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新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认识和思考作者:宋庆彬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6期摘要:民办高校的二级院(系)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载体,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健全与否关系到教育教学事业能否科学持续发展,能否培养出更好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政共同负责制是以党委作为政治核心、行政一把手作为行政指挥、党政密切配合、共同负责工作的一种领导体制。
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学院党政工作部署的需要,是强化院(系)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的需要。
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好党政联席会,在于党政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于抓好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
关键词:党政共同负责制二级院系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办高校的二级院(系)是按照专业类别设立的教学科研组织和管理单位,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载体,是育人的前沿阵地,是学院工作的第一线。
民办高校的二级院(系)具备科学、健全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对其教育教学事业科学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由来2010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新条例是对1996年颁发的条例的修订,符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高校的新要求。
在高校二级院(系)党总支的主要职责界定上由原先的“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修改为“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2012年1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印发的《关于贯彻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巩固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巩固和深化高等学院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集体领导体制。
坚持院(系)工作集体领导原则,院(系)党组织与行政共同决策本单位重要事项、共同负责落实本单位各项工作、同步接受工作考核、协同推进事业发展”,“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决策形式”。
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党委地位和作用研究周立1(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内容摘要:我国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基层学院党委的职能、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发生很大变化,明确基层党委的地位和作用,适应高校改革发展新特点,加强基层学院党委建设非常必要。
文章从高校党建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研究基层学院党委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强学院党委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建;基层党组织;建设随着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按学科划分的系发展成为专业学院(文中所指学院专指高校中的专业学院),学院党员的人数和质量不断提升,成立学院党委成为必然(文中所指学院党委专指综合性高校中的专业学院党委)。
学院党委作为高校党的一级组织,在建设现代高校的进程中,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下移,学院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要求下,学院党委如何定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基层党委的要求,在学院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是摆在高校党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党委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06〕32号,以下简称“教党32号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教党〔2007〕11号,以下简称“教党11号文”)是指导高校党建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四个文件中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主要责任。
《条例》、《标准》两个文件中提出了学院党委的地位和作用。
《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院党委应: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工作;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院系共同负责制下的党政关系处理之思考
张辉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0(000)018
【摘要】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建设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工作体制,但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使党政共同制运行得更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解决有关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党政关系处理.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张辉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几点认识
2.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3.加强和改进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路径研究
4.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探讨
5.我国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旷勇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1)003
【摘要】当前,全国各高校院(系)领导体制大多采用党政共同负责制,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一领导体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这一制度的运行效果.为此,迫切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决策议事制度、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处理党政关系等方面来积极探索实施这一体制的有效途径,并从领导班子结构、领导班子成员素质、运行环境保障等层面来构建一套支撑体系,确保这一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落实并高效运转.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旷勇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关于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J], 曲云进
2.高校院(系)领导班子协同工作机制的建构与优化——以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为视角 [J], 李彪;张新宇
3.关于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几点思考 [J], 刘礼堂;陆晗昱
4.关于贯彻实行高校学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J], 赵林;曹文军
5.对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认识和思考 [J], 王春雨;黄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认识和思考
宋庆彬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民办高校的二级院(系)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载体,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健全与否关系到教育教学事业能否科学持续发展,能否培养出更好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政共同负责制是以党委作为政治核心、行政一把手作为行政指挥、党政密切配合、共同负责工作的一种领导体制.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学院党政工作部署的需要,是强化院(系)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的需要.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好党政联席会,在于党政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于抓好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
【总页数】3页(P89-90,93)
【作者】宋庆彬
【作者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有效实现形式的思考
2.基于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班子合力提升思考
3.高校院(系)领导班子协同工作机制的建构与优化——以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为视角
4.关于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几点思考
5.对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认识和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8月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高校院(系)党组织参与本单位工作运行与决策的机制,即“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因此,科学制定、妥善实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高校院(系)党组织工作、理顺党政关系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一、我国高校院(系)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院(系)具有教学和行政管理等职能,是高校组织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中层组织。
