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一、目的1、增进通气效果。
2、增进供氧效果。
3、减低呼吸功。
二、护理要点1、机械通气治疗前准备(1)准备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和管路。
(2)连接电源、高压氧、湿化器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
(3)开机,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
(4)接模拟肺试机、加温湿化器预热5分钟。
(5)检查有无漏气及异常情况存在。
(6)向神志清醒的病人解释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取得病人配合,教会病人用非语言方式表达其感受。
2、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病情观察、护理。
(1)呼吸监测A.观察呼吸形态: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类型及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呼吸音性质及有无啰音。
开始应每隔30~60分钟听诊肺部。
B.监测呼吸机参数:观察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根据病情调节参数。
3、停机前后护理(1)向患者解释说明脱机的目的以取得配合,消除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心理。
(2)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异常应停止撤机。
(3)脱机后给足够的氧气吸入,密切观察呼吸形态,有无缺氧表现。
(4)鼓励患者有效咳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5)呼吸机终末消毒与保养:用优氯净浸泡管路及附件,呼吸机面板使用中效消毒剂擦拭。
按原结构安装调试备用。
(6)改善营养,可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方法。
(7)心理社会支持:对机械通气病人,无论意识是否清醒,均应予以尊敬与关心。
让病人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其要求,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四版拟定:吴** 审核:护理部修订时间:2020年9月。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呼吸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护理常规】1.呼吸机的连接:连接呼吸机管路,检查管路是否漏气,通气模式是否合适,参数调节是否准确,报警系统是否完好。
如一切正常,向湿化罐内注入无菌注射用水,使液面至上下标记线之间,并调节湿化器的温度。
2.人工气道的管理:①妥善固定:记录气管插管的深度,并班班交接,防止脱管。
固定气切套管的寸带松紧适度,以能伸进一指为宜。
烦躁患者,适当使用约束带予以约束。
一旦出现脱管应立即重建人工气道,并同时面罩加压给氧气保持氧供。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评估呼吸道内是否有分泌物,如患者有痰鸣音、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等表现。
定期翻身、叩背,确保分泌物的充分引流。
对痰液粘稠者,气道内注入3-5ml灭菌注射用水,每30-60分钟1次,以稀释和化解痰液。
吸痰前后给予吸100%氧气2分钟,1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注意无菌操作。
③呼吸道湿化:使用温加湿器,调节温度温度在32-37℃,相对湿度达到100%,以维持呼吸道黏膜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④气囊充、放气:如气管插管未使用低压气囊,需定时放气,防止气囊压气管粘膜过久,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粘膜损伤,甚至坏死。
一般每6-8小时放气1次,放气时,先抽吸气道内分泌物,再缓慢抽吸囊内气体,尽量减轻套囊压力,每次放气5-10min后再充气。
在进行充放气操作时,应注意防止插管脱出,充气完成后需测量末端到牙齿的距离,并与原来的数据比较,确保固定良好。
3.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①气压伤: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次数、SPO2、呼吸机参数。
发现气胸、皮下气肿时及时处理。
②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重视呼吸机报警信号,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每日更换气管插管位置,给予口腔护理,每日4次。
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概念】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的机械通气方式,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形成肺泡通气的动力,并提供不同氧浓度,以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防止多脏器功能损害。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目前病情、生命体征、意识与精神状态,缺氧的表现程度与原因;评估局部情况,包括口唇、鼻尖、耳廓、甲床等皮肤粘膜颜色、发绀程度;评估呼吸时有无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三凹征”;评估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变化。
2、评估呼吸机性能,使用前用模拟肺检测呼吸机的性能是否良好,评估供氧、负压装置、抢救车、抢救药物是否齐全。
3、评估环境是否清洁,有无烟火、易燃品等。
【护理诊断/问题】1、有呛咳、窒息的危险:与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不能自行排痰和长期卧床致痰液淤积有关;3、体温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人消化功能有关;5、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血液循环不良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2、床旁备好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或平卧头侧位,抬高床头15-30°,进行肠内营养液时,抬高床头30-45°,防止逆流;3、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及时给予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口腔护理每日三次;4、遵医嘱予物理降温,应用降温药并观察疗效选用合适的抗生素;5、遵医嘱给予肠内营养液经鼻空肠管鼻饲泵入,严格控制速度,密切观察患者腹胀、腹泻、胃肠道症状,及时发现通知医生并做相应处理,严格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输液管路及鼻空肠管的通畅;6、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皮肤情况,定时予翻身拍背,及时更换渗湿的衣服,为病人擦浴及翻身时避免拖拉、用力擦、搓;7、呼吸机的管理(1)呼吸机管道使用一次性,每周更换1次,污染随时更换。
内蒙古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3-0176-02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任丽萍*陆凤英*关键词:机械通气;护理*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14005)2012年5月7日收稿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为化疗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化疗期间护理2.1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要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空气清新,为病人营造舒适而轻松的环境。
