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建筑风格与色彩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布达拉宫古老建筑中的绝美艺术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西藏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作为古老建筑的代表之一,布达拉宫融合了宗教、历史和艺术等多个元素,展示了独特而绝美的艺术魅力。
首先,布达拉宫的绝美艺术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它融合了尼泊尔、印度和藏族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风格。
宫殿主体建筑高耸入云,庄严而威严,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的外墙采用红、白两色的石块混合而成,给人一种壮丽而庄重的感觉。
而宫殿内部则精致而华丽,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展示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装饰。
其次,布达拉宫的绝美艺术还体现在其壁画和雕塑上。
布达拉宫内部的大殿和走廊上都有丰富多样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等。
这些壁画绘制精细,色彩丰富,体现出藏传佛教独特的绘画风格。
同时,布达拉宫内还有大量的佛像、神像和雕塑,这些艺术品精美绝伦,简直就是雕刻艺术的杰作。
不论是金碧辉煌的佛像,还是细腻精湛的雕塑,都向人展示了西藏独特的美学观念。
此外,布达拉宫还以其独特的壮丽氛围和仪式感而闻名于世。
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布达拉宫朝圣,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宗教仪式的庄严和神圣。
布达拉宫的建筑和艺术元素为宗教仪式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场所和氛围,使人们更加沉浸于宗教的虔诚和美感之中。
这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布达拉宫作为古老建筑中的绝美艺术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壮丽的仪式感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展示了西藏的独特艺术和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无论是宗教信仰者还是艺术爱好者,都能在布达拉宫的绝美艺术中找到无尽的魅力和灵感。
藏式建筑三大特点一、结构特点1、墙体收分特点千百年来经过藏族人民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熟练掌握了一整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
片块石砌筑墙体、泥土夯筑墙体、土坯砖砌墙体,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次收分,使外墙体呈内倾感,而内墙体仍然保持与地面的垂直。
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因藏式建筑一般都在二层以上高大建筑物在五层以上,收分技术,一是可以降低墙体的重心,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二是藏式建筑基础处理条件和技术相对薄弱,为了减小墙体对基础的压强,采用增大墙体底平面面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藏式建筑的墙体下部都比较厚实。
这样做的效果从力学性能来讲是完全成功的,从外观效果来看,使得建筑物本身显示出一种凝重感。
墙体的收分在高层建筑中视觉效果特别明显。
藏式建筑的收分特点。
实际上已经成为藏式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标识。
2、布局特点无论是藏族住宅,还是寺庙、宫殿等建筑,在空间构思上均有独到之处。
其空间“平面略为错开造成块体搭接,条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界面略作几何处理,高低错落、。
使建筑物显得活泼而不呆滞,富于跳跃的动感。
特别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使重重叠叠的建筑物层次感十分强烈,而且蔚为壮观,气势非凡。
在平面布局上,大型建筑群体,有时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有时又哭取主体建筑突出,而非主体建筑相对自由的衫式,还有的寺庙或佛塔建筑又严格按照宗教的思想,精心摆布建筑物的平面位置,而每一座建筑物又都代表着一定的内涵。
3、柱承重的特点藏式建筑内部承重大体分为柱承重、墙柱承重和墙承重三种形式。
在三种承重形式中,尤以柱承重最普遍,最具代表性。
其承重方式很特殊,一是采用柱顶梁的结构方式,柱梁之间用雀替来连接。
二是各柱之间不象汉式木结构建筑那样纵柱甩排扇、横柱用楼欠和擦欠穿逗有机地联系在一块,楼层之间一柱到顶,而是上下层柱分离接逗,同层内各柱之间也无必然的联系。
三是由于藏式建筑内结构中柱子的作用特别重要,纵向空间柱子的位置特别醒目,大空间纵向隔断主要以柱来表示,所以特别重视对柱子的装饰,同时对建筑物的面积计量单位也常采用以柱数来计算的方法。
藏族⾊彩最常使⽤和备受尊崇的颜⾊主要有⽩、蓝、红、黄、绿。
这五种颜⾊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
⽩⾊代表云,红⾊代表⽕,黄⾊代表⼟地,绿⾊代表⽔。
蓝⾊:在沙坛城中代表中间位,因为佛教中具有⽅位意义的蓝⾊不动如来佛代表着中间位,在藏戏中蓝⾊的⾯具特指猎⼈的⾓⾊。
藏蓝⾊主要⽤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唐卡、壁画中的各种愤怒神和护法神,这个颜⾊能最⼤限度的表现出愤怒神和护法神的法⼒、威严和⽓质,并具有某中⽴体效果的⾊相感觉。
