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精选5篇(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1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精选5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16分)
槐花约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
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
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
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
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
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
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
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
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
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
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
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
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
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
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
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
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
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
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
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
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
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
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
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
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
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
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
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
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
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
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
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23.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文中有明确的交代。
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①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共15分)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①故乡是什么?
②字面上的故乡是指自己的出生地。
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还装着另外一个故乡——那是自己非常依恋的地方;是自己可以看不惯,但绝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是无论自己开心还是沮丧,都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③比起故乡的样貌,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乡的口味。
从科学的层面上说,人的口味基本形成于童年时代,你童年时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
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的童年味觉编码。
④故乡的味道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标识着你的归属,每个人都站在自已建立的食物鄙视链的顶端。
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尤其以有风味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
一名北京的兄弟总结他们家的婆媳关系,太太和老太太亲如一家的和谐中,一直存在着餐桌上的口味博弈,因为他娶了一个上海美女。
⑤故乡味道还证明着你口味的正宗。
如果你对自己故乡的食物有着清晰的记忆,那么在一个饭局上,尤其是和你的口味正好吻合的饭局上,你就有绝对的话语权。
故乡甚至关乎个人的尊严。
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更好吃,但是一个故乡感非常强烈的人,他能把故乡的“口味正确”上升到信数的水准。
比如,哪个地方的辣椒最辣,这绝不是史高维尔指数能够标定的。
羊肉更是这样,甘肃、宁夏都声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羊肉,新疆和内蒙古更具体到南疆还是北疆、呼伦贝尔还是锡林郭勒。
一个海南人过来插话,加积鸭、文昌鸡、和乐蟹、东山一羊字还没说出来,所有北方的网友不约而同地敲黑板:注意,我们在讨论羊肉的话题。
⑥所以在饭局上,我经常会小心询问在座宾客的籍贳,稍一大意,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永久的伤害。
因为中国太大,连汤圆、粽子、豆浆都存在甜党和咸党,鸿沟几乎与信不信中医、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一样,一言不合,势同水火。
南京人请客吃烧卖,一个呼和浩特人充满同情,什么,糯米馅儿的?江苏现在经济形势不行啊,吃不起肉?旁边一个广东人打圓场,我们广东更可怜啦,烧卖连面粉都用不起,用鸡蛋擀皮儿,而且,只能当早点。
⑦事实上,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
⑧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
对于一个成年人,假如他的生长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会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而且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样地也包括当年的味道。
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
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
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⑨所以有人说得好,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⑩天涯咫尺,故乡难寻。
这几年,我和同事只做了一件事情——用食物给大家描绘一个美味的故乡。
注:①史高维尔指数:指1912年美国化学家史高维尔所制订度量辣椒属果实的辣味的单位。
14.说说文章第①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博弈”的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为什么说“回不去的才叫故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
(14分)
园中虫思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
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
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
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
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
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
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
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
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
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
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
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
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
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
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
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一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
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
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
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
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
根须,春天的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
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
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
好在,这个人。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
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
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
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18.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2分)
无聊的巨人: A 我的巨人: B
19.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
(4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
启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
(14分)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
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
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
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
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
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
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
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
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
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
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
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
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
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
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
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20.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2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三句名言或诗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
(17分)
父亲的露珠
一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
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
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二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
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
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
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
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
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
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三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
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
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四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
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
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
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
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
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
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
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
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
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
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
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
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
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五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
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
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
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8.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
(3分)
上苍分配露珠——(1)_____——(2)_____——(3)_____——追寻远去的露珠
9.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
(4分)
(1)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
(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
(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
”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