成科考任务后,一下山便向俱乐部发电报。
12日过后,俱乐部并没有收到电报,但也没有人感觉异常——对于这种探险,迟到几天也属正常。
直到2月20日,科考队依然没有任何消息,俱乐部这才感到事态严重,于是派出一支搜救队前往奥拓特山搜寻。
随后,当地的军队和警察也加入进来,还出动直升机参与搜救。
不幸罹难经过一周的搜寻,人们直到2月26日才在奥特洛山的一处凹地发现了科考队的营地,营地的一半被积雪掩埋,帐篷里空无一人,队员们的食物、衣服和登山器材都在里面。
营救人员发现,帐篷是从里面用刀子割开的,雪地上有几串脚印向东北方向的树林延伸。
决胜无形战线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情报战
吕志英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伴随档案材料的陆续公开和军事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终于发现: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与你死我活的炮火前线同时进行着,甚至先期进行着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里的运筹帷幄需要的是更高的智力,这里的波谲云诡笼罩的是更多的神秘,而这里每一回合的胜负往往影响到胜负的大局。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吕志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情报战:日本发动的无形战争 [J],
2.莫斯科保卫者——二战苏军NKL-26摩托雪橇小景 [J], 见鬼说鬼话
3.决胜无形战线——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情报战 [J], 吕志英
4.《暗算》情报战线上的风中往事 [J], 赵恺
5.基辅会战60周年祭——苏军一战被俘66万,德军也因此丧失进攻莫斯科的最后机会 [J], 周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动荡时期连续犯下杀人分尸血案,令全世界震惊的杀手以吞食从受害者口中咬下的舌头,当做是最美的享受……棋盘上的杀手俄罗斯魔鬼实录文|暗地妖娆2008年,英国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的长篇悬疑犯罪小说《44号孩子》出版,此书以著名的“俄罗斯食人魔”安德烈·奇卡提罗为原型,一气拿下当年17个国际文学奖项提名,赢得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钢匕首奖。
尽管经历了诸多折腾的俄罗斯民众好不容易迎来了安稳日子,不幸的是就在杀人魔安德烈被枪决十年之后,新的魔鬼诞生了,他以更高的杀戮纪录,公然挑战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甚至用自己的一系列恐怖行径,构筑了好大一盘血淋淋的棋局。
日夜蹲守,也未能阻止恶魔的“娱乐”活动。
凶手似乎是玩上了瘾,每隔两周,公园里就会出现新“惊喜”。
在这过程中,警方只是通过鉴证科给出的结论,推断凶手的犯罪器具应是榔头;恰巧公园附近有一家精神病院,便怀疑有可能是其中某个患者经常溜出来作恶,然而把整个病院翻了个底朝天,也未能锁定重要嫌疑人。
某一天,两名刑警在公园发现一名行迹可疑的女子,身穿风衣,一头齐肩金发,拎着一个看起来很重的包,有些鬼鬼祟祟地往林子深处走去。
刑警马上命令其停步,谁知对方反而加快了脚步,刑警追了上去,一把将对方制服,撕扯期间,此人的假发脱落,原来竟是有异装癖的男子,与此同时,也从他包里搜出了一把榔头。
这桩事件很快被媒体争相报道,多家报纸急吼吼地打出了“比茨维斯基森林公园恶魔被逮”的标题。
然而很遗憾,警方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发现这是场误会,异装癖男子不仅有凶案发生时的不在场证明,而且正是之前看到对公园杀手的详细报道,才产生了要带把榔头防身的“妙点子”。
在误会解除的一周以后,一名25岁的超市普通员工以同样残忍的手法被害了,这就意味着侦破工作任重道远。
到2006年4月,公园里的受害者增加到了十四名,肆无忌惮的行凶节奏,似乎是在嘲笑警方的无能。
同时,也打破了警察“认为凶手只挑男性下手”的推断,因为这样的报道一出,被杀对象就很诡异地转向了女性。
《苏联大清洗70年祭》摘评国家自戕:1937-1938年,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自戕”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
后世称“大清洗”。
200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原为步兵训练基地)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于斯大林大清洗的遇难者。