具有鲜明藏民特⾊的藏式门帘、农村和城镇中所⽤帐篷上的吉祥图案也基本上是藏蓝⾊的布粘贴或者缝制⽽成,以表吉祥富⾜。
黄⾊:代表兴旺,同时也象征着⼟地。
佛教⽅位意义中,代表南⽅的宝⽣佛为⾦黄⾊,所以藏传佛教绘画中的⽅位表⽰中,沙坛城的南⾯⽅向必须⽤黄⾊表⽰。
藏传佛教五⼤教派中的“格鲁派”的特定颜⾊也是黄颜⾊,此派僧侣所着袈裟和僧幅都是黄⾊。
藏戏中代黄⾊⾯具的⾓⾊,则代表着⾼僧⼤德。
是最⾼贵的象征,⼀般专⽤特性的颜⾊,它代表了某种固定的⾝份,具有典型的符号意义。
⽯黄即是黄⾊颜料的⼀种矿物⾊,是各种宗教⽤品、佛像⾐装,特别是⾼僧、活佛的居室和袈裟、⾐装等的专⽤⾊,因此普通出家⼈和俗⼈⼀般是不穿黄⾊的。
藏传佛教绘画中⽤于佛像、寺庙⾦顶以及唐卡、壁画上的⾦黄⾊是由世代从事溶⾦⼯艺的⼯匠对纯⾦进⾏特殊⼯艺加⼯后,使其变为可以⽤⽑笔随意涂绘的⾦粉,或加⼯成薄如蝉翼的⾦箔在⾦属或墙壁上直接粘贴⽽成。
另⼀种在铜制⾦属表⾯镀⾦的⼯艺叫“⽕镀⾦”,是溶解⾦粉于⽔银中,涂于器物表⾯,通过加热,⽔银挥发,⾦⾝就镀成了。
黄⾊是宗教⽤品、⾼僧、活佛的专⽤⾊,所以在全藏区的民居住宅中,同样是不使⽤黄⾊的,黄⾊也是黄教的⾊彩象征。
红⾊:话说⼆千五百年前佛教的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看做是所有颜⾊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
他们运⽤红⾊作为出家⼈的着装⾊,是为了以此表⽰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的完美愿望,并且⽤俗家⼈认为的这种最不得体的⾊彩装束起来,不受外界俗事⼲扰,专⼼从事佛事的作⽤。
布达拉宫的特点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宫殿,寺宇和灵塔于一体,规模好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整个建筑绵延420米,南北宽300米。
房屋近万间。
主体建筑分红,白两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
有建筑学家这样陈赞布达拉宫,“不像是人为的产品,更像是山上生长出来的建筑”。
总体特征:1同样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
整个建筑外观涂以红,白,黄,黑四种色彩,对比鲜明,不仅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风采,而且包含着宗教意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着庄严,和平,权势和威严。
还根据高原地区的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垄和通风口;殿内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以便于采光和调节空气。
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也吸取了佛殿的建筑艺术,呈现了恬静,高雅,旖旎,祥和等特色。
他是一座堡垒式的宫殿寺院建筑。
不仅借鉴过印度佛教建筑的呕血经验,而且也吸取了中原汉族宗教建筑的某些精华,形成了完全是藏式风格宫殿寺院。
2 布达拉宫和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因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给人以丰富美感。
顶部结合汉式飞檐歇山和藏式平川建筑的特点的辉煌金顶,令布达拉宫具有强烈精神凝聚及提升力,又不失稳重;3.大面积的屋面,木构和墙体的涂色,成为建筑外部基本色调,布达拉宫宫殿外部的红,白,黄组成了简单而明亮的色调。
整个色调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壮丽。
屋顶造型:墙体上部设有一横列木质框架,往框架内地填以红泥染过的萨茹草,这种草质地坚硬,数百年不烂环撑着整个平坝式的屋顶,显得宽容笨拙,整齐划一。
又轻巧的化简单为神奇,利用中央红宫的屋顶,做出锦绣文章。
红宫内达赖灵塔自然伸出屋顶,六座各具风格的塔顶,以青铜作瓦,鎏以黄金,四角鏊突,兽吻飞檐,并配以各种装饰,四周排列着鎏金的经幢,悬挂着无色“风马”,飘扬着灿烂的经旗,光彩夺目。
白宫,是当年达赖进行宗教与政务活动的地方,因其白色宫墙而得名。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藏族民族建筑——碉房摘要: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化形态⼀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候条件和⽣产⽅式的不同⽽表现出较⼤的差异。
据考证,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的⽔平。
在其后⼏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
因此,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蕴含的⽂化特点都具有巨⼤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藏民居碉房建筑特点结构藏族民居极具特⾊,藏南⾕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构建筑各有特⾊。
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法,较好地解决了⽓候、地理等⾃然环境不利因素对⽣产、⽣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同时,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
在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典型的藏族民居⽤⼟⽯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院内,如同进了迷宫。
⽽⼭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们可以很⽅便地进⼊户外活动。
