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七颗粒流动性的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95.67 KB
- 文档页数:2
药物制剂中的粉末流动性研究与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也日益重要。
在药物制剂的研究过程中,粉末流动性一直是一个关键的考量指标。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的粉末流动性的研究与优化方法,希望能对药品产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粉末流动性的重要性粉末药物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广泛应用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药物制剂中。
而药物粉末在制剂过程中的流动性直接关系到颗粒的均匀性和产品质量,因此粉末流动性的研究与优化是药物制剂工艺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粉末流动性的因素1. 粒径大小:粒径大小是影响粉末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粒径越小,粉末的流动性越差。
因此,在粉末制剂的研究中,需要对粉末的粒径大小进行分析和控制。
2. 粒度分布:除了粒径大小,粉末的粒度分布对其流动性也有很大影响。
如果粉末的粒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粉末流动性变差,增加制剂过程的困难。
3. 粘附性:粉末的粘附性对流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粉末颗粒间的黏附力越大,流动性越差。
因此,控制粉末的粘附性,减少颗粒间的黏附力,是提高粉末流动性的关键。
4. 湿气含量:湿气含量是影响粉末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湿气会引起粉末颗粒的结块和团聚,从而降低其流动性。
因此,在药物制剂过程中,需要控制湿气含量,防止湿气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三、粉末流动性的研究方法1. 流动角度测定法:流动角度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粉末流动性的方法。
通过测量粉末在一个固定角度下的流动性能,可以评估粉末的流动性好坏。
2. 堵塞方法:堵塞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粉末在特定条件下的堵塞时间来评估其流动性的方法。
通常使用流量仪或流变仪等仪器来进行测量。
3. 流动指数测定法:流动指数测定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粉末在特定条件下的流动指数来评估其流动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粉末的流动性能。
四、优化粉末流动性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成分:在药物制剂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可以改善粉末的流动性。
混悬剂质量评定方法混悬剂是一种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制剂,其质量评定方法非常关键,以下是50条关于混悬剂质量评定方法,并详细描述:1. 粒径分布: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或者显微镜等仪器对混悬剂颗粒的粒径进行测定,了解颗粒分布情况。
2. 悬浮性能:利用离心法或者沉降速度测定法对混悬剂颗粒的悬浮性能进行评定,检验其稳定性。
3. 分散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者荧光光度法对混悬剂颗粒的分散性进行评定,确保颗粒均匀分散。
4. 粒子形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混悬剂颗粒的形态特征,评定其形态是否符合标准。
5. 液体稳定性:采用离心法或者离心机进行液相离析试验,检验混悬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液体稳定性。
6. pH值:利用酸碱分析仪或者pH试纸对混悬剂的pH值进行测试,确保其符合规定范围。
7. 流变学特性:通过旋转粘度仪或者流变仪对混悬剂的黏度、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评估其流动性和变形特性。
8. 离析度:利用离析度试验仪对混悬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离析情况进行评定,检验其离析度是否符合标准。
9. 包埋率:采用显微镜观察混悬剂颗粒的包埋率,评定颗粒在液体中的分布情况。
10. 储存稳定性: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或者长期储存试验对混悬剂的储存稳定性进行评定,检验其保存期限。
11. 液相含量:通过重量法或者干燥法测定混悬剂中的液体含量,确保配方中液体成分的准确性。
12. 固相含量:采用干燥法或者灰化法测定混悬剂中的固体含量,评定固体颗粒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13. 结块性:通过振实度试验或者叠合度试验对混悬剂颗粒的结块性进行评定,确保无结块或结块程度符合要求。
14. 溶解性:采用溶解度试验或者振荡法对混悬剂颗粒的溶解性进行评定,确保其在液体中的溶解性能稳定。
15. 化学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或者元素分析仪等对混悬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成分含量和纯度。
16. 颗粒质量缺陷:采用目视检查或者粒子分析检查对混悬剂的颗粒质量进行评定,找出颗粒的表面缺陷或异物。
