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的用途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军用卫星指的是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拦击卫星。
战时,一些民用卫星也可用于军事用途。
军用卫星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军事卫星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测地卫星、预警卫星、截击卫星、反卫星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
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将各类卫星组成一体化天基信息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传输能力和融合能力,增强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寿命。
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等国发射了大量的军用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1号。
翌年1月31日,美国的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发射成功,此后,美、苏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于50年代末开始研究和试验军用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它是装有光学成像的空间遥感设备进行侦察,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可见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照相机、多光谱照照相机和微波遥感设备等。
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的“发现者”1号卫星,它于1959年2月28日发射成功。
“发现者”1号是一颗试验性侦察卫星。
1960年8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发现者”13号试验侦察卫星。
8月11日,“发现者”13号接受地面指令控制,弹射出一个装有照相胶卷的密封舱,再入大气层,并在海上回收成功。
这是人类从太空收回的第一卷照相胶卷。
由于卫星技术,光学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使照相侦察卫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人造卫星的分类及主要用途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设想在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当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成为一颗人造卫星,300 多年过去后,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证实,在地球上方发射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一、人造卫星的分类。
1、按用途分: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试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者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2、按轨道的高低分: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7大类。
3、按运行轨道划分:顺行轨道: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 90 度。
卫星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
我国用长征一、二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 8 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7 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神州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
逆行轨道: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 度。
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
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
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赤道轨道:赤道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为0 度,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
这种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卫星都分布在这条轨道上。
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先后发射了 1 颗试验卫星、 5 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 2 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了 1 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 2 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1 颗中星 22 号通信卫星都在这一轨道上。
极地轨道: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 度的极地轨道。
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
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我国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以 1 箭双星的方式 6 次从太原起飞,把 12 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就属于这种发射方式。
人造卫星应用于生活中的例子人造卫星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人类制造的设备,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在科学研究和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实际的应用。
以下是人造卫星应用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1. 通信和广播:人造卫星是现代通信和广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传输电话、电视、互联网等信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和广播覆盖,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进行沟通和获取信息。
2. 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人造卫星的导航系统,它利用多颗卫星的信号来确定地面任意位置的精确坐标。
GPS系统在航行、旅行、物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方便人们准确导航和定位。
3. 天气预报:气象卫星可以拍摄地球表面的图像,并监测大气层的云、气候和气象变化。
这些数据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非常重要,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旅行计划、农作物种植等。
4. 环境监测:卫星可以监测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海洋生态系统等环境因素,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例如,卫星可以监测海洋污染、森林砍伐、冰川融化等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地球环境。
5. 农业和林业管理:卫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植被生长和水资源情况,为农业和林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卫星可以监测农田的肥料和水分利用情况,帮助农民合理种植和管理作物。
