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治高中 经济常识(各1-8课全)

  • 格式:doc
  • 大小:126.91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前言部分

1、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⑴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目的:消费。

⑵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

⑶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大、小、初次、再次)

按劳、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⑷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4、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

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时政: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粗放型,集中型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

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4)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7、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8、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

经济发展,其他的目标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建设的目标,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最终目标。

9、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点

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4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⑶坚持科教兴国的主战略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始终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2、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含义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劳动者

生产力劳动工具

生产对象

反作用决定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生产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地位及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生产关系就需要变革和调整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社会生产过程必须有许多要素的参与,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社会生产的进行。

1、劳动者的劳动

(1)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1)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2)特点: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个行业和部门,其生产必须借助于土地才能进行。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朔到土地。

3、资本

(1)包括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2)特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4、经营管理

(1)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

(2)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5、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约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进行。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各种要素只有合理而有效地搭配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的社会生产。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1、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出背景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我国在全面分析自己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总结,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2、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和特征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信息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4、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