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调理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探究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 评估土壤调理剂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材料1. 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共10份;2. 土壤调理剂:A、B、C三种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3. 仪器与试剂:pH计、电导率仪、土壤分析仪器、水、标准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预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细,过2mm筛,混匀备用;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3. 土壤调理剂施用:将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分别施入10份土壤样品中,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200g/亩;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在施用土壤调理剂前后,分别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5.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pH值: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H值有所提高,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50g/亩时,土壤pH值提高最明显;2. 土壤电导率: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电导率降低,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00g/亩时,土壤电导率降低最明显;3. 土壤有机质: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50g/亩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明显;4. 土壤全氮: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全氮含量提高,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50g/亩时,土壤全氮含量提高最明显;5. 土壤速效磷: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00g/亩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最明显;6. 土壤速效钾: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其中A、B、C三种土壤调理剂在施用量为150g/亩时,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最明显。
土壤中难溶性污染物去除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中难溶性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去除方法,以提供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案。
实验材料:1.一批含有难溶性污染物的土壤样品2.酸、碱等强氧化剂和还原剂3.活性炭和吸附剂4.水和一些常见的化学试剂5.实验仪器:天平、电子天平、pH计、离心机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
实验步骤:1.污染土壤的样品预处理:首先对土壤样品进行筛选和干燥处理,确保样品的均匀性和干燥度。
2.水溶性污染物的去除: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水混合,摇匀后静置,让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溶解并沉淀。
3.酸碱处理:根据难溶性污染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酸或碱进行处理。
将一定比例的酸或碱添加到土壤样品中,调节pH值,促使污染物溶解或沉淀。
4.活性炭吸附: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与一定量的活性炭混合,摇匀后静置,使活性炭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
5.化学还原:根据难溶性污染物的还原性质,选择相应的还原剂进行处理。
将一定比例的还原剂添加到土壤样品中,使污染物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可溶性或易溶性形式。
6.吸附剂处理:按照难溶性污染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吸附剂进行处理。
将一定比例的吸附剂加入土壤样品中,与污染物发生吸附作用。
7.清洗处理:对经过上述处理的土壤样品进行清洗,去除残留的处理剂和吸附剂。
8.分析检测: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对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评估污染物去除效果。
实验结果:根据分析检测的结果得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土壤中的难溶性污染物进行了有效的去除。
水溶性污染物通过溶解和沉淀的方式得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酸碱处理方法在调节pH值的同时,也促使了难溶性污染物的溶解或沉淀;活性炭吸附和吸附剂处理方法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有效去除了污染物;化学还原方法利用还原剂将污染物转化为溶解或易溶性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去除效果。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土壤中难溶性污染物的去除实验,验证了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效果。
不同的处理方法可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调理剂的作用原理和适用范围;2. 通过实验验证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 探讨土壤调理剂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材料1. 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共计10份;2. 土壤调理剂:选取市售的3种土壤调理剂,分别为A、B、C;3. 实验仪器:土壤养分测定仪、土壤水分测定仪、pH计、土壤筛分器、恒温培养箱等;4. 实验试剂:钙、镁、钾、氮、磷、有机质等标准溶液。
三、实验方法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的测定;2. 土壤调理剂施用:将10份土壤样品分别施用A、B、C三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分别为100、200、300g/亩;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对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的测定;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1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测定结果样品编号有机质(g/kg) pH值全氮(g/kg) 全磷(g/kg) 全钾(g/kg) 速效氮(mg/kg) 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15.0 20.02 15.0 7.0 2.0 0.7 25.0 40.0 20.0 25.03 10.0 5.5 1.0 0.3 18.0 25.0 10.0 15.04 14.0 6.0 1.8 0.6 22.0 35.0 18.0 22.05 13.0 7.5 1.6 0.5 23.0 30.0 15.0 20.06 11.0 6.2 1.2 0.4 19.0 25.0 12.0 18.07 16.0 5.8 2.5 0.8 28.0 45.0 25.0 30.08 9.0 7.2 1.0 0.4 20.0 25.0 10.0 15.09 12.0 6.5 1.5 0.5 21.0 30.0 15.0 20.010 15.0 7.0 2.0 0.7 25.0 40.0 20.0 25.02. 