整整70年了!普京曾负责的“联邦安全局”,其前身便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克格勃”(KGB),它正是大清洗的最重要执行者。
历史谜案:基洛夫,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
他党内资格不老,却拥有极高声望。
1934年12月1日,夜间,一名叫尼古拉耶夫的青年工人在“斯莫尔尼宫”内近距离枪杀了基洛夫。
尼古拉耶夫被捕后供称,刺杀动机是基洛夫介入了他的感情纠葛。
基洛夫之死,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斯大林自己的阴谋,因为基洛夫迅速上升的声望威胁到了斯大林。
基洛夫原来是斯大林一手提拔的亲密盟友;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是斯大林在1926年战胜党内对手季诺维也夫之后,在对手势力范围内“掺沙子,甩石头”的安排。
基洛夫并非手软之辈,他清洗季诺维也夫、消灭富农,一点不含糊。
他用25万劳改犯完成“白海-波罗的海远河”工程,当时被称为“白骨与鲜血”的运河。
斯大林亲自为办理基洛夫案的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指示方向:“政治谋杀”。
雅戈达在极短时间内,将数千人流放、判处徒刑,枪决了一些人。
斯大林的敌人、已经倒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成为被告,判处有期徒刑。
但是,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
于是,全新的人马重审基洛夫案,不久有了令斯大林满意的结果:1936年8月19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案”在莫斯科开庭。
掌声太久:1934年1月,苏共举行十七大,基洛夫给斯大林捧上许多响亮的头衔:伟大的“掌舵人”、伟大的“战略家”,“斯大林的结论就是党的法律。
”但是,斯大林没有糊涂,他敏感地意识到,长久的掌声,潜伏着正在发生的阴谋。
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真相不能改变——图氏蒙难70周年纪念谢小燕(摘要】图哈切夫斯基是前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苏军元帅。
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将领一起竞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死刑。
后来查明。
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
为其平反昭雪。
但是,历史进入2l世纪,国内有的学者为了美化斯大林,认为其肃反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还历史本来面目,认真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肃反扩大化[中图分类号】D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1-0069-03熟悉苏联历史的人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冤案内幕>(家琦、智涛编译,中(1893—1937)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他是前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佟宝昌等著<红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色拿破仑一图哈切夫斯基>(吉林教育出版社,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1994年)。
但是,现在国内学术界竟然还有人认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为,30年代末的肃反在当时的苏联是必要的,并将领一起竟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举图哈切夫斯基为例,以证明斯大林的肃反是正死刑。
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确的。
刊登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的清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华大学某教授的<斯大林评价中具有争议性问题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为其平反昭雪。