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如散步、娱乐等等。
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都⽐其它地⽅⾼出许多,这些⾼⾓会挂满五彩经幡。
重⼤节⽇或家中有⽐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1.碉房的形式特点碉房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上⼩,建筑平⾯都较为简洁,⼀般多⽅形平⾯,也有曲尺形的平⾯。
因青藏⾼原⼭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将会增加施⼯上的困难,故⼀般建筑平⾯上地⾯积较⼩,⽽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原的⽇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银⾊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在西藏,⼈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2⽶的⾯积,碉房平⾯、整体形状都是⽅的。
藏族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了解西藏建筑的文化内涵西藏是中国境内的一块独特的区域,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藏族传统建筑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构造上融合了藏族民俗、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元素,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首先,藏族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体现在其外观和形式上。
西藏建筑通常采用平房或多层建筑形式,外墙以石头和土坯为主要材料,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格。
建筑外墙上常常绘有丰富的壁画和色彩斑斓的装饰,象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同时,房屋的屋顶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装饰,寓意着幸福、吉祥和繁荣。
建筑的整体形状常以圆形或方形为主,象征着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其次,藏族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结构和布局上。
西藏地处高原,建筑的结构和布局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既适应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又符合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藏族建筑通常采用石木结构,建筑材料选择上非常讲究。
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呈现东方文化中五行相生相胜的理念,例如将佛祖厅设置在房屋的主要方位,寓意着佛法的庇佑和带给人们吉祥之神力量。
此外,藏族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还表现在建筑中的细节和装饰上。
建筑的门窗、壁画、雕刻、天花板等部分都饰以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雕塑,如八吉祥纹、藏式花纹等,这些都代表着吉祥、富贵和美好的寓意。
藏族建筑中还常常出现一些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设计元素,比如建筑物顶部的金子塔形结构,象征着佛教信仰和追求灵魂的升华。
最后,藏族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还可以从它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西藏的传统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系统,不仅提供居住空间,还包含了农业、畜牧和手工业的生产空间。
建筑布局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通过独特的建筑方式满足了藏族人民的各类生活需求。
此外,传统建筑还承载着西藏人民历史、文化、信仰和社会制度等众多方面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起来,藏族传统建筑作为西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西藏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藏式建筑西藏,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藏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布达拉宫,无疑是西藏最具标志性的藏式建筑。
它屹立在拉萨市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这座宫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
从远处望去,红白相间的墙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从山岩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布达拉宫内部装饰精美绝伦,无数的壁画、唐卡、佛像和珍贵文物,展示着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昭寺也是西藏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的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大昭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以庭院式的建筑结构为主,殿宇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宗教空间。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
