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云南医药2021年第42卷第2期・121・•经验交流•脑梗死复发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方翠敬,张永顺,蔡国庆冻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东莞523573)关键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4141(2021)02-0121-03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一种多见的疾病,该病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并且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相关的研究表明叫患者一旦出现脑梗死,其复发的概率也大幅度增加,如果出现复发性脑梗死,则具有更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我院对脑梗死复发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同意批准实施,抽取2018年3月_ 2020年2月我院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2例,并收集同期住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40例作对照组。
对复发性脑梗死进行诊断的标准为叫首次出现脑梗死之后大于30d发现患者原本的体征更为严重或在原来脑梗死的基础之上发现新的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表现,通过头颅CT或者MRI等影像学的检査确定为复发性脑梗死。
复发组52例患者,30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年龄范围54-83岁,平均年龄是(65.28±1.31)岁;初发组40例患者,2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年龄范围55-81岁,平均年龄是(66.12±1.18)岁。
2组患者上述的一般资料比较未发现显著区别,具有可比性,P>0.05o二、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同时检测生命体征,内容为:①具体的血压值,在患者入院时进行检测;②血糖含量,在患者入院时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随机静脉血糖值;③血脂,包含LDL-C,TG,TC与HDL-C;④肾功,包含血肌酹、血尿素以及血尿酸等;⑤患者的凝血能力,包含PT,APTT,FIB,PT A,INR 等。
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单因素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对于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目的:探究引发脑梗死复发的系列危险因素同时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增加临床上对脑梗死复发治疗及预防的认识。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时段本院诊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21例(对照组)及脑梗死再发患者107例(实验组)进行研究,对两组患者临床特性、疗效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致残率及有效率分别是8.41%和86.92%,对照组患者治疗致残率及有效率分别是 1.65%和96.69%,实验组劣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象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脑梗死再发的高危因子,应重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突破对象,从而降低脑梗死再发发病率。
标签:脑梗死再发;因素;分析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此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危险,脑梗死再发造成致死率更高。
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对诊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21例及脑梗死再发患者107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得出致使脑梗死再发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脑梗死再发发病率,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228例患者皆来自本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时段诊治的进行头部MRI、CT检查和理化检验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其中107例脑梗死再发患者为实验组,12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59男性,48例女性,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59.8±3.9)岁,初发脑梗死后1~6年内复发,平均再发时间(3.1±0.2)年;对照组中,69例男性,女性5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1.5±4.1)岁。
复发性脑梗死TOAST卒中分型危险因素的分析张扬;管得宁;李敬伟;罗云;徐运【摘要】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TOAST subtypes.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of al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TOAST. The risk factors between RCI(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 and FCI( first - ever cerebral infarction ) were evaluated among the four types of stroke patients. Results In our study, there were 264 patients of RCI and 280 patients of FCI. The rates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atrial fibrillation , dyslipidemia and hyperhomocysteinaemia were higher in RCI than in FCI. In the research of TOAST subtypes,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 LAA ) was the most common subtype among RCI patients. In the subtype of LAA, the rates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and hyperhomocysteinaemia were higher in RCI than in FCI. Conclusion The advanced age, hypertension, diabetes, atrial fibrillation,d ys-lipidemia and hyperhomocysteinaemia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卒中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44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比较复发与初发脑梗死两组患者不同TOAST分型中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544例脑梗死患者中,复发性脑梗死264例.在TOAST分型中,复发组最多亚型的患者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此分型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要显著高于初发患者.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复发.【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TOAST分型【作者】张扬;管得宁;李敬伟;罗云;徐运【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在我国,脑梗死是死亡率排第二位的致死性疾病,也是复发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脑梗死是临床上一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
医学上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脑梗死疾病发病概率较高,由于该项疾病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
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管长期处于严重的损伤下,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对疾病做好防护性工作具有必要性。
本文将2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男126例,女130例,年龄为53~82岁,平均年龄为(65.8±2.5)岁。
严格按照病历统计的标准要求,对病历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将不符合的病历剔除掉。
纳入标准:①医院诊断患者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②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超过10d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的非“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
怎么预防脑梗的复发脑梗死多由供给脑部血液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使得管腔变窄,甚至封闭,引起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的疾病;亦可由脑血管意外引起。
还有由于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着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者颈部动脉供给脑血液循环,导致血流阻断或者血流量突然减少,并产生对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的患者。
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多见,占75%左右,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很高,很容易反复发作,复发性中风死亡率明显上升。
据了解,脑梗病人再发脑梗的危险比正常人高九倍,我国约有17.7%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
脑梗死病人怎样避免第2次脑梗死的发生,值得思考。
一、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分类脑梗死临床症状错综复杂,与脑损害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轻重、病前是否有其它疾病及是否并发其它重要脏器疾病均有一定关系,轻则可完全无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还可出现反复肢体瘫痪或头晕等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重则不但会有肢体瘫痪,甚至会发生急性昏迷而死,如果病变波及大脑皮质则会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以癫痫发作的形式呈现,以发病一天内的发病率最高,但首发于癫痫的脑血管病,却罕见地出现了一些共同症状。
