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以杭州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8
58 JUECE |决策 | 2022. 6eadership 领导力L 杭州为什么能 文/ 程 勇
【编者按】2021年以来,安徽省先后两批大规模选派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到关键岗位和平台上接受历练。同时,各地也派出多批干部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这种沉浸式地学习,让干部们感悟颇深、收获满满。本刊将连续编发干部跟班学习归来后的感悟,以飨读者。
2021年8月,我赴杭州利用3个月时间,体悟最新理念、广交企业朋友、招引新兴产业。此次赴杭州体悟实训,改变了以往“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模式,将更多精力、更多时间用于对接各类企业、结交各位专家,在广泛的接触中体悟适合本地发展的理念。归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杭州的先进经验,破解我们的发展难题?
杭州理念为什么“新”在杭州三个月,走得最多、看得最多的莫过于企业。这其中,有杭州新天地集团、杭州文投集团等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有浙江蓝城集团公司、广宇安诺实业公司、杭州时空影视文化传播公司、浙江乡立方商业运营管理公司等民营企业。同时,参加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决赛”、拱墅区“十大文旅新
势力总决赛”等活动,参观阿里巴巴总部、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产业平台。浙江企业带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较高的产业专业素养。不论是会上会下,还是饭前饭后,聊得最多的就是产业发展。在相互交流中,及时捕捉政策信息,及时了解商业讯息,并将其融入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之中。产业仿佛就如基因一般植入他们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液,不断汲取外界的营养,这也是他们理念常“新”不衰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他们工作总能快我们一招、发展先我们一步。在参观浙商博物馆后,更深刻地体悟到浙江企业的工作理念,尤其对其“四千精神”感受颇深,这不仅是浙商的工作理念,更是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走遍千山万水”看到浙商走南闯北的实干精神,从“讲尽千言万语”看到浙商坚持不
懈的执着精神,从“想尽千方百计”看到浙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从“历经千辛万苦”看到浙商不辞辛劳的吃苦精神。
140——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八八战略”实施15年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指示,嘱咐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1]。
继“特色小镇”模式之后,浙江省又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未来社区”的概念。
相比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建设周期更短,融合的产业更多元,带来的促增长、惠民生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未来社区”生来【基金项目】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研究常规资助课题“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余杭样本’的创建路径研究”(Yhsk20C11)成果。
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创建路径探讨——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方 彬 吴靓星一、研究背景(一)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的背景2014年,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模式,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将乌镇的物联网小镇、余杭的云栖小镇、绍兴的黄酒小镇等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潮流的典范。
2018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摘 要:继“特色小镇”模式之后,2019年浙江省又在国内率先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
通过梳理浙江省关于未来社区的工作动态和余杭区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优势,对未来社区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并介绍了国内外的未来社区建设情况,重点解读了加拿大的水岸社区案例;结合余杭区的优势,提出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1平台4场景”为抓手推进余杭区未来社区的创建工作,即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邻里、教育、健康、交通”四大场景;最后尝试厘清余杭未来社区的创建思路,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助力余杭区先试先行,打造一批“余杭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未来社区的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本主义 未来社区 余杭 数字化平台【中图分类号】TU984.12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1.013就注定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它或将成为维持社会稳态的最小单元,成为实现产业创新的集聚平台,成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有力抓手,成为落实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带动浙江省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2]。
许钦文《杭州人的“那个”》第一篇范文《杭州人的“那个”》——读后感许钦文的《杭州人的“那个”》是一部描绘杭州风土人情的散文集,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杭州这座城市,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笔触,旁征博引,展现了杭州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
书中提到:“杭州人是很会生活的。
”这句话在我看来,正是对杭州人生活态度的最好概括。
作者通过讲述杭州人的饮食、服饰、居住、娱乐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杭州人讲究生活品质的一面。
正如原文所说:“他们懂得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悠闲,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宁静。
”在文章中,许钦文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描绘杭州人的性格特点。
例如,他提到杭州人喜欢“泡茶馆”,认为这是他们消磨时光、交流信息、结交朋友的重要场所。
这一点不仅体现了杭州人悠闲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此外,作者还以杭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对杭州人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杭州人的性格受到了西湖美景的熏陶,使得他们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正如原文所说:“杭州人身上有一种西湖的气息,温文尔雅,含蓄内敛。
”书中还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作者以杭州人的生活方式为例,阐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他认为,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一观点令人深思,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对杭州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所折服。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它不仅是一部描绘杭州风土人情的佳作,更是一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和时代变迁的作品。
《杭州人的“那个”》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对杭州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那些生动的描绘和独到的见解,使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了解杭州、认识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二篇范文《杭州人的“那个”》——从城市变迁看人文情怀许钦文的《杭州人的“那个”》不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边地区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更新转型,带动沿线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强烈诉求。