它宛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拉萨河畔。
罗布林卡的建筑风格既有藏族传统的碉楼式建筑,也有汉式的亭台楼阁,还有尼泊尔和印度风格的建筑元素。
园内古木参天,花草繁盛,宫殿、别墅错落有致,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它的建筑布局依照佛教宇宙观而设计,中心主殿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四座佛塔分别代表四大天王,周围的小殿和回廊则象征着日月星辰。
桑耶寺的建筑色彩鲜艳,红、白、黑三色的墙体相互映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扎什伦布寺,是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
它依山而建,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
寺内有众多的佛殿、经堂、灵塔殿等建筑,其中强巴佛殿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铜佛像——强巴佛。
扎什伦布寺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严谨和庄重。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和风格1. 引言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西藏文化的象征。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汉、藏、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展示了独特而壮丽的宫殿建筑风格。
2. 布达拉宫的起源和历史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最初是为了供奉佛教圣物而建造的,随后成为了达赖喇嘛的宫殿和政权中心。
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布达拉宫逐渐成为了现在的规模和形态。
3. 布达拉宫的建筑布局布达拉宫占地广阔,建筑布局分为白宫和红宫两个部分。
白宫作为达赖喇嘛的居所和政府办公区,红宫则是供奉佛像和举行佛教仪式的场所。
3.1 白宫白宫建筑群分为内、外三座宫殿,中间是高大的白色金顶宝塔,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而庄严。
•内殿:内殿是白宫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佛教圣物和达赖喇嘛的灵牌,是布达拉宫的核心区域。
•外殿:外殿是接待贵宾和举行政务会议的地方,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书籍陈列其中。
•佛塔:白宫的屋顶上耸立着一座金黄色的佛塔,高耸入云,是布达拉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3.2 红宫红宫是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建筑群恢宏壮丽,红色的墙壁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夏金座:夏金座是红宫的核心建筑,是举行佛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的地方,内部装饰精美,颇具艺术价值。
•祈愿堂:祈愿堂供奉着许多佛像和经文,是布达拉宫的重要场所之一。
•昌德宫:昌德宫是红宫内最大的殿堂,达赖喇嘛会在这里接受信众们的朝拜和祈福。
4.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体现在建筑布局、色彩、材料和装饰上。
4.1 建筑布局布达拉宫采用了“塔庙相连”的布局,其中央塔为主要建筑,四周围绕着宫殿和庙宇。
这种布局能够使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体现佛教信仰的特点。
4.2 色彩布达拉宫的外墙采用了红、白两种主色调,红色象征着奢华和神圣,白色则象征着纯洁和庄严。
红墙白顶的配色搭配与拉萨市区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昭寺西部游社区: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
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
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
这些经学院,藏语称扎仓,隶属于寺庙最高管理机构“机康”。
扎仓建筑由经堂、佛殿和前院组成,并附设供应喇嘛饮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辩论经典的辩经场。
扎仓下面,设若干个康村,康村是寺庙的基层学经僧团,其建筑称扎夏,由僧舍、厨房、小经堂、内院辨经场、各种库房组成。
建筑一般为回字形内院式,层高以三至四层居多,有的高达五至六层。
寺庙一级的大殿,称措钦,即大集会殿的意思,其形制与扎仓相同,机康均设在二层。
哲蚌寺措钦大殿的经堂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僧人诵经。
色拉寺西藏建筑以藏传佛教建筑的成就最高。
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出现了吐蕃王国,随着与内地及南亚关系的发展,佛教也在此时从印度和中原传人。
佛教传人以前,西藏原已有一种原始宗教苯教,以后融入佛教之中,加上带有后期印度教因素的印度佛教密宗的强烈影响。
