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格式:pdf
- 大小:60.17 KB
- 文档页数:2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由负离子化的氨基葡萄糖和乙酰胺葡萄糖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等优良特性,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本身具有高分子量和极度亲水性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水相环境中的应用。
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将壳聚糖转化为纳米颗粒来弥补。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电吸积、化学沉淀、反应溶液混合等方法。
其中,化学沉淀法属于传统方法,依靠溶液中钙离子的存在,将壳聚糖逐渐转化为淀粉状沉淀,再利用离心等方法将细小的沉淀分离出来,干燥后得到纳米级壳聚糖颗粒。
反应溶液混合法是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两种溶液混合,触及到一定的环境或反应条件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级壳聚糖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生物医学成像、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的载体。
由于其表面极易修饰,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添加不同的功能单元,例如荧光标记,以达到自身发光的目的,或者添加金属等,用于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等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
其纳米粒子在药物体内的分布优化,能够让药物更多地达到靶组织,减少药物的剂量和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种方法已经被证实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最后,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
由于其天然且生物相容性好,能够以纳米颗粒形式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神经修复、骨修复等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发展的进一步,相信壳聚糖纳米颗粒在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应用前景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制备方法独特,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的制备过程,并探讨其在生物医药、环境修复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聚丙烯酸纳米微球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荷电性的特点。
通过将壳聚糖包覆在聚丙烯酸纳米微球表面,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和功能,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制备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自组装和交互作用进行制备。
例如,可以通过静电交互作用将带正电荷的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和带负电荷的壳聚糖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结合在一起。
此外,还可以采用共沉淀、物理混合和表面修饰等方法进行制备。
这些方法不仅制备简便、成本低,而且可以调控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纳米微球的比例和结构,进一步调整材料的性能。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由于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壳聚糖包覆的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控释药物和靶向给药。
此外,壳聚糖的胶束结构还可以用于制备纳米胶囊,用于包裹和保护生物活性物质。
这些应用有望在药物传递、癌症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在环境修复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荷电性,可以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
而壳聚糖的包覆可以增强微球的稳定性和吸附能力,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因此,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在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等领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微球还具有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壳聚糖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和交联方式来调节聚丙烯酸纳米微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
文章编号:1001-9731(2019)03-03112-06明胶-壳聚糖-纳米SiO2复合微胶囊的制备及结构*侯雪艳1,2,赵文博1,张玉琦1,2,张恩生1,王项项1,王记江1,2,张耀霞1,2(1.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 以石蜡和壳聚糖作为囊芯材料,以明胶作为壁材,制备明胶-壳聚糖-纳米SiO2复合微胶囊。
通过油水比、壳聚糖和明胶中分别引入纳米SiO2等因素的调节,研究了其对微胶囊性能、结构的影响。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胶囊形貌等微观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油水比为3∶1时,制备的微胶囊结构和性能较好,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壳聚糖和明胶中引入不同粒径的纳米SiO2。
结果表明,未引入纳米SiO2制备的微胶囊呈球形结构,部分为多核微胶囊;当在壳聚糖或明胶中加入SiO2时,微胶囊壁材出现多孔结构,球形度降低,随着SiO2量的增加,微胶囊壳层孔状结构增多,微胶囊的热损失率也随之增大;不同粒径的纳米SiO2无论引入壳聚糖还是明胶中,微胶囊的热损失率都是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较大粒径的纳米SiO2引入后微胶囊热损失率小于小粒径纳米SiO2引入后微胶囊的热损失率。
