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315-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2.92 KB
- 文档页数:6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实践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符合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加实际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这种模式旨在搭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桥梁,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企业输送人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深度结合。
建设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2 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力量。
高职机械模具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当今为至关重要,以有效支持其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及其体系构建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在实践教学活动方面,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
实验教学应以机械模具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探索机械模具类学科范围内的机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建立多维度的实验室,形成实验教学的体系性编排,有效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实习教学应重点培养实践制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模具加工与制作的相关知识素养并落实实践技能,以在机械企业就业时熟练掌握机械模具的实际操作。
实践技能教学建立小班授课环境,针对机械模具类机械技能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技能培养,同时加强指导下实践技能教学,实现针对每位学生所需技能挖掘,以扩大体系知识结构,补充系统知识缺失,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其次,在机械模具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资源整合与分配、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内容。
资源整合与分配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性,将实践教学项目纳入到学校实践教学总资金中,统一购买技术性设备设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运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则要求建立技能指标体系,完整的把握机械模具类实验教学的环境、目标及技能内容,以便根据现实情况实施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另外,应为机械模具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提供完整的人才规划,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强学生对实践。
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从传统粗放型向智能制造型转变,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重点需求的人才之一。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契合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遵循教育部“卓越计划”中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多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研究与探索,论述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学服务能力。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社会贡献力”。
教育部“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契合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遵循教育部“卓越计划”中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为原则,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多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论述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路。
一、构建递进式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链条从教学规律分析,只有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应用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素质。
递进式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是根据认知规律及知识与技术的接受规律来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
特点如下:1.培养层次设计。
将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分解为基础工程能力、核心工程能力和综合工程能力。
简析机电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简析机电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为高等职业院校指明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的办学思路。
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校企合作中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但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理顺各门课程教学、各项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不重叠、不冗余、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各专业都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及对应职业岗位,围绕本专业对应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与本科生、中职生的区别,高职学生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也没有一线操作工的熟练能力和稳定的心态。
因此,高职学生应该培养其成为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与本科院校、中职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职学生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中职生来说,高职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而相对本科生来说在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明显不足。
因此,高职教育将培养目标锁定在预就业岗位,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职业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为了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以能力为中心,增加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形成一体化课程,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理论够用为度的理念,摒弃旧的知识系统化观念,贯彻生产过程系统化思想精选挑选和组织内容。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div><strong>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strong></div><div><strong>(一)问题的提出</strong></div><div>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div><div>产教融合是政府与市场有效对接和合作互动的战略举措,而校企合作则是产教融合战略的外在形式与实现途径。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一直都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线。
尤其是近10年,校企合作的内涵得到了逐步深化和扩大。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
2018年,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对校企合作方式、促进措施、检查等作出明确规定。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保障,各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呈现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特点,但同时也暴露了产教融合不深、产教协同不足等短板。
</div><div>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和合作育人,从而为产教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此,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
</div><div><strong>(二)课题界定</strong></div><div>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杨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其本质是教育和产业的统筹融合。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既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中心地位。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开展活动,完成并达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标签:实践教学;体系;技能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一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等。
二是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目标体系的构建第一,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培养层次和性质。