使以后发展成熟的西藏佛教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与内地佛教明显不同,特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庙宇则称喇嘛庙,佛塔称喇嘛塔。
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
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内蒙以藏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最多,也有少数汉式;北京、承德和五台山的喇嘛庙,则大都是汉式或以汉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
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
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活佛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
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
西部游社区:。
布达拉宫的建筑符号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象征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
作为佛教的圣地和西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通过其独特的建筑符号,展示了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和内涵。
一、建筑风格与布局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族、尼泊尔和印度等地的建筑元素,形成独特的藏式宫殿建筑风格。
它由一座主体的红、白、绿三层建筑和四座高耸的角楼组成。
整座宫殿气势恢宏,外墙涂以鲜艳的颜色,屋顶修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彰显出宗教信仰的庄严与神圣。
布达拉宫的布局严谨有序,各个建筑单元依次排列,形成了内外有别的建筑结构。
核心区域是白玉坛城,里面供奉着佛教教主达赖喇嘛,象征着佛教信仰体系的核心。
而外围则是多个建筑群和庭院,供朝拜者和游客休憩和参观。
二、建筑符号的意义1. 比丘尼帝王的象征布达拉宫的建筑形式符合佛教的信仰原则,其中“红”代表佛法,象征着佛法的光明与智慧;“白”代表比丘尼,象征着纯洁和善良;“绿”代表比丘,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颜色搭配,布达拉宫表达了佛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将宗教与政治力量相结合。
2. 宇宙结构的再现布达拉宫以其庄严的建筑形式再现了宇宙结构的象征,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的理解和敬畏。
布达拉宫内部的各个宫殿和殿堂按照佛教宇宙观念中的“中心即轴”原则进行布局,象征着佛法的中心地位及宇宙的稳定和和谐。
3. 藏传佛教文化的代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内部陈列着众多文化和宗教艺术品。
例如,布达拉宫内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经文,佛像和法器象征着佛教信仰中的神圣力量,经幡和经筒则展示了佛教的修行方式。
三、影响与意义1. 宗教信仰的聚集地作为佛教信仰的中心,布达拉宫每年吸引着大批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其建筑符号和宏伟气势带给人们宗教的力量感,成为信徒心中神圣而庄严的地方。
2. 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布达拉宫展示了藏传佛教的文化与艺术,成为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布达拉宫的建筑宏伟西藏古代建筑的典范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藏式文化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和其在西藏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一、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布达拉宫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汉、满、尼泊尔等多种建筑元素。
它被公认为西藏古代建筑的典范,具有以下特点:1. 高耸的建筑布达拉宫采用多层高耸的建筑形式,整座宫殿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高度超过115米。
红宫作为达赖喇嘛的居所,迎合了藏传佛教的宏伟氛围,而白宫则是政务中心。
2. 藏式建筑元素布达拉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藏族建筑的特点。
它使用厚实的墙体和飞檐翘角的屋顶,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彩绘和金字塔状的装饰物。
宫殿内部亦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和镶嵌工艺品,如银、金、铜等金属制品。
3. 汉、满、尼泊尔等建筑元素的融合布达拉宫建筑中还融合了汉、满、尼泊尔等民族建筑元素。
它取得了为建筑规模宏大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的汉族建筑工匠的努力。
同时,满族和尼泊尔等族群的建筑风格也对布达拉宫的建筑有所影响。
