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栽培技术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21
白芨种植技术要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白芨种植技术要点,这可真的超级重要呢!
你想想看,白芨这东西多宝贝呀!就好比是咱农民的宝贝疙瘩。
咱先来说说选地,那可得挑个好地呀!不能随随便便找块地就种,得找那种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就像给白芨找个舒适的家一样。
你说要是地不好,白芨能长得好吗?肯定不能啊!
然后就是种苗啦!种苗要选健康的、没有病虫害的,这就跟咱找对象似的,得找个好的呀!把种苗小心地种到地里,可不能马虎。
就像对待新生儿一样悉心照料,给它足够的关爱。
浇水施肥也不能乱来啊!水不能浇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恰到好处。
施肥也是,得根据它的生长阶段来。
这多像养孩子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哎呀,我可得好好照顾我的白芨,可不能让它受委屈了。
”隔壁的老张每次都这么说。
再说病虫害防治,那可得时刻盯着呀!要是有病虫害了,就得赶紧处理,不能拖。
就好像敌人来了,咱得迅速出击,把敌人打跑。
“咱可不能让病虫害毁了咱的白芨呀!”老李也总是这么念叨。
白芨的市场前景那是相当广阔呀!只要咱好好种,肯定能有不错的收获。
所以呀,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白芨种植,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好。
我的观点就是:白芨种植虽然有挑战,但只要咱用心,就一定能种出好的白芨,获得可观的收益!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作物栽培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近年来,野生白芨被大量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价格连年上涨。
2009年2月从云南省高山植物研究所引进白芨到永胜县种植5亩,经过3年的栽培管理,于2011年11月16日经实产验收,平均亩产白芨干品260.5kg,每千克按市场价60元计算,平均年亩产值5210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白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1生长习性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不耐寒。
常生于丘陵、山溪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
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栽培在阴坡和较湿的地块。
2栽培技术2.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以及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且阴湿的地方种植。
栽种前翻土30cm,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及复合肥50kg,耙细整平,作1.2m的厢,厢高20cm,行道宽3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2.2选种。
选当年生具有鳞茎和嫩芽的假鳞茎作种,以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为好。
2.3定植。
按株距15cm,行距20cm开沟种植,沟深8~10cm。
种后盖3~4cm厚的细土。
种植最佳时期2~3月。
2.4田间管理2.4.1中耕除草。
根据白芨生长情况,一般每年中耕除草4次。
第1次在3~4月齐苗后;第2次在6月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生殖生长期;第4次在冬季倒苗后。
中耕宜浅,避免伤假鳞茎。
2.4.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齐苗期;第2次在冬季,每亩每次亩施复合肥30~40kg。
2.4.3灌溉排水。
白芨喜阴湿环境,生长期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以防涝抗旱。
2.4.4越冬保护。
白芨不耐寒,应做好冬季防寒抗冰措施,盖草防寒,待春季出苗时揭去盖草。
2.5病虫害防治2.5.1虫害。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为害假鳞茎,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80~200g,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kg,撒放田间诱杀。
白芨栽培技术一、概况为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
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
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
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
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二、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株高30~60厘米。
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
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
种子细小,多数。
花期4-5月,果期7~8月。
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
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生长特性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
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四、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
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
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
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
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
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
亩用种苗100公斤,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
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
白芨栽培技术白芨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对于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白芨的栽培技术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生长状况和产量,还关系到其药效和质量,因此掌握白芨的栽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适宜环境白芨适应性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阴凉的环境。
其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6~28℃,适宜光照为半阳光到荫蔽,适宜土壤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山区地区最好选择山脚下或山谷地带,避免过于峻峭和阳光充足的地带。
二、繁殖方法白芨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根状茎分株和种子繁殖。
根状茎分株的繁殖方法比较简单,是常用的一种繁殖方法。
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将株分成若干个小株,每株保留3~4个交替排列的叶子,种植到花盆或者直接种植到地里。
种子繁殖是一种较难掌握的繁殖方法。
在春季选择好的种子,经过浸泡消毒后,种植到育苗盘中。
育苗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湿度,及时浇水和通风换气,可在5~7天后出苗。