关键词: 明胶;壳聚糖;二氧化硅;微胶囊中图分类号: TB3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9.03.0190 引 言微胶囊技术是将某些组分包裹在成膜物质中,以使包裹物质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性质的改变,或实现包裹物质的可控释放,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1]。
微胶囊的芯材、壁材以及合成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微胶囊芯材的组成和微胶囊的具体应用领域[2]。
其中微胶囊壁材的组成及结构对于微胶囊的性质和应用尤为重要[3],目前常用的微胶囊壁材有有机高分子、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与纳米杂化材料[4]。
壳聚糖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应用随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载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和治疗领域。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可调控性,可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的理想材料。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传输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一、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1. 化学法制备:化学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常从壳聚糖溶液中加入交联剂或控释剂,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或孔隙结构,最终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寸的壳聚糖载药颗粒。
2. 机械法制备:机械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常用的机械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方法有球磨法、超声法和乳化法。
这些方法通过物理力学作用使壳聚糖分子断裂或溶胀,使其形成纳米尺寸的颗粒。
3. 电化学法制备:电化学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利用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生成壳聚糖膜,然后将膜转化为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制备快速等优点。
二、壳聚糖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应用1. 药物传输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传输系统。
其具有优异的药物封装性能和控释性能,可以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体内稳定地释放药物。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修饰表面功能基团,实现特定药物的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 癌症治疗:壳聚糖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提高抗癌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通过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富集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携带多个药物,实现多药联合治疗。
3. 组织工程: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的材料,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理想载体。
研究表明,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促进细胞黏附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用于修复和再生组织。
4. 疫苗传递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传递疫苗,并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壳聚糖一羧甲基纤维素徽球用作蛋白质载体张俐娜‟金勇刘海清杜予民(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擅要:本文用一种新的乳液-相分离法制各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共混的复合微球.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成球及微球表面形貌的影响。
通过红外光谱、读数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表征了其结构。
用微球包埋牛血清清蛋白的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证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蛋白质结合能力,并且在模拟胃液条件下几乎无释放,而在模拟肠液条件下有很好的缓释性能.是一种有前途的适合于口服蛋自质的药物输送载体。
O前言通过一种或多种高分子在溶液中形成微球或微胶囊并用作包合、传递、靶向载体是近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反应主体或药物通过包合、吸附等方式达到控制释放或定向释放,因此可用于食品、医药、农药、香水化妆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lj。
壳聚糖(C S)贮量丰富且是自然界少见的碱性天然氨基多耱,由蟹、虾壳中的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反应而得【2】。
作为一种聚阳离子多糖,CS因其良好的粘合性DJ、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4…5J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系统中16“。
高分子复合物一般由两种不同的高分子通过氢键、库仑力、电子给受体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疏水键等次价键聚集而成【l o】。
C S含有大量的羟基、胺基,可以与羧甲基纤维素(C MC)等其他天然高分子形成高分子复合物。
天然高分子复合物具有不溶于水、优良的质量传递性能、对水和氧等低分子有可透过性等特点,而且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合用于蛋白质的释放载体㈨121。
目前蛋白质在治疗给药方面主要通过注射。
但是重复剂量会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不稳定,同时频繁的注射也会给患者带来不便。
