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建设相关标准与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0
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巩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巩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2.24•【字号】巩政〔2018〕17号•【施行日期】2018.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巩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巩政〔2018〕17号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巩东新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巩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12月24日巩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规范城市管理行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规范建设和高效运行,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根据国家、河南省、郑州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巩义市中心城区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应用和整合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城市管理“一个中心、两轴运转、高位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
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利用信息采集器,收集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信息,通过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任务反馈、核查结案和考核评价7个环节进行城市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部件是指室外地面公共空间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包括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市容环境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和其他部件等类别。
本办法所称事件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和破坏,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件和行为的统称,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分为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和其他事件等类别。
i3s标准是一种用于描述、交换和展示三维地理信息的规范。
它为地理信息领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了统一的框架和规范,有助于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和一致性。
i3s标准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数据模型、数据组织结构、数据压缩和快速可视化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规范,i3s标准为三维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持。
本文将从i3s标准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i3s标准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传统的二维地理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表达的需求,因此,对三维地理信息的需求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更好地描述、交换和展示三维地理信息,国际上开始探索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i3s标准应运而生。
i3s标准的出现,填补了三维地理信息领域的标准空白,为三维地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供了更加统一的框架和规范。
其次,i3s标准的主要内容。
i3s标准主要包括数据模型、数据组织结构、数据压缩和快速可视化等内容。
首先,数据模型是i3s 标准的核心,它定义了描述三维地理信息的基本要素和关系,包括地理要素、属性、空间关系等内容,为三维地理信息的表达提供了基础。
其次,数据组织结构规定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存储结构,包括瓦片式组织、层次化组织等,使得数据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存储和管理。
再次,数据压缩是i3s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它采用了先进的压缩算法,能够显著减小数据的存储空间,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最后,快速可视化是i3s标准的又一特色,它能够实现大规模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渲染和展示,为用户提供流畅的浏览体验。
最后,i3s标准的应用前景。
随着数字城市、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三维地理信息的需求将会更加广泛和迫切。
i3s标准的出现,为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未来,i3s 标准有望在数字城市建设、虚拟仿真、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支撑。
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抚州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0.30•【字号】抚府办发[2010]85号•【施行日期】2010.10.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抚州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抚府办发〔2010〕8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抚州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十月三十日抚州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整合城市信息化系统资源,提高数字城市信息化效率,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数字城市信息化长效机制,以提高我市城市信息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和谐抚州建设,根据国家住建部、人防办、应急办及省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它先进城市做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抚州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通过实施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三网合一)项目,整合现有城市信息数据资源,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数字城市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平时用于城市管理,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指挥,突发公共事件时用于应急指挥的“三网合一”综合集成化的现代数字城市信息化监督指挥平台。
重点围绕城市管理、人民防空、应急指挥等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完善的城市信息采集主动及时的发现机制、问题解决快速精准到位的处置机制、职责分明监督有力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及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城市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
二、建设原则(一)分级负责,明确功能市级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对全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监督、指挥与评价功能,县(区)级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对所在区域具体问题的指挥、处置功能,城管、人防、应急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各自范围内具体问题的指挥、处置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言智慧社区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区域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以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依托适度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尚未形成规模;社区治理职能亟待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少且使用不便;小区房屋和物业管理服务层次低,社区自治能力尚未充分发挥;便民利民领域应用未能广泛推广;缺乏统筹规划,体制机制不顺畅,相关人才队伍欠缺,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尚未形成。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建设具有见效快、惠民利民的特征,智慧社区还能增强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社会认同度,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普及和宣传增光添彩。