三、土壤管理1. 土壤改良:要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搜集好的腐熟有机肥并掺入土中,最好用腐熟的牛粪或鸡粪。
2. 土壤管理:要经常清除杂草,以免影响白芨的正常生长。
在生长期内需要适时的喜肥和加强灌溉。
四、病虫害防治1. 防治病害:在白芨生长期间需防治害虫和病菌的侵袭,以避免影响白芨的产量和质量。
可以使用一些环境友好的草药制剂,如苦木炭、蒲公英或者红树皮浸水等。
2. 防止野生动物侵害:在农村地区,白芨的种植也受到野生动物的威胁。
可以采取防护措施,如搭建简易荫棚,用尼龙网覆盖周围的草丛,有效避免野兔、松鼠等野生动物的侵害。
五、采摘与贮藏白芨的药用部位为块根,一般在栽培2~3年后进行采挖。
采挖时应挖掉整株植物,清洗干净,在阴凉处晾干。
贮藏时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可将白芨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持其完整的块根形态,以保证药效和质量。
总之,白芨的栽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管理。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科学的技术支持下,才能获得高产量、高质量的白芨根。
2023《白芨栽培技术要点》•植物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目录•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应用与展望01植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23白芨的根茎为不规则扁圆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具细纵皱纹。
根茎白芨的叶为长剑形,基部抱茎,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叶脉突出,叶缘有锯齿。
叶白芨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黄绿色,花梗很短,花朵密集,花萼为钟形,黄绿色,唇瓣为近圆形的浅盘子形,浅黄绿色。
花序1生长习性23白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半阴凉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耐寒性较差。
白芨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
白芨的繁殖方式主要通过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
白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份。
白芨生长于海拔100-300米的林下、溪边或草丛中。
分布与生境02繁殖方法白芨种子成熟时,及时采摘并处理,以便进行播种。
采集种子选择土壤播种苗期管理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
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按照一定距离进行条播或撒播,并覆盖一层细土。
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施肥,促进幼苗生长。
03栽种将剥离的侧芽栽种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适当浇水保湿,等待侧芽生长成植株。
01分株时间春季或秋季进行分株较为适宜。
02选择分株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将母株旁的侧芽剥离。
将白芨块茎分割成小块,每块保留2-3个芽眼。
块茎处理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
选择土壤将块茎按照一定距离栽种到土壤中,并覆盖一层细土。
栽种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施肥,促进幼苗生长。
出苗管理组培快繁消毒将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菌感染。
采集组织采集白芨幼嫩组织作为外植体。
接种将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出愈伤组织。
移栽将丛生芽移栽到温室或大田中,进行进一步的培育。
增殖培养通过增殖培养获得大量丛生芽。
03栽培技术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盐碱地等不利于白芨生长的环境进行栽培。
白芨的栽培技术
嘿,你问白芨的栽培技术?那咱就来好好聊聊。
要种白芨啊,首先得选好地方。
白芨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就像人喜欢待在舒服的地方一样。
找个有点遮阴的地儿,土壤得疏松肥沃,排水要好。
不能找那种容易积水的地方,不然白芨会被淹死的。
然后呢,准备好种苗。
可以去买正规的白芨种苗,要挑那种长得壮实、没有病虫害的。
就像挑水果一样,得选个好的。
要是种苗不好,后面可就麻烦了。
接着就可以开始种啦。
挖个小坑,把种苗放进去,埋上土。
别埋得太深,也别太浅,就像给小宝贝盖被子,得刚刚好。
种完后,浇透水,让白芨喝饱水。
在白芨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浇水。
不能让它太干,也不能浇太多水。
就像人喝水一样,得适量。
要是天太干了,就多浇点水;要是下雨多了,就得注意排水。
还要施肥呢。
可以用点有机肥,像腐熟的鸡粪啥的,但别用太多,不然会把白芨给烧坏的。
就像给人吃饭,得适量。
另外,要注意除草。
别让那些杂草跟白芨抢营养。
就像家里不能有太多垃圾,得打扫干净。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叔叔,他特别喜欢种草药。
有一次他弄了一些白芨种苗,按照我说的方法种。
他每天都很细心地照顾,浇水、施肥、除草。
没过多久,白芨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得可好了。
他可高兴了,逢人就夸自己的白芨种得好。
所以啊,白芨的栽培技术其实不难,只要选好地方,选好种苗,认真养护,就能种出好的白芨。
加油吧,你也可以成为白芨种植小能手。
白及一、概述本品为兰科白及属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Rchb. f.。
以干燥块茎入药,中药名白及[Rhizoma Bletillae]。
别名:地螺丝、白芨、双肾草、白根、白鸡儿、白鸡娃、羊角七、连角芨草等。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北、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恩施州适宜白及生长,野生资源也比较丰富,只要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采收,同时开展人工种殖,发展生产,就能为医疗用药和其它工业提供充分货源。
块茎含白及胶质(粘液质)、淀粉、挥发油、葡萄糖。
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归肺,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等症。
除以上临床药用外,白及还可作乳化剂、悬浮剂,可代替西黄著胶粉与阿拉伯胶粉,并可制作为白及代血浆。
白及所含淀粉粘性强,可作为工业糊料,可浆丝绸、棉纱、精表装祯等。
白及用途广泛,综合利用潜力很大,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二、植物学特征多年生草本。
株高20~45㎝,茎直立,粗壮;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荸荠似的环节,富弹性,有须根,常数个并生。
叶3~6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0~32㎝,宽1.5~3㎝,无毛,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序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与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急尖,长28~30㎜;花瓣较萼片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长23~28㎜,白色带红色具紫脉,在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直立,合抱合蕊柱,先端钝,具细齿,稍伸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平展其宽度为18~22㎜,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顶部中部凹缺,唇瓣上具5条褶片,褶片仅在中裂片上为波状;蕊喙细长,稍短于侧裂片。