苏共中央在1957年6月的主的新分析>一文,甚至还援引早已被推翻的所谓在苏联存在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反苏军事中席团会议上,为图哈切夫斯基等八人完全恢复了名誉,包括恢复党籍。
苏联特种部队攻杀阿富汗总统阿明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979年秋的一天晚上,在莫斯科苏共中央绝密会议室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正在主持召开重要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置阿富汗总统阿明的问题。
总书记先让情报部介绍一下阿明的情况,一位参谋人员立即站起侃侃而谈:“阿明是普什图族的贵族子弟,曾两次留学美国,博学多识,满腹经纶,工于心计,心狠手辣。
几周前,他发动了政变,一举推翻了与我友好的塔拉基总统,自己则取而代之登上了总统宝座。
一上台,他不但对塔拉基的余党赶尽杀绝,而且对支持塔拉基的我方也是耿耿于怀。
不但要求我方立即撤回军队,而且还要求撤换大使。
一句话,阿明对我方十分敌视,极力想摆脱我方的控制。
”勃列日涅夫听罢勃然大怒地吼道:“这个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太独断、太嚣张了!我们绝不能容忍他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明目张胆的侮辱!”之后,他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威严而有力地说道:“我决定,干掉他!”顿时,会议室充满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苏共中央会议最后决定,苏军以保卫在阿基地和人员安全为名,秘密向阿调运集结兵力,先攻占阿富汗要害机构,干掉阿明,而后一举占领阿全境,推翻阿明政府。
引来横祸12月12日,苏军在苏阿边境地区成立了相当军一级的前线指挥机构,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
先后集结了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和3个运输直升机团,以及“阿尔法”特种部队,共万人的兵力。
按照计划,由500多名“阿尔法”特种部队队员及空降部队组成的入侵先遣突击队,担任攻占要害机关、攻杀阿明的任务。
特战队员个个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在贝洛诺夫上校的指挥下,于12月14日分批乘坐庞大的安-22重型运输机向阿富汗喀布尔郊外的巴格兰姆空军基地飞去。
飞机一落地,突击队员们鱼贯而出,进驻机场草坪上迷彩帐篷内,准备依令而动。
为保密起见,苏军加强了岗哨,警戒异常森严。
苏军如果使用飞机“暗渡陈仓”式的调兵遣将,反而会引起阿明的警觉,苏军索性就“明人不做暗事”地告诉阿明:“为了彻底摧毁瓦尔达克地区日益猖獗的穆斯林武装,苏军准备调来一支富有作战经验的部队,进山扫荡穆斯林游击队。
《莫斯科行动》真实原型事件详情《莫斯科行动》真实原型事件1993年5月27日中午,列车到达乌兰巴托,歹徒上车。
当天傍晚,以“朱三”和“二姐”为首的十几名歹徒持瓦斯枪、电警棍、长刀等对车厢内的旅客实施抢劫。
5月31日,列车到达俄罗斯,以牛奔为首的匪徒又上了车,再次洗劫、伤害旅客。
从5月26日至31日,共有多伙匪徒抢劫旅客财物,3名妇女被侮辱,多人被打伤、刺伤。
案发经过1993年5月26日,北京至莫斯科的3/4次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将历经7天抵达莫斯科。
当晚,列车在我国边境二连出关,在蒙古境内,一伙藏在包间中的歹徒手持瓦斯枪、匕首抢劫乘客的护照、钱财。
在此后的10个小时内,共抢得2600多美元、2000多元人民币、金戒指等财物。
同时对车上一名女旅客实施强奸。
作案前,他们则假扮旅客与乘客搭讪,确定哪个有钱,谁带的什么货,踩点之后跟同伙“点道”,互相串通然后分头作案。
“尽管他们团伙作案,但谁抢到钱就算谁的,作案散伙后,又会加入其他团伙继续作案。
”艾处长说。
电影莫斯科行动什么时候拍的2022年7月31日,该片正式开机;10月6日,该片在哈尔滨举办杀青仪式。
电影《莫斯科行动》什么时候上映8月29日,由邱礼涛执导,韩三平、刘德华联合监制的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下简称《莫斯科行动》)宣布定档9月29日,并发布定档预告与海报。
预告中,三句台词代表的三种立场令人浮想联翩:“人生就是一本账,欠债得还”是来自警察的正义警告,一句“就怕不认账”则让匪徒的嚣张狂妄跃然眼前,而刘德华又缘何说出“一切重新开始了”?意味深长的台词令人忍不住揣测与这起劫案相关的更多秘密。