脑梗死在梗死面积上以腔隙性梗死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亚急性发病,头昏沉,眩晕步态不稳及四肢乏力少量饮水呛咳等,吞咽困难时还会出现偏瘫偏身感降低,有些病人无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主要发生在基底核区的侧脑室体旁丘脑,两侧额叶,颞叶区,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头痛,头晕,经常恶心呕吐,神志清,偏身瘫痪即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和舌瘫假性延髓性瘫痪失语。
大范围梗死的病人发病急,临床表现危急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
二、脑梗的复发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反复发作通常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若具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高脂血症等等都没有控制好,脑梗死复发将发生。
由于脑部血管丰富,各地均有闭塞发生,因此,脑梗患者了解了可干预危险因素之后,要控制原发病的发生,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确定其危险因素,与TOAST分型情况,分析其病变的血管特征,最终确定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特点。
方法:选择我院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TOAST分型原理进行分类处理,并通过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状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其中在复发性脑梗死中的高脂血症,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病变情况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且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无病变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狭窄比例的显著高于对照组。
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发性脑梗死和初发性脑梗死在疾病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血管影响检查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在血管病变率方面更高。
关键词:复发;危险因素;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国内死亡原因,脑梗死的复发率同样较高,另外,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有关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报道较多,但是很少对其病因学进行探索[1],本次研究即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并使用TOAST分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脑血管影像学评估,分析初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的病因学差异,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2018年度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共计100例,另外选择同期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共计59例,女性共计41例,其中年龄为34-83岁,平均年龄59.85±5.98岁,另外,选择同期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分为对照组,男性共计58例,女性共计42例,其中年龄为34-83岁,平均年龄61.58±6.32岁。
脑梗复发的症状脑梗为何会复发
数据显示,脑梗塞复发次数越多,临床预后也就越差,死亡率越高。
而脑梗塞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在五年之内发生第二次脑梗塞。
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才能减少复发率。
一、为何会复发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第一次脑梗时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如,第一次脑梗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那么斑块还有可能再脱落;或者是由于局部狭窄,血栓形成,那狭窄处还是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如果是心源性栓子,如果没有处理心脏疾病。
危险因素还在,所以再发脑梗的可能性就大;同样的道理,如果原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没控制,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同脑梗的再发率还是会高;还有,研究发现,脑梗的类型跟复发的几率也有关。
腔隙性脑梗复发几率大;另外,伴有糖尿病或心房纤颤的病人也容易复发。
所以,当您的身体出现以下这些症状表现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二、头晕头痛
当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剧烈的头晕、头痛,甚至伴随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脑部短暂缺血造成的缺血性脑梗而的先兆。
三、视力衰退
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突然发现看东西时模糊不清,或看到的物体残缺不全,这些视力衰退的表现,都可能是脑部缺血造成视网膜功
能异常,也是脑梗的早期表现。
四、疲倦嗜睡
平时哈欠连天,困倦不堪,这是中枢神经缺氧出现的反应。
这时我们的颈部动脉可能已经出现阻塞,从而无法正常供应脑部所需氧气,这也是脑梗出现的一大征兆。
・80・ 史鱼塞旦 经 疸杂志2o15 6月第18卷第12期Chinese Journal。f Practica1 Nerv。us Diseases Jun.2015,V01.18 N0.12 表1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 ( -s)
注:与观察组相比, P<o.05, P<o.05;与治疗前相比, P<0.05
2.2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 ,均明显优于对 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见表2。
表2 3组治疗效果比较
2.3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TC水平较 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P<O.05)。对照组 1、2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讨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虽然迅速进行溶栓治疗、恢复血 流可起到确切疗效,但溶栓治疗时间窗仅有3~6 h,超过时间 内恢复血流,可能会引起缺血再灌注手术 ],导致梗死后再出 血,而如何减少神经功能在梗死后出现的损害则成为了临床 研究的重点。 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可看出观察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银
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 2,治疗有效率也明显较对照组升高,这是优于阿加曲班是一 种凝血酶抑制剂,可通过对凝血酶的催化以及诱导反应起到 抑制作用,包括抑制了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凝血因子的活化以 及蛋白酶C的活化,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其对凝血酶具有 高度的选择性,可通过结合凝血酶催化位点,具有选择性,抑 制凝血酶活性 ],而银杏达莫注射液是一种银杏叶的提取物 而制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含有多种有效的成分,可以起到协同 作用,其中的主要成分有3.1 的银杏苦内酯,可抑制血小板 活化因子,1O 的双嘧达莫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以及血 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与前者联合起到抑制血小 板聚集的效果,而24 的银杏黄酮甙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成 分,29 的白果内酯成分可很好地保护脑神经,加强局部组织 代谢作用,使得脑梗死的面积减少,所以两种药物共同作用后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本文观察组治疗后其血脂代谢物质TC较治疗前明显下 降,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 差异,这是由于阿加曲班分子量较小,可穿过纤维蛋白屏障而 进入到血栓的内部中,直接与凝血酶相结合而起到抗凝作用, 还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组织以及细胞屏障,降低微血栓的形成, 从而使得局部脑循环得到明显改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综上所述,阿加曲班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二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阿加曲班以及银杏达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作者:齐慧云 胡冰 孙慧芹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
摘要:目的 总结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以减少复发。方法 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复发性脑梗死病例68例,对其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68例复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吸烟、饮酒、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家族史、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为复发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可减少复发。结论 对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查找分析并加以纠正,从而达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目的。
关键词:脑梗死;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2]。致残率达50%以上,存活者中40%以上可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和致残率越高[1]。而Bradbrry JC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的脑血管病幸存者在2年内再发,而5年内约40%患者再次复发,其中65%为缺血性脑中风[3]。本文通过对我院救治的68例脑梗死复发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复发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4]。脑梗死复发标准:①患者以往有脑梗死病史;②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③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④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新病灶。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原发病史:高血压史42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44例、冠心病11例,复发时间:6个月以内5例,6个月~1年9例,1年~2年15例, 2年~5年26例,5年以上13例。其中51例第2次复发,17例3次复发。