土壤调理剂施用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表2 土壤调理剂施用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样品编号施用土壤调理剂有机质(g/kg) pH值全氮(g/kg) 全磷(g/kg) 全钾(g/kg) 速效氮(mg/kg) 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1 A 13.5 6.3 1.7 0.6 21.0 35.0 18.0 23.02 B 15.5 7.1 2.3 0.8 26.0 45.0 25.0 31.026.0 13.0 19.04 A 14.5 6.5 1.9 0.7 23.0 37.0 19.0 24.05 B 14.0 7.3 1.7 0.6 22.0 31.0 15.0 21.06 C 10.5 6.2 1.1 0.4 18.0 24.0 12.0 18.07 A 17.0 5.9 2.7 0.9 29.0 50.0 28.0 35.08 B 9.5 7.4 1.2 0.5 21.0 28.0 14.0 20.09 C 12.5 6.4 1.6 0.5 22.0 30.0 15.0 20.010 A 15.5 7.1 2.3 0.8 26.0 45.0 25.0 31.0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调理剂A、B、C对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2)土壤调理剂B对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土壤调理剂A,土壤调理剂C的改善效果最差;(3)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与土壤类型、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等因素有关。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人们对家居环境美化的追求,盆栽植物因其易于养护、美观大方等特点受到广泛喜爱。
然而,盆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
本实验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改良土壤,提高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改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不同改良方法对盆栽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总结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为盆栽植物养护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1. 盆栽植物: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同一品种盆栽植物。
2. 土壤:采集不同酸碱度的土壤样本。
3. 改良剂:熟石灰、过磷酸钙、有机肥、食用醋、淘米水等。
4. 测量工具:pH值测试仪、土壤养分测试盒、电子秤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本准备: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进行风干、研磨,过筛,制成均匀的土壤样品。
2. 土壤改良处理:- 酸性土壤改良:向酸性土壤中加入适量的熟石灰,搅拌均匀,使土壤pH值达到适宜范围。
- 碱性土壤改良:向碱性土壤中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钙,搅拌均匀,使土壤pH值达到适宜范围。
- 有机肥改良:将有机肥与土壤混合均匀,提高土壤肥力。
- 食用醋、淘米水改良:将食用醋或淘米水稀释后,浇灌土壤,改善土壤酸碱度。
3. 盆栽植物种植:将处理好的土壤分别种植到不同盆栽植物中,保持其他生长条件一致。
4. 生长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指标。
5. 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改良方法对盆栽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性土壤改良:加入熟石灰后,酸性土壤pH值得到有效改善,盆栽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
2. 碱性土壤改良:加入过磷酸钙后,碱性土壤pH值得到有效改善,盆栽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
3. 有机肥改良: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盆栽植物生长,叶片颜色更加鲜绿,生长速度加快。
4. 食用醋、淘米水改良:食用醋和淘米水能改善土壤酸碱度,但对盆栽植物生长的影响较小。
六、实验结论1. 土壤改良对盆栽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能提高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土壤吸附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分析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吸附是指土壤颗粒表面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的现象。
土壤吸附能力受土壤性质、污染物性质、溶液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有机污染物溶液、蒸馏水、NaOH溶液、盐酸溶液、pH试纸、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振荡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比色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筛,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2. 配制有机污染物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溶液。
3. pH值调节:用盐酸溶液或NaOH溶液调节土壤样品和有机污染物溶液的pH值至实验所需值。
4. 吸附实验:将配制好的有机污染物溶液加入土壤样品中,放入恒温振荡器中振荡一定时间。
5. 离心分离:将吸附后的土壤样品和溶液进行离心分离,取上层清液。
6. 测定吸附效果:用比色计测定清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量。
7.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等温线:通过实验,得到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分析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类型和吸附能力。
2. 吸附动力学曲线:通过实验,得到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分析土壤吸附速率和吸附平衡时间。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实验过程中,pH值、温度、溶液浓度等因素对土壤吸附能力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1. 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吸附类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 土壤吸附能力受pH值、温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3.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可以提高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恒温振荡器进行吸附实验,是否会影响吸附效果?2.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土壤样品的污染?3. 实验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土壤吸附实验,掌握了土壤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了解了土壤吸附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机物污染土壤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有机物污染土壤指的是土壤中存在或受到残留有机物质(如石油、农药、工业废物等)的污染。