目前提到站城融合,大家更多的是想到日本模式或者欧洲模式,但我国铁路发展不同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也有所不同,旅客的出行具有“多”“长”“大”“少”等特点。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站城融合不能直接应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模式,需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
我们基于中国国情现状,从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分别在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场所精神、国情特色三个方面提出现阶段国情下对于中国站城融合的思考与发展策略,并以杭州西站为例,阐述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的实践应用。
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1.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源自车站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演变随着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客站的建筑设计及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和角色也发生着变化。
客站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车站建筑是最原始的通过式,站房很小,车站在城市外围,不进入城市围墙内;之后火车站逐渐繁荣成长,火车站由早期的通过式车站向等候式车站过渡,车站开始贴近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大发展阶段,火车站以等候式为主,注重整体流线的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车站渐渐进入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成熟期,建筑形式多样,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明显,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渗透,具有多样的城市功能。
铁路客站自诞生时就与城市密不可分,站城的融摘要 在站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们需要对站城融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站城融合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深层次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国情特色,从固化思维中重新理解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
铁路客站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系统,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场所,通过阐述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站城融合设计,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关键词 站城融合;中国国情;立体红线;精神场所;站场拉开中图分类号 TU248.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2.04.29Abstract I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we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next step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in China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and re-understands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from the solidification thinking. Railway st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hub system of the c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lac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lore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Hangzhou West Station Complex and extends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Key words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Chinese conditions; three-dimensional red line; spiritual place; station yard pull apart当下中国高铁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铁通车里程最长的国家。
2025年公务员考试浙江省申论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题目一(归纳概括题型)题目: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请以“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入;2.结构清晰,逻辑严谨;3.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4.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社会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手段,也为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开辟了新路径。
因此,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对于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政府能够精准掌握社会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如智能安防、智慧交通等系统的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还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了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多元共治、协同参与。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各地政府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三、案例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以杭州为例,该市通过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了对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多领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购物等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城市广场规划建设尤为重要。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种承载市民户外活动的公共开放场所。
本论题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同时结合杭州市吴山广场建设模式论证了城市广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城市广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系统化的规划建设机制。
本论题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阐述了城市广场规划建设要结合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城市的特点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并试图探索城市广场建设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设计理念On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quares ——the example of the Wu Shan Public Square in Hang ZhouAbstract:With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eople living standard daily enhancement,people to environment request and so on leisure,entertainment,shopping more and more high,the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lready became the inevitable trend,the public square plan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was specially important. The public square is a city symbol,is one kind of load bearing resident outdoors activity