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40.50 KB
- 文档页数:20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土壤性质特殊,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在施工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是由于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明显物理性质变化的黄土。
在干燥时,湿陷性土壤容易裂缝,容易塌陷,在受水分影响时则变得容易软化、液化,甚至发生流变性。
这种特性使得湿陷性土壤在施工工程中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对路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等。
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关键在于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
一般情况下,湿陷性土壤在干燥状态下是相对稳定的,而在饱和状态下则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性质,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处理湿陷性土壤的方法主要包括排水处理、加固处理和改良处理等。
排水处理是指通过各种排水设施,如排水沟、排水管等,将土壤中的过量水分排除,以降低土壤的含水量。
在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排水沟和排水管将土壤中的水排除,将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还可以采用加固处理和改良处理的方法对湿陷性土壤进行处理。
加固处理是指利用各种措施加强土体的承载能力,以减轻土体的变形和破坏。
在处理湿陷性土壤时,加固处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等。
例如可以采用砂土、碎石、砾石等材料来填充和加固土壤,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通过加固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性质,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改良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在处理湿陷性土壤时,改良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添加改良剂、施加荷载、浸泡等。
通过添加改良剂,如石灰、水泥、石灰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还可以通过施加荷载、浸泡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以改善土壤的性质,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目录1黄土的特征和分布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1.1.黄土特征黄土具有以下全部特征: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2,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3.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4.富含碳酸钙盐类;5.垂直节理发育;6.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1.2.黄土的分类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或典型)黄土和次生黄土。
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
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重新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层理含较多砂粒以至细粒的黄土称次生黄土1.3.黄土的分布黄土分布很广,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
世界各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欧洲7%,北美5%,南美10%,亚洲3%,此外,在澳大利亚、北非也有零星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635,280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4.9%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为2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黄土中游地区,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即北纬34・41度,东经102∙114度之间。
湿陷性黄土一般都覆盖在下卧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厚度以六盘山以西地区较大,达30米,六盘山以东地区稍薄,如汾渭河谷多为几米至十几米,再向东至河南西部则更少,并且有非湿陷性黄土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之间。
2.黄土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的各种不同论点,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由于土本身的物质成分(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和其结构,外因则是水和压力的作用。
1. 1.毛管假说Terzaghi指出当潮湿砂土内的不连续水分积聚在颗粒接触点时,相邻颗粒孔隙中水和空气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土粒拉在一起。
湿陷性黄土成因、特征及勘察方法浅谈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勘察方法;力学性质;评价1、黄土的概念黄土为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具有粉粒为主、孔隙比高、弱胶结等特征。
在一定的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我们称这种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2)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粉粒含量一般在60%以上;(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长石,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等含量较高;(4)碳酸钙盐含量较大,硫酸盐和氯化物含量次之;(5)在自然坡面上可见垂直节理;(6)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孔隙比较大;2、黄土的成因学说目前国际社会上,地质学界对黄土的成因分析作了很多研究,但是一直未取得令大家一致同意的意见。
目前黄土的成因学说目前主要以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为主,各个学说的看法及意见目前各种文献均可查阅的到,这里就不一一进行论述了。
3、黄土地貌的类型黄土地区地貌类型总体可分为4大类,即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潜蚀地貌和重力地貌。
其中,堆积地貌又可分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和黄土台地;侵蚀地貌可分为大型河谷和冲沟;潜蚀地貌可分为碟形洼地、黄土陷穴、黄土井、黄土桥和黄土柱;重力地貌可分为崩塌体和黄土滑坡。
各种地貌类型的地貌特征可详见相关规程规范,这里不进行详述。
4、黄土湿陷性的判别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中附录T,黄土湿陷性的判别可分初判和复判两阶段进行。