减少各种不良刺激如:污物、气味等。
在施行化疗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恰当。
当病人出现呕吐时,要给予安慰,协助病人坐起,帮助病人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染的被褥和衣物。
2.2掌握用药时间:化疗期间选择睡前给药,因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
一方面因为胃酸分泌随迷走神经的控制而周期性变化,睡眠时胃肠蠕动慢,肛门括约肌反射改变,吞咽活动弱,唾液分泌近乎于停止,所以睡眠中呕吐反射会减弱;另一方面抗癌药物进入机体内3-4h 血药浓度达高峰,如睡前给药此时病人正处于熟睡状态。
静脉化疗于餐后3-4h 用药较适宜,此时胃充盈度小,胃内压力低,发生呕吐症状少。
2.3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化疗时恶心呕吐使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直接抑制了消化机能,此时患者易拒绝进食,以为不吃就不会吐。
相反可以因胃内无物却还是反复呕吐而致食道炎、胃炎,甚至加重副作用。
此时可鼓励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
恶心呕吐频繁者,护士应指导家属在饮食方面营养均衡,多食用水果、蔬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对治疗的耐受性,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总之化疗的饮食指导应做到具体化、经常化,使病人引起重视。
2.4观察药物副反应: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
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等副作用。
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1.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推荐声门下引流和定位来降低误吸的风险。
(B级推荐)2.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量和速率需要调整来避免胃扩张,进而减少误吸的风险。
(A级推荐)3.建议气管插管的囊内压维持在25~30cmH2O (1cmH2O=0.098kPa)。
(A级推荐)4.行管饲喂养期间患者,应给予半卧(30~45°)以预防误吸。
(A级推荐)5.误吸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意识下降、食管疾病、呕吐或显性吸入。
(B级推荐)6.意识降低导致咳嗽反射丧失和声门关闭,是最常见的误吸原因;吞咽障碍的神经功能缺损;涉及上气道或食道的手术;胃反流;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支气管镜和内镜检查、鼻饲引起的声门关闭。
(B 级推荐)7.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45°)发生误吸的风险比仰卧位低。
(A级推荐)8.仰卧位会导致患者误吸并发展为医院获得性肺炎,床头应该抬高至30~45°。
(A级推荐)9.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可减少误吸的风险,从而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
(A级推荐)10.对于肠内营养管饲的老年患者,可改变管道的位置或食物输送的方式来预防误吸。
(B级推荐)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对高危误吸风险的中风患者有益。
(A级推荐)12.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有效的。
(A 级推荐)13.吸入预防协议包括言语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床边吞咽评估和渐进的摄入食物训练吞咽功能,是减少术后肺炎患者心胸外科发生的有效措施。
(B级推荐)14.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作为一种抗反流药物,可用于胃肠道喂养的患者,从而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B级推荐)15.持续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可降低心脏手术行机械通气患者的肺炎发生率。
(A级推荐)16.甲氧氯普胺作为一种止吐药及促胃动力作用的D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通过鼻饲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炎的发生。
(B级推荐)17.误吸和隐性误吸高风险人群:老年住院患者、老年痴呆患者、外科术后患者、食管胃切除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口咽部肿瘤切除术患者、支气管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8 h患者、机械通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镇静药、肌松药)的患者。
精品文档 . 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护理要点 耿连霞 1、 熟悉呼吸机性能,了解参数设置,尤其注意有无备用电源。 2、 呼吸机边备有一功能完好的呼吸球,氧气表,注意呼吸球各部件连接是否正确,是否有氧气连接管,确认周围环境是否有氧源及负压装置,接班时一定确认功能状态。 3、 注意观察呼吸回路连接是否正确,湿化罐中是否有蒸馏水,定时、及时倾倒冷凝罐中冷凝水,倾倒后连接紧密,防止呼吸回路漏气。 4、 呼吸机报警时应仔细排查原因,切忌随意消除报警声音,必要时请医生调整。 5、 采取适时吸痰原则,吸痰前给予纯氧2分钟,选择合适吸痰管(注意柔软度、长度、粗细)一般12——14号,吸痰后再次给予纯氧2分钟,吸谈过程中动作轻柔手法得当(提、插、捻、转),防止气道痉挛,随时观察监护仪各参数。 6、 注意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加强气道的湿化,防止分泌物、血液、痰液形成痰痂造成人工气道的堵塞,湿化气道时注意妥善固定注射器针头, 必要时将针头取下。 7、 注意电源位置,远离水及易然物质,为患者实施各项操作时,注意不要碰断电源,防止人为断电,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8、 一旦出现呼吸机不工作,即刻将气管插管(或切开)与呼吸机管路连接处断开,将呼吸球连接氧气接气管插管后人工捏球辅助呼吸,应沉着冷静 ,切忌慌乱。有自主呼吸者注意捏球时一定要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不要用力过猛、过快,及时设法通知医生,并安慰患者,言语要谨慎,切记不要轻易断言呼吸机故障,应由医师做出判断,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隐患。 9、 如非紧急情况而只需吸氧者,注意吸氧管的末端应去掉鼻塞,然后接插管(或切开处),防止造成气道堵塞,熟记电源维修电话,抢救患者时分清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责任明确。 10、 危重患者液路多,在为患者更换液体时,一定严格三查七对,分清哪条液路输入的是何种液体(泵点鼻饲?静脉输入?膀胱冲洗?), 三查七对中任何一项内容均无误后方可执行操作。 11、 危重患者携带的管路多如气管插管、鼻饲管、胸腔引流管、尿管等,在为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前妥善处理各条管路,防止扭曲、滑脱等情况发生。 13、严格床头交接班,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方法:收治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全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临床满意率98.3%。