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
种子细小,多数。
花期4~5月,果期8~10月。
三、生物学特性白及喜凉爽,怕高温多湿环境,较能耐寒。
中药材白芨种植技术1. 引言中药材白芨,也被称为川白芨、白芨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止血等功效。
白芨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白芨的种植技术,包括选址、土壤要求、繁殖方式、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选址白芨适宜在海拔1000-2000米、年均气温10-20℃、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地区种植。
在选址时,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过湿或过干的土壤。
3. 土壤要求白芨对土壤要求较高,喜欢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中。
土壤的pH值应在5.5-7.5之间,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在土壤改良时,可以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4. 繁殖方式白芨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4.1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是常用的繁殖方式,适用于大面积种植。
选用成熟、健壮的种子,进行浸泡处理,提高发芽率。
将种子均匀撒播在育苗盘或育苗床上,覆土约1-2厘米厚。
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发芽后,可以进行移栽,定植到田间地块。
4.2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扩繁。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将其根茎分成若干个分株,每个分株应具有完整的根系和芽眼。
分株后,可以进行修剪,去除多余的根和茎叶。
将分株定植到田间地块,进行适当的浇水和管理。
5. 种植管理白芨的种植管理涉及到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5.1 浇水白芨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需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在生长期间,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增加浇水量,防止土壤干裂。
5.2 施肥白芨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因此需要适时施肥。
在栽培前,可以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进行基础施肥,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在生长期间,可以进行追肥,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
5.3 病虫害防治白芨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白粉病、红蜘蛛等。
在种植过程中,要定期巡查植株,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
白芨的规化种植技术白芨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紫兰、刀口药、连及草等。
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
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
随着白芨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印染业、美容业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趋增多,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其价格仍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态势。
一、白芨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二、栽培(一)选地与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
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 20公分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
在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
(二)种植方法在生产上,白芨主要用其块茎繁殖。
在地区,一般在9-10月份收获时,选择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作种植材料,随挖随栽。
在整好的地上开宽1米左右、高30公分左右的厢,按行距约30公分、窝距30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公分左右,窝底要平。
将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茎3个,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成三角形错开。
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
三、田间管理1. 中耕除草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
第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出尽杂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
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一、选地整地1. 选地:白芨适宜在温暖、稍阴湿的环境下生长,不耐寒。
选择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
要求土壤为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
2. 整地:将土地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
若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或有机肥100公斤。
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
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1. 块茎繁殖: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保持土壤湿润。
2. 组培苗繁殖:大面积发展时可选用组培苗繁殖。
三、田间管理1. 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中,除草要求严格。
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进行除草。
除草时结合搂松畦面,浅锄,以免伤根。
2. 追肥:白芨喜肥,每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
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仍需防止杂草丛生。
3. 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保持土壤湿润。
干旱时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
白芨怕涝,注意排水。
4. 防病虫害:定期检查白芨植株,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四、收获与加工1. 收获:白芨一般在种植后3-4年收获。
选择晴天,挖出块茎,去除杂质,洗净。
2. 加工:将白芨块茎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
总之,中药材白芨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严格,从选地、整地、繁殖到田间管理、收获与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