初判主要依据黄土的地质时代和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复判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指标进行判别,然后进一步判断其湿陷性类型以及湿陷性等级。
湿陷性黄土湿陷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杜杨发布时间:2021-02-04T11:12:41.947Z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30期作者:杜杨李进豪杨立[导读]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安全质量,维护建筑的稳定性,则必须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据调查了解,国内湿陷性黄土分布极为广泛,这种土壤地质松软,颗粒较大,承受能力弱,如果不予以有效处理,比如会影响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对此,必须按照标准要求,全面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随之增多,其中又以高速公路居多。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延长线的特点,从而使得施工中常常遇到一些不良地质,如湿陷性黄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1湿陷性黄土概述1.1湿陷性黄土的分类湿陷黄土地主要是指黄土壤遭到水侵袭之后,构造很容易改变,从而下陷变形的特别土质,和非湿陷黄土壤的差别是受到水侵袭之后的土壤下陷数量,使用δs显示。
当δs等于超过0.015的时候,意味着黄土地很容易被水侵袭发生形状变化,属于湿陷黄土壤。
同时湿陷黄土壤按照本身的压力数值又可以分成自重性湿陷黄土壤和非自重性湿陷黄土壤。
第一,自重性湿陷黄土壤,实际上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受到水的侵蚀影响,也会在本身土壤重力作用下,发生湿陷情况,这种黄土壤本质松软。
第二,非自重性湿陷黄土壤,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因为水侵蚀出现下沉改变,只有受到外力才会出现一些湿陷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湿陷黄土壤,存在时间较长,经历很多次湿陷已经没有湿陷特征。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湿陷的原因和机理与很多要素有关,对它的特性和处理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究了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湿陷性的判定,并且结合案例,提出了湿陷性黄土的设计和施工处理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判定;处理黄土受水浸湿,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总和的作用下,黄土的结构会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不论作为结构物地基或者是地下建筑的外围介质,如果对它的湿陷性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一旦浸水湿陷,就会产生较大变形,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结构物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工程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理论研究,寻找设计、施工处理措施。
1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要研究湿陷性黄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理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包括它的粒度成分、容重、孔隙比、含水量等,这些物理性质和黄土的湿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见表1。
2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及地基评价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设计施工时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评价地基的湿陷性,判定出场地的湿陷类型是自重性型湿陷还是非自重性湿陷。
然后判定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在湿陷性、承载力、湿陷敏感程度方面都不尽相同。
我国一般用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来判定。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自重湿陷量用公式(1)计算:(1)其中:β0—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对各地区土质的不同采取的修正系数,例如陕西地区可取1.5,山西、河北等取0.5;δzsj—某土层土样的湿陷系数;hi—地基中土层厚度。
当Δzs>7c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Δzs≤7 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总湿陷量则用公式(2)计算:(2)公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上。
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以根据总湿陷量大小和自重湿陷量,结合规范规定来确定。
某项目黄土地基勘探的土工试验资料如表2所示。
由公式(1)计算得(取β0=0.5):=0.5×(0.02+0.013+0.022+0.012+0.031+0.075+0.060+0.012)×100=12.25 cm>7 cm可以判断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湿陷性成因综述摘要:本文探究了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基于湿陷性黄土必须具备的3点原因,分别对湿陷性黄土在垂向和地层的变化、形成区域上的变化、微结构、成壤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其间的内在关系,得出只要在满足形成湿陷性黄土的条件下,均可产生湿陷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微结构一、湿陷性黄土概述黄土是以粉粒为主,含碳酸盐,具大孔隙,质地均一,无明显层理而有显著垂直节理的黄色堆积物。
是第四纪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物。
湿陷性是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性质。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大量资料证明,湿陷性黄土形成时期一般为全新世和上更新世。
中更新世和下更新世产生的黄土一般不具有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主要是黄江中下游地区。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惶水、大通河、渭河、径河、延河、洛河及汾河等河谷地区。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区图(如图1-1)。
图1-2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区图二、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 塑性较弱,液限一般为26-34%,塑限常在16-20%之间,塑性指数多在8-14之间。
2. 含水较少,天然含水量一般在10-25%之间。
3. 压实程度很差,孔隙较大,孔隙率高,常为45-55%(孔隙比0.8-1.1),干容重常仅1.3-1.54. 透水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要强得多,渗透系数可大数倍甚至数十倍。
5. 强度较高。