我国高校在院(系)设置行政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党的组织。
院(系)行政和党组织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都有各自的特殊职能。
虽然在形式上是分开的,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两者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的建设应既有利于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又有利于院(系)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我国有不少高校对院(系)的领导体制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对此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种认识:一是院长(系主任)负责制。
认为院(系)以教学等行政工作为主体,实行院长负责制有利于发挥行政领导在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党组织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但这种体制下党组织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不能紧密结合院(系)中心工作去发挥党组织作用,党建工作只能是就党建而党建,工作没有有力的“抓手”,同时也难以对行政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可能受到削弱。
二是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
认为院(系)应该和学校一致,采用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体制需要书记既要善于做好党建工作,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求一个干部既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又是业务骨干,在以学科建设为主要特点的高等学校,选拔培养这样的干部有较大的困难。
三是党政分工负责制。
对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席拥军;闻曙明;陈德斌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党政共同负责制已经成为高校院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从分析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发展历程及意义入手,提出了在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并对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基本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席拥军;闻曙明;陈德斌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策略分析
2.关于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认识和思考
3.高校院(系)领导班子协同工作机制的建构与优化——以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为视角
4.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途径探讨
5.关于高校院(系)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几点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学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初探作者:娄小鹏赵经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3年第06期【内容提要】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管理重心逐渐下移,院(系)的管理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和挑战。
只有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才能不断完善党政共同负责的集体领导与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院(系)各项工作协调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机制党政联席会议【作者简介】娄小鹏,武汉理工大学党校秘书;赵经,武汉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6-0010-02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大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院(系)是高校的中层组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决策、工作计划都要通过院(系)去贯彻落实。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巨型大学不断涌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管理重心逐渐下移,院(系)的管理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和挑战。
因此,如何在院(系)层面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管理机制,是关乎学校和学院(系)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学校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意义2010年8月,中共中央在1996 年版《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在第三章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了高校院(系)党组织参与本单位工作运行与管理决策的机制,即“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这是党中央对于高等学校院(系)一级的管理决策机制第一次做出明确规定,意义重大。
1. 有利于学院(系)工作的科学民主决策。
完善的制度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保障。
如果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主要领导工作作风好的时候,民主集中制就能够得到体现;主要领导工作作风独断时,民主集中制就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高等学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新探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创新,其基本内涵包括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四个层面。
作为新的探索,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完善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关键在于构建人的素质和制度规范和谐统一的党政耦合机制、共同决策机制、分工执行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标签:高等学校;院(系)党政关系;共同负责制中共中央最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系)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1]。
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体制,而院(系)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尽管没有明确,但实际上充分肯定并吸收了1999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实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探索经验,同时也表明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仍是一项亟待继续破解的课题。
一、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问题完善发展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必须进一步认清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理论内涵,这是深入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基础。
必须全面深刻剖析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深入进行研究与实践的突破点。
(一)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理论内涵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2]。
体制和机制具有内容的系统性、运行的稳定性、作用的全局性、效用的长期性等特征,体制与机制是否科学,事关一个国家、社会与单位的工作全局和事业成败。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院(系)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
院(系)实行何种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高校全面深入贯彻执行,关系到学校工作能否在基层科学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高校院(系)能否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高校院(系)党政关系是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结成的以党务和行政领导干部为主体、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3]。
院(系)党政关系是否协调,关系到院(系)能否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这就涉及高校院(系)实行何种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的问题。
党政共同负责制解决的是院(系)党政关系定位、权限划分以及院(系)工作的具体运作制度、程序、方式等问题,所以它既是一种领导体制,又是一种工作机制。
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的共同负责,是党政地位平等前提下的共同负责,是党政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共同负责,是党政在制度规范下的共同负责,是对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共同负责。
其基本内涵有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四个层面。
