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的十戒
- 格式:docx
- 大小:15.66 KB
- 文档页数:3
学完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有什么心得体会
看完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后,我看到作为一个出家人吃、喝、拉、撒都有讲究,言、谈、举、止也有规矩。
那时我口上虽没有说什么话,心里总觉得是不是管得太宽了?尤其,沙弥十戒并威仪中:“七十二威仪,总有十四事”,其中沙弥白师法、沙弥入众法、沙弥入厕法、沙弥礼师法——等等。
我看到其中的细节,心里生起许多反叛地思想,还妄想从中找到几个缺口,为自已的行为做些遮掩和托辞。
而这股暗流一直强盛了好久。
可能是我一直在丛林中生活,它被佛法所缚住;也可能是大众熏修,我心中的那股暗流,随着时间地流逝,被一点一点冲浊和洗涤着。
虽然,我还有很多习气未改,但是心清净了很多。
特别是半个月前,一次广东之行,令我感触极深!
半个月前,我有幸参加xxx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的庆典。
壮严的道场,优雅的佛乐。
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她们在不断地顶礼、模拜。
我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那么多人虔诚礼拜呢?其中不乏许多
社会上的精英分子,他们在社会上冲风破浪,力挽狂澜,却对圆领方袍的出家人礼拜、供养。
十分自然,无有丝毫地造作!我的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憾!
戒律是有所不为,有所能为,使众生防非止恶。
试想多少恩爱情仇,何不是我们身、口、意造作呢?持戒,又能有威可畏,用身教去摄受更多的人。
我们长期生活在寺院中,没有觉得特别重要。
但当进入社会中,才觉得戒律是摩尼宝珠。
如果不是戒律地摄持,我差一毫又造作了恶业。
我自身还有很多恶习未改,但我深深地体味到戒律给
我带来地益处!。
汉传佛教与道教对戒律约束女性功能的重视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作为伦理型宗教,汉传佛教围绕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戒律制度,这些戒律内容既包括调控佛徒之间、佛徒与社会大众、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也包括对佛徒提出的自我修养要求。
佛教戒律对佛徒起到重要的行为约束功能和劝善止恶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在佛门女性的修行生活和道德生活中表现尤甚。
因为在汉传佛教看来,女性比男性具备更多人性上的弱点。
于是它为佛门女性量身定做了大量戒律,这些戒律较之于男性僧众的戒律而言,其数目更多、要求更严,其功能和作用也就更加得以突出和强调。
以女性出家所需遵循的《沙弥尼十戒》为例,此戒乃女性能否获得比丘尼资格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女性同时还需同时遵循《八波罗夷戒》),该戒律规定女性“不得杀生,不得偷盗,不得行淫,不得妄语,不得饮酒,不得着花矍香油涂身,不得歌舞倡伎,亦不欢听,不得高广大床上坐,不得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不得非时食”(《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卷一),如有触犯者应当被开除僧团,失去比丘尼资格。
据《高昌都郎中寺冯尼传》记载,南北朝的发惠尼因饮葡萄酒而触犯沙弥尼十戒,她“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担其身,悔责所行,欲自害命”。
佛教戒律对于女性的约束功能与威慑作用由此可窥一斑。
作为重德的宗教,道教亦注重戒律对女性的约束功能。
道教戒律虽源于我国古代之斋戒,但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佛教戒律的影响,道教通过学习和仿效佛教戒律内容和条文形式从而使得道教戒律完备起来。
为了帮助女性修身成仙,道教像汉传佛教一样根据女性的身心特征制定了大量的戒律,对女性修道者的言行、思想做出了全面、详尽的规定,以此作为女性修身必须遵循的具体行为操作规范。
例如,金代女道孙不二所创“女丹功法”就规定女丹修炼必须遵守九大戒律,否则难成正果,其文云:“若日按女修,应受九戒。
戒律日:行持不退,大有利益,戒果圆成,不经地狱之苦,生逢十善之家,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日语生活场景词汇——佛教用语仏教用語集【あ】いうえお●愛別離苦(あいべつりく)会った者は、いつかは必ず別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時が来る。
その別れの苦悩のこと。
四苦八苦というときの八苦の一つ。
●阿修羅(あしゅら)大海の底に一大王国をもち、きわめて好戦的で勇猛な鬼神。
単に修羅ともいう。
●阿羅漢(あらかん)小乗仏教では、最高の悟(さとり)に到達した者を意味している。
修行者の最高の段階である。
●悪人正機(あくにんしょうき)悪人こそが、阿弥陀仏の救済の第一の対象と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
●行脚(あんぎゃ)僧侶が修行のために、善き師を求めて諸国、諸地方を回って歩くこと。
●安居(あんご)外出に適しない雨期の間、僧侶が一カ所に定住して静かに修行するならわしのこと。
四月十六日から七月十五日までの期間を夏(げ)安居という。
●安心(あんじん)仏の教えにより、不動の心の平安を得ること。
浄土教では、阿弥陀如来の本願を疑わず、極楽に往生できると信ずる心。
仏教用語集あ【い】うえお●一乗(いちじょう)「乗」とは、のりもののことで、大乗仏教の唯一究極の理のこと。
●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一期とは一生涯のこと。
今日のめぐりあわせは、生涯ただ一度だけのこととなるとの意味。
●一刹那(いっせつな)きわめて短い時間のこと。
一瞬のことと思えばよい。
●一箇半箇(いっこはんこ)ひとつと半分のことであるが、人間についていう場合、数のごく少ないこと。
●一即一切(いっそくいっさい)一がそのまま全体であり、全体の中に個があると共に、個の中に全体が含まれているという考え。
●一念三千(いちねんさんぜん)一念の心の中には、宇宙の森羅万象あらゆるものがそなわっているという意味。
●因果応報(いんがおうほう)ある原因によって、それにふさわしい結果が報われるということ。
簡単にいえば、善因善果?悪因悪果である。
果はまた因を生み、次の果をみちびいていく。
●因縁(いんねん)ある結果を生む直接の原因が因で、その因から結果に至らしめる間接の原因が縁。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袁枚《沙弥思老虎》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袁枚《沙弥思老虎》原文及鉴赏【导语】:〔清〕袁枚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