有机物污染土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非常重要。
一、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分类1.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活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来修复污染土壤。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生物增塑、生物堆肥和植物修复等。
2.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手段(如热解、蒸汽抽提等)将有机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3.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如氧化剂、还原剂等)来改变土壤中有机物的性质,使其变得不活跃或不溶于水,从而修复污染土壤。
二、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1.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生物增塑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修复技术。
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增塑剂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
此外,利用植物修复技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一些植物(如向日葵、梭梭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修复盐碱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
2.物理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热解和蒸汽抽提。
研究表明,高温热解可以有效地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而蒸汽抽提技术则是通过将土壤加热至蒸发水分的温度,将有机物质挥发出土壤,达到去除有机物污染的目的。
3.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化学剂改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性质,进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研究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常用的化学修复剂。
氧化剂可以将有机物质氧化为无害的氧化产物,而还原剂则是将有机物质还原为更稳定和不易迁移的形式。
三、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优缺点1.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修复,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且成本较低。
缺点是处理周期较长,修复效果不稳定。
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土壤有机质测定一、实验目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了解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灼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掌握其测定原理和方法,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对土壤科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产物。
灼烧法是通过在高温下将有机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其质量损失计算有机质的含量。
其计算公式为:有机质含量(%)= (m0-m1)/m0 × 100%,其中m0为土壤样品质量,m1为灼烧后剩余物质量。
三、实验步骤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采集深度为0-20cm的土壤样品,去除石块、根系等杂质,将其粉碎、混匀,过2mm筛。
取适量过筛后的土壤样品用于有机质的测定。
2.土壤样品的灼烧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称取0.5g,放入已灼烧至恒重的瓷坩埚中,将瓷坩埚放入烘箱中在45-50℃下烘干2小时。
然后将其放入马弗炉中,在450℃下灼烧4小时,直至样品变为灰白色。
3.样品的质量记录在灼烧前后,分别称量样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损失。
同时以瓷坩埚为空白,进行空白试验,以检验实验的准确性。
4.数据处理与计算根据质量损失计算有机质的含量,参考上述计算公式。
同时,通过对比标准曲线,对实验结果进行校准和修正。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以下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记录表,计算每个样品有机质的含量,并求出平均值。
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
可以生成柱状图、饼图等,以便清晰地展示实验结果和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该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范围、平均值及分布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评价该地区土壤质量、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灼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土壤淋洗实验报告不同浓度EDTA溶液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效率比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11环境科学1班姓名:胡琳琳学号:201130260111不同浓度EDTA溶液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效率比较(11环境科学1班胡琳琳201130260111)摘要: 采用批量淋洗实验方法, 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DTA) 溶液修复乐昌某重金属污染农田,研究了不同浓度EDTA用量对重金属Cd和Pb的淋洗效果。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Cd和Pb的淋洗效率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浓度为20mmol/l时淋洗效率达到最大。
当EDTA淋洗液浓度相同时,Cd 的淋洗效率比Pb的高。
在化学淋洗修复中应根据土壤修复目标, 结合EDTA对金属的淋洗效率来选取适宜的淋洗剂用量。
关键词: EDTA; Cd和Pb污染土壤; 淋洗效率; 淋洗液浓度一、前言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土壤固持金属的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离子态吸附在土壤组分的表面;二是形成金属化合物的沉淀。
土壤淋洗其原理是运用试剂与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络合物,然后用清水把污染物冲至根层外,再利用含有一定配位体的化合物冲淋土壤,使之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或用带有阴离子的溶液,如碳酸盐、磷酸盐冲洗土壤,使重金属形成化合物沉淀。
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寻找一种既能提取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淋洗液。