二、布达拉宫在西藏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布达拉宫是西藏古代建筑的代表,凭借其建筑风格与文化地位,成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具有以下意义:1. 宗教意义作为佛教与藏传佛教重要的寺庙之一,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虔诚的信仰中心,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佛教信徒和游客。
这里举办了包括藏历新年、佛诞节等重要的宗教仪式,成为拉萨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政治意义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世袭的居所和政权中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见证了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如今,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布达拉宫是政府接待外宾、举办国际会议的场所,对加强西藏自治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三、布达拉宫的影响布达拉宫作为西藏古代建筑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影响:1. 规划和设计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对西藏的其他古代建筑起到了示范作用。
藏族传统建筑探索西藏古老建筑的精髓藏族传统建筑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西藏古老建筑的精髓,介绍其建筑特点、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意义。
一、建筑特点藏族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和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些建筑通常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或山顶上,让人们能够俯瞰周围的风景。
其次,藏族传统建筑主要由石块和土壤构建,这种结构使得建筑物在寒冷的高原气候下更加坚固耐用。
而且,建筑物的屋顶通常使用厚重的木材和石板覆盖,以抵御西藏的强风和降雪。
在建筑外观方面,藏族建筑往往采用多层的形式,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悬挑、凹凸、丹窗等设计元素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内部空间则被细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娱乐需求。
二、设计理念在设计理念方面,藏族传统建筑追求自然和谐的原则。
建筑师会根据地势、气候和风水等因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与自然相互依存,遵循自然的规律。
此外,藏族人民对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这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许多藏民居和寺庙都以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特点为设计灵感,如白塔、衔珠宝顶和红色门槛等。
这些设计元素代表着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高。
三、文化意义藏族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工具,更是藏族文化的载体。
这些建筑凝聚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
建筑风格简约而精致,体现了藏族人民朴素而深沉的性格。
藏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建筑装饰如壁画、雕刻等传递着宗教和历史的故事,展示着藏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每个建筑物都是一本开放的书籍,记录着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藏族传统建筑还是社区生活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建筑内的多功能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举办庆典、聚会和宗教仪式的场所,同时也是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的中心。
总结藏族传统建筑承载着西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藏民族对生活、宗教和宇宙的理解。
探析藏式传统建筑的建筑工艺摘要:藏族建筑是建筑史上独特的一部分。
藏族民居是藏族建筑中最大的类型。
古朴朴素是藏族文化和历史的反映。
藏族民居是由石头、木头和黄泥建造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存在开口小、室内光线不足、无空气流通等问题。
随着西藏经济的腾飞,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传统的藏民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藏族民居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制约。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藏族传统建筑的建筑工艺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藏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藏族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柱网结构而闻名,它们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梁、柱等,这些结构不仅能够承受楼面和室内的荷载,而且还能够抵抗外界的冲击力,使得藏族建筑的内外墙能够稳固耐久,并且能够抵抗外界的挑战。
