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5.63 KB
- 文档页数:3
水洗机制砂配合比和性能探讨天然砂的大量使用导致目前中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机制砂的合理使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水洗机制砂是指岩石破碎、筛分后的机制砂,通过水洗除去砂中的石粉和泥后,再定量加入石粉而得到的稳定机制砂。
适当的石粉含量可以完善机制砂级配,填充机制砂颗粒之间的空隙[1],当砂中石粉含量达到10%时,混凝土强度会下降[2]。
本文研究水洗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掺量及使用时对配合比的适当调整措施。
1 混凝土材料1.1 原材料的选择(1)水泥:选用广西台泥P.O42.5水泥。
28天抗压强度52.1MPa。
(2)粉煤灰:选用深圳妈湾电厂Ⅱ级粉煤灰。
(3)矿渣粉:选用河北唐山盾石S95级矿渣粉。
(4)外加剂:选用安徽四威RAWY101聚羧酸外加剂,减水率25.8%。
(5)细骨料:河砂,东莞中砂,细度模数2.5,表观密度2600 Kg/m3,堆积密度1500 Kg/m3,含泥量1.2%,泥块含量0.5%;水洗机制砂:选用惠州博罗燊泰基石场生产的。
细度模数3.0,表观密度2630 Kg/m3,堆积密度1500 Kg/m3,亚甲蓝MB值为1.1,石粉含量3.8%。
混合砂:水洗机制砂和河砂以7:3比例混合。
细度模数2.8,表观密度2620 Kg/m3,堆积密度1510 Kg/m3。
(6)粗骨料:选用惠州博罗金业5-25mm碎石,表观密度2630 Kg/m3;堆积密度1460Kg/m3;压碎指标11.1%;含泥量0.7%;泥块含量0.3%;针片状含量5.3%。
(7)拌合水:深圳招商自来水厂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要求。
2 水洗机制砂不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河砂中掺入水洗机制砂之后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所降低,且随着掺量增加,流动性下降的也大,C30表现的尤为明显,扩展度大幅降低,C50的坍落度和扩展度虽变化不大,但流动速度也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机制砂表面粗超棱角性较强,颗粒之间更容易搭接,产生更大的摩擦力[1],而C30胶材的用量相对较少,不能提供足够浆体膜润滑骨料,C50的胶材用量较大,提供的浆体足够填充骨料间的空隙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水洗机制砂的摩擦力;混凝土容重因为掺入水洗机制砂会增加,且掺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原因是水洗机制砂的表观密度为2630 Kg/m3较河砂的2600 Kg/m3大所以,随着机制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容重有变大的趋势;由表2可知,C30在掺入机制砂后,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增加幅度达10%,原因是水洗机制砂颗粒为机械破碎而成,表面粗糙,界面新鲜,界面能较高,有助于集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粘结[1];C50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很小,原因可能是水灰比是决定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空隙率的重要因数,进而决定混凝土强度[3],对于C50而言,水胶比为0.36,胶材的总量为436kg/m3,在较低水灰比情况下,界面过渡区强度有明显提升,混凝土中最薄弱的部分发生变化,影响强度的主要因数已经不是界面过渡区,水洗机制砂的掺入对C50抗压强度的影响有限。
机制砂在铁路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摘要:铁路工程是保障人们正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及质量要求较高。
本文主要研究了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特征、抗冻性及收缩性,说明了不同破碎方式对于机制砂混凝土材料强度的影响。
关键词:机制砂材料;铁路高性能混凝土;试验设计;将碎石粉碎加工成为机制砂能够给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生产提供便利条件。
机制砂是经过岩石开采、机械捣碎及筛选分离等过程制作的混凝土砂石材料,颗粒外表棱角较多,表面较为粗糙,光滑性较差,粉末含量较高,颗粒可能存在缺陷。
因此,需要探索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明确其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广度,探讨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可行性,为制定机制砂混凝土材料提供质量依据,为铁路工程整体质量提供保障。
一、机制砂及其技术标准分析机制砂来源于天然岩石的开采过程中,经过机械加工、筛选除尘等工艺流程之后即可获得一定粒径大小的颗粒状岩石。
可以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砂,制作细骨料材料,将其与胶凝材料、粗骨料、水及外加剂等材料充分混合起来,经过搅拌作用之后即可获得混凝土材料。
在加工机制砂过程中,需要将母岩材料研磨成为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使其化学成分与母岩保持一致。
亚甲蓝是一种实验指示剂,可以判断机制砂中石粉的成分是否与母岩相同,判断膨胀性粘土矿物质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在潮湿环境中,骨料可以与混凝土中的碱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促使混凝土材料膨胀,导致混凝土结构物质发生开裂,对于整体工程产生破坏。
为了准确判断压碎程度,可以按照现行规定方法监测机制砂的抵抗破坏能力。
国家对于建筑用砂的质量做出了准确规定,明确规定了泥块质量、氯离子含量等要求,表现出石粉对于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性。