目前,用于淋洗土壤的淋洗液较多,包括有机或无机酸、碱、盐和螯合剂。
Blaylock等检验了柠檬酸、苹果酸、乙酸、EDTA、DTPA对印度芥菜吸收Cd和Pb 的效应。
吴龙华研究发现EDTA可明显降低土壤对铜的吸收率,吸收率与解吸率与加入的EDTA 量的对数呈显著负相关。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土壤取自乐昌某污染农田,重金属含量Cd:1.57mg/kg;Pb:745.72mg/kg;2、供试试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蒸馏水3、仪器烧杯(1L、250mL、100mL)、容量瓶(250mL)、50mL塑料品、玻璃棒、滤纸、电子天平、振荡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实验设计(1)取样分别称取19份土壤样品置于干燥的50mL塑料瓶中,每份5.00g,将样品进行编号,编号分别为0,1-1,1-2,1-3…6-1,6-2,6-3,待用。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化肥过量施用、农药污染等原因,土壤养分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土壤养分退化的具体情况,本实验对土壤养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养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2. 分析土壤养分退化的原因;3. 探讨土壤养分退化的防治措施。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采集某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沙土、壤土、粘土)的样品,共10个,每个样品采集5kg。
2. 实验方法:(1)样品预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筛,备用;(2)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等指标;(3)数据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沙土、壤土、粘土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5.6g/kg、10.2g/kg、12.5g/kg。
与原始土壤相比,实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下降,说明土壤有机质退化现象普遍存在。
2. 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沙土、壤土、粘土的全氮含量分别为1.3g/kg、1.8g/kg、2.0g/kg;全磷含量分别为0.6g/kg、0.8g/kg、1.0g/kg;全钾含量分别为10.5g/kg、12.0g/kg、13.5g/kg。
与原始土壤相比,实验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所下降,说明土壤养分退化现象严重。
3.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沙土、壤土、粘土的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5mg/kg、3.0mg/kg、3.5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0mg/kg、40mg/kg、50mg/kg。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案例研究伴随着大量工业场地的迁移与重建,土壤的有机污染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美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开展较早,目前已有大量成功的修复案例。
列举了目前国内外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常用技术,并比较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
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的四个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土壤的有机污染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泄露和溢出,石油库和化学品库泄露,农药滥用,清洁剂、油、防冻液随意处置,生活垃圾不当处置,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堆场等。
每年有大量的有机物释放到土壤环境中,包括芳香化合物、多氯代有机物、农药、石油等,其中大部分的污染物是难溶的、有毒的、致突变的,甚至是致癌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关注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并进行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建立了土壤修复超级基金制度,截止2010年,已累计清理有害土壤、废弃物和沉淀物1亿多m3,涉及有机污染物的场地超过总场地的60%。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有机污染土壤的危害,大力发展有机土壤修复技术,开展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目前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的常用技术,和美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1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种类较多,表1中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几种修复技术。
目前,土壤气相抽提(SVE)和热解吸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机土壤修复技术,其处理效果、成本和周期都符合城市对土壤修复的要求。
其中,SVE技术多应用于卤代和非卤代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中,其对低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农药等物质的处理效果较差。
而热解吸技术对于处理卤代有机物、非卤代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多氯联苯(PCBs)、以及高浓度的疏水性液体等污染物有优势,但这项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和生物系统。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土壤中全氟烃酸(PFAAs)的污染程度,了解PFAAs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通过实验,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对土壤污染监测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全氟烃酸(PFAAs)是一类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受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法(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土壤样品中的PFAAs进行检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土壤样品:采集自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土壤。
2. 固相萃取小柱:C18小柱,用于PFAAs的富集。
3. 溶剂:甲醇、乙腈、水等。
仪器:1. 天平:用于称量样品和试剂。
2. 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紫外检测器。
3. 串联质谱仪:用于PFAAs的检测。
4. 真空泵:用于样品的浓缩。
5. 振荡器:用于样品的混合。
四、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的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采集后,立即置于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并尽快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2. 样品前处理:-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置于通风干燥处,自然风干。