79僧人的称谓2023年5月3日,星期三,多云请教前问僧人的称谓,他叽里哇啦说了一个名字。
不知是佛语、梵文,还是缅甸语,或者别的什么语言,反正我没记住。
朋友看我诧异的神态,说,“你就称他为尊者吧。
”后来私下问朋友,总算弄明白了佛门的一些称谓。
僧人是指佛教出家人,与年龄、性别、受什么样的戒律等没有关系。
而在印度,任何宗教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
沙弥是指20岁以下的男性出家人,女性则称为沙弥尼。
比丘是指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人,女性则称为比丘尼。
比丘与沙弥,除了年龄以20岁为界限来区别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区别,就是,只受过“十戒”而没有受过“具足戒”的,是沙弥;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了。
比丘尼与沙弥尼的区别也同样。
和尚一词源于梵语,在当年的西域地区,被译为“乌阇(shé)”。
在汉地被译为“和尚”,藏语中则称呼为“喇嘛”。
“和尚”相当于“师”,是一个尊称,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资格和修为,堪为人师的佛门弟子,才可以被称为“和尚”,并不是所有佛门弟子都可以被称为“和尚”。
“和尚”无性别之分,男、女皆可称“和尚”。
这样看来,如果把佛门弟子划分等级的话,那么,沙弥和沙弥尼为低级,比丘和比丘尼为中级,和尚和喇嘛为高级,他们则通称为“僧人”。
而尊者则是一种敬称,指智德皆胜,可为人师表者。
尊者看上去五六十岁的样子,据他介绍,他2023年赴缅甸跟随乌·雷瓦达禅师修习,2023年回国。
目前他不属于国内宗教的任何派别,独立修行传法。
他说他在传法中特别强调禅坐的实操修习,避免过多的理论授课,反而推崇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有针对性的问答和讲解。
第1篇佛教自创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影响了无数的信徒。
在佛教的众多分支中,大乘和小乘是两个最为著名的派别。
它们在教义、修行方式以及法律规定上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乘和小乘的法律规定,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派别的差异。
一、大乘佛教的法律规定1. 佛教戒律大乘佛教的戒律主要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等几个层次。
(1)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是大乘佛教最基本的戒律,适用于所有佛教徒。
(2)十戒:在五戒的基础上,增加了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等五戒,适用于出家僧尼。
(3)具足戒:是大乘佛教出家僧尼所应遵守的戒律,包括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要求僧尼在日常生活中严守戒律,修行佛法。
2. 佛教寺院的管理(1)寺院的组织结构:大乘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设有方丈、住持、执事等职务。
方丈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负责寺院的整体事务;住持是方丈的助手,协助方丈处理寺院事务;执事负责寺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2)寺院的经济来源:大乘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信徒的布施、政府补贴、寺院经营等。
寺院应合理运用经济资源,保障僧尼的生活和修行。
(3)寺院的教育与修行:大乘佛教寺院重视僧尼的教育与修行,设有佛学院、禅堂等机构,培养僧尼的佛学素养和修行能力。
二、小乘佛教的法律规定1. 佛教戒律小乘佛教的戒律与大乘佛教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等几个层次。
2. 佛教寺院的管理(1)寺院的组织结构:小乘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一般设有住持、执事等职务。
住持是寺院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寺院的整体事务;执事负责寺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2)寺院的经济来源:小乘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与大乘佛教相似,主要包括信徒的布施、政府补贴、寺院经营等。
(3)寺院的教育与修行:小乘佛教寺院同样重视僧尼的教育与修行,设有佛学院、禅堂等机构,培养僧尼的佛学素养和修行能力。
三、大乘小乘法律规定的差异1. 教义差异大乘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主张“菩萨道”,强调“利他”精神;而小乘佛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主张“自我解脱”。
三宝: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
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戒律(开遮持犯):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目标:成佛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缘起论: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
——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
——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四个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
“时食”与“非时食”的判定——钮卫星2008年10月28日佛教在线——天文学为佛教戒律提供技术支持之一例“非时食”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之一,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僧众每一天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食。
