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混沌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49 KB
- 文档页数:1
混沌理论的三大原则混沌理论,是指一种概念或理论,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提出来研究系统动力学和复杂性,即混沌原理。
这三大原则分别是,边界不确定性、分层结构的多重性和不可预测的性质。
边界不确定性原理认为,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即系统的边界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而环境的边界却可以在不同的状态下变化。
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则阐述了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指出,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联系和相互影响,也就是说,环境会影响系统的运作,同时,系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践中,如果想要改变系统的运作,就必须改变它的外部环境。
分层结构的多重性原则指出,任何系统都有着多层结构,每一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响应能力和功能。
也就是说,系统是由多个分层结构组成的,并且每一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响应能力和功能。
这种原则强调了系统中多样性和有序结构。
它还指出,在实施改革或变革的过程中,应注意系统本身的结构,切勿仅仅专注于表面的变化,而忽略系统结构的变化。
不可预测的特性原则认为,系统的运作是难以预测的,即系统的输出和反应是随机的。
具体而言,系统不仅受其自身结构和性质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的趋势也难以预测。
它还指出,这些代表性的特点,如尺度效应、混入等,会影响系统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尽管系统本身和它的外部环境都是复杂的,但其运行的趋势是难以预测的。
混沌的三大原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复杂性,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如果以健全的理论框架去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效果更佳,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混沌理论是一种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
它最早由美国数学家洛伦兹提出,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混沌理论的特点是系统的行为在短期内是不可预测的,而长期趋势却可以被揭示。
本文将探讨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并对其潜在的风险和机会进行分析。
一、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基本原理混沌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是市场供求关系、投资者情绪、经济指标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效应,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呈现出混沌性质。
混沌理论通过研究这种混沌性质,试图找到金融市场的规律和趋势。
在金融市场中,混沌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形几何:混沌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具有分形几何的特征,即无论在任何时间尺度上观察,都能看到相似的波动模式。
通过对这些分形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2. 动态系统模型:混沌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通过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预测市场的走势和波动。
这种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的长期趋势,并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3. 熵和复杂性:混沌理论中的熵和复杂性概念可以用来衡量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通过研究熵和复杂性的变化,可以对市场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案例1. 技术分析:混沌理论为技术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传统的技术分析主要关注价格和成交量等量化指标,而混沌理论则强调对价格波动的非线性特性和动力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应用混沌理论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市场的趋势和拐点,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2. 风险管理:混沌理论的应用使得风险管理更加科学和精细化。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衡量和控制风险,而混沌理论则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并通过动态调整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
浅谈混沌与世间种种巨大的力量相比,扇动着翅膀的蝴蝶似乎没多大力量。
然而有一句谚语却说:“中国上空的一只蝴蝶振动双翅,美国某处便下起了大雨。
”混沌理论可以证明这一谚语。
对蝴蝶力量的科学洞察始于洛伦兹的工作。
洛伦兹是一位气象学家,也被尊称为混沌理论的缔造者之一。
当时,洛伦兹正在检验一个简单的气象预测模型。
洛伦兹完成了冗长的计算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复核,他将 0. 506而不是初始的精确值 0.506127作为初值输入计算机。
他知道这样做将产生千分之一的误差,并预计在其气象预测中和原来的计算将有同等大小的差异。
然而,令他大为吃惊的是,新的天气预报和原先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他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计算机反馈出每一步的结果并作为原数据重新输入时,两组数据开始时的细微差别被迅速放大为巨大的差异。
这万分之一的误差——这种误差大约相当于多了一阵轻柔的微风——很快就使天气预报变成了一片混乱。
他用图像来模拟气候的变化 ,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 “蝴蝶效应“,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气象工作者来说,那一天是黑暗的日子。
洛伦兹意识到:“如果大气层真是这样活动的话, 那么要想做出长期气象预报几乎是不可能了。
”但这一天的经历并非只对气象工作者有意义。