结论: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全面舒适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机械通气护理危重患者
近年来,机械通气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多承受着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对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护理是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关键[1]。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全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2~88岁,平均74.5岁;使用呼吸机时间1~57天,平均9.7天;45例经口气管插管,5例气管切开,10例无创通气。
其中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5例。
未婚1例,已婚54例,离异5例。
方法:
⑴环境护理:病区需保持空气流通,整洁、安静,最大限度的将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感降至最低。
集中进行护理操作,努力做到轻、准、稳。
将监护仪、呼吸机等报警器声调整到最低,为促进患
者良好睡眠,在夜间非操作时只开地灯或床头灯。
⑵管道的护理:①气管切开导管的压迫减轻护理:患者为气管切开时均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和紧张,同时沟通存在障碍,使心理负担加重,故临床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就置管治疗的意义、目的讲明,消除其恐惧情绪。
定时对寸带松紧度进行检查调整,减少刺激,使患者舒适度增加。
气道保持湿润,防止异物混入,内套管每天至少行2次清洁,防止呼吸道因痰液结痂而阻滞。
②气管插管导管压迫减轻护理:患者在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因受气管导管压迫,易出现溃疡、肿胀等,故每天需行1~2次的口腔所理,对牙垫的位置进行检查调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气管导管向口腔内一侧较长时间压迫。
③呼吸机管道位置护理:将呼吸机管道支架充分利用,调置适宜高度,并采取有效支持。
避免支架过高使管道受牵拉而发生移位,出现脱管或使患者感到不适,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不易向气道流入,同时避免了支架过低时,气道受管道的过重压迫。
④气管套管气囊充气护理:定时对气管套管气囊放气,放气时先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尽,再将口咽部分泌物吸引,后再对鼻腔内分泌物吸除,将气囊内气体缓慢放掉,最大限度地将气管黏膜受气囊压力下降的刺激造成的不适感降低。
⑤鼻饲管的护理:为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率,通常不能经口进食,需将药物及流质饮食经留置鼻饲管注入,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取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胃管保持通畅,并行妥善固定,防止翻身出现牵拉造成恶心不适的发生。
鼻饲量需依据患者
自身的消化情况由少到多渐调整。
⑶卧位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对机械通气的患者翻身,左侧、平卧、右侧交替进行,经常协助患者对肢体进行活动,将长期卧床的不适感降低,在需要时垫气垫床处理。
对患者非语言行为表现需做好密切观察,以做出是否需要对体位进行变换的判断,对患者的舒适程度做好及时询问,并随时调整。
保持床位整洁舒适,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活动四肢,避免发生压疮。
⑷气道湿化保持护理: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湿化和加湿作用完全丧失,若气体湿化不够,更易在支气管内积聚黏稠的痰液,对通气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氧疗效果,使吸入气体在肺内呈不均匀分布,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调,使缺氧程度加重,故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可使呼吸道通畅得以保持,并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同时因患者在应用人工气道时呼吸道失水增加,降低了咳嗽能力,患者排痰不畅,感到不适和干燥,需保证气道湿化,可通过在呼吸机湿化槽内加入蒸馏水进行,同时也可给予雾化吸入。
⑸吸痰的护理:依据患者咳嗽、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呼吸机显示的气道高压等多项指标及时进行吸痰处理,为防止吸痰造成低氧血症,吸痰前需雾化、湿化、物理振肺、翻身,吸痰前后及1~3分钟的纯氧,吸痰时间控制在10~15秒,患者痰较多时行1~3分钟的间隔再进行。
连续多次吸痰应给予100%纯氧在中间吸入。
注意在吸痰时动作轻柔,无菌操作,吸痰管需行质地适宜,粗细合适
的选择。
鼓励能自行咳嗽的患者自行排痰咳嗽,定时拍背翻身,对患者的肢体运作、面色、心率变化、血氧饱和度在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以对缺氧程度进行判断和决定吸痰是否停止。
⑹约束带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或神志不清时,为防止自行出现拔管现象,需对四肢进行适当约束,并在约束部位用软垫防止出现损伤,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肢体,需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对患者的行为应密切观察,并给予满足,配合的患者,可解除约束。
⑺心理护理:对经口气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主动与其沟通,讲带管的必要性,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治疗成功完成。
结果
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临床满意率98.3%。
讨论
临床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可使患者不适感降低,各极主动配合治疗,缩短了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并是成功脱机的关键,对人机对抗采取舒适护理,并在撤机前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撤机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安全性[2],依据具体步骤进行,以降低长期依赖呼吸机引起的不良后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
并鼓励家庭和社会多关注患者,让其从心理上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益于治疗,临床护理人员需考虑到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提供心理护理,加强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技
术水平,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许贝.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3):338-342.
2 沈宁.机械通气患者感受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0,6(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