建筑物的结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柱子、梁、桁条和内外墙。
许多建筑物的外部由坚固的石头或夯土构成,而内部则由木梁和木柱组成。
这些结构通常呈矩形或正方形,并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内部布置有若干根据之字形图案上下运动的墙块。
墙体内部的空间是由横梁和立柱组成的垂直框架,横梁上放置椽子。
1.1柱网结构藏族的古老建筑物由许多支撑结构组成,如屋顶、支撑架、支撑柱、墙壁和基座。
它们的负担是由两个方式来实现的:一个是将负担直接施加在屋顶上,而另一个是通常是由支撑架将负担传送至屋顶。
在大多数情况下,屋顶是由支撑架垂直排列的,而屋顶和屋顶之间则是由支撑架连接的。
通过使用常规的藏族建造方法,如使用木结构来代替常规的混凝土,可以减少壁面的承重能力,从而使得门窗更容易打开。
此外,常规的藏族建造方法也使用木料来组装支撑架,如桶、托梁、弓木、椽子,并且使用圆形榫卯来进行连接,而无需使用混凝土。
在古老的藏族建筑中,木梁的长度通常很短,这样可以提高梁的承载能力。
当两根梁的接合处处于空隙时,就会有一个由柱子承托的斗拱,这样就可以组合出一个完整的柱拱框架,这样就可以多次地将梁与拱梁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柱网结构。
藏族建筑色彩
藏族宗教建筑外墙色彩非常丰富而且十分艳丽,常用白色、红色和黄色,也有的因宗教需要使用蓝色;而一般民居建筑常使用土、石等材质原色和白色等色彩。
藏族建筑的色彩,不难发现白、红、黄、蓝、绿、黑是藏族建筑中常用的几种颜色,而且在用色时喜用原色,大面积平涂,使得建筑色彩纯净而艳丽,质朴而壮美。
一、演变
(一)演变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最初来自于大自然的启示,赋予色彩以最自然原始的象征意义:红色象征太阳;白色象征白云、雪域;蓝色象征天空;绿色象征江河湖泊等。
白色:
含义:白色代表最美、最崇高的化身,在藏语中白色称为“尕鲁”,多表示合理、正确、吉利、善良的意思,藏语把高尚称为“伞巴尕鲁”,把光明的圣地称做“却科尔尕鲁”,宾客上门,主人与客人互赠白色的哈哒,表示彼此间最真诚问候。
代表事物:白色的羊群,蓝天上白色的云彩,远山上白色的积雪、洁白的哈达;
举例:
从地域上来讲,藏族喜欢白色和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草原上白色的羊群,蓝天上白色的云彩,远山上白色的积雪,都从环境的角度激发了藏民族对于白色的热爱,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也把这种热爱延伸到生活之中,以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红色:
含义:
红色作为一种不正色,也表达了一种甘于苦难的精神,僧侣为了表达他们修行的决心,终生穿着绛红色的袈裟。
对于建筑色彩来说,也一定程度地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寺院建筑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它必须服务于宗教。
代表事物:
动物的献血、红色煞神的护法神殿;
举例:
黄教寺院———塔尔寺,是黄教的创始人宗卡巴大师的降生地,不同神殿的外部有白色和红色的区分,绛红色外墙的神殿则是供奉煞神的护法神殿。
对于红色来说也是青藏高原最缺乏的色彩,人们接触红色的机会相对较少,只有在屠宰动物的时候,才能看见鲜血的红色,所以自然地将血腥与红色联系在了一起。
黄色:
含义:
作为一种象征权利的颜色,黄色也是最能象征藏族的一个重要颜色,在所有藏族建筑中黄色几乎都作为一种强烈的装饰辅助色出现,由于明黄色的纯度较高,所以它经常是以装饰线或是经帆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的窗户之上。
代表事物:
社会因素权、利;
举例:
位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建筑群,也是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寺院。
黄色作为一种分割绛红和白色的连接线,出现在所有的宫殿建筑色彩中,呈点状、线状,交错辉映,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2、人文因素
原始宗教的影响(传统文化):
过程:藏域先民自古就有“尚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苯教白石崇拜的影响之后,发展更甚。
在藏族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涂上红色颜料的石器,在埋葬死者的墓葬中也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这些做法表明红色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反映出的是生命和力量的象征,涂抹红色可以驱邪避灾,对自身力量及勇气进行炫耀夸张。
原始宗教苯教充满了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直接崇拜,在对原始神灵、图腾及崇拜物的造型上,也广泛地对颜色加以选择使用。
源于对先祖猕猴的崇拜,藏域先民有以赭色涂面为美、赭面为好的习俗。
源于牦牛创世的宇宙起源说,藏域先民把牦牛加以神化,特别崇信白牦牛。
苯教传说中的众多山神的坐骑都是白牦牛。
这是藏族先民直观地对自然界雪山的崇拜,也是他们尚白审美习俗在图腾崇拜中的体现。
在藏民心中,白色代表着纯洁、忠诚、正义和吉祥。
苯教中地位最高的赞神造型就是身穿红色盔甲,骑枣红马,象征庄严、恐怖和威力无穷。
喜马拉雅5座主峰化身的五姊妹女山神,就分别以白、绿、黄、红的身色表达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造型特征。
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也基本是以白、红、黄、蓝、绿、黑等色彩为其造型的特殊表达。
表现:建筑中红、白二色的大面积使用则是来自于早期苯教的原始崇拜。
举例:在雪域高原许多村寨附近,都有涂着红色的崖石,象征赞神居住的城堡。