他冲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堤坝,并为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奠定了基石,由此引入了混沌这一理论。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简单的物理系统-单摆。
在一根不能伸缩的长度为 Z 的细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微微移动后,就可以在一竖直面内来回摆动,这种装置称为单摆。
只要有一定物理常识就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忽略细线质量、空气阻力及系统内的摩擦力,且摆角) ,回复力 F=一k x ,单摆振动的回复力跟位移成正比而方向相反,单摆做简谐振动。
复杂系统中的混沌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有些自然现象被发现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但又有不可预测的性质,这就是混沌现象。
混沌现象在许多自然现象中都会出现,如天气、流体力学、生态系统、股市等,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复杂系统中的混沌理论。
一、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又称为混沌动力学,是一种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数学理论。
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不随着输入的线性变化而发生的系统,也就是说,非线性系统具有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而混沌现象就是非线性系统中的一种行为。
混沌现象表现为一种看似无规律但又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现象。
混沌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才被发现和研究。
研究混沌现象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如微积分、微分方程、拓扑学等。
但它的突破性发现是由美国的三位著名学者洛伦兹、费根鲍姆和曼德勃洛特在研究大气气象方面的问题时引起的。
二、为什么产生混沌现象?产生混沌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非线性系统中处于初值极其微小的两个相似系统,在演化中会发生巨大的差别,这种微小差异会被系统倍增放大。
这使得系统的行为变得难以预测,因为小的初值误差会在一定时间内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
以上是混沌现象的数学解释,但从实际角度来看,混沌现象在很多系统中都出现了,如生态系统、股市、人口增长等等。
这些系统之所以出现混沌现象是因为它们都是非线性系统,从而使得输出变得更加复杂、不可预测。
三、混沌现象的特征?混沌现象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指数级敏感度和同时具有理论可再现性。
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是指在初始条件微小的偏差情况下,后续状态会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对于混沌系统,重复试验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非线性系统行为的关键特征之一。
指数级敏感度是混沌现象的第二个特征,即当微小初始条件的偏差受到系统倍增放大时,它的敏感度呈指数级增长。
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微小的初始值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具有理论可再现性,是指混沌现象是可以通过一组数学公式来模拟和复现的。
混沌理论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隐私泄露、网络攻击、数据篡改等安全问题愈加猖獗,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种信息加密技术陆续出现。
其中,混沌加密技术以其高度安全性和极强的随机性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一、混沌理论概述混沌理论是一种描述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由美国数学家勒鲁特和胡安·马诺萨提出的。
混沌系统是一种混沌现象的表现,它具有高度非线性、不可预测和随机性强的特点。
混沌系统中任意微小的扰动都会产生指数级的扩散,使得系统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
基于混沌系统的这些特点,混沌加密技术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可以有效防止密码被攻击者破解。
二、混沌加密算法原理混沌加密算法是基于非线性混沌系统的密码学加密算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明文通过混沌函数映射到混沌空间,然后对其进行加密。
在加密过程中,混沌函数的参数是基于密码和密钥生成的,具有极高的随机性和非线性性。
具体来说,混沌加密算法分为三步。
首先,选择一个混沌函数和一个秘密密钥,利用混沌函数生成一个乱序序列。
然后,将明文根据混沌函数生成的乱序序列进行加密。
最后,将加密后的密文通过传输介质安全地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通过同样的混沌函数和密钥来恢复出明文。
与其他加密算法相比,混沌加密算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混沌和随机性,使得攻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加密密钥和明文。
这项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移动通信等。
三、混沌加密技术的优缺点虽然混沌加密技术具有高度安全性和强大的随机性,但是其也存在一些缺陷。
优点1.高度安全性。
混沌加密算法非常难以被破解,因为混沌系统在加密过程中生成的序列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攻击者破解的概率极低。
2.高度随机性。
混沌加密算法生成的序列是具有随机性的,可用于加密密钥和明文。
其随机性和非线性性是其他加密算法无法比拟的。
缺点1.加密速度较慢。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
混沌一词原指发现宇宙混乱状态的描述,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
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熟知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
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近半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即使可以化为单纯的数学公式,但是其行径却无法加以预测。
如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Edward Lorenz)发现简单的热对流现象居然能引起令人无法想象的气象变化,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