脑梗死为什么会复发
一、概述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老年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发病会对中老年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患者一旦发病都会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
但是有些人发现在治愈之后,脑梗死还是出现了复发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脑梗死的反复发作是最令患者苦恼的事情,因此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脑梗死为什么会复发,这样可以在生活中做好预防,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二、步骤/方法:
1、
中断可靠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当患者治疗的一段时间之后徐栓消退了,但是脑动脉硬化并没有消退,如果此时停药,可能会导致脑梗塞的重新形成,所以提醒患者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治疗,不要中断治疗。
2、
降压过度,降压过度也是诱发脑梗死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患者一定要正确使用降压药,用药过程中应坚持定期测量血压,调节降压药的剂量,不能自己随便加大或减少剂量,以免造成脑梗死的复发。
3、
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生活不规律等也是导致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劳累过度会导致血压的波动以及血液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进而引起脑梗塞的形成。
而生活不规律与过度劳累的道理差不多,也会导致脑梗塞的复发。
三、注意事项:
在此小编要提醒脑梗塞患者,一定要重视治疗,而且治疗一定要彻底,这样才能避免脑梗塞的复发。
而且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还应遵照医嘱进行用药治疗,以免用药不当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
浅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张丹峰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因素与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针对复发采取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关键词】复发性;脑梗死;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5-021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动脉逐渐硬化,并且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动脉顺应性进一步降低。
一般来说,复发性脑卒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1倍,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有关。
另外,经相关资料显示,女性患者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是防止复发性脑卒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血压是中国人脑血管病最根本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糖尿病,其高血糖可使脑内无氧酵解增加,再有就是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复发脑卒,低密度脂蛋白也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会引起的脑灌注障碍,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肤氨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脑卒。
凝血、抗凝失衡及活性降低和(或)抗凝水平升高都会导致脑卒。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复发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比较普遍,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尿蛋白也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障碍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当然,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舒张压与脑卒中有明确的线性相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这些患者中,舒张压水平越高,脑梗死复发危险越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它自身的特征会加重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它所引起的相关反应会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呈平行关系,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脑动脉硬化及狭窄的可能性越小,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引起脑灌注障碍。
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
控制高血压对初发脑梗死很重要,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脑梗死复发。
低密度脂蛋白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少量饮酒、戒烟,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中重要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均可以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有助于尽早干预,避免再发脑梗死。
2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标为: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血压长期控制在140/90InlnHg以下,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卒中及冠心病的发作,心源性血栓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有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者应考虑支架置入术。
通过运动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减慢脉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蔬菜、鱼类和牛奶,减少血小板凝聚及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大量饮酒或酗酒,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复发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充分认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得到临床医师极大重视的情况下,医师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普及教育,治疗原发病可使脑血管病复发率下降,充分利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应制定规范、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方法,建立起有效的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体系,以达到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的。
3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00例,病例符合关于脑血管病制定的诊断标准,确定其危险因素,糖尿病:既往确诊现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高血压:既往确诊且目前正服用降压药;高脂血症:采用一般标准;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记录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病前有吸烟史和饮酒史,体重指数28kg/m2,:指每天活动1一2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为正常,根据病理学特征,斑块超声分四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颈动脉听诊有杂音,颅脑CT或MRI检查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彩色超声波等相关仪器检查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都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
将全部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及复发组,将复发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研究因素包括一般项目、辅助检查项目。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肤氨酸之间,经相关计算可知,研究中的复发组较初发组明显增高。
而年龄、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以及同型半胧氨酸在复发性脑梗塞多因素非条件中,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复发型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比较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各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非常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也有很强的致脑血管疾病作用: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能力,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累积效应增加,血浆Hcy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以上各个因素,应该及时采取药物及手术治;脑梗死复发的其他非独立危险因素有:吸烟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糖尿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饮酒等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要采取引导或教育的措施,如教育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也就是说,积极预防、治疗有关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利于降低脑梗死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参考文献
[1]汪听,林豪杰.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Continuingmediealeducation,2005.9.
[2]廖志红,孟栋栋,翁建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新建议.实用医学杂志,2004,20.
[3]谭燕,刘鸣.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
[4]李新平,吴亦.同型半肌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价值.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