口服给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便办法.但是胃液的酸性往往使蛋白质很快变性和降解.而用高分子微球或微胶囊包合蛋白质则可延缓释放。
当C S和阴离子接触时会发生胶凝作用,使C S珠粒易于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形成ll^”J.这种珠粒具有依赖于pH值的溶胀行为,因而能在胃肠液环境中适当的传递药物.但是由于粒径较大限制了其应用。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增强其性质,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化学修饰。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
是将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形成壳聚糖-g-丙烯酰胺共聚物。
此类共聚物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生物相容性及多功能性,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纳
米药物传递、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中被广泛研究。
该共聚物的合成通常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需要将壳聚
糖与一种活化剂进行反应,引入活性位点;随后,通过自由基引发剂或光
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与活性位点的反应,形成壳聚糖-g-丙烯酰胺共聚物。
为了调节壳聚糖和丙烯酰胺的比例,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改变脱
乙酰度。
通常使用的活化剂包括二羧酸、亚硝基乙酸和一氧化碳等。
通过
对反应条件的调整,可以得到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g-丙烯酰胺共聚物。
最后,通过质谱、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合成的共
聚物进行表征。
这些技术可以确定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化学键和纯度
等参数。
综上所述,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是一项重
要且基础的化学研究工作,该共聚物的多功能性和应用潜力使其在生物医
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将壳聚糖溶解在醋酸水溶液中,并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将其搅拌均匀。
2、往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交联剂,例如戊二醛或聚乙烯亚胺,再次搅拌均匀。
3、将所制备的混合溶液滴加到搅拌均匀的乙醇溶液中,并继续搅拌,即可得到壳聚糖纳米粒。
4、将制得的纳米粒通过超声波分散处理,使其更加均匀分散。
5、通过离心等方法将纳米粒与其他药物或功能分子结合,以实现针对性的药物释放或其他特定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壳聚糖纳米粒,为进一步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壳聚糖摘要:本文综述了运用微生物法生产壳聚糖,主要介绍了用黑曲霉、雅致放射毛酶、米根霉发酵生产壳聚糖的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壳聚糖黑曲霉雅致放射毛酶米根霉发酵前言壳聚糖(Chitosan)即脱乙酰甲壳质,系统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B-D-葡聚糖,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一种碱性同聚高分子多糖物质。
壳聚糖由于具有无毒、可被生物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等优良特性,已在化工、食品、化妆品、环保、医药、农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近年发现低分子质量壳聚糖及其降解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激活免疫及保湿等特性,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壳聚糖主要是采用虾、蟹的外壳作为原材料,但原料来源受季节和产地的影响,且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国内外从真菌中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已悄然兴起。
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先后开始对微生物发酵生产壳聚糖进行研究,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涉足这方面研究,与传统的虾、蟹壳作原材料相比,从真菌细胞壁中提取壳聚糖有很多优点,真菌可通过工业发酵大规模培养,不受原料、季节、地域等方面限制,产品质量和产量易于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动力消耗和环境污染小,而且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菌丝体进行处理提取壳聚糖,可变废为宝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甲壳素是绝大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只有少数真菌的细胞壁不含甲壳素。
甲壳素处于真菌细胞壁的内层部位,临近质膜,是真菌菌丝尖端延长部位的主要组分,甲壳素的生成与真菌菌丝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真菌中的甲壳素是a-甲壳素。
甲壳素分子链所形成的纤维可长达几个微米。
许多制药和酶制剂的发酵过程产生的下脚料中含有真菌菌丝体,可以从中提取甲壳素,如下文中介绍的从柠檬酸发酵废渣中欧冠呢提取甲壳素那样,此外还可以冲青霉素、链霉素等发酵废液中滤除菌丝体提取甲壳素。
一、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实验室制备菌丝体:1、菌种斜面培养基:土豆培养基:马铃薯20%,蔗糖2%,琼脂2%,pH自然。
左图为本次实验产物壳聚糖热重分析,右图为文献壳聚糖热重分析。
热重分析TG 曲线反应了壳聚糖在加热时的热分解行为。
壳聚糖的热分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现在94.4℃附近,主要是脱去所带水分;第二个阶段出现在200-380℃之间,在285.9℃时,壳聚糖热分解速率达到最大。
壳聚糖分解、氧化、燃烧的结果,归属为糖环的脱水、聚合物单元降解[1]。
由实际热重分析数据进一步分析,倾斜线A :第一阶段出现在30℃。
热重分析时样品中含有的水分量,由曲线读数、计算可得,含水量为9.5%。
平台B :壳聚糖在此温度稳定。
分解线C :第二阶段出现在270-320℃之间,在300℃时,壳聚糖速率达到最大。
随温度升高,是壳聚糖分解、氧化、燃烧的结果,归属为糖环的脱水、聚合物单元降解。
倾斜线D :随温度升高,质量依旧在降低。