60年代,美国数学家史蒂芬·斯梅尔(Stephen S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循,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
混沌系统有三种性质:
1.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
的巨大差别。
2.具有拓扑混合性;不严格地来说,就是系统会将初始空间的拓扑性质彻底
打乱,使得任何初始状态变换到其它任何位置。
3.周期轨道稠密,即在任何初始值附近都可以找到具有周期轨道的值。
混沌理论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混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
它研究的是那些看似没有规律的复杂系统,如气象、天文学、金融市场等。
混沌理论并不是要揭示这些系统真正的规律,而是要探讨这种没有规律的现象背后的一些本质特征。
在自然科学这一广泛的领域中,混沌理论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中,存在一个抽象的概念叫做“混沌吸引子”。
它指的是一种奇特的运动状态,即当物体处于某个状态时,虽然它看起来好像没有规律,但却总是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也就是说,这种状态看似混沌无序,实际上却包含着一些无法简单表示的规律与性质。
这种分形的特性使得混沌吸引子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气象预测。
天气永远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变化,而混沌吸引子的存在,或许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
将气流、温度、湿度等因素纳入考量,通过建立混沌动力学模型,可以得到气象系统可能的演化状态。
这样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成功,但事实上,混沌吸引子模型对气象的预测仍有许多限制和不足之处。
混沌吸引子同样也被成功地应用在物理问题的研究上。
比如,研究流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实验数据。
这对于研究流体方程、流体动力学及其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类似的还有利用混沌吸引子理论来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生物学等自然现象。
除此之外,混沌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信号处理、金融市场等方面。
在金融市场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各种波动往往不是可以精确计算的、进而可预测的。
如果能够通过深入探讨混沌吸引子的本质特征,或许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混沌理论的出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混沌吸引子的存在表明,自然界中即使是看似混沌无序的现象,也经常包含着一些无法简单归纳表示的规律。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混沌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实际的应用必须考虑系统的具体情况、模型的精度和复杂度等诸多因素。
混合理论attractor近代物理与新认识论1992, 3, 26吴文成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混沌理论,是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
量子力学质疑微观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论则紧接着否定了包括巨观世界拉普拉斯﹙Laplace﹚式的决定型因果律。
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都在探求自然的秩序,但对无秩序如大气、骚动的海洋、野生动物数目的突兀增减及心脏跳动和脑部的变化,却都显得相当的无知。
但是在七O年代,美国与欧洲有少数科学家开始穿越混乱去打开一条出路。
包括物学家、物理学家及化学家等等,所有的人都在找寻各种俯拾皆是的混沌现象──袅绕上升的香烟烟束爆裂成狂乱的烟涡、风中来回摆动的旗帜、水龙头由稳定的滴漏变成零乱、复杂不定的天气变化与大崩盘的全球股市──的规则与一些简单模式中所隐藏令人惊讶的复杂行为。
十年之后,混沌已经变成一项代表重塑科学体系的狂飙运动,四处充斥为着混沌理论而举行的会议和印行的期刊。
它跨越了不同科学学门的界线,因为它是各种系统的宏观共相,它将天南地北各学门的思想家聚集一堂。
年轻的科学家相信他们正面临物理学改朝换代的序幕。
他们觉得物理学这行已经被高能粒子和量子力学这些华丽而抽象的名词主宰得够久,直到混沌革命──可以连接微观和宏观上百万物体集体行为之间的深深鸿沟的新起科学──开始时,顶尖物理学家才发现自己心安理得地回归到属于人类尺度的某些现象。
混沌理论的近代研究,逐渐领悟到自己正抗拒科学走向化约主义的趋势。
相当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可以形容像天气或瀑布一样粗暴难料的系统,只要在开头输入小差异,很快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这个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
例如蝴蝶效应──今天北京一只蝴蝶展翅翩翩对空气造成扰动,可能导致下个月纽约的大风暴──使得科学家始终无法模拟天气这个复杂系统,更不用说去精确地预测天气。
许多学科中,都背负着牛顿式决定论的担子。
混沌理论概述1混沌理论的发展 (1)2混沌的主要特征 (2)(1)有界性 (2)遍历性 (2)内随机性 (2)分维性 (3)标度性 (3)普适性 (3)统计特征、正Lyapunov指数及连续功率谱等。
(3)3 混沌理论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3)1混沌理论的发展所谓混沌,粗略的说是一种在确定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类似随机而无规则运动的动力学行为。
由于混沌系统的奇异性和复杂性至今尚未被人们彻底了解,因此,至今混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混沌是非线性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现象,对混沌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它揭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复杂性,反映了世界上无序和有序之间、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混沌动力学的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系统从有序到混沌态的过渡,即探讨系统进入混沌状态的机制与途径;二是研究混沌中的有序行为,即探讨混沌中的普适性和标度不变性;三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混沌或主动地利用混沌。