public open place. This article brief introduction city square origin,the meaning and its the classification,simultaneously unified the Wu Shan square in Hang Zhou construction pattern to prove the city square in modern city lif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has analyzed the city square construction existence prominent question,was the public square development perfectly lacks,the systematized plan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his article take the Wu Shan square in Hang Zhou as an example,elaborated the city square plan construction must unify the guiding principle which the public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it square plan design must follow,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ublic square construction optimized pattern.Key words: City image;Public squares;Plan and Construction;Design idea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多维度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中国的城市竞争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然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从经济维度来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经济也在日益壮大。
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人才聚集能力等维度对城市的经济实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以杭州为例,杭州因为创新驱动、人才政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其次,我们还需要从社会维度来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
城市社会稳定程度、文化氛围、市民素质等因素与城市的竞争力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关系到城市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
例如,福州市在城市文化氛围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努力,如举办文化活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赢得了市民的认可和赞扬。
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环境维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水、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影响着生产生活环境,成为制约城市供给体系优化的瓶颈之一。
当前,中国多个城市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治理压力。
例如,在雾霾日益加剧、垃圾分类难度加大的大环境下,上海市不断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些都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城市发展也需要从政府方面寻求支持和帮助。
政治稳定、政策开放度、政府责任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中国的多个城市都在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建立“自贸区”等多个经济合作区,这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的开放程度,更增加了整个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城市竞争力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衡量。
我们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竞争力及其问题,以便提出更有效地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才能使其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优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以杭州为例
王国平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
摇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化进步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当今的中国城市化已成为人类进步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力。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是城市的竞争。城市兴则天下兴,城市稳则天下稳,城市
安则天下安。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在给城市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千城一面、贫民窟显现等城市病。为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冶已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认为,要建设一座令人向往的理想城市,就必须直面高速城市化导致的各种城市病,就必须应对城市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五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杭州先民就是顶尖级的造城高手,在良渚建成了中华第一城。五千年后,我们作为良渚先民的薪火传人,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级的造城高手,也有信心、有能力成为直面高速城市化挑战的应对高手。今天,我想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冶为题,结合新世纪以来杭州城市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实践,寻求城市化挑战的应对之策、破题之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城市化之路,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作一交流。
·711·挑战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挑战挑战: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面现存文化遗产却已所剩不多。就是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价值的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和南宋皇城大遗址,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破坏的威胁。如何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保护杭州文化记忆,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冶,已成为杭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对策:我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杭州坚持既关注经济硬实力,又关注文化软实力;既关注修复自然生态,又关注修复人文生态;既打造投资者天堂,又打造文化人天堂的理念,大力推进软实力提升战略。我们认为,一座没有文化遗产的城市,就是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是一座“千城一面冶的平庸城市,一座没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城市。为此,我们提出了“保护历史
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冶、“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冶和“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冶等一系列理念,先后实施了西湖、湘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良渚大遗址、南宋皇城大遗址和中山路等综合保护工程。对229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239个市级文保点、60余处(群)文保单位、70多处历史建筑和一大批有价值老房子、十余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十多个文化遗址、50年历史以上的老房子和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保护。[案例]十年前,杭州就把西湖申遗作为实施西湖综保工程三大目标之一。十年中,西湖周边不