电影《莫斯科行动》剧情梗概本片根据中国第一桩跨境追捕真实案件改编! 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经济濒临崩溃,商品供应极度匮乏。
大批中国商贩乘坐K3次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往来中俄两国,把中国的服装、食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贩运到俄罗斯,获取高额利润。
前苏联肃反电影《契卡》完整版一、引言《契卡》是一部由前苏联制作的肃反题材电影,于1964年上映。
本片由导演阿尔巴特罗斯基执导,剧本由米哈伊尔·阿尔巴特罗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合作编写。
电影以契卡为背景,展现了前苏联阶级斗争和政治压迫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对这部电影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并探讨它在前苏联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剧情梗概《契卡》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前苏联。
电影以主人公伊凡·伊凡科夫的视角展开,他作为契卡的一名特工,被派到一个小镇展开秘密调查。
伊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反革命阴谋,涉及到一些地方官员和资产阶级分子。
伊凡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并成功摧毁了反革命组织,捕获了敌对分子。
然而,在他伪装成一个反革命分子的过程中,他意外地爱上了一个被组织认定为叛徒的女性,这使他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最终,伊凡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执行组织的命令,将女性处决,还是违抗组织的命令,保护自己的爱人。
电影以伊凡的决定和最终结果为结尾,留下了观众很多的思考空间。
三、政治寓意《契卡》是一部典型的肃反题材电影,它展示了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肃反的严酷现实。
电影中的契卡被描绘成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组织,努力保卫社会主义的成果并打击资产阶级分子。
通过展示契卡的工作方式和手段,电影暗示着前苏联政府对政治异己的迫害和镇压。
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对付反革命势力的决心和手段。
电影中的反革命势力往往与地方官员和资产阶级分子相勾结,这呈现出一种剥削和压迫的政治现实。
然而,电影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权力和道德的问题。
伊凡作为一名契卡特工,面临着执行组织命令和保护自己爱人之间的冲突。
这带给观众一些思考:在追求正义的同时,如何权衡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在斗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性和良知?四、影片风格《契卡》以其严肃而沉重的视觉效果著称。
导演阿尔巴特罗斯基运用了黑白摄影和强烈的对比,为电影营造了一种恐怖和压抑的氛围。
暗杀托洛茨基作者:唐离来源:《世界博览》2015年第18期导语:“梅卡德尔”成了那些为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而赴海外刺杀国家敌人和民族叛徒的间谍。
1879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布隆斯坦,被崇拜者称为耶稣之后最伟大的犹太人,要是说出他另外一个名字,你一定知道,从1902年起他称自己托洛茨基,这个名字改编自德语词,意思是“挑衅”,这名字简直是他的宣言。
托洛茨基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运动中的领军人物,1924年列宁去世后,他也因此成了追求起权力来贪得无厌的斯大林最重要的受害者。
1927年托洛茨基被苏联共产党开除党籍,1929年,他和妻子纳塔利娅·谢多夫流亡到土耳其,后移居法国,辗转到了挪威。
1936年12月,已经56岁的托洛茨基和纳塔利娅被送上了开往墨西哥的跨洋货轮。