最先对混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公认为真正发现混沌的第一位学者是法国数学、物理学家H. Poincare,他是在研究太阳系的三体运动时发现混沌的。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75年以后,是混沌科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年代。
在这一时期,混沌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了。
1971年,法国的数学物理学家D. Ruelle和荷兰的F. Takens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湍流的本质》,在学术界首次提出用混沌来描述湍流形成机理的新观点,并为耗散系统引入了“奇怪吸引子”这一概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混沌研究己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研究对象和基本课题、具有独特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的新学科。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混沌学更是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无论是在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信息科学,还是在天文学、气象学、经济学,甚至在音乐、艺术等领域,混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混沌理论浅说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我国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
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
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一·混沌学形成的背景在经典力学中,简化的力学模型人为地排除了偶然性,把必然性强烈地体现出来。
根据牛顿的动力学方程,可以从物体的初始状态准确地计算出在此之前或以后的任一时刻的运动状态,这些运动状态之间具有确定的、必然的因果联系。
拉普拉斯虽然对牛顿的一些错误观点作了尖锐的批判,但他却像牛顿一样积极宣传机械论,并把机械决定论推到了极端。
他在《概率论》引言中说:“让我们想象有个精灵,它知道在一定时刻的自然界里一切的作用力和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东西的位置;让我们又假定,这个精灵能够用数学分析来处理这些数据,由此,它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把宇宙中最大物体的运动和最轻原子的运动都包括在同一个公式里。
对于这个精灵来说,没有不确定的东西。
过去和未来都会呈现在它的眼前。
”[1]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提出混沌理论(Chaos),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
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
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
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二·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
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2]1972年12月2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3]:“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
混沌理论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混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动力学理论,它研究的是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现象。
混沌现象是指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的演化会呈现出无规律、不可预测的状态。
混沌理论的提出对于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
混沌理论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混沌加密和混沌伪随机数生成。
混沌加密是指利用混沌系统的特性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
传统的加密算法主要依赖于数学运算,如乘法、求模等,而混沌加密则通过混沌系统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来增强加密的强度。
混沌系统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初始条件依赖性,微小的初始差异会导致系统演化出完全不同的轨迹,这为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混沌加密的基本原理是将明文通过混沌系统进行混淆,得到密文。
只有掌握了混沌系统的初始条件和参数,才能够解密得到明文。
混沌加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为混沌系统的初始条件和参数是保密的,而且混沌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即使攻击者获取了密文,也很难通过逆向计算得到明文。
混沌伪随机数生成是指利用混沌系统生成一系列看似随机的数列,用于密码学中的伪随机数生成。
传统的伪随机数生成算法往往是基于确定性算法的,即通过确定的初始条件和算法来生成伪随机数。
而混沌系统生成的数列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密码学中对随机数的要求。
混沌伪随机数生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混沌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生成一系列数值,然后将这些数值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伪随机数。
混沌伪随机数生成具有较高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能够有效地抵御各种攻击手段。
除了混沌加密和混沌伪随机数生成,混沌理论还可以应用于信息隐藏、数据压缩等方面。
信息隐藏是指将秘密信息嵌入到载体中,使得外界难以察觉。
混沌理论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实现信息隐藏,通过将秘密信息与混沌系统的演化过程相结合,可以将信息隐藏得更加安全可靠。
数据压缩是指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方法来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
混沌理论是对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
一个混沌过程是一个确定性过程,但它看起来是无序的、随机的。
像许多其他知识一样,混沌和混沌行为的研究产生于数学和纯科学领域,之后被经济学和金融学引用。