粉末冶金实验课实验报告总结学校:北京科技大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班级:材科2班姓名:吴亚洵学号:40730105日期:2010.1.14.实验1 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密度测定1、国家标准号:GB 5163-852、鉴定试样所需的详细说明:试样经过清洗除油干燥,在空气中称量。
防水处理(表面用凡士林覆盖),再次在空气中称量。
可由称重时候适量的减少求出其体积,密度可计算出来。
3、所需要公式及实验结果:'442m m m d -=ρD=试样密度M2=4.8655干燥不含油试样空气中称重的质量;gM4=4.9391浸油试样在空气中称重的总质量;gM4'=4.05052浸油试样在水中称重的总质量;gρ实验温度下水的密度实验结果表达:d=5.484、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称量仪器的精度,读数的误差,尼龙绳的质量误差,油没有抹匀的精度误差 实验总结:试样小于0.5cm3时可以把数个试样集中起来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实验2球星铜粉松散烧结概述:粉末松散烧结,又称松装烧结。
是指金属粉末不经成型而松散或振实装在耐高温的模具内直接进行的粉末烧结,松装烧结主要用来制取透过性较大,精华精度要求不高的多孔材料。
比如用于过滤汽油,润滑油,化学溶液等等。
多孔材料的特征明显,颗粒多位球形颗粒。
松装烧结是由于粉末颗粒间相接触面积小,必须严格控制烧结温度和气氛,是少结成的制品具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至于收缩过大而降低孔隙度。
实验材料:100目球形铜粉、石墨模具,管式烧结炉,游标卡尺步骤:1、用游标卡尺测量石墨模具的内径尺寸。
2、将铜粉松装在石墨模具内3、将装有铜粉的模具于管式炉中850度烧结20min ,氮气保护。
4、冷却后把烧结好的铜粉配体从石墨模具内取出,测量尺寸5、计算烧结前后的尺寸收缩率计算结果整个过程分为制粉---成型---烧结,铜粉极易氧化,需要用惰性气体保护气实验3粉末松装比重的测定1、实验目的通过被实验了解粉末松装比重的测定方法,以及影响松装比重的因素。
实验报告1 散剂、颗粒剂制备及休止角测定药剂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散剂和颗粒剂的制备,粉体流动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不同密度药物混合的原则
3. 掌握毒、剧药物倍散的制法,熟悉倍散的混合原则,了解倍散均匀度的检查方法
4. 掌握测定粉体流动性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实验内容
实验1:制酸散的制备
以氧化镁、碳酸氢钠为原料,制备制酸散剂。
实验2:硫酸阿托品倍散的制备(配研法)
以硫酸阿托品、胭脂红乳糖为原料,制备硫酸阿托品倍散。
实验3:Vc颗粒剂的制
备及物料制粒前后休止角的测定
2. 实验原理
(请根据实验教材自己补充,包括散剂、颗粒剂制备工艺流程,粉体流动性的测定方法,休止角定义及计算方法等)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氧化镁、碳酸氢钠、硫酸阿托品、胭脂红乳糖、乳糖、维生素C、糖粉粉、糊精、柠檬酸
2. 设备与仪器:研钵、玻璃棒、电子天平、培养皿、漏斗、铁架台(配铁圈)
四、实验步骤、操作过程
(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必须列出处方。
)实验1:实验书85页制酸散的制备实验2:实验书86页硫酸阿托品倍散的制备实验3:实验书87页维生素C颗粒剂的制备
注意:实验3在将Vc与辅料混匀后,先测定休止角;待制得颗粒后,再次测定休止角,根据两次测定休止角的不同,比较制粒前后粉体流动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 散剂质量检查结果制酸散硫酸阿托品倍散
表2 Vc制粒前后物料流动性比较休止角测定次数1 休止角测定次数2 休止角测定次数3
制粒前物料
Vc颗粒
均匀度外观
粒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石粉流动度比试验标准一、试验原理石粉流动度比试验是用于评估石粉在特定条件下的流动性能的试验方法。
该试验通过测量石粉在规定时间内流过特定高度和宽度的筛网的量,计算其流动度比,以评估石粉的流动性。
二、试验材料1. 石粉样品2. 试验用水3. 筛网(规定规格)三、试验仪器1. 流动度比试验仪2. 计时器3. 称量工具4. 容器四、试验步骤1. 准备石粉样品: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取一定量的石粉样品。
2. 筛分:将石粉样品过筛,除去其中的杂质和大颗粒。
3. 称量:称量筛分后的石粉样品的质量。
4. 试验用水:将适量的试验用水加入流动度比试验仪的容器中。
5. 开始试验:将筛网置于流动度比试验仪的容器中,将称量好的石粉样品均匀地撒在筛网上。
6. 计时:启动计时器,记录石粉通过筛网所需的时间。
7. 结束试验:停止计时器,取出筛网,称量筛网上剩余的石粉样品的质量。
8. 数据记录: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石粉样品的质量、通过筛网所需的时间等。
五、试验结果计算根据试验数据,计算石粉的流动度比。
流动度比是指石粉在规定时间内流过特定高度和宽度的筛网的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如下:流动度比= (m2 - m1) / m1 ×100%其中,m1为初始石粉样品的质量,m2为剩余石粉样品的质量。
六、试验结果评定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动度比,对石粉的流动性进行评定。
流动度比越大,说明石粉的流动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同时,还需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实际应用需求,对石粉的流动性进行综合评价。
七、试验报告在完成石粉流动度比试验后,应编写试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试验目的和原理:明确试验的目的和原理,说明试验的意义和价值。
2. 试验材料和方法:详细描述试验所需的材料和方法,包括石粉样品的取样方法、筛网的规格等。
3. 试验仪器和设备:列出用于试验的仪器和设备名称、型号和规格等。
4. 试验步骤和操作过程:详细描述试验步骤和操作过程,包括筛分、称量、计时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