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打好基础。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我认为对教材处理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认真理解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形式,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最显著的特点是:

(1)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栏目,都是在学习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去形成新知识。

(3)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做数学”。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等栏目提供了包括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5)课题学习(特点——做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整体上体现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三维目标并举,强调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学,过分关注课本知识内容的输出和认同,在教学中容易产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的现象。而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的发展,就要关注主体的发展。一方面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关注源发于主体本身、更贴近人的本质的、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系统和价值规范等。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既注意包括经验、事实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包括能力要求;同时注重思想方法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道德情感、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另一方面,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与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

此外,还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开放性,将学生的发展置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中,置于新世纪人才标准的需求中,使教学目标及内容有鲜明的时代感;教学中,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其他学科的开放性联系,尽力构筑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

3、深入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不拘泥于教材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图片资料,都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的联系,这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是要联系生活及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发

现数学无处不在,离自己很近,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要创造性地、自主地使用教材。新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课程的开放性,新教材为教师、为学生都留下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适当地增加校本化的内容、人本化的内容,使教材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真正地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三是要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中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操作、思考与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留出了空间。“练一练”“做一做”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读一读”“试一试”,面向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些栏目都是广大教师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

4、注意课内掌握与课外发展并重。

数学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更注意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包括:一是生存过程的体验。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再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在大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在教学的设计上,注意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合理地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去设计教学,将学习方式的改变置于突出的位置,注意适当设计一些研究性的课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活动,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念品质,从而使学生课内掌握的同时,为课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就是弄清楚教材是怎样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的。因此,对教材的处理也必须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更加灵活地“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