一、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主导思想是,宇宙本身处于混沌状态,在其中某一部分中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宇宙的另一部分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混沌理论在许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数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哲学、物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和机器人学。
二、混沌理论的发展背景混沌理论是对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
一个混沌过程是一个确定性过程,但它看起来是无序的、随机的。
像许多其他知识一样,混沌和混沌行为的研究产生于数学和纯科学领域,之后被经济学和金融学引用。
在这些领域里,由于人们想知道在某些自然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规律,因而激发了人们对于混沌的研究。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某些现象,例如行星运动,是有稳定规律的,但其他的,比如像天气之类,则是反复无常的。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天气现象是否是随机的。
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随机的后来又被证实是混沌的,这个问题激发了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如果一个变量或一个过程的演进、或时间路径看似随机的,而事实上是确定的,那么这个变量或时间路径就表现出混沌行为。
这个时间路径是由一个确定的非线性方程生成的。
在此,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混沌理论的发展史。
人们对于混沌动态学的最初认识应当归功于Weis(1991),而Weis又是从几百年前从事天体力学的法国数学家HenryPoincare那里得到的启示。
Poincare提出,由运动的非线性方程所支配的动态系统是非线性的。
然而,由于那个时代数学工具的不足,他未能正式探究这个设想。
Poincare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这个论题的研究趋于涅灭。
然而,在20世纪60-70年代间,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又重新开始了对这个论题的研究。
混沌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混沌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科学,它涉及到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系统等多个领域。
混沌意味着随机、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因此,混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引起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金融学等领域的关注。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混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从混沌的概念、混沌理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混沌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沌的概念混沌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神话中,意思是混合、无序、无法掌握。
在物理学上,混沌指非线性物理系统中出现似乎随机无序而又有规律的运动状态的现象。
混沌现象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研究出来,着名的洛伦兹吸引子是混沌现象的经典例子之一。
洛伦兹吸引子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了传统物理学中固有的逐渐趋于平稳的观点是有很大例外的。
在混沌状态下,事物的变化是实际上是由一系列远离平稳的运动组成的。
这使得混沌成为了研究非线性系统中的随机性、周期性、复杂性等现象的有效工具。
二、混沌理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应用。
金融市场就是由众多交易者在不断地交互中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变化和波动。
混沌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混沌并不是无规律的,而是隐藏在看似无序的过程之中。
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变化也是这样,看似混乱无序,但实际上内部产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通过混沌理论来分析金融市场,可以揭示这些规律的内部机制,为未来的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混沌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1、混沌分形理论混沌分形理论是混沌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
分形本意是指“分数维”或“碎片形态”。
分形理论尝试用数学语言将自然界中的复杂形态表达出来。
股票指数的走势曲线可以用分形理论中的一种分形图形——曼德布集来描述。
曼德布集具有吸引和排斥分岔的特点,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
通过分形理论,可以揭示股价走势曲线背后隐藏的规律性,使得投资者在分析股价走势时更加有效。
定义[编辑]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
混沌一词原指发现宇宙混乱状态的描述,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
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熟知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
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1.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
的巨大差别。
2.具有拓扑混合性;不严格地来说,就是系统会将初始空间的拓扑性质彻底
打乱,使得任何初始状态变换到其他任何位置。
3.周期轨道稠密,即在任何初始值附近都可以找到具有周期轨道的值。
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混沌理论混沌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而决定论框架中的随机性研究引出了混沌动力学的发展。
混沌是系统,尤其是非线性系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系统将来状态的类似随机的行为,混沌并不意味着无序,混沌中蕴含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可见,混沌隐含着这样一个悖论,即这是一个局部的随机与整体模式中的稳定。