在大西洋的彼岸,他们受到了墨西哥总统,前革命领袖拉萨罗·卡德纳斯的热烈欢迎,并且住进了他的另外两个崇拜者画家迭戈·里维拉和他的妻子弗里达·卡洛的家里,那房子位于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
1939年5月,托洛茨基与里维拉撕破了脸,于是托洛茨基和纳塔利娅搬到了阿维尼达别那路的一所房子里。
托洛茨基的这处寓所是老旧的别墅,孑立于一条肮脏道路的尽头。
院落四围本已是砖石围墙,但托洛茨基入住前又全部都加高到4米多高。
但是在1940年5月24日下午4点,20名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共产分子穿着警察和军队的服装、手持机关枪和自制炸弹朝房子开了火。
托洛茨基正睡眼惺忪,以为这噪声是烟花,但纳塔利娅把他拉下床,子弹穿过玻璃在房间内到处乱飞,但是他们毫发无损的躲过了一劫。
8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托洛茨基的心腹、纽约女子西尔维娅·阿格洛夫的情夫比利时人雅克·莫纳尔来访,雅克自称也是托洛茨基的崇拜者,经常带着巧克力和鲜花来访,托洛茨基和大家都喜欢他。
这次他声称有一篇关于托洛茨基在二战中所处立场的文章需要征求托本人的意见,来与其单独会面。
zz 读《苏联逃亡记》读《苏联逃亡记》最近读了网友发来的一篇好书:雷光汉著《苏联逃亡记》,以一个中国“反苏分子”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相距很近而又完全陌生的世界——中亚,一个特定的时刻——苏联帝国倒台前夕,和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怪诞,颇值一读。
一位六十年代初毕业的北大历史系学子,因爱国情怀,说了几句“俄国曾侵占了中国许多地方”的真话,竟被戴上“反苏”帽子,打成右派,发配到中苏边界的新疆霍城县农场。
文革中再遭磨难,就在被枪毙之前,为了活命,被迫穿越铁丝网逃往苏联,一个“反苏分子”居然被逼入苏联,是对极左政策巨大的反讽。
雷光汉原打算通过苏联再逃往有中国人的地方,比如台湾、新加坡,谁知被克格勃特务打入铁牢,从此流落哈萨克斯坦,最终竟连“叶落归根”都做不到,只能终老异域,令人唏嘘。
我不打算对此书做评论,相信朋友们看了都会震撼。
这里只举几点“意想不到的怪诞”:一、雷光汉逃苏只是避难,只是借道,不愿卷入政治。
但苏联克格勃却从始至终怀疑他是中国间谍,监视考验多年仍不释怀。
而中国这边又认定雷光汉已成了苏联特务,肯定要潜入中国,在他湖南老家的山上布防暗哨多年,以备“抓活的”。
直到改革开放后,他已恢复中国国籍,老家仍然不允许他回家落户,还在防范。
中苏两国的政治思维竟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致使这位爱国者在两边都无法做人。
二、当时从中国跑过去的人不少,但有一个奇怪的分野:凡是解放前国民党系列的,或者旧知识分子,或者解放后被整的所谓“右派”“反革命”“黑五类”,在苏联那边倒是一个个情系祖国,遥望家山,没一个愿意当间谍。
凡是那些响当当的“红五类”“党团员”“革命军人”,文革中的“革命派”之类,因失势挨整而逃过去的,反倒卖身投靠,多半成了苏联特务,整起中国同胞来,比苏联人还狠。
也就是说,过去那些被整的,逃苏后是正常人,而过去那些整人的,逃苏后“没有一个不是性如虎豹,心似蛇蝎,一脸凶相有如夜叉的”。
再细究,那些被整的多为知识分子,有学问,往往爱国情深。
【说谍】横跨二战和冷战克格勃最传奇特工-千面人阿贝尔最后结局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1903年7月11日-1971年11月15日),原名威廉·奥古斯特·费舍尔(William August Fisher),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本维尔,苏联最著名的特工之一,活跃于二战(德国纳粹)和冷战(美国)时期,精通6国语言,擅长摄影、绘画、音乐以及文学,是克格勃史上最为传奇的间谍之一。
1927年,阿贝尔开始间谍生涯。
曾经被授予克格勃上校的他善于伪装、精通谍术,有着“千面人”之称的他曾帮助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并协助制造原子弹与美国抗衡,被誉为“当代王牌间谍”。
1957年,阿贝尔被FBI逮捕,11月因间谍罪被判处30年徒刑。
1957年5月底及6月初这个时间里,根据种种情况的分析,远在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就不停发出紧急警告给阿贝尔,通知他海哈南(即阿贝尔的联络人维克)并没有返回莫斯科,并指示他使用另一套身份文件离开美国。
但是已经纵横谍报界三十余年,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了非常强大自信心的费舍尔(阿贝尔)并没有理睬莫斯科的命令,他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