所谓集体领导,既不是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也不是单纯的院长(主任)负责制,而是党政共同领导本单位的工作、共同贯彻学校党委和行政机关的决定、共同讨论决定事关本单位改革发展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所谓民主决策,就是在院(系)党政集体领导下,党政负责人对单位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经过充分沟通探讨、个别酝酿、广征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集体作出决定。
所谓分工合作,就是在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根据职能分工,党组织对党建和思想工作全面负责,行政领导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行政工作的落实全面负责。
所谓共同负责,就是院(系)党政在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对本单位改革、建设、发展和稳定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和最终结果共同负有重要责任。
(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实践问题1999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实行以党政分工合作为基础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
根据调研的资料分析,大多数高校院(系)党政负责人能够以事业为重,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共谋大计,推动了单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
有的高校院(系)党政负责人认识不够统一、团结不够有力、关系不够协调、配合不够到位,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共同负责”认识不一,实践过程中党政不分,“都要负责”、“都不负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党政沟通渠道不畅,“共同负责”的基础不牢固,党政分工合作存在非制度性障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不严格,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有时走过场;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存在不到位和越位的问题,没有正确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个别领导不适应“共同负责”要求,个人素质和制度规范没有和谐统一,工作矛盾和人际摩擦时有发生。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共同负责制”的基本内涵没有搞清,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共同负责制”的运行机制没有健全,造成实践上有障碍;“共同负责制”的应有分工没有划清,造成执行上的混乱;“共同负责制”的组织保障没有到位,造成监督指导工作不够有力。
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科学有效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必须做到人的素质与制度规范二者的有机统一,发挥好学校、院(系)、干部三个层面的作用,解决好党政关系、决策形式、任务落实、工作推进和实际成效五方面的问题,形成党政耦合、民主决策、分工执行、监督保障、绩效考核等项运行机制。
(一)党政耦合机制耦合在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耦合机制就是能保证两个以上事物之间长期相互作用或有效密切联系并能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
党政耦合机制是高校院(系)党政相互之间为了共同的任务与责任,经常进行沟通、协商,保证决策科学性、工作有效性的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
党政耦合机制是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基础,没有党政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沟通、协商,事前达成共识,就无法保证党政联席会议的成功召开,党政共同负责制就失去了有效运行的基础平台。
院(系)建设发展的共同任务是建立党政耦合机制的基础之上。
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对单位事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共同承担领导责任与管理职责,必然形成院(系)党政相互依托的组织功能、协同配合的工作模式与合力推进事业发展的共同任务,这是院(系)党政耦合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要求的有机统一。
在共同的任务面前,院(系)党政领导须树立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分工合作,对单位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提前沟通、协商决策、分工落实、共同负责。
在共同的任务面前,须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行政工作的中心地位融为一体,党组织积极支持和维护行政领导的工作,充分发挥参与决策、监督落实以及思想保证、政治保障的作用;行政负责人主动争取党组织的理解支持,落实好集体决策的各项任务,切实履行行政工作管理职责。
院(系)党政工作沟通协商制度是建立党政耦合机制的关键。
院(系)建设发展好坏,党政负责制能否顺利实行,取决于院(系)党政领导能否密切配合、党政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院(系)党政负责人单位同一任务统一,是工作关系也是同志关系。
共同的任务和使命要求他们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决策上相互协商、人格上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补台、后果上共同承担。
这就必然要求党政工作沟通协商的经常化、制度化,特别是在重要事项决策前进行意见沟通,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意见不一致时应暂缓提交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急需办理应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上达成共识后进行会议决定,把可能出现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始终保持党政关系的和谐融洽。
(二)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就是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由院(系)党政共同参与、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的制度体系和议事方式。
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共同决策机制的基本组织形式。
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构建民主决策机制的有效保证。
开好党政联席会议,使共同决策机制有效运行,必须以制度的形式解决好以下问题:确定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
不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肯定有所不同,但从宏观上看共性更多一些,一般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收入分配、人事安排、师资建设、招生就业、评优选先、规章制度等重要事项。
议事范围应由院(系)党政集体讨论确定,党政班子及全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凡属议事范围内的重要事项必须经由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确定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程序。
一般包括如下程序:议题的确定,由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也可先由班子其他成员提出,经党政主要负责人协商同意;议题的调研,议题会前应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充分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议题的讨论,议题要提前通知应到会人员,讨论过程中要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人员同意,分歧较大的议题暂缓作出决定并经进一步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后适时再议,纯学术性的议题党政联席会议只研究工作原则和程序,由学术委员会等按规定研究决定;会议内容要传达全体教职工并存档。
确定党政联席会议的组织方式。
党政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
会议根据议题由党政负责人分别主持。
参加党政联席会议人员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全体班子成员组成,办公室负责人列席会议并负责会议记录,其他需列席的人员可根据会议内容确定。
会议须三分之二以上应出席人员到会方能举行。
(三)分工执行机制决策后的关键在落实。
分工执行机制就是院(系)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决策之后推进落实的制度体系与具体方式,包括责任分工、责任目标和措施要求等。
分工执行机制是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关键环节。
作为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院(系)党政在沟通协商、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在决策任务的执行上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分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分工,院(系)党组织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负责,行政领导对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党政班子成员根据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另一种是根据决策内容和工作需要,由联席会议临时决定任务分工。
任务落实的责任分工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常规分工和临时分工,都要以制度规范和会议记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形成良好的分工执行机制。
一般院(系)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有: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落实发挥保障监督作用;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开展工作;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本单位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