混沌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发现隐藏在不可预测的无序现象里的内部有序结构,使学者们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
以混沌为基本观点的系统科学,提倡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探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不可逆的、自组织的客观过程,创造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演化特性的新方法。
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混沌理论有以下3个关键的概念:(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这一特征也常被称作“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它表明,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
依据混沌理论,一个小误差或差异是系统向着理想状态转化的基本因素,此特征直接与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相关。
因为初始条件是不稳定的,不为人知的,故我们不能预测这一不成比例的过程将产生什么效果。
同样,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也包含着非线性特征,即系统某一部分中的微小混乱所产生的后果,能导致系统其它部分的巨大变化,故没有任何两种结果是相似的。
(2)分形(Fractals)。
分形是著名数学家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理论的重要概念,意为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
而自相似性则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
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
混沌理论简介要弄明白不可预言性如何可以与确定论相调和,可以来看看一个比整个宇宙次要得多的系统——水龙头滴下的水滴。
这是一个确定性系统,原则上流入水龙头中的水的流量是平稳、均匀的,水流出时发生的情况完全由流体运动定律规定。
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证明,这一显然确定性的系统可以产生不可预言的行为。
这使我们产生某种数学的“横向思维”,它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此种怪事是可能的。
假如你很小心地打开水龙头,等上几秒钟,待流速稳定下来,通常会产生一系列规则的水滴,这些水滴以规则的节律、相同的时间间隔落下。
很难找到比这更可预言的东西了。
但假如你缓缓打开水龙头,使水流量增大,并调节水龙头,使一连串水滴以很不规则的方式滴落,这种滴落方式似乎是随机的。
只要做几次实验就会成功。
实验时均匀地转动水龙头,别把龙头开大到让水成了不间断的水流,你需要的是中速滴流。
如果你调节得合适,就可以在好多分钟内听不出任何明显的模式出现。
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一群年青的研究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动力学系统的小组。
他们开始考虑水滴系统的时候,就认识到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毫无规则。
他们用话筒记录水滴的声音,分析每一滴水与下一滴水之间的间隔序列。
他们所发现的是短期的可预言性。
要是我告诉你3个相继水滴的滴落时刻,你会预言下一滴水何时落下。
例如,假如水滴之间最近3个间隔是0.63秒、1.17秒和0.44秒,则你可以肯定下一滴水将在0.82秒后落下(这些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
事实上,如果你精确地知道头3滴水的滴落时刻,你就可以预言系统的全部未来。
那么,拉普拉斯为什么错了? 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能精确地测量系统的初始状态。
我们在任何物理系统中所作出的最精确的测量,对大约10位或12位小数来说是正确的。
但拉普拉斯的陈述只有在我们使测量达到无限精度(即无限多位小数,当然那是办不到的)时才正确。
在拉普拉斯时代,人们就已知道这一测量误差问题,但一般认为,只要作出初始测量,比如小数点后10位,所有相继的预言也将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
混沌理论所带来的灵感
—《神秘的混沌理论》观后感
在看完了BBC的《神秘的混沌理论》,由最先的疑惑,转变为震撼,再变为深思。
也许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当你沉心去感受时,总会从其中感受到瑰丽的色彩以及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Pattern is everywhere. It is just waiting to happen.
影片由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宇宙万物由embarrassingly simple& similar elements 组成,而为什么却又如此五彩斑斓?
我们从哪里来?
这些都是组成人类的元素和化合物,全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事实上,差不多人体的99%,是空气、水、煤炭和粉笔的混合物,再加上略微奇怪点的各种微量元素,比如铁、锌、磷和硫。
我估计,这些组成人体的元素,加起来顶多值几英镑。
但亿万个普通的原子,奇迹般地聚集起来,摇身一变,组成了可以呼吸思考的人类,让我们不禁疑惑,如此简单的原子,如何孕育出如此复杂的生命?
听起来可能认为这个问题超越了科学范畴,但今日不同往日,我第一次相信了是科学促使了过去的宗教和哲学去探寻这个最根本问题的答案。
片中给我印象极深的就是阿兰图灵,他是真正的天才,几乎可窥见天机。
自然界真的是一片混乱,充满各种奇怪的形态和纹理,毫无规律可循。
没什么是完全重复的。
有人认为,这些混乱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数学规则,而且我们可以计算出这种规则。
这种观点与我们的直觉背道而驰。
所以毫不奇怪,首位担此重任,尝试发现自然界的神秘数学规律之人,有着卓而不群的头脑。
他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位悲情英雄,1912年生于伦敦。
阿兰图灵才华出众,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支撑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很多基本概念都是他发现的。
影片令人赞叹的一点就是清晰的逻辑,想要证明什么,怎么证明,涉及到哪些人和事。
其中提到数学方程式简洁但却能转换散发出巨大的形态美感,想用数学的公式来描述自然,进而探索这个世界的真谛,其中有提到方程的本质形式是
z=f(z)
f(z)可以是z的微分形式或者是偏微形式,或者是普遍形式(如z=z+1)
该形式以初始值增长的角度来看就是,每一次都在原先生成的系统的基础上持续增长,也就是影片中提到的自组织。
并进一步提到f(z)很简单,但持续增长后的z会越来越复杂,f(z)就是简单的pattern,z就是复杂的结果。
影片以上帝的指纹,树枝,河流的形状等等来表明:大自然不断地在重复简单的pattern,最终变得很复杂。
当“隐藏的逻辑”被揭示之后,程序员将替代上帝的角色。
这不是什么狂妄的胡思乱想,科学将探索未知,而未知又使科学散发出强烈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