尽管孔隙率很高,但压缩性仍属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但新近堆积黄土(Q4)土质松软,强度低,压缩性高。
三、湿陷性黄土成因湿陷性黄土发生湿陷的原因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根本原因是湿陷性黄土具有有利于湿陷的成分和结构。
即:1. 具有大量的孔隙,尤其是大孔隙,这是是否具有湿陷性和湿陷性强弱的基础;2. 粒间的连结因水分增加而易于削弱和破坏;3. 粉粒含量较高,粘粒含量低。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国标《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主编录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一黄土湿陷性评价二地基处理常用方法四工程案例分析五Contents地基处理的标准三u黄土: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具有以下全部特征的为黄土:(原生黄土,风成黄土)u 1. 颜色以黄色、褐黄色、黄褐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u 2. 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u 3. 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新、老黄土不同) ;u 4. 富含碳酸盐类;u 5. 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指新黄土);u 6. 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u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u湿陷性黄土:在岩土分类上归于特殊土的一种,其最特殊的工程性质特点是“湿陷性”: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u湿陷性土:碎石土、沙土、填土等显著附加下沉!湿陷案例一:高层建筑,新建地下车库主楼地基土和筏板脱空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既有建筑散水严重倒坡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根据勘察报告数据,湿陷量计算结果为702.4mm。
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事故发生的特点:沉陷量大、发生速度快、对建筑物危害大。
建筑物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时,除满足一般地基处理要求外,湿陷性的处理是其显著特点。
我国黄土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区。
湿陷性产生的原因一、内因1、湿陷性黄土以粉粒为主,含量达60%以上。
其中细粉粒(0.005-0.01mm)占7-9%,粗粉粒(0.01-0.05mm)占45-65%。
粘粒含量小于20%。
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砂粒减少而粘粒增多,对黄土湿陷性有明显影响;2、不稳定结构:架空结构,土颗粒之间多为点或面接触,宏观表现为孔隙比大,大多在1.0左右。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施工中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包括改良土体、加固路基、排水、加固桩等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路基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地质特性、处理方法、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黄土地质工程是路基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常常引发各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主要指在潮湿或水浸条件下易发生液化与膨胀现象的黄土。
其主要特性包括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土粒之间弱胶结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路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其对工程造成影响。
包括加固处理、排水降渍、改良处理等多种方法。
加固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材料或施加荷载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排水降渍则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除,减少土体的含水量。
改良处理则是通过添加掺和剂或改变土体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结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和感应性的土质。
黄土的工程特性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王飞阳(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许多常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法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基于对湿陷性黄土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工程案例的分析,对多种复合地基进行了探究。
目前,多种复合地基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区。
这里,主要探究了处理大厚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分别为预浸水法和强夯法复合地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工法)和增湿法复合地基。
最后得出结:预浸水法施工工期长、对周围环境扰动大;DDC法具有工期短、对周围环境扰动小,能有效消除湿陷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DDC法;增湿法;预浸水法中图分类号:TU444 文献标识码:B1 引言黄土作为一种多孔隙、弱胶结的第四纪沉积物。
而黄土的湿陷性主要是有黄土所具有的架空孔隙(主要为中孔隙)结构决定的,黄土的微观结构决定着黄土的渗透性和各种工程地质性质。
其失效形式主要有黄土地基湿陷、液化和震陷,黄土边坡的崩塌、坍塌、滑坡、坡面冲刷等。
2 湿陷性黄土一般性质综述颗粒成分黄土在我国分布面积相当的广泛,一般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黄褐、棕黄色。
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5272%,粒径大于的较少。
我国的黄土粒度成分自西北向东南,细粘土颗粒逐渐增多,较粗颗粒逐渐减少,黄土的不均匀系数 Cu的平均值在 612 之间。
颗粒特征结构基本单元一般由原始矿物颗粒和集合体组成,集合体包括一般的集粒和凝块两种:集粒包括带棱角或磨圆的粗颗粒、粘粒、微细碳酸盐胶结而成的集粒;凝块是由于集粒的碳酸钙被淋湿,集粒变软而成。
3 黄土的湿陷机理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从力学性质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结构性、欠压密性和湿陷性三个方面。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湿润条件下,由于土壤中粘土颗粒间吸附水分而使土壤体积增大,引起地基沉陷、建筑物变形和破坏的一种土壤类型。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地区,是一种土壤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主要有:吸水膨胀性强,易发生沉陷;抗剪强度低,易引起土体流失;季节性变形大,对建筑物和道路等工程设施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成为土木工程中关键的一环。