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绿色生态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和扩大政务信息共享范围,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行政运行效能,推动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促进社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利于减轻社区组织的工作负担,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条件,优化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居民对便捷、高效、智能的社区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倒逼政府优化行政管理服务模式,引导建立健康有序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智慧社区建设相关的技术基础较为扎实,面向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居家养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产品及模式已基本成熟。
此外,广州市、深圳市、常州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率先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部件普查及数据建库方案二零一二年二月目录1。
概述31.1。
基本情况32。
总体设计42。
1。
设计原则42。
1。
1.全局性与整体性原则42.1.2.标准化与因地制宜原则42.1。
3.先进性与成熟性原则42。
2.设计标准42.3。
工作内容52。
3。
1。
标准规范编制52.3.2.网格划分52。
3。
3。
部件与地理编码普查52.3.4.数据处理与建库52。
3.5。
部件图集与手册编制52.3。
6。
网格划分图集编制62.3.7。
电子地图修测63.技术方案63.1.标准规范编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3。
2。
网格划分63.2。
1。
划分原则63。
2。
2。
编码规则73.2。
3.单元网格编码方法73。
2.4.工作网格编码方法83.3。
部件与地理编码普查93.3.1。
部件普查93.3。
2.地理编码普查393.3。
3.资料交接规定403。
4.数据处理和建库413。
4.1.数据处理要求413。
4.2.建库原则413.4。
3。
部件数据库建库413。
4。
4。
地理编码数据库433.4。
5.资料交接规定463.4。
6。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463。
5.部件图集与手册编制483.6。
网格划分图集编制493。
7。
电子地图修测494。
项目管理494。
1。
组织结构494.2.人员管理504。
3。
计划管理514。
4.资源管理514。
5。
作业流程524.5.1.作业计划524.5.2。
外业采集524。
5。
3。
内业处理534。
5。
4。
资料收集534.5。
5.成果入库545。
成果提交545。
1.资料成果545.2。
数据成果546.验收547。
服务557.1。
数据更新557。
1.1。
定期更新557。
1。
2.局部自主更新567。
2.售后支持服务567。
2。
1.定期沟通567.2.2.问题处理577。
2。
3。
上门技术支持571.概述1.1. 基本情况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如何与时俱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已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城市数字房产建设模式探索数字房产是对各类房产信息系统、数据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称。
它是以房地产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应用系统,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宋小东等,1995)、办公自动化(OA)、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现代网络等先进技术,达到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快速、准确、完整、便捷地提供房产综合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推动产业优化,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数字房产系统的建设,立足房产管理本身需要,面向整个城市各行各业提供服务,这是数字房产建设方的一个主导思想。
这也是当前数字城市、数字房产建设的大势所趋。
数字房产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房产管理部门为主的政府部门、以房地产企业为主的各类企业和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从数字房产建设的内容上来看,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为政府服务的房产综合业务办公信息系统、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房产信息发布和网上(远程)办公系统及房产网上交易平台。
从技术上讲,数字房产建设要达到“四个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即数据一体化、技术一体化、业务一体化和服务一体化。
从数字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在满足房产管理部门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遵循数字城市建设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为数字城市提供房产空间信息及与之相关联的房产人口信息、产权信息、交易信息等,并能与数字城市其他应用信息进行集成和互动操作。
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框架数字房产系统是一个由基础层、应用层和保障体系统组成的综合信息系统。
从总体上看,数字房产基础层主要完成房产对象的数字化描述,构建数字房产运行的综合数据平台;应用层主要实现数字房产的职能,即实现房产的信息化。
(一)基础层数字房产的基础层主要包括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房产基础设施、数字房产综合数据平台及数字房产基础建设中所涉及的技术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8•【字号】东府办[2011]157号•【施行日期】2011.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的通知(东府办〔2011〕157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政府各部门及应用服务主体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网络化服务水平,避免重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东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等的总称,由地理信息数据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构成。
第三条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公众根据权限共享使用。
第四条全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管理、维护与应用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五条成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城乡规划局、环保局、城市综合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第六条市领导小组负责东莞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应用的总体协调工作。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篇一: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1.技术标准依据(1)CJJ8—99《城市测量规范》(简称《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简称《规程》)(3)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4)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规定》(5)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6)CJ/T 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7)CJ/T 215-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8)CJ/T 213-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9)CH/Z1002-2009《可量测实景影像》2.地理数据普查建库与实景三维影像采集3.坐标系统及测量基准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20°,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万米单元网格及责任网格划分原则单元网格是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在基本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监管工作需要,划分的边界应清晰,并呈多边形的闭合图形.单元网格作用在于:作为城市监管的基本单位,将城管部件和事件划分在固定的区域内,便于管理;责任网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责任网格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网格组成的)是对街道、社区及城市监督员的责任鉴定的最小单位.其划分原则是:(1) 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越社区分割.(3)地理分布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湖泊等地理自然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10 km2,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位进行划分.(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能方便到达.(6)管理对象原则:兼顾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相等.(7)无缝拼接原则:任意一个下级区域(如社区对于街道)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内;与其他区县相邻的街道办事处边界必须和区县边界吻合;下级区域与所属上级区域如有接边,必须保证接边正确;同级区域必须正确接边,不能互相叠压或出现空隙;单位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连接,不得重叠.5.城管部件普查需求部件普查的范围为建湖县建成区公共区域范围的室外地面公共空间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根据文献的有关规定,结合建湖县实际,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设定为7大类(分别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及扩展部件)和88小类。