多年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研究,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家教育部系列文件为指导,参照发达地区的同类院校办学理念,并通过对乌海及周边工矿企业(公司)职业调研和职业分析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瞄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要求(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了解多少、需用多少、应用多少)、技能要求(应会干什么、必须会干什么)、能解决哪些生产(技术)实际问题等等,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目标体系;将文化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范围、生产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技术改进能力等要求的综合结果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水平层次定位,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群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群的建设和管理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介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1)加强专业群协同。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专业群的协同合作。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各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优化课程结构。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消除重复课程和空缺课程,统一专业教学安排和评估标准,使专业培养体系更加完整和连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促进教学改革。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实践探索。
下面将介绍具体的实践步骤和方法:(1)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
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确定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
(2)教师培训。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胜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教学和管理任务。
(3)教学质量评估。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依靠教学质量的保障。
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监控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结语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实践步骤和方法,希望能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基于行动能力导向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基于行动能力导向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解析了行动能力导向的概念,接着探讨了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和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在提出了对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机电类学生的能力评价提供参考,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行动能力导向,构建与实践,评价指标,案例分析,建议,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将面临各种行业的机电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当前一些高职机电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能力匹配不足的问题,即使接受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却无法应对现实工作中的挑战。
这种现象部分源于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过于理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
建立基于行动能力导向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学生的行动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也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行动能力导向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通过分析和研究不同维度的行动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为高职机电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行动能力导向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旨在通过对学生的行动能力进行评价和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机电类学生的行动能力概念及特点,为构建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第43卷第6期教学研究Vol.43No.62020年11月Research in TeachingNov.2020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徐向伟㊀姚建涛∗㊀金㊀淼㊀黄华贵(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9-02-15㊀[基金项目]㊀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HB16JY084);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2017年度项目(2017GJJG031)㊀[作者简介]㊀徐向伟(1986 ),男(满),河北秦皇岛人㊂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㊂㊀∗[通讯作者]㊀姚建涛(1980 ),男,河北保定人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联机器人理论及应用㊂㊀㊀[摘㊀要]㊀OBE 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实践有利于建立开放㊁透明和互认的教育结构,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深入分析传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依据OBE 理念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介绍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制定和细化分解㊂介绍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践情况,并总结了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对认证标准中非技术能力指标的培养优势㊂㊀㊀[关键词]㊀OBE;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体系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42.0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0)06-0083-050㊀引言2016年,我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㊂‘华盛顿协议“组织缔约国间相互承认经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学生培养实质等效㊂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权威且有效的教育评价手段,是国家层面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也是为今后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所做的前期准备和铺垫[1]㊂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就是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工程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㊁关注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注重持续改进原则[2,3]㊂OBE 理念的应用实践有利于建立开放㊁透明和互认的教育结构,也真正地将以学生为本放在整个教育的首位,成果导向教育已成为美国㊁英国㊁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全采纳㊂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4-6]㊂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在实施OBE 理念的教育改革中,仍过度关注理论教学范畴的改革实践,实践教学体系还停留在落后过时的状态,亟待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改革㊂本文就是在掌握OBE 的工程教育理念下,深入调研分析现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吸取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构建一套OBE 理念下反映机械学科特点,基于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㊂1㊀对比分析传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1.1㊀横向比较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一般来说,高等工程教育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各自承担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同时也影响着对方目标的实现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有机互动和辩证统一的关系[7-9],共同组成教学系统的整体㊂作为相对独立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㊂尤其是,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在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地位应该同等重要㊂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工科高校普遍忽视实践教学㊂1.2㊀纵向分析从工程教育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㊁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3大理念出发,传统的 苏联模式 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84㊀教学研究2020存在诸多矛盾㊂1)实践教学 教 与 学 的中心矛盾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㊂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 教 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㊂一方面,教师在完成自认为的教学任务后,不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学生的实验及实践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以 教 为核心的导向下,机械类专业的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 