[2,3]3365cm-1:宽峰,羟基O-H伸缩振动;附近也有峰,胺类N-H伸缩振动。
2881 cm-1:甲基伸缩振动。
1647cm-1:羰基C=O伸缩振动。
1378 cm-1:甲基变形振动。
1082 cm-1:强,发生裂分;伯醇C-O弯曲振动。
895 cm-1:环的伸缩振动。
相较于文献中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实验产物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峰的位置、吸收强度有差异,尤其是吸收强度。
主要原因是,测红外的条件、人员不同,红外峰强和频率会有很大不同。
通过对红外光谱的判断,判断出产物中含有-OH、-C=O和-NH2等特征基团,符合壳聚糖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比实验产物和文献中主要峰的位置和峰的个数的相符程度,可以看出实验产物有较高的脱乙酰度,约84%。
[1] 侯文龙,杨婷,杨越冬. 马来酰化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与热重分析. PTCA(PART B : CHEM.ANAL).2013 19(10)[2] 董炎明,王勉.壳聚糖衍生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1004 -8405(2001)02-0042 -15.[3] Pearsm F G , Marchessault R H, Liang C Y .Infrared spectra of crystalline polysaccharides . V .Chitin .J Polym Sci , 1960, 43 (141):101~116.。
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卵巢早衰中的应用曾克非;刘爱民;崔松花;冯卫;夏婷婷;付莉【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38.018% 背景:透明带3多肽诱导口服耐受可预防及治疗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但直接应用透明带3多肽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系统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目的:制备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观察其在卵巢早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观察微球形态,检测微球粒径、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放速度.分别以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磷酸盐缓冲液、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灌胃治疗卵巢早衰小鼠.结果与结论: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形态较规则,平均粒径280.5 nm,包封率为69.20%,载药率为14.83%,随时间的延长,微球中透明带3多肽的体外释放率逐渐增加,无突释现象.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组卵巢早衰小鼠外周血中抗透明带3多肽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表明透明带3多肽-三甲基壳聚糖微球治疗可明显减低卵巢早衰小鼠血清中抗透明带3多肽抗体阳性率.【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38【总页数】5页(P7116-7120)【关键词】三甲基壳聚糖;微球;卵巢早衰;透明带;妇产科学;生物材料【作者】曾克非;刘爱民;崔松花;冯卫;夏婷婷;付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省长春市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省长春市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省长春市 13004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2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省长春市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省长春市 13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多肽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药效和专一性,在诱导机体自身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壳聚糖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应用以及常用的制备方法。
1. 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壳聚糖纳米粒是由壳聚糖分子聚集形成的纳米尺度的颗粒。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降解性高、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表面活性,可以用作药物载体、基因传递体和生物传感器等。
2. 壳聚糖纳米粒的应用壳聚糖纳米粒在医药领域中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表面性质可以通过调节制备方法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此外,壳聚糖纳米粒也被用作生物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环境污染物等。
3.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常用的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包括离子凝胶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
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与交联剂反应,形成凝胶颗粒,再经过处理得到纳米粒。
乳化法是将壳聚糖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与乳化剂进行乳化,再通过溶剂挥发得到纳米粒。
溶剂蒸发法是将壳聚糖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与溶剂不相溶的非溶剂混合均匀,通过溶剂蒸发得到纳米粒。
4. 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比较离子凝胶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尺寸一般较大,但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适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