《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释义序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当前数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数字城市的发展,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大批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所直接使用。
数字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房地产信息化的发展和支持,因此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的面很广,大体可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从业机构的管理信息化。
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化是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主编单位/参编单位近十年的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工作经验来看,信息化是落实房地产各项管理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催化剂、信息化是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的基础条件。
国务院对此项工作也有明文要求,如《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要求: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十多年来,信息化技术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管理部门的应用范围日益增大,个别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采集的指标不统一等。
原有单一、局部的房地产业务管理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房地产管理对业务集成、数据共享、决策分析的实际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规范。
“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自2005年初立项以来,在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和标准定额司的指导下,经过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报批通过。
该规范的颁布必将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规范条文用词言简意赅,概括性强,为了更好的把握条文所表达的意思,规范编写组的同志尝试编写了这本规范释义和案例分析的书籍。
在忠于原条文含义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字面和内容的确切含义加以准确说明,同时加入了“条文的来龙去脉”、“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等实用内容,以期对各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城市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城市数字化管理英文名称:Digital City Management编号:13053706性质:专业核心课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总学分:2理论学时:32适用学院及专业:城市管理先修课程:城市管理学、城市发展史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开课学院、部、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二、课程地位与作用城市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也逐渐突显,如何运用时代发展的新技术管理城市、服务社会是城市管理极富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
数字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和热点,将深刻地影响甚至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
因此,了解和学习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摆在城市管理相关专业面前的一项紧迫的历史性任务。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将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宽带网络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对掌握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数字城市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其能够将数字城市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城市管理上去。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数字城市的现状与发展,理解数字城市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和地理空间框架,熟悉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应用系统等,并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实例,加深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理解。
四、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数字城市的现状与发展,理解数字城市的概念,掌握数字城市的作用及框架体系。
重点: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的作用难点:数字城市的框架体系第二章数字城市关键技术(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各关键技术概述,理解各关键技术的应用,掌握关各键技术的基本原理。
重点:数字城市的信息技术,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难点:数据的融合、挖掘与共享技术,数字城市的虚拟技术第三章数字城市标准与规范(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数字城市对标准的需求、国内外信息标准化有关组织情况,理解数字城市标准体系,掌握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
智慧城市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务信息化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交换的现状备受关注。本文从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现状 1. 智慧城市政务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的意义 1.1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数据共享交换使政府部门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同时,通过共享数据,各部门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约资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1.2优化政务服务 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有助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民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公民在办理业务时,各部门可以共享所需信息,避免重复提交材料,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民众满意度。
1.3建设数字城市 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是构建数字城市的基础。通过整合各类城市数据,政府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城市运行状况,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智慧城市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现状 2.1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不健全 当前,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尚不完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流程、标准、责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模糊性,导致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不畅。
2.2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安全性保障不足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政务数据的高效共享和交换,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推广应用困难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困难,如部门利益博弈、数据资源共享意识不强、技术手段落后等,制约了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推广应用。
3.提升智慧城市政务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交换质量的策略 3.1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便民众办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