二、机制砂分类分析(一)按照化学成分划分根据化学成分可以将机制砂分为三类,分别为白云岩质碳酸镁钙、石灰岩质碳酸钙、硅质二氧化硅。
使用岩相法可以分析机制砂母材结构,在镜下鉴定各类机制砂的矿物组成成分及百分比,明确不同类型机制砂的构造状况及岩石组成情况。
浅论机制砂与河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摘要:河砂与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生产中用砂的选择,对于工程项目效益投入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河砂与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机制砂与河砂的使用现状,进而通过试验对比分析而这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了混凝土用砂质量要求。
关键词:机制砂;河砂;混凝土性能1河砂与机制砂使用现状近年来,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砂作为混凝土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混凝土的性能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领域应用的砂的种类主要有河砂与机制砂,河砂作为一种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流域范围内,随着大量无节制的开采,目前天然河砂的利用普遍面临着开采难度大,河砂采购成本投入较大,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这些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由于部分河砂由于含泥量较高,质量较差,反而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及稳定性。
面对河砂资源匮乏,价格较高以及质量控制困难的情况,寻找其替代材料成为混凝土用砂的研究重点。
目前,在混凝土中针对河砂替代的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机制砂。
机制砂是指经过碎石机械破碎加工以及筛分处理,得到的粒径在5.00mm以下的碎石微粒。
对于混凝土中机制砂的应用方法一般为全部或者按部分比例替代河砂,从而解决河砂匮乏及成本过高的问题。
机制砂的主要特点有: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相对较高;机制砂由于经过破碎处理,因此颗粒呈不规则的形态,而且机制砂的比表面积相比河砂更大;机制砂的粘结性能较好,石质坚硬。
但是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单位,对于混凝土中应用大量机制砂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对混凝土性能会差生不利的影响,对机制砂的认识不足,限制了机制砂的进一步应用。
此外,由于机制砂的生产一般在尾矿或者山区附近,因而难以像河砂一样运输灵活,影响了混凝土生产方对机制砂的使用积极性。
因此,深入开展河砂与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对比研究,并明确其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促进机制砂与河砂的优化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制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特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44:18.45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林远志1,陈亦佳2 [导读] 测试混凝土内部不同位置骨料上下界面过渡区的维氏硬度值,探讨界面过渡区的不均匀特性以石粉含量、粉煤灰、矿渣粉及砂种类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1. 浙江温州沈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325038;2.温州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浙江,325038)摘要:采用机制砂配置高强混凝土,新拌混凝土对水和减水剂能加敏感,导致机制砂混凝土内部更容易出现微观泌水。
本文利用显微硬度测试方法,以天然砂混凝土作为对比,综合分析研究机制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整体特性。
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凝土内部存在界面过渡区的不均匀性;高强混凝土对机制砂石粉含量的限定,会导致内部界面过渡梯度分布更加明显;一定量的石粉与矿物掺合料类似,均能改善这种不均匀程度。
关键词:显微硬度,机制砂,界面过渡区,石粉0 前言新拌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在重力场和振捣的作用下,有微区泌水效应[1],水将向上运动,水泥颗粒则向下运动;又因为骨料的边壁效应作用[2],在骨料下部形成水囊,水泥颗粒水化产生大量的Ca2+被带到骨料下部,并在骨料下部富集;以及单边生长效应与脱水收缩效应的作用,从而在骨料下部形成不同组分的梯度分布结构[3]。
早在20世纪初,Sabin[4]就提出混凝土界面的问题,认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是整个混凝土的薄弱区域,它将影响到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5-8];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不均匀体系[9],并且界面过渡区的性质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疲劳性能[10]。
国内外对界面过渡区的研究主要基于化学性质、形貌特征和机械性质,本文利用显微硬度测试方法,采用HX-1000TM/LCD型数显智能显微硬度计,综合分析研究机制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整体特性,并以天然砂混凝土作为对比。
测试混凝土内部不同位置骨料上下界面过渡区的维氏硬度值,探讨界面过渡区的不均匀特性以石粉含量、粉煤灰、矿渣粉及砂种类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