乳化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尺寸较小,但稳定性较差,适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尺寸可控性,适用于药物传递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壳聚糖纳米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多样,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未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壳聚糖纳米粒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左旋多巴-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李国明;叶俊生;郑国红;刘聪;汪朝阳【期刊名称】《应用化学》【年(卷),期】2007(24)9【摘要】采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制备了左旋多巴-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得到的微粒基本成球;经激光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径约为3.5μm.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壳聚糖中的氨基质子化后与三聚磷酸钠以静电结合,而左旋多巴则被包裹在壳聚糖微球内.DSC 及XRD分析结果表明,微球内部存在左旋多巴结晶,而壳聚糖则以无定形聚集态存在.TG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结合后分解温度降低.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显pH依赖性,在酸性环境下,微球的释药速率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载药比例的增大而降低;而在碱性介质中总体的释药速率要比酸性介质中的大.【总页数】4页(P1062-1065)【作者】李国明;叶俊生;郑国红;刘聪;汪朝阳【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材料所,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材料所,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材料所,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材料所,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材料所,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相关文献】1.载三氧化二砷壳聚糖微球的制备、表征及释药性能 [J], 张亮;王靖;刘昌胜;黄晓春;陈统一2.Fe3 O4/羧甲基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J], 韩利华;赵由春;高扬;陈春江;王家喜;尚宏周3.盐酸海地芬-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J], 蒋林斌;易志远;宁春园;杨华;张淑琼4.拉米夫定-海藻酸钠/壳聚糖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J], 谢博媛;李国明;刘聪;严冠彦;黄克钧5.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J], 冯淑莹;李国明;侯琼;石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o.5.2007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固定化酶具有诸多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酶的固定化成功与否主要依靠载体的特性。
甲壳素和壳聚糖是天然的聚氨基葡萄糖,呈现出疏松的网状结构。
甲壳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天然碱性多糖之一[1],它在大多数溶剂中不能溶解;壳聚糖是将甲壳素脱乙酰化到一定程度得到的衍生物,其氨基的出现使它能在pH6.5以下的酸性溶液中溶解[2]。
近年来以甲壳素或壳聚糖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比较多[3-4],但是关于如何制备表面疏松多孔的壳聚糖微球却鲜见报道,尤其是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来确定多孔形成条件的报道国内少见。
本试验以壳聚糖微球形态、表面及内部结构为参考指收稿日期:2006-10-20*通讯作者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ABA090)。
作者简介:张弦(1982-),女,硕士研究生。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张弦1,李春美1*,钟方旭2(1.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430070;2.武汉工业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系,武汉430023)摘要:以不同黏均分子量的壳聚糖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壳聚糖微球表面、内部结构及形态,并以其为主要参考指标,研究了壳聚糖黏均分子量、NaOH浓度、乙酸乙酯比例、壳聚糖浓度、凝结时间等对壳聚糖形成多孔微球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采用2.5%黏均分子量448.4kDa的壳聚糖为载体、3.0%的NaOH为凝结液、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比例为1∶20、在凝结液中处理3h时,能制备得到较好的多孔壳聚糖微球。
关键词:壳聚糖;多孔微球;黏均分子量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989(2007)05-0050-03PreparationofporouschitosanmicrosphereZHANGXian1,LIChun-mei1*,ZHONGFang-xu2(1.College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2.DepartmentofBiologicaland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Wuhan430023)Abstract:Thefactorsaffectingthepreparationofchitosanmicrospheres,suchasviscosity-averagemolecularweightandconcentrationofchitosan,ratioofethylacetateandNaOH,agglomeratingtime,werestudiedandthemethodofpreparingporouschitosanmicrosphereswasoptimizedusingthesurface,innerconfigurationsandshapeofchitosanmicrosphereobtained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asindex.Theoptimumcondi-tionsforpreparingporouschitosanmicrosphereswereasfollows:thecarrierwaschitosanwithviscosity-aver-agemolecularweightof448.4kDaandconcentrationof2.5%,3.0%NaOHasclottedsolution,ratioofethylacetateandNaOHsolutionwas5%,agglomeratingfor3h.Keywords:chitosan;porousmicrospheres;viscosity-averagemolecularweight工艺技术50DOI:10.13684/ki.spkj.2007.05.016No.5.2007标,探讨了影响壳聚糖成球的因素,确定了制备疏松多孔、球形较好的壳聚糖微球的最佳条件,以便为制备性能良好的可作为固定化酶的载体壳聚糖微球提供理论依据。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壳聚糖的提取方法。