只有掌握好这些技术,才能保证白芨的品质和产量。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白芨种植技术白芨,又称中华白芨,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白芨种植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培育和生产白芨植株,以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将介绍白芨种植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选地、育苗、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一、选地白芨对生长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适宜选择阳光充足、气温适宜、空气湿润、土壤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种植。
土壤PH值以6.5-7.5为宜,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土质应疏松、肥沃、透气性好。
在选地时可以借助土壤检测和环境监测等方法,以确保生长环境符合白芨的生长需求。
二、育苗白芨的育苗阶段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采用播种育苗的方式,首先要选用高质量的种子。
对于白芨来说,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
育苗需要准备适宜的育苗土壤,一般可选用腐熟的菜地土壤或河沙与基肥混合作为育苗基质。
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泡水2-3小时,以提高发芽率。
播种密度一般为1克播种1000-1500平方米,播后覆盖薄土,保持湿润的条件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
三、土壤改良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水分,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工作。
一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是翻耕加有机肥,即在播种前将基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再进行翻耕混合。
这样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同时,还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适量施入磷、钾等微量元素,以满足白芨植株的生长需求。
四、施肥白芨种植过程中的施肥工作非常重要,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白芨的需肥量较大,一般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可以在育苗时一并施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磷、钾等微量元素。
追肥一般在苗期结束后的生长期进行,可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适量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施肥时应注意控制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营养过剩和土壤污染。
五、病虫害防治在白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对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中草药白芨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
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
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
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
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
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
亩用种苗100公斤。
3、田间管理①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
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
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②适时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
③灌溉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
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病虫害防治1、烂根病:南方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
2、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
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浇灌床上。
采收加工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
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
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
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
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白芨块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一、概况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
一、选地整地1. 土壤选择:白芨适宜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或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种植。
要求土壤排水良好,不耐寒。
2. 地块选择:选择温暖、稍阴湿的环境,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
3. 整地:将土地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
如果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或施有机肥100公斤。
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1. 分块茎繁殖: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2. 组培苗繁殖:大面积发展时可选用组培苗繁殖。
组培苗采取高密度间距进行驯化,前期苗较小,需要75%的遮阳棚避免晒伤。
三、田间管理1. 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中,除草要求很严格。
5-6月份白芨生长旺盛,杂草也长得快,需进行除草。
除草时结合搂松畦面,浅锄,避免伤根。
2. 追肥:白芨喜肥,每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
7-8月白芨进入休眠期,但需防止杂草丛生。
3. 灌溉和排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根部腐烂。
4. 遮阴:组培苗在前期需要遮阳,避免晒伤。
成苗后,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遮阴程度。
四、病虫害防治1. 白芨易受病害侵袭,如根腐病、叶斑病等。
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2. 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
发现虫害时,及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五、收获与加工1. 收获:白芨一般在种植后的第3-4年收获。
挖取时注意不要伤及根部。
2. 加工:将收获的白芨洗净、晾干,去杂质,进行切片、晒干等加工处理。
通过以上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白芨的产量和品质,为中药材市场提供优质的白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