许多佛典,尤其是律部经典中,对此规定都有记载。
例如,据《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四载:“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i]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八戒,“非时食”被列为八大戒律之一种。
也有把“涂饰香鬘”和“舞歌观听”分列为二戒的,这样总有九戒,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法,统称为“八戒斋”,这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应持有的基本戒律。
又据《沙弥十戒法并威仪》载,初出家沙弥所持十戒为: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ii]“非时食”戒也被列为初出家的沙弥所应持有的基本戒律之一。
然而,在没有钟表的原始佛教时期,为何要制定出这样一条戒律出来?当时的佛徒又如何在技术上判断“时”与“非时”以确保此一戒律得到严格遵守呢?本文欲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过午不食的来历:“非时食”戒的起源和实施情况佛教戒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非时食”戒这一条的。
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八“初分堕法”载:佛在王舍城,尔时未为比丘制非时食,诸比丘于暝夜乞食,或堕沟堑,或触女人,或遇贼剥,或为虫兽之所伤害。
食无时节,废修梵行。
时迦留陀夷着杂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
有一怀妊妇人,电光中见,便大惊唤言:“毗舍遮[1]!毗舍遮!”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门乞食,非毗舍遮。
”便苦骂言:“汝何以不以刀决腹,而于暝夜闇中乞食?余沙门、婆罗门一食便足,汝今云何食无昼夜?”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迦留陀夷:“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
”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立身处世的意思和造句
立身处世:意思: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
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
出处: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
立身处世的基本释义和用法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人待人接物的态度
立身处世造句
1.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以诚待人。
2.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应当有个正确的标准。
3.自此,他的胸忆间必定持载天地,浩瀚无涯;而他的立身处世,也必能更恢宏包容,虚怀若谷。
4.安贫乐道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5.即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原则,不自高自大,不亢不卑,诚实,平等态度处世待人。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1-6-19 1:48:55繁體版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
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一、戒的名称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戒、律、波罗提木叉等。
了解戒律的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戒】戒,梵语尸罗,意为清凉。
所以名之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
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
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
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恚痴火常炽然”。
而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清凉的内涵。
那么,戒又是从哪些方面止息热恼呢?首先是远离。
烦恼由因缘所生,我们会随妄境而转,也会被内在无明所扰,起贪嗔,起爱恨,起种种烦恼。
而戒能使我们远离引发热恼的因缘,避免使内心陷入不良情绪。
其次是依靠戒体所具备的防非止恶的功能。
这种力量来自内心,就像铠甲在身,使烦恼不再有可乘之机,从而获得内心清凉。
此外,戒还能警策身口意三业。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戒有何义,义训警也。
由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
依戒行事,能使我们言行清净,举止如法,远离扰乱内心安宁的种种恶缘。
当然,戒的作用主要在防御,并不能将烦恼彻底铲除。
如果仅仅持戒,即使烦恼暂时没有现行,但种子还在。
所以我们还要将心安住于佛法,不断培养内在的自制力。
凡夫习气深重,若非刻意训练,不知不觉就会被串习左右。
持戒的过程,是不断觉察、不断和习气斗争的过程。
此应作,便努力去做,精进不懈;此不应作,就尽力避免,秋毫无犯。
这样才能使戒体得到有效呵护,不断壮大。
【2.律】律,梵语毗奈耶、毗尼。
五台山出家的问题,咨询有关的出家的手续,出家的条件,我们走访了五台山有关的佛教界的负责人,具体的说需要有正确的出家信念,虔诚的佛教信仰外,还需要一些硬性的条件:五台山大小寺庙300余座,都有正规的宗教部门颁发的宗教场所活动证书。
无论是善男还是信女都能找到您的信仰归宿,300余座寺庙遍布台内、台外,既有热闹非凡的台怀镇寺庙群,也有人及罕至的台顶寺庙和台外寺庙,我们首先看看出家的基本条件。
1.出家人要经过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并且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
(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
(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