后世特建小型红色碉房—“赞康”,供奉赞神。
(注:藏族苯教神灵中的赞神,作为乡土神的形象往往以红色造型,象征庄严、恐怖、威力无穷等。
)可以看成是建筑色彩上用红色表达庄严、崇敬的起源,红色的神意象征后来演化为宫堡、寺院等高级建筑的用色(图4、5)。
建筑环境中的白色,食物、器物、日常用品中的白色也无一不表达着藏民崇尚白色的美好情感和悠久历史。
后来藏区的宫堡、寺院、佛塔、民居建筑的外墙,更是以白色为美,视白色为喜庆、吉祥之色。
建筑中的白色也成为藏族人民审美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但是光是红白二色还不足以表达藏民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因而他们用更加绚丽的色彩图案来装饰建筑的入口窗洞等重点部位,一方面客观上与大面积的红白二色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作用,另一方面这些色彩也和红白二色一样各有其独特的内涵,起到精神文化上的象征作用。
藏传佛教的影响:
(1)六字真言下的颜色体系
藏传佛教密宗视为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源的“六字真言”: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每一真言都有其特定的颜色:“唵”能闭诸天之门,以白色表示;“嘛”能闭修罗之门,以蓝色表示;“呢”能闭人间之门,以黄色表示;“叭”能闭畜生之门,以绿色表示;“咪”能闭饿鬼之门,以红色表示;“吽”能闭地狱之门,以黑色表示。
红、黄、蓝为三善道,绿、红、黑为三恶道;
举例:
六字真言像糌粑和酥油一样,是藏族僧俗人众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言所对应的藏族常用色彩在生活中也时刻起到象征的作用。
佛教密宗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也是以五种颜色来象征:白色代表地大、黄色代表水大、红色代表火大、绿色代表风大、蓝色代表空大;又如藏传佛教神祗五色主系大日如来佛、阿閦佛、阿弥托佛、宝生佛、不空佛的代称,这五佛分别以白、青、红、黄(金)、绿为身色,因而又以这几种颜色表示五色主之意,即五方佛及五种智慧;包括五色经幡也是受其影响所形成。
(2)各教派的颜色体系
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每个教派对色彩又有专门的选择。
如宁玛派僧人红衣红帽,俗称红教;萨迦派在色彩的选择上以红黄为主,又称其为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在服饰上还强调僧帽,有黑帽系和红帽系之分;格鲁派创始后,宗喀巴改红帽为黄帽,含有他要改革宗教、重振戒律的意思,故格鲁派亦称黄教。
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教派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各个教派的宗教建筑的色彩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萨迦派寺院刷红、白、蓝或红、白、黑三条色条纹,以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三色成花,以此寓意善良、智慧、勇敢,信奉萨迦派的民居也在外墙上刷上三色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
而噶举派通常将该派的寺庙墙上涂白色,格鲁派的寺院常刷成黄色。
(二)色彩功能:
1、环境功能:
发挥色彩与建材对环境的改善功能,建筑色彩多选用温暖而热烈的暖色系,红、黄、黑等;在材质上偏爱使用木材、粗犷的石材、砖等有温暖感觉的材料,除了表达浓郁的生活气息外,还有助于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中在视觉上寻求能与之相平衡的生理感受。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光辐射最多的地方,建筑材料及其色彩的选择影响着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内部热工状况。
太阳辐射伴随的强烈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高原人民为了防止太阳辐射,在着装上表现为头
上带着帽子,脸上蒙着面罩,一年四季都遮捂得比较严实。
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实墙多而窗洞小,色彩上使用大面积的白色墙面有助于防止太阳的强烈辐射,而黑、红、黄等颜色较重的色彩又有助于在寒冷天气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
2、社会功能:
领导阶层的统治、管理功能;
二、建筑色彩选用
藏族建筑无论是宗教、宫堡建筑还是园林、民居建筑,对色彩的使用都内含着宗教的神圣意义。
白、红、黄、蓝、绿、黑是藏族建筑中常用的几种颜色,每种色彩有不同的寓意,相应使用在不同的建筑和建筑部位。
其中大面积使用的白、红色以及门窗洞口常用的黑色,分别代表了佛教世界中的三层--天上、地上、地下。
白色为吉祥,主要用在大面积的墙面上;黑色为驱邪,主要用在建筑和外界联系的门窗套上,以防外邪入侵;黄色为脱俗,红色为护法,演变成为高等级的尊贵用色,所以寺院外墙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而民居建筑就主要以白色外墙和材质的自然质感和色彩为主。
建筑一般都在门窗洞口处装饰以浓烈的各种颜色的彩色图案,形成鲜明的色彩构成,蓝绿二色往往就被运用在这些装饰之中。
大块白色红色黄色的纯色墙面,宗教建筑大面积的金色屋顶,黑色的门窗套,加上局部艳丽色彩图案的点缀,使得整个藏族建筑形成壮丽的色彩构成,与高原景色交相辉映。
三、赛宗寺建筑色彩的遴选
1、寺院(经堂、佛堂)
墙面:红色;
顶部装饰:赭红;
屋顶:尖顶,金色,附加装饰;
门窗:小而多,黑色梯形边框;
2、民居(僧舍)
墙面:白色;
顶部装饰:赭红;
屋顶:平顶,黄色;
门窗:小而多,黄色或黑色梯形边框;围墙:砖、石材原色;
3、灵塔
塔座:石材原色
塔身:白色
塔尖:金色
4、香炉
采用方形香炉和圆形香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