6. 海洋资源开发:卫星可以监测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变化,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例如,卫星可以监测渔场的鱼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帮助渔民选择合适的捕捞区域。
7. 救援和灾害管理:卫星可以用于救援和灾害管理,例如在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中,卫星可以提供灾区的图像和数据,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情、制定救援计划。
8. 航空和航天安全:卫星可以用于航空和航天系统的导航、通信和监测,提高航空和航天安全性。
例如,卫星可以监测飞机和航天器的位置和轨迹,提供实时的飞行安全信息。
9. 文化遗产保护:卫星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按用途分卫星分为哪三类按照用途的不同,卫星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 商业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用于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
这类卫星承载了电话、电视、互联网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的传输,能够覆盖广阔的地理范围,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需求。
商业通信卫星可以分为地球同步卫星和非地球同步卫星两种。
地球同步卫星通常位于地球的赤道附近,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自转的速度保持同步,因此能够固定在相同的地理位置上,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
非地球同步卫星则以低地球轨道或中地球轨道为基础,由于轨道不与地球同步,因此需要一组卫星相互配合,以提供全球通信覆盖。
2. 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用于监测和研究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变化。
这类卫星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关于地球表面的图像、高度、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各种数据。
地球观测卫星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等领域。
其中气象卫星是最常见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它们通过记录大气的云图、水汽含量等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重要信息。
3.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用于提供准确的定位、导航和定时服务。
最著名的导航卫星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它由美国发展并部署。
其他国家也在发展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例如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这些导航卫星系统通过在空间中布置一系列卫星,利用卫星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测量,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
导航卫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导航、海洋航行、调度管理等领域。
除了以上三类卫星,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用途的卫星,比如军事侦察卫星、科学研究卫星等。
军事侦察卫星用于从空间中获取情报和监视目标,它们通常具备高分辨率和隐身能力。
科学研究卫星则用于进行空间科学研究,例如探测行星、研究宇宙射线等。
总之,卫星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和导航卫星。
这些卫星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现代通信、气象预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等科技的发展。
人造卫星的常见用途有哪些人造卫星的常见用途有哪些人们发射的卫星越多的话也是对人类的科学和各种方面上都能够有着一定的作用的,比如气象的预测,电讯的通讯,军事的侦测等等。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造卫星的用途,一起来看看吧。
人造卫星的用途人造地球卫星,就是人工制造和发射环绕球运行的星体。
它是人类派往太空的使者,探测天体的尖兵。
它有极其广泛的用途。
侦察卫星--用于军事,窃取对方的军事情报。
资源卫星--用于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
气象卫星--用于观测和研究空间的气象情况。
通讯卫星--用于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主要是同步卫星。
科学实验卫星--用于考察地球上的地质、地理、海洋地空间的现象。
天文观测卫星--用于观测宇宙天体。
导航卫星--用于导航。
测地卫星--用于地质勘测,寻矿作业。
人造地球卫星的介绍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人造卫星的分类卫星分类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广播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导航卫星、天文学卫星、侦查卫星、空间卫星、免拖曳卫星、科学技术卫星、预警卫星、反卫星卫星等。
广播卫星:专为卫星电视设计及制造的人造卫星。
通讯卫星:通讯卫星是目前与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造卫星。
举凡电视的转播、个人的移动电话、与高速网络等和通讯有关的服务,都和通讯卫星脱离不了关系。
气象卫星: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多变的气候,最多只能凭著经验加以揣测。
而气象卫星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掌握数日内的气候变化。
气象卫星从遥远的太空中观测地球,不但能观测大区域天气的变化,针对小区域的天气变化做观察也一样是他的例行任务。
一般我们在看新闻的天气预报时,主播背后的那幅卫星云图就是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
而台风的预报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气象卫星除了对地球天气与气候的观察外,他还能对所谓的太空天气做监测工作。
你知道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篇一: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蒲雨人造地球卫星,是指人工制造和发射并在空间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它是人类派往太空的使者,是人类探测太空和天体的尖兵。
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方面:技术实验卫星——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
侦察卫星——用于军事,窃取对方的军事情报。
资源卫星——用于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
气象卫星——用于观测和研究空间的气象情况。
通讯卫星——用于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
通讯卫星是目前与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造卫星,可用于传输电话、电报、电视、报纸、图文传真、语音广播、时标、数据、视频会议等。
天文观测卫星——用于观测宇宙天体。
导航卫星——用于导航。
其中最著名的是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测地卫星——用于大地测量,可完成大地测量、地形测定、地图测绘、地球形状测量,以及重力和地磁场测定。
人们可利用测地卫星测量地壳移动从而监视和预报地震等。
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许多呢……篇二:人造卫星的作用人造卫星的作用1,科学勘察与试验2,军事防卫3,信号传输发射成功一颗人造星,实际上就相当于人类在太空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或通讯、情报站。