- 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过筛,去除石块、植物残体等杂质。
- 使用固相萃取法对土壤样品中的PFAAs进行富集。
- 将富集后的样品用甲醇/水溶液洗脱,并浓缩至近干。
3. 样品分析:-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浓缩后的样品进行检测。
- 对比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PFAAs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中PFAAs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土壤中PFAAs的污染程度存在差异。
其中,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农田土壤中PFAA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04和17.12 ng/g。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7篇)土壤实验报告范文(精选7篇)土壤实验报告范文篇1一、实验目的土壤容重指的是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包含土壤孔隙在内,往常以(克/立方厘米)表示。
经过土壤容重测定能够大概预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质地状况以及土壤构造利害。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固体干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含土壤孔隙在内,决定土壤比重要小的主要要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矿物构成。
1.本实验要修业生学习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2.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械直径为5cm,高为5cm的钢制环刀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天平、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三、实验内容1.用必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巧充满环刀容积。
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晃,免得损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重。
2.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
3.依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四、实验步骤(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
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头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安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飞舞,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四周土壤,拿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尖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头剩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
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
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刻带回实验称重。
(3)将大铝盒翻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小时,或取此中的土壤15—20克,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五、实验结果依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环刀内干土重(g/cm3)=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环刀内干土重量=烘干后环刀加土壤重量—环刀净重=256.6—100.9=155.7g环刀容积=πr2h=3.14_5_5_5=392.5 g/cm3 土壤容重=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155.7/392.5=0.397g/cm3一般耕种层土壤容重1~1.3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4~1.6克/厘米3。
案例:某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简介该项目位于某工业园区内,原先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工厂厂址,因多年的不规范操作,地下水和土壤已受到重度污染。
此次修复项目紧要针对土壤的污染进行修复,以恢复场地的环境和使用价值。
影响因素1.地下水污染扩散范围:该企业在操作过程中未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储存和处理废水,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并扩散至四周区域。
2.酸性污染: 化工企业使用的酸类物质,在储存过程中泄露,导致土壤酸碱度失衡。
3.有机物污染: 化工企业生产的废料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有机物,长期大量积累导致土壤重度污染。
方案设计在进行方案设计之前,项目组首先对场地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分析,针对不同的污染因素进行土壤剖面分析,确定了修复工作的方案设计。
方案紧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元素添加:在土壤上覆盖一层有机肥和覆草,通过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来加速有害物分解。
2.微生物修复:选用一些能分解和稳定有害物质的微生物菌种,混入土壤中,使用微生物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3.生物炭修复:添加确定比例的生物炭,使其具有强大的吸附本领,吸附污染物质,减缓其进一步扩散,同时有助于有机质的稳定和生物活力的提高。
4.淋洗技术:对局部酸性污染土壤点位,接受严密的固液分别技术,完成钙质物质和酸性物质的分别与中和,达到土壤中酸性成分的阔别开元的效果。
施工情况实施方案后,工人已完成场地布置,包括安装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的环境污染物自动处理设备,并搭建工地用的储备设备。
目前项目已实施了确定时间,各项工程进展顺当。
整个工程从踏勘到方案搭建,再到实在的工地实施,都得到了专业团队的全程监管和技术引导。
目前,工程取得了以下成果:1.场地土壤整体质地得到了提升:土壤pH值由4.5升至5.5,有效改善了酸性污染。
2.有机质的含量得到了提高:场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初检时的0.8%幅度改善至 1.5%左右,有效的促进了微生物菌株的生长繁衍,并帮忙解决场地毒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
.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
1.3、案例
二、蒸气浸提技术修复
2.1、技术特点
2.2、技术要求
2.3、案例
三、化学稳定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离子拮抗技术
3.1、典型案例
3.2、修复方案
四、植物修复技术
4.1、典型案例
4.2、修复方案
五、
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
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5.1、典型案例
5.2、修复方案
林学院
12级环治2班
黄瑞林
.