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改良处理、加固加固和抗渗处理。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进行浅析。
一、改良处理改良处理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提高土壤的工程性能和抗湿陷能力。
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石灰改良、水泥改良、石灰-水泥改良、石灰-膨润土改良等。
1. 石灰改良石灰改良是指向土壤中添加适量的石灰,利用石灰与土壤中的胶体颗粒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良土壤的力学性质。
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胶结性和稳定性,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石灰改良方法简单、成本低,适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
2. 水泥改良水泥改良是指向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水泥,利用水泥与土壤中的颗粒发生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从而增加土壤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
水泥改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适用于需要长期承受重载的场所。
石灰-膨润土改良是指将石灰和膨润土混合后添加到土壤中进行改良处理。
膨润土可以吸附并固定土壤中的水分,从而降低土壤的湿陷性,而石灰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石灰-膨润土改良方法对湿陷性黄土的改良效果显著,适用于需要长期抗湿陷的工程项目。
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是指通过在土地基中加入钢筋、预应力钢筋、地锚、土体钢筋混凝土墙等加固材料,从而提高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湿陷性黄土的加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土钉墙加固、钢筋混凝土墙加固和地锚加固等。
1. 土钉墙加固土钉墙加固是指将预埋的钢筋(土钉)与混凝土构成的土钉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提高土地基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0 引言黄土是一种以粉粒为主、多孔隙、天然含水量小、呈黄色、褐黄色、含钙质的粘质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堆积物。
黄土浸水后在外荷载或土自重的作用下发生的下沉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两类。
自重湿陷是指土层浸水后仅仅由于土的自重发生的湿陷;非自重湿陷是指土层浸水后,由于土自重及附加压力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湿陷。
黄土的湿陷特性,是引起路基破坏的主要因素。
近期资料统计显示,山西省已建高速公路里程的40%均为湿陷性黄土路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山西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又迎来新的高潮,“十一五”规划了“3纵11横11环”高速公路网络,有更多的高速公路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区,例如忻州至保德高速公路,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临汾至吉县高速公路等都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
本文结合近期高速公路的设计项目具体阐述山西省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常用的一些方法、措施。
1 山西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湿陷黄土分布广泛。
其湿陷性黄土可分为汾河流域和晋东南两个亚区,汾河低阶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高阶地(包括山麓堆积)多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主要分布如下: a)轻微湿陷性黄土区:主要分布在省内中部盆地及山间小盆地内。
b)中等湿陷性黄土区: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大同盆地、忻州及太原盆地的丘陵地带,此区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黄土分布面积的70%以上。
c)强烈湿陷性黄土区:主要分布在运城盆地的万荣、临猗、闻喜及太原市、离石市部分地区,分布面积较小。
d)自重湿陷性黄土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有4 个地区,即临汾市东部浮山一带,长治、壶关、潞城一带,绛县一带,太原榆次一带。
山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多为2~16 m,湿陷等级一般为Ⅱ、Ⅲ级,在低阶地新近堆积黄土分布较普遍,土的结构松散,压缩性高。
湿陷性黄土砂粒含量一般为17%~25%,粉粒含量一般为55%~65%,黏粒含量一般为18%~20%,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湿陷性黄土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导致建筑物破坏,具有特性的黄土,称湿陷性黄土。
1、分布与特征作为湿陷性土的典型代表——黄土,在全世界的分布比较广泛的,据某些学者估计,黄土的覆盖面积在整个欧洲约占10%,亚洲约占30%;以前苏联的黄土分布最广,约占其国土面积的15%;我国黄土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湿陷性的约为43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甘肃、陕西、晋、宁、河南、青海等省区。
地理位置属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地带。
其物质主要来源于沙漠与戈壁。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固有特征有:1)黄色、褐黄色、灰黄色;2)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mm)为主,约占60%;3)孔隙比e一般在1.0左右,或更大;4)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例如: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5)具垂直节理;6)一般具肉眼可见的大孔。
其工程特征:1)塑性较弱;2)含水较少;3)压实程度很差,孔隙较大;4)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但失水收缩交明显;5)透水性较强;6)强度较高,因为压缩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2、成因我国黄土的粒度成分具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并可大致分三个弧形带。
从物质的主导来源而言,应认为绝大部分黄土是风成的。
3、地质年代黄土在整个第四纪的各个世中均有堆积,而各世中黄土由于堆积年代长短不一,上覆土层厚度不一,其工程性质不一。
一般湿陷性黄土(全新世早期~晚更新期)与新近堆积黄土(全新世近期)具有湿陷性。
而比上两者堆积时代更老的黄土,通常不具湿陷性。
4、湿陷性评价在黄土地区勘察中,湿陷性评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设计措施的采取。
黄土的湿陷性计算与评价,按一般的工作次序,其内容主要有:(1)判别湿陷性与非湿陷性黄土;(2)判别自重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3)判别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4)判别湿陷等级;(5)确定湿陷起始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