地面上的人类通过遥控这颗人造卫星来完成宇宙观测、广播通讯等项工作。
从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工作。
其他各种卫星,依据研究设计的不同,各有不同用途。
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
(1) 观测站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
气象雷达与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运用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越来越重要了。
比如在人们的出行上,农业上,航天试验上等等,天气预报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人们必须掌握预报天气的方法和技术。
而如今,人们已近掌握了很多的预报天气的手段,我们在这里主要说说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在天气预报中的运用。
二、摘要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天气预报需要大量的数据依据,才能进行。
这样气象卫星尤其显的重要,它不仅肩负着数据收集,还肩负着监视天气灾害。
关键字:天气预报、气象雷达三、正文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收集数据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
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
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
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
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
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
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
什么是卫星近几年,大家对卫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它的科普也被提及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卫星的科普内容。
一、卫星的定义卫星是指悬浮在地球轨道上,利用其自身内部动能机构和卫星天线来完成各种任务的人造物体,它包括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等等。
二、卫星的功能1、通信卫星:主要用来提供各种宽带通信服务,如数据、语音、视频等传输,可以跨越大片区域,实现长距离实时通信。
2、气象卫星:可以捕捉到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大气状况,如大气层温度、湿度、气压等,再结合天气分析计算,可以观测到气候变化,并及时发布预报。
3、遥感卫星:能够搜集到大气层外的各种实物讯息,如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的种植情况、森林覆盖率、湖泊等,对于资源的调查、灾害的预测都有重要的作用。
4、导航卫星:通过发放定位信号,使接受端的设备可以根据信号进行定位,相关的系统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三、卫星的应用1、地面应用:主要包括电视广播、移动通信、互联网等;2、海洋应用:收集海洋和大气数据,针对航海路线规划等;3、交通应用:利用卫星定位功能,实现交通拥堵预警,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服务;4、军事应用: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实现敌军行动跟踪,全面统计敌军装备和战备状态等;5、医疗应用:辅助紧急医疗,使跨境传输医疗数据得以实现,从而可以迅速拉救受伤者。
四、卫星分类1、按轨道类型:包括偏轨、同步轨、高度调节轨等;2、按升降方式:分为静止卫星和非静止卫星;3、按星上负载:分为使用卫星和试验卫星;4、按用途:分为导航服务卫星、电视广播卫星、传输服务卫星、气象卫星、探测、观测卫星等。
卫星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技术,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让大家对卫星的功能、应用和分类有一定的认识。
气象卫星的用途
从“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部门获悉,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的方案论证工
作已基本结束,开始转入卫星的初始研制阶段,目前科技人员正在加紧进行各项研制工作。
“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兼任“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他介绍说,“风云三号”卫星是一
颗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其研制思想充分继承了我国卫星研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贯彻组合化、
通用化、系统化的“三化”设计思想。卫星上将配置十种有效载荷,由于增加了微波遥感器,可实现全球
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气象探测。
“风云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球的温度、湿度、气压、云和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
报;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支持全球气侯变化与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
为航空、航海等部门提供全球任意区域的气象信息等。“风云三号”卫星的分辨率较“风云一号”有显著提
高,即使在870公里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
与“风云一号”卫星相比,卫星上携带的仪器除了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外,还将增加微波辐射计、
微波成像仪、红外分光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探测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
空间环境监测仪等遥感仪器,卫星的图像传输分系统包含实时图像传输和延时回放图像传输两种,实时传
输信道特征将和国际同类卫星兼容。
孟执中认为,“风云三号”卫星的探测功能及主要探测性能将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极轨
气象卫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它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对地观测能力和全球大气探测能力,缩短我国同类
对地观测卫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积极推动我国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
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968年8月,气象学家们从一颗“艾萨”卫星发出的最新气象云图中看到在加勒比海上空有一
个破坏性很大的台风云构造。这个云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大,这预示着一场罕见的强风就要
来临。于是,气象部门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要求他们迅速向北转移。结果,避免了一场可能会造成
500多人死亡的悲剧。
1985年8月,中国东北三省受到6号、8号、9号强台风的袭击,河水瀑涨,泛滥成灾。由
于气象部门根据卫星云图及早地做出了正确的预报,大大减少了损失。
1986年4月21日14时,中国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根据卫星红外云图,及时发现了内
蒙兴安盟长70千米~80千米,宽25千米的森林大火。有关部门接到警报,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及时
扑灭了这次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山火。另外,被命名为“卡拉”和“卡米尔”的飓风曾被国际气象组织准
确测出,及时的组织30万人撤离,挽救了50000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