套路 式完成实验任务,难以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能完全支撑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体系,也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㊂2)实践教学的目标矛盾㊂传统实践教学的目标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各实验项目以课程为单元,以满足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而课程之间没有建立系统的培养目标体系,导致实验或实践项目的培养任务不合理㊁不明确㊂2㊀OBE理念下机械类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㊀㊀实践是工程教学的特点和灵魂㊂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整个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2.1㊀OBE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整体性原则㊂OBE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这个核心问题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目标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新模式㊂2)有序性原则㊂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out-come),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计划的组织也是正向设计㊁反向实施的过程㊂如图1所示㊂3)动态调整原则㊂持续改进理念是OBE的核心理念之一,即按照 计划 执行 检查 处理 的戴明循环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闭环控制系统㊂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10-12]㊂专业的教学体系要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教学评价持续地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㊂图1㊀OBE教学组织设计流程图2.2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制定与细化分解燕山大学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已形成以工为主,文㊁理㊁经㊁管㊁法㊁艺㊁教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是致力于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㊂机械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在OBE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机械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注重学生的工程意识㊁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㊂培养方案围绕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机械学科相关重点学科㊁重点实验室㊁国家工程中心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重型机械行业特色鲜明㊁机械工程基础扎实的工程技术人才㊂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㊁学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机械设计㊁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知识㊁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㊁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㊁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㊁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㊁科技开发㊁研究应用㊁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燕山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更注重知识㊁能力和素质的协调,更注重创新和国际视野,更注重本专业的机械行业背景和工程技术需求㊂另外,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㊁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㊂结合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将12条毕业要求细化为可衡量㊁可评价的共38条二级指标点㊂列举其中一条为例: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第6期徐向伟㊀姚建涛㊀金㊀淼㊀黄华贵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85㊀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机械工程㊁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㊁基本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现状㊁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13](对应通用标准3㊁6)㊂2.3㊀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燕山大学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学生能力为导向,同时兼顾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课程项目为基础,专业综合项目为核心,能力导向为主线,全过程管理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㊂表1㊀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简表项目类别项目数量项目内容一级项目2毕业设计创新与特长教育二级项目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三级项目数量众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随主干专业课程的三级项目㊀㊀新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学分,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到总学时的1/3以上,用以开展项目式教学㊁实验及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㊂以轧钢设备及工艺专业方向为例,经过该专业方向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以轧钢设备结构与工艺的设计计算流程为主线㊁以CAD/CAE技术及轧制实验为依托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㊂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专业的核心知识,更强调对毕业要求中38项能力的培养㊂同时,项目式的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了 工程实践 的概念㊂1)三级项目㊂三级项目是随课程设计的小型综合性项目,是用不多于3门课程的知识来完成的小型创新设计型项目㊂以工程机械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钢结构设计“为例,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同学们对于钢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刻,经教研室教师一起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与‘有限元原理及应用“课程共同设立三级项目的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知识学习㊁课下查阅资料㊁小组讨论㊁项目制作及PPT汇报等,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学以致用㊂该三级项目内容包括:对现有起重运输机械典型钢结构进行调研,每组同学至少调查3种钢结构,对其进行强度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师给定的设计要求范围内,用三维设计技术自行设计一种新型钢结构;学生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有限元模拟,找出优缺点,最终小组讨论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加工,完成加载测试,提交测试报告㊂该三级项目用到了2门课程的讨论课学时㊁实验课学时㊁上机学时以及学生课外调研及撰写报告等共30学时㊂项目的考核方式结合了学生出勤情况㊁分析结果㊁虚拟设计3D模型及二维工程图㊁钢结构样本的制作及测试㊁研究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各方面情况,2门课程单独设计考核内容并各有侧重㊂图2㊀轧钢设备及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式体系拓扑图86㊀教学研究2020㊀㊀2)二级项目㊂二级项目是综合设计型实物项目,包括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设计㊁专业综合训练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项目等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各专业组织开展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梳理工作,逐一确定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二级实物项目㊂以冶金机械专业方向为例,冶金机械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确立和梳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课程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实施基于OBE 