.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土壤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并降低其毒性或
使其完全无害化。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主要依靠两种作用方式:①
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②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细胞后,
由胞酶降解。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运
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
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
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通常依靠以下基本反应模
式来实现的。
(1)氧化作用:①醇的氧化,如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将乙
醇氧化为乙酸,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oxydans)可将丙二醇氧化为
乳酸;②醛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将乙
醛氧化为乙酸;③甲基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将甲苯氧化为安息香
酸,表面活性剂的甲基氧化主要是亲油基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
程;④氧化去烷基化:如有机磷杀虫剂可进行此反应;⑤硫醚氧化:
如三硫磷、扑草净等的氧化降解:⑥过氧化:艾氏剂和七氯可被微生
物过氧化降解;⑦苯环羟基化:2,4-D和苯甲酸等化合物可通过微生
物的氧化作用使苯环羟基化;⑧芳环裂解:苯酚系列的化合物可在微
.
.
生物作用下使环裂解;⑨杂环裂解:五元环(杂环农药)和六元环(吡啶
类)化合物的裂解;⑩环氧化:环氧化作用是生物降解的主要机制,
如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脱卤、水解、还原及羟基化作用,等等。
(2)还原作用:①乙烯基的还原,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tiform)
可将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②醇的还原,如丙酸梭菌(Clostridiump
ropionicum)可将乳酸还原为丙酸;③芳环羟基化,甲苯酸盐在厌氧
条件下可以羟基化;也有醌类还原、双键、三键还原作用等等。
(3)基团转移作用:①脱羧作用,如戊糖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
umpentosaceum)可使琥珀酸等羧酸脱羧为丙酸;②脱卤作用,是氯
代芳烃、农药、五氯酚等的生物降解途径:③脱烃作用,常见于某些
有烃基连接在氮、氧或硫原子上的农药降解反应:还存在氢卤以及脱
水反应等。
(4)水解作用:主要包括有酯类、胺类、磷酸酯以及卤代烃等的水
解类型。
(5)其他反应类型:包括酯化、缩合、氨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
卤原子移动等。
1.3、案例
油田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
.
.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物质的添加及量的
配比石油烃中含有大量的碳和氢,同时土壤中存在各种无机盐,基本
可以保证降解过程中石油细菌对碳、氢及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氮、
磷元素的缺乏是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原因。(2)选择适当的电
子受体微生物的活性除了受到盐类营养物的限制外,污染物氧化分解
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种类和浓度也影响着污染物生物降解
二、蒸气浸提技术修复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最早于1984由美国Terravac公司研究成功并获得
专利权。其原理是通过布置在不饱和土壤层中的提取井,利用真空向
土壤导入空气,空气流经土壤时,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随空气进
入真空井而排出土壤,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有机物浓度。土壤浸提技术
有时也被称为真空提取技术,属于一种原位处理技术,但必要时也能
用于异位修复。
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修复,如汽油、苯和
四氯乙烯。
2.1、技术特点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容易安装;对
处理地点的破坏很小;处理时间较短,在理想的条件下,通常6~24
个月即可;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也可以处理固定在建筑物下面
的污染土壤。因其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很快应用于商业实践。
该技术的缺点:很难达到90%以上的去除率;在低渗透土壤的有效性
不能确定;只能处理不饱和带的土壤,要处理饱和带的土壤和地下水
.
.
还需要其他技术。
2.2、技术要求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能否用于具体污染点的修复及其修复效果取决于
两方面的因素;土壤的渗透性和有机物的挥发性。
2.3、案例
世博园成功修复污染地块
三、化学稳定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离子拮抗技术
3.1、典型案例:
市胡埭电镀厂土壤污染修复示工程
3.2、修复方案
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淋洗技术,中、轻度污染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技
术的修复方案
四、植物修复技术
4.1、典型案例:南砷污染土壤修复示基地
4.2、修复方案:利用大面积种植蜈蚣草来超累积砷,修复砷污染土
壤。
五、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
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
5.1、典型案例:冶炼厂
.
.
5.2、修复方案:根据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将厂区不同区块、不同
污染程度的土壤分成三类:特重污染地块一处,该部分污染土壤将参
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理。把被污染的土壤挖出来后封闭式运到垃圾填埋
场填埋;重污染地块14块,总面积22400平方米,该部分污染土壤
将进行就地密闭封存处理;其余279000平方米的中、轻污染地块,
将采用硬覆盖、绿化覆盖和渗沥液收集处理技术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进
行处理。同时,在地下建设特殊刚性防渗层和地下水污染处理设施,
控制土壤对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