1957年6月21日清晨,终止他潜伏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FBI冲进了他的居住地方,在纽约东28街的一家旅馆。
迅即他被专用飞机送往得克萨斯州接受审问。
在与审问者进行了几天较量后,阿贝尔终于承认自己是一个利用假身份生活在美国的俄国人,而让人惊奇的是,这个让世界情报界以后如雷灌顶的'真名’还是一个冒用的名字。
阿贝尔,这个已经在美国情报界尤为痛恨和如雷贯耳的名字,却是已经死去的克格勃同事的姓名: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
费舍尔(阿贝尔)知道只要克格勃看见美国报纸头条上的“阿贝尔”这个名字,就会立即明白发生在美国的一切。
这是他最后一次为自己的情况发出的警报。
阿贝尔在美受审阿贝尔的被捕标志着克格勃针对“主要对手”的行动遭到了一次极其严重的挫折。
冷战初期,克格勃在美国的行动战略是以建立一个间谍网为基础,这个间谍网将负责指挥重要间谍,如同在英国的菲尔比们一样(剑桥五杰),最终像卫国战争时期那样,使这些间谍打入美国政府的高层。
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真相不能改变图氏蒙难70周年纪念作者:谢小燕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图哈切夫斯基是前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苏军元帅。
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将领一起竟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死刑。
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为其平反昭雪。
但是,历史进入2l世纪,国内有的学者为了美化斯大林,认为其肃反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还历史本来面目,认真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肃反扩大化[中图分类号]D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1-0069-03熟悉苏联历史的人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1893—1937)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他是前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将领一起竟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死刑。
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为其平反昭雪。
苏共中央在1957年6月的主席团会议上,为图啥切夫斯基等八人完全恢复了名誉,包括恢复党籍。
这表明,图哈切夫斯基等人被斯大林政府冤杀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除报刊文章外还出版过几本有关专著,如《冤死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袁坚集编,解放军出版社,t989年)、《名帅之死——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冤案内幕》(家琦、智涛编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佟宝昌等著《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档案解密猎杀本拉登事件始末 ⼤家都知道的是,本拉登是国际恐怖组织基地组织的⾸领,他策划了多起的恐怖袭击案件。
接下来就和⼩编⼀起来了解⼀下关于猎杀本拉登的过程,欢迎阅读! 猎杀本拉登事件始末 本·拉登?他不是已经被美国打死好⼏年了吗? 不错,他是已经死了,但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他的“死法”。
⾃从奥巴马政府2011年5⽉2⽇⾼调对外宣布:美国海军特种部队长途秘密冒险奔袭,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头⽬本·拉登之后,围绕这次代号为“海神之⽭”(Neptune Spear)⾏动美国官⽅版本叙述的重重阴谋论⼏乎没有中断过。
最新也是最具争议的“阴谋论”来⾃于新发表的美国著名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记者希莫尔·赫尔什的名为《杀死本拉登》的⼤篇幅报告⽂学。
