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考试笔记与重点--马克思主义教材

  • 格式:docx
  • 大小:95.57 KB
  • 文档页数:6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一个国家制定宪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认和巩固有利于统治者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

2.宪法学研究的对象:宪法文本宪法理论宪法规范宪法现象及宪法运行过程

3.宪法学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法——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宪法从不掩饰国家性质,集中体现无产阶级的根本意志,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历史分析法——

把研究对象置于它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加以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宪法中的某些规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它可能失去合理性而成为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所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各种宪法现象,才是正确评价宪法的科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更为重要的是将不同国家的制度置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脉络中去考察,辨析其实质上的差异,避免生搬硬套或盲目照搬

规范分析法——

主要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等方法来阐发宪法规范的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国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宪法及其发

展规律的方法

《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1.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2先验——.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3.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其主张法律是人定规则,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4.规范法学派——法律研究方法上,只从逻辑形式上去分析法律,无需作任何政治、道德或正义的评判.认为后者不是法学的任务;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等级的结构体系,低一级的法律要服从高一级法律,最终都要服从设定的基本规范;法律的效力与等级体系是一致的.该学派认为国际法应优于国内法,反对国家主权的概念,反对公法私法的划分和“三权分立”的学说

《宪法学的分类和特征》

1.近代宪法学——以反封建为目标,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安全与秩序,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私人生活

2.现代宪法学——加入了“福利国家”的理念,一定程度上积极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秩序必须以保障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为前提,主张财产权也有社会义务

3.宪法体现的高度政治性,决定了宪法学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4.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5.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6.契约自由原则: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应根据契约当事人的自由意思决定,而不得受到国家的干涉

契约自由原则的内容包括: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缔约的自由),与谁缔结契约的自由(对象选择的自由),订立什么内容的契约的自由(内容的自由),以何种方式订立契约的自由(方式的自由)

7.宪法学为了维护宪法文本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首先要考虑如何通过解释方法的科学运用使其具有合理的含义

《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意义——

1.有利于增强宪法观念,树立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我意识

2.有助于科学鉴别各种宪法现象,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宪法理论

3.有助于正确把握宪法学痛其他部门法学的关系,切实学好法学专业的其他学科

4.有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方法——

1.要注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基本原理

2.要注重掌握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3.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

4.要注重联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际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1.宪法的特征——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国家权力运行的方式有两种,即依据宪法制定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和依据宪法作出具体的宪法行为

②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③与宪法抵触的法律无效

2.宪法的本质——(限制国家权力来保障公民权利)

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①当民主事实发生质的变化时,宪法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当民主事实的内容发生量的变化时,宪法也发生相应的量变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①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②宪法规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③宪法随着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有无宪法与民主或专政无关

4.宪法在法律上与平民百姓无关(轮不到你)

《宪法的分类和渊源》

1.不成文宪法——即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由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宪法法律+惯例+判例)

2.刚性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形式上修改难,并不代表无法修改)(中国三分之二美国四分之三)

优点:宪法的稳定性强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宪法秩序

缺点:宪法修改程序较为复杂,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实际的变化

3.宪法典+宪法修正案——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典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宪法性法律——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调整的对象所作的一种学理分类

①指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②指在成文宪法国家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4.宪法惯例: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行为规范,没有法律文书表现形式,因而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也不具由司法上的适用性,违反宪法惯例通常不构成违宪。宪法惯例的作用基础或者约束力主要是政治道德,违法宪法惯例的行为将遭到政治谴责并可能导致一定的政治后果。宪法惯例的运行并不由国家强制力来加以保障

5.我国的宪法惯例:我国修改宪法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