(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
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
(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
(指遭警方通缉者。
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1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
(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
(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
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
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
当尼姑的条件1、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
2、年龄在17-60岁之间,父母同意。
3、无法律纠纷,无负债,无婚姻关系。
4、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即可。
5、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身份证、户籍证明、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去办理。
6、到寺院后要一切按照寺院的要求去做,放下世间一切娱乐设施,进入考验阶段,7、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识。
2、当尼姑条件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四肢齐全。
(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五官端正。
(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
(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
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
(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
(指遭警方通缉者。
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
(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
(双性人不可出家。
)10.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
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
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
沙弥的十戒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9-10 1:21:20繁體版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戒的基础上,加了五条与世间的俗欲隔离的规定,而成为养成出家人格的训练。
因为,要使凡夫众生,从滔滔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来,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远离物欲,最后才能达到无欲的境地。
仅守在家的五戒虽也能够到达无欲的边缘,然对于夫妇关系的淫欲未断,终究尚差一步。
当然,如果能以在家身份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达到离欲无欲的目的。
现在,将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① 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 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③ 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 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 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 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 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 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 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 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
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
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
所不同的是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
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
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
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
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故前者译为“勤策男”,后者译为“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
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
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
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睺罗。
至后世,对受持十戒的沙弥(尼),称为“法同沙弥(尼)”,是真实的沙弥(尼)。
如果只是剃发染衣,还未受沙弥(尼)十戒的,则名之为“形同沙弥(尼)”,即实质上未具有沙弥(尼)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