仅没有新建破坏景观的建筑,而且拆除了影响景观的建筑58郾5万平方米,恢复了西湖水面0郾9平方公里,新增了绿地100多万平方米,修缮、重建了一百八十多处景观。同时,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动摇,推出了西湖免费开放等重大举措,使西湖真正成为杭州老百姓的西湖、中国人民的西湖、世界游客的西湖。西湖已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2011年6月24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西湖申遗成功后,我们将坚持并继续兑现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的“六个不冶的庄严承诺。挑战2:城市规划的挑战挑战:长期以来,杭州由于受老城区狭小空间制约,只能围绕西湖搞建设,这种“摊大饼冶式扩张模式,必然导致土地紧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的暴发。如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已成为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策: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杭州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冶理念,制定了“两疏散、三集中冶方针,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冶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空间发展思路,明确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冶的组团式空间布
·811·
城市学研究摇第4辑局,推动城市发展从圈层式形态向组团式形态转变,从“摊大饼冶向“蒸小笼冶转变,使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在城市规划编制上,杭州坚持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纵向上注重城市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规划贯通;横向上注重对城市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形成“多规合一冶规划格局,发挥了城市规划的龙头、调控和保障作用。[案例]新世纪初,经国务院批准,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使市区版图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
到3068平方公里。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加快江南、临平、下沙三个副城和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六大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冶城市空间城市形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挑战3:城市建设的挑战挑战:长期以来,不少城市为推进城市现代化,误把大楼、大道、大立交看成是现代化的标志,按照“拆老城、建新城冶思维,对老宅、老街、老城实施大拆大建,使城市成为水泥丛林,导致城市传统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割断了城市历史文脉,抹杀了城市个性,出现了“千城一面冶的局面。如何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现代化,实现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的“双赢冶,是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必解之题。对策:在城市建设上,杭州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冶理念,把生物学中的“生命冶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按照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取得了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的“双赢冶。近年来,杭州在“城市有机更新冶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了“33929冶等一系列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并对市区总长达830公里的273条河道实施了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通过道路(河道)的有机更新,不但推进了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而且推进了二十多座新城和一百多个综合体的建设。[案例]近年来,杭州实施了背街小巷改善工程。通过打通断头路、设置单行线、设置停车标志
标线,缓解了老城区行路停车难问题。同时,通过恢复古巷风貌、拣拾历史碎片,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截至2010年底,杭州共改善背街小巷2953条,总长度775郾9公里,受益人数超两百万人。挑战4:城市管理的挑战挑战:随着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城市规模扩张,外来人口大幅增长,导致城市管理范围扩大,城市管理任务加重,城市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城市管理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的要求。如何更新城市管理理念,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大考验。对策:在城市管理上,杭州坚持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要求,坚持民本管理、从严管理、依法管理、标化管理、长效管理、精细管理、品质管理,按照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
·911·
“现实的城市与梦想的城市冶国际学术研讨会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要求,搭建数字城管平台,努力打造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的国内最清洁城市。近年来,杭州城市管理逐步向纵深拓展,从路面管理向建筑立面、地下隧道管理,从白天市容管理向夜间景观管理,从道路街面管理向河道水面管理,从定时管理向全天候管理拓展,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案例]近年来,杭州提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冶的目标。为此,开展了市容全面整治和架
空线“上改下冶工程,目前老城区架空线“上改下冶道路1400条,里程达1000余公里,城市管理覆盖面已从81条道路、28个窗口地区拓展到461条道路、2654条街巷、31个窗口地区,数字城管已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市)建成区的全覆盖,并逐步向中心镇(村)延伸。挑战5:城市经营的挑战挑战:现在,有些地方把经营城市等同于经营土地,等同于卖地生财,误认为经营城市是城市建设规模失控、耕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企业税费负担加重等风险的根源之一,经营城市理念被片面地妖魔化了。如何用正确的理念、思路和举措来科学经营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道必答之题。对策:在城市经营上,杭州坚持科学经营城市,强调把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作为经营城市的载体,把理念、规划、设计、环境、活动、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作为经营城市的根本,既注重经营有形资产,更注重经营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经营带动有形资产经营,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升值。近年来,杭州通过科学经营城市,不但在经济建设上连年获得了中国大陆商业最佳城市第一名、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等荣誉称号,而且在环境建设上也先后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还连续多年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案例]近年来,杭州牢固确立“事件营销冶理念,通过举办西博会等重大活动,打造“注意力经济冶。2000年杭州恢复了70多年前的西博会这一金字招牌。经过10年的发展,西博会已经成为杭州最具震撼力的会展品牌、最具吸引力的注意力经济、最具感召力的城市节庆活动。一年一度的西博会,为杭州赢得了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魅力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的荣誉。挑战6:城市生态环境的挑战挑战:据中国社科院课题组有关报告,2005年在监测的522个城市中,有39郾7%的城市空气质量不适合人类居住,10郾6%的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不到居住标准的城市高达56郾5%。目前,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约有90%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60亿吨,占地30多万亩,有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人类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破解的共同课题。对策: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杭州始终把环境作为城市最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确立了
·021·
城市学研究摇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