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俗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秧歌
早期的太原秧歌是由民歌小调发展
而成的地秧歌,载歌载舞,形式内 容非常简单,多在节假日和祭祀的 时候活动,而且只有男演员演唱或 男扮女装表演,伴有简单的锣鼓。 之后,大约发展到清代中期,太原 秧歌由载歌载舞的地秧歌搬上了舞 台。这个时期的剧目虽然简单,但 已经有了生、旦、丑、末等行当。
山西太原民俗文化
太原人民风淳朴,“有尧舜遗风”,
太原人勤俭善贾,“首重商,其次 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 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 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 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 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 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 具魅力的一部分。
太原莲花落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
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 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 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 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 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 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 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 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 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 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 肯罢休。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
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 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 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 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 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 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 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 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 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山西省 太原市的“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 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 的总称。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 “流水”,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 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 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 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鼓”。
锣 鼓 队 指 挥 者
小店牺汤
晋祠庙会
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 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历史上,古庙 会的祭神活动形成了一种传统和惯例。每当七月初 二前后,晋祠要唱几台晋剧,同时还有传统的民间 社火活动。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应有尽有, 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 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逐渐地, “七月初二”成了晋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乡物 资交易大会。
莲花落(也称为“莲花乐”)太原惟一的地
方曲种,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流传 于城市乡村,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 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 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太原方言与传统 的晋唐文化跻身于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大花 园中,而且其艺术奇葩的灿烂光彩再现了黄 河文化雄浑古风。无独有偶,它的产生与发 展与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原传奇人物曹强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 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 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 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 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 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 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 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 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 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
小店牺汤
牺汤开始于周代,当时只限于贵族享用。北齐开始,大量的
少数民族拥入晋阳,并带来大量的羊及饲养技术,随着民族 大融合的进一步深入,羊逐渐用于寻常百姓的怀念祖辈,盼 望风调雨顺活动中。活动之后,全羊煮熟,连汤一起分给全 村百姓享用小店牺汤最具特点的是伏天食用。一般地区羊肉 是冬季食用佳品,用于驱寒和胃之用 。它还有驱除瘟疫的 作用。农田里的害虫闻到牺汤的味道后会熏倒,这也就是小 店一带从未有过瘟疫流行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功能有和胃、 健脾、美颜、美容、排毒等功效。常食用牺汤者,脾胃和健、 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是不可多得的健身美食。傅山先生就 是在小店牺汤的基础上研制成享誉全国的八珍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