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整体推进以项目式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㊂冶金机械专业二级项目立足于冶金机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基于‘冶金设备及工艺“和‘PLC控制技术“课程做方案设计(conceive),基于‘弹塑性理论“和‘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做结构设计(design),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MATLAB与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做建模分析(implement),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做加工装配(operate),结合项目的执行周期设计合理的考核节点,学生分小组完成项目的方案确定㊁可行性分析㊁成本核算㊁总体结构及部件和零件设计㊁加工制作㊁安装调试和答辩验收,让学生亲自体验了一个项目或产品自设计至生产的完整流程㊂冶金机械专业方向二级项目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专业特色,通过方案设计㊁可行性分析㊁成本核算㊁零件设计和制造㊁设备安装和调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特别是起到了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中非技术能力标准的培养,例如问题分析㊁创新意识㊁工程与社会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㊁个人和团队㊁沟通㊁自主学习等㊂3)一级项目㊂一级项目是综合学生4年所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实际需求的综合型项目,主要由小型综合性项目(侧重基础)和毕业设计项目(侧重专业和综合)组成㊂小型综合性项目即创新与特长教育(一级项目),为学生在较低年级完成的小型项目设计与制作,即学生认知㊁创新的启蒙式项目;另一个一级项目即毕业设计,是学生在第8学期综合运用前7个学期所学知识,完成的综合设计型项目㊂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毕业设计一级项目为例㊂2017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选取了部分毕业设计一级项目进行了实物制作改革,该项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全部过程由学生组队自主设计完成㊂整个过程共分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共4周,主要任务是市场调查㊁方案设计㊁可行性论证以及开题答辩;第二阶段共6周,主要任务包括零部件采购及加工㊁绘制电控原理图㊁元器件选型㊁零部件加工制造㊁完成主体装配及中期考核;第三阶段共7周,主要任务包括电控系统硬件装配㊁设备总装㊁开发人机交互界面㊁试运行㊁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毕业答辩等环节㊂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可行性分析环节增加了产品的预算评估以及工程与社会㊁可持续发展等评估要求;集成装配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4.15]㊂3㊀实践成效对比传统的 灌输式 教学模式,项目式实践教学融合 教㊁学㊁做 三者于一体,让学生自己思考㊁自己设计㊁自己制作㊁自我完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 做中学 ㊂燕山大学自2007年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和效果㊂机械工程学院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 学研产互动 与 做中学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且作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项目组机械类组牵头单位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㊂在我国开始开展专业认证制度之后,该 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 成功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㊂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后也纷纷表示,项目式实践教学给了自己更多的获得感㊂例如,机械设计专业一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一级项目实物项目后发表如下感言: 本次毕业设计是我首次进行完整综合的机械设计实战演练㊂4㊀结束语高水平的课程项目,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但贴合行业需求,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可拓展的学习平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㊂学生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训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学以第6期徐向伟㊀姚建涛㊀金㊀淼㊀黄华贵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87㊀致用,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㊁设计/开发解决方案㊁研究㊁工程与社会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㊁团队沟通㊁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非技术因素的能力,实现知识㊁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从而在内涵上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㊂参考文献1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J .高等理科教育2011 1 64-67.2 王玥赵旎潘励等.基于产出导向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3 11 186-188.3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 J .中国高等教育2014 17 7-10.4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下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5 34-45.5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 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1 27-37.6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 29-34.7 孙爱东.系统论视域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 .中国成人教育2017 2 97-101.8 曹海莹吴吉贤赵大海等.多维度工科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探索 J .教学研究2019 6 109-114.9 居里锴徐建成. 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2013 10 68-70.10 汪诗怀.基于戴明循环理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J .大学教育2013 14 8-9.11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 J .中国高等教育2015 Z3 33-35.12 李璐岚. 持续改进思想在大学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J .高等理科教育2004 6 103-106.13 陆凤仪穆芳娟辛虎君等.机械设计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 以过山车关键零部件疲劳分析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10 75-77.14 汪飞雪臧新良翟富刚等.机械设计专业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改革 J .教学研究2015 38 87-91. 15 丁喜峰王文静孙鑫.OBE教学理念下课程规范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应用物理专业应用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J .教学研究2019 6 103-108.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based practicalcourse system for Mechanical Majors underbackground of"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XU Xiang-wei YAO Jian-tao JIN Miao HUANG Hua-gui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㊀㊀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favorabl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en transparent and mutual acceptable educational struc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According to the OBE concept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Meanwhile taking mechanical spe-ciality as an example the formul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target syste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Additionally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based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form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s presented.Also the training advantages of project-based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of non-technical ability indicators are summarized.㊀㊀Keywords outcome-based educati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practical course system责任编辑㊀孙㊀菊。
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李明鹿麒鹏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2期摘要: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学重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本文基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包括制度建设、考核机制、教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等,以培养出符合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一、机电专业学科特色机电学部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本实验与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更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之源,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改造。
机电专业要看清时代发展方向以及需求,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以实践为根本,将“3D数字化设计”作为特色专业方向,在机械、材料、船海、制造等专业分别开设3D数字化设计相关课程。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重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机电专业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转变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理念,围绕能力教学与创新教学而转变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机电人才,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相结合,实验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基本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1]。
(一)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多个教学环节的组合,考核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实验课程、毕业设计、实习、社会实践等,每个环节均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通过考核,同时最终的考核在于得到企业或职业的认可。