2. 探究壳聚糖的性质及其应用。
3. 了解壳聚糖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多糖,由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化反应得到。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性、成膜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虾壳、稀盐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氯仿、硫酸铜、硫酸锌、硫酸钠等。
2. 仪器:电子天平、恒温加热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研钵、烧杯、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壳聚糖的提取(1)将虾壳洗净,晾干,剪碎。
(2)将虾壳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加热煮沸,搅拌,使虾壳中的甲壳素溶解。
(3)过滤,取滤液,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7-8。
(4)将调节pH值后的溶液加热煮沸,使壳聚糖析出。
(5)过滤,取滤饼,用无水乙醇洗涤,去除杂质。
(6)将洗涤后的滤饼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2. 壳聚糖的性质研究(1)溶解性:将干燥后的壳聚糖加入适量的氯仿中,观察壳聚糖在氯仿中的溶解情况。
(2)成膜性:将壳聚糖溶液滴在玻璃板上,待溶液蒸发后,观察壳聚糖薄膜的形成情况。
(3)抗菌性:将壳聚糖溶液滴在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4)生物降解性:将壳聚糖溶液滴在土壤中,观察壳聚糖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壳聚糖的提取经过实验,成功提取出壳聚糖,干燥后的壳聚糖呈白色粉末状。
2. 壳聚糖的性质研究(1)溶解性:壳聚糖在氯仿中溶解度较低,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2)成膜性:壳聚糖溶液在玻璃板上形成薄膜,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3)抗菌性:壳聚糖溶液对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4)生物降解性:壳聚糖在土壤中逐渐降解,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六、结论1. 成功提取出壳聚糖,干燥后的壳聚糖呈白色粉末状。
2.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成膜性、抗菌性和生物降解性。
壳聚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等特点。
因此,研究壳聚糖膜的制备与性能对于开发新型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食品包装材料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制备壳聚糖膜的方法多样,包括溶液吸附法、纳米共沉淀法、自组装法、离子凝胶法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用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
1. 溶液吸附法溶液吸附法是将壳聚糖溶液通过涂布、浸泡或喷涂等方式均匀附着在基材上,并通过溶剂挥发、干燥和交联等工艺制备壳聚糖膜。
溶液吸附法制备的壳聚糖膜具有较好的膜形和膜层结构稳定性,适用于薄膜和膜袋的制备。
2. 纳米共沉淀法纳米共沉淀法是通过将壳聚糖溶液与金属离子溶液一起混合,在调整溶剂酸碱度和温度等条件下,形成纳米颗粒并沉淀在基材上制备壳聚糖膜。
纳米共沉淀法制备的壳聚糖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机械性能,适用于纳米薄膜和纳米多孔膜的制备。
3.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将壳聚糖分子通过静电作用或水分子间氢键相互吸附,形成多层结构的壳聚糖膜。
自组装法制备的壳聚糖膜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和超分子结构稳定性,适用于光学膜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4. 离子凝胶法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和交联剂在特定条件下制备成凝胶,然后通过溶胀和干燥等工艺制备壳聚糖膜。
离子凝胶法制备的壳聚糖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适用于微孔膜和电解质膜的制备。
二、壳聚糖膜的性能研究壳聚糖膜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等方面。
1. 物理性能物理性能是评价壳聚糖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膜形态、膜厚度、热稳定性、玻璃转变温度等。
壳聚糖膜具有较好的膜形态和膜层结构稳定性,可以通过调整制备参数以及添加填料等方法改善其物理性能。
2. 化学性能化学性能是评价壳聚糖膜在化学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重要指标,包括溶胀性、吸湿性、耐酸碱性等。
壳聚糖膜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控其化学性能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
科研探索知识创新
与
科研探索知识创新
与
式中:C1——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mol/l)
V1——加入盐酸标准溶液(ml
)
C2——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
V2——滴定时耗用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ml
)
G——试样重(g
)
W——试样水分(%
)
0.016——与1ml1mol/l盐酸溶液相当的胺量(g
)
自由氨基%=
=0.93即:恒温25慑氏度,用0.1mol/lHAc+0.2mol/lNaCl溶液
为溶剂,测定壳聚糖的分子量,在该条件下,壳聚糖溶液的方程
式为:
m,微球的范围控制在5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