赫尔什因最早⼤胆披露和发表关于美军在伊拉克拘留营虐囚的调查报道⽽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赫尔什最新具有爆炸性的指称是:拉登并不是被智勇双全的美国特种部队成功击毙的,他在死前已经被巴基斯坦⽅⾯监禁了五年之久,美军击毙拉登的⾏动其实是⼀次预谋已久的“摆拍”。
美巴合谋的“苦⾁计” 赫尔什爆料称,所谓军⽅瞒天过海的特等机密⾏动,其实是美国、巴基斯坦军情部门精诚合作、巧妙安排的⼀出周瑜打黄盖。
其实早在2006年,也就是⼩布什仍做主⽩宫时,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两国军情部门便已默契把拉登“控制”在巴基斯坦境内阿巴塔巴德军事基地附近的⼀处“安全屋”,⼀名巴基斯坦情报官员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将本拉登“卖”给了美国。
那间位于巴基斯坦腹地距军事基地近在咫尺的本·拉登⽣前居所,其实是巴基斯坦军情部门有效“控制”拉登的软禁地点 美⽅⼀直声称在寻找和定位本拉登的过程中,完全是美⽅单⽅⾯的⾏动。
但其实时任巴基斯坦的陆军参谋长卡亚尼、三军情报局局长帕夏均知晓美国海豹突击队的此次突袭任务,并保证两架载有海豹突击队队员的美军直升机能够顺利飞越巴基斯坦上空。
奥巴马2008年⼊主⽩宫后,美国军情部门发现了上述两个区域“盟国”之间的⼩秘密,便随即展开外交周旋。
鲜为人知的追杀机制——前苏联境外追杀档案揭秘
针对俄境外的恐怖分子,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6月28日下达了必杀令:俄特工部门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找到并且消灭杀害俄罗斯驻伊拉克外交官的凶手。
随后,俄罗斯国家杜马及上议院的全体大会同意授予普京在国外动用特工部门的权力。
其实,在前苏联时,针对境外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已采用过追杀机制,只是鲜为人知罢了。
跨国绑架“打包”带往前苏联
前苏联特工部门在国外的“主动行动”始于1927年11月,当时,前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一项斯大林口授的命令:“那些拒绝回到苏联的人员,就属于违法人员。
对这些违法人员,将实施下列惩罚:1、没收被告所有财产;2、在确定其身份之后在24小时之内予以消灭。
本法令具有回溯效力。
” 这一法令最初被前苏联谍报部门用于处决那些本部门中的变节分子,比如伊格纳吉·雷斯,此人长期为前苏联人服务,1937年招其入苏,惧前苏联大镇压,不从,登报反水,结果被立即处理掉。
后来,在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明仁斯基的领导下,由共产国际工作人员及苏联情报机构的特工为主,组建了一个特工组,专门负责清除前苏联的政治对手,首先就是那些俄罗斯侨民及变节者。
前苏联特工1930年1月26日在巴黎绑架了俄罗斯军人联盟(俄侨反苏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古杰波夫将军。
行动参与者之一的身份是法国警察,他们将古杰波夫架进了一辆汽车,为之注射一支麻醉针之后,睡着了的将军被运到了马赛港,然后上了等在那里的一艘前苏联船只。
这次绑架引起六千多名巴黎出租车司机的大罢工——其中主要是以俄国移民为主。
俄罗斯侨民的头面人物则要求法国当局介入此事并解救古杰波夫。
但那艘船已驶离法国水域,法政府无可奈何。
后来,根据克格勃传出来的说法,这艘船刚刚驶过黑海海峡,古杰波夫将军就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了。
叶夫根尼·米勒将军1937年9月22日接替古杰波夫将军出任俄罗斯军人联盟主席,很快,他也被装进箱子“打包”成贵重物品运到了一艘前苏联船上。
米勒重复前任的命运是注定的,因为他们的总指挥部就设在内应家中。
不过,他肯定是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妙,他在消失前留下一张纸条:“我将和斯卡博林一起去会面,如果我回不来,那就是说斯卡博林是叛徒。
”但副手未能及时打开米勒留下的纸条,因此,纸条中说的斯卡博林得以从巴黎逃到西班牙。
但斯卡博林后来和其他几位身份暴露的参与者很快就被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灭了口。
揍托洛茨基的脑袋同样因为被内应打入而丧生的还有“乌克兰民族解放组织”首领叶夫根尼·科纳瓦列兹,1938年5月23日,科纳瓦列兹在荷兰的鹿特丹打开一个巧克力盒时被炸弹炸死。
科诺瓦列兹之死,使科纳瓦列兹的法西斯恐怖组织“乌克兰民族解放组织”宣布与苏维埃俄罗斯及苏联处于战争状态,直到1991年。
流亡海外的列夫·托洛茨基1931年写信给前苏联当局,建议与注定要爆发革命的西班牙建立统一阵线,斯大林在信上批示:“我想,急于表现的托洛茨基先生纯属孟尔什维克骗子,应通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揍他的脑袋,让他知道自己的位置。
