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12篇)
- 格式:pdf
- 大小:543.06 KB
- 文档页数:12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1
《伯牙鼓琴》是一篇部编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
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
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
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
美好……
教学伊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
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补充关于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
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
从中感受知音情怀。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
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
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
感悟——个性朗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
份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反
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
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
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
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
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
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
你的人。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
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
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
的情感达到高潮。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2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
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之美。我在备课之初紧
扣住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着教师用书,再从其他地方选择类文拓展的思路备课。在一次听
《书戴嵩画牛》的课上,《书戴嵩画牛》本就是一个题跋,以前还真没关注,教师巧妙讲解了什么是题
跋,又通过题跋拓展了一个小故事,其实在课本上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教师用书上提到了一句“教师可
以适当讲讲题跋”,一下子有了新的切入点使课堂焕发了新意,所以我也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教参。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磨炼和进步的机会,今天,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对这节课做出的
宝贵点评。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借助文言文
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要读准、读出韵味、读懂。第一个孩子起来读的就非常棒,这让
我很开心,但是又没有暴露问题,没法进一步指导,第二位同学在诵读时出现了读音问题,“世无足复
为古琴者”中的“为”是四声,正是这节课的读音难点,马上找同学评价,将读音改正了,并问这个
“为”在这什么意思,孩子们齐声回答说:“给;为……做什么”,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我也心满意
足。包括后面很多环节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直接给出答案,这节课就觉得很顺畅,但是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出错的孩子自己去探究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课堂上出现问题才正是需要教师点拨提
升的机会,所有都是按照预设的进行,却少了课堂生成。在引导孩子们读“善哉乎”时,多次引导孩子
们“乎”是语气词,诵读时要拖长音并且重读,跟教师示范读的时候还好,诵读时本该是声断气连,一
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读成“善哉~乎古琴”,把“乎”读的又中又生硬,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地方
应该是轻轻地读再拖音更合适。课堂中虽然也听出了问题,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顾忌时间就一带而过
了。现在想来,轻易放过就是埋下了隐患,教师可以再多范读几次,多叫几个同学起来读一读,从意思
上下功夫,“善哉乎古琴”的意思是“真棒啊弹琴”,如果读成“善哉~乎古琴”意思不就成了“真棒
~啊弹琴了”,想到这时豁然开朗。
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没有过高要求,但是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这节课在理解
上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每个同学尝试理解一句,其他同学补充,孩子们在汇报时同时说出自
己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文章,随文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给孩子们的时间还是太短
了,虽然孩子们起来汇报能够大体理解了文章,只叫了一组来汇报,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孩子灵活理解,
有点拘泥于注释,理解的就比较机械。
这节课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孩子们也表现很好。在预
习单上就布置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钟子期,在伯牙的琴声中你还会看到什么景物?最好用“汤
汤流水、巍巍太山”这样的形式写,课堂上再引导孩子们仿照“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来练习用文言文表达,孩子们表现很出彩,发现原来用文言文表达也没有那么难。
整节课比较零碎,自己涉及的点多,哪个也没深挖,还不想丢弃,自己说的比较多,还有点把自己
感动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少,总想着有学生来订正就可以了,没有让真正不会的同学想办法去探
究来得出答案。这时候,课堂的主动权在我而不是学生,要沉下心来,稳住心神,从容些,敢给学时
间,敢放手些,敢让课堂静下来,不是“表面热闹”会更好。
学习引领孩子高阶思维。这堂课,拓展提升部分找了一个类文《人琴俱亡》,来感受古人对知音的
珍视。却不是真正的引领高阶思维。张老师提出,在展开想象体会时学生们说了那么多的景物,有:滚滚江水、皑皑白雪、渺渺星空、袅袅炊烟……说的那么精彩,最后应该引导孩子们思考:伯牙琴艺如此
高超,为何只写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的画面呢?我顿时醍醐灌顶,基础性的、重点的问题在课堂
中解决了,再拓展一个,可真正的提升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阶思维
需要教师的引领,多读书,多反思,才能引导。
一堂课发现了好多问题,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太宝贵了,谨记这些谆谆教训,不断反思提升自
己。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3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
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
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
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
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
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
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
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
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
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
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4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让人感动。
1、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从而引出课题,解题:
鼓与琴,鼓,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为弹,琴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图片。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地读更加重要。在初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通顺。需要注意的字音
有:“少”读shǎo;“汤”读shāng;“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个“为”的读音第一个是wéi,第二个是wèi。再读课文,读准断句。我适时范读,提醒学生,这是一篇古文,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
究节奏、韵律的美感。三读课文,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注意“乎”字声音要延长,在读文时,有高高低
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适时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
仙”。书中有这样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合”,可见他弹琴技术高超。而锺子期只是一个戴斗笠、
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山村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
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
何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
3、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
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这样的场景进行句
式练习。在文中“巍巍”、“汤汤”分别强调了琴声中山水的特点。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赞美山水的名
句,你知道哪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
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
本的内容。
4、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进行拓
展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
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通过补充资料,使
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
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就好了——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
积累方法。一堂课结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5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
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
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