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基于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需求以及职业发展趋势来构建,达到实事求是以及与时俱进的目的。
优秀课题申报书模板精选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课题范本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应《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本课题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入手,剖析当前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以《职教20条》中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的要求,构建基于类型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型,积累、分析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完善、优化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型,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2)课题界定
①类型教育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20条》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
《职教20条》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其有狭义和广义的内涵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内容、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本课题以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为参照,将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作为实践教学活动,将体系的管理、评估、条件保障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环境资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体内容,以相应环境资源为支持条件的有机整体。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对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按照学科类别,如王春阳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曹添银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分析》,张桂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探讨》等;二、按照教育类型和层次来划分的,如刘建寿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蒙俊宏的《高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施》等;三、按照构建体系的模式,如侯党社的《“三层次、四模块”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张俊的《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等。
总之,在我国已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文章很多,其中对针对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有不少,但探讨基于类型教育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组将开展基于类型教育背景下,针对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探索。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①顺应职业教育的转型
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适合类型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职业教育的顺利转型有着助力作用。
②为职业教育的其他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转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课题通过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构建基于类型教育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其他方面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推广到其它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中,为其它学科专业研究提供参考。
2、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①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②构建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且满足《职教20条》对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研究内容
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涵和边界在哪里,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什么,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是什么。
②类型教育背景下,构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型,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模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模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模型。
③将该实践教学体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实施检验,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该体系。
(3)研究重点
①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②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型。
(4)创新之处
在“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独特教育类型”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与普通教育加以区分;构建此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型,为职业教育的转变提供助力。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思路
本课题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职教20条》为背景,首先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对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型。为了进一步阐述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本课题选取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案例,调查分析其改革现状,积累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最后对实践教学体系模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职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从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寻找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初步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案。
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或经验,按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记载。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3)实施步骤
①准备阶段(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
根据课题的思路查询相关文献,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根据课题组成员的专长,制定课题计划和分配任务。
②研究阶段和实践阶段(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
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进行了内涵、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模型。发表相关论文。
选取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案例,调查分析其改革现状,积累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③总结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6月):
对实践教学体系模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进行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4)预期成果形式
前期对本课题开展文献查阅,任务分配,完成开题报告;
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对本课题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整理总结,完成1-2篇的学术论文。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该课题主要参加者共6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人;具有双师素质的5人。即本课题既有资深的教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课题负责人×××,是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负责人,一直在从事专业的建设及机械类课程的教科研工作,主持并结题的课题3项(院级1项,省厅级2项),在研课题1项,参与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1篇,EI检索1篇)。
课题主要参与者×××,既具有教授的职称,又是专业带头人,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及院级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其他几位参加者×××、×××、×××,分别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负责人,且都主持过院级、省级教改课题,发表教学教改论文。×××老师虽然年轻,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已申请立项院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总之,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且有时间可以保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