” 托洛茨基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自己的住处被一把爬山用的冰镐击中头部,第二天,他死在医院里。
对托洛茨基致命一击的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间谍——西班牙人罗曼·米尔卡杰尔,其假扮成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记者,并作为一个崇拜者接近托洛茨基。
法庭上,米尔卡杰尔坚持说是他一个人下的手。
至于杀人动机,他表示是因为对托洛茨基失望了。
对这一杀人动机,法庭认为纯属天方夜谭。
米尔卡杰尔因谋杀被判处二十年监禁——墨西哥
最高的刑事处罚。
服完刑期的米尔卡杰尔于1960年被授予了英雄的称号。
据估计,内务人民委员会为了追杀托洛茨基大约花费了五百万美元。
当时坐镇莫斯科指挥此次行动的是国家安全总局副处长的巴维尔·苏达普拉托夫,1994年,苏达普拉托夫在纽约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特殊使命:一个不愿作证的证人——苏联间谍头子回忆录》。
干掉阿富汗总统战后,前苏联人政治追杀的技术手段获得长足进步。
乌克兰民族解放组织的两位领导人:列夫·列别特和斯捷潘·邦杰尔,分别于1957年10月12日和1959年10月15日被克格勃特工斯达申斯基在慕尼黑杀害。
他们是被一种可以发射氰化钾的特别装置毒杀的,由于毒药发作特别快,医生的诊断结论只能是因心脏骤停引发的死亡。
成功地做掉这两个敌人后,斯达申斯基被授予了红旗勋章及列宁勋章。
但是,在妻子的影响下,斯达申斯基开始忏悔。
1961年8月12日,就在柏林墙建起来的前夜,斯达申斯基向西德当局自首了。
1962年10月19日,他被判处了几年的监禁,但很快就被释放出来并在西方得到新身份的掩护。
时任西德联邦调查局局长的理查德·格林将军在回忆录中描写道:“克格勃主席谢列宾手下的恐怖分子被宽恕之后,现在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活在自由的世界里!” 从那时起,前苏联特工部门就没有再在国外进行任何大的谋杀活动,直到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总统阿明在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前夜被击毙。
干掉阿富汗总统的决定是由前苏联政治局作出的。
克格勃的特工向阿明的饮食中投放了毒药,但阿明身边毫不知情的前苏联医生却硬生生又将阿明从另外一个世界里救了回来。
结果,阿尔法部队及总参情报局的特工们不得不明火执仗地动手——阿明和他的家人以及数十名卫士全部被击毙。
虽然,在正式的通报中,击毙阿明总统的荣誉是属于阿富汗“正义的革命力量”,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进攻阿富汗总统府并消灭了阿明的苏方相关人员,才开始谈论这件事情。
不过,短暂的休眠期间,前苏联特工部门曾不得不该出手时就出手。
前苏联情报部门曾流传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苏联一位外交官在中东意外遭绑架,前苏联人很生气,拒绝谈判,抓到该组织头目的一位亲戚,阉割,器官被寄上门去,于是外交官被放人,前苏联人再未遭绑架。
车臣匪首头上小试牛刀前苏联解体后,作为克格勃的主要继承人,俄联邦安全总局的追杀行动主要针对车臣反政府武装首领:1996年4月22日,两枚从苏-24战机发射的导弹击中了正在打电话的杜达耶夫;2002年,曾组织入侵达吉斯坦的哈塔卜被一封来自沙特、但中途被俄特工部门处理过的信件毒杀;2005年3月马斯哈托夫被“斩首”,其死因则至今仍是一个谜:要么是在藏身地被炸死,要么就是被自己的警卫杀死。
与杜达耶夫、马斯哈托夫及哈塔卜死在俄罗斯境内不同,另外一位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杨达尔比耶夫则是流亡到卡塔尔后,2004年2月,他乘坐的汽车神秘地发生爆炸。
虽然1999年杨达尔比耶夫到了卡塔尔后再也“无权从事任何政治活动”,然而,俄罗斯警方却指控他组织非法武装入侵了达吉斯坦并策划了2002年10月份武装分子占领俄剧院的恐怖行动。
不过,俄罗斯特工部门否认与杨达尔比耶夫之死有关。
他们声称,1959年在德国对乌克兰民族解放组织首脑邦杰尔采取行动之后,特工部门就再没在国外进行过任何清除行动。
对外情报总局中根本就没有这种负责破坏行动的特种分队。
由于怀疑两位俄罗斯特工——安纳托利·比拉什科夫以及瓦西里·巴卡切夫与杨达尔比耶夫的命案有关,卡塔尔政府曾将他们逮捕,卡塔尔法庭还对他们提出全方位的指控。
他们后来被判处终生监禁,但卡
塔尔领导人应普京政府的请求于当年12月份将他们遣送回俄罗斯接受惩罚,但这两人返回俄罗斯之后就不知所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