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等多主体间的多重对话活动。在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等多重网状的对话关系,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多重关系中进行的。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处在和多方对话的关系中,这样的对话具有多重性。各个主体的观点。包括教师的观点也只是对话中的一分子而已,这些观点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没有等级的上下。应当强调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各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教师的对话为起点,与文本的对话为中,与自我的对话为归宿的。对话的中心是学生,各种对话都在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话环境,提供某种对话的便利条件.任何一种阅读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因此,生本对话就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多重对话,是新课改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

(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与文本对话”时,教者应从如下几方面点拨,方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1、从文体特点入手

文体是文本解读途径中的一个强制性规范。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因此,教学《守财奴》时,教者最好让学生概括归纳主要情节: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终夺法器。并且补充选段前的相关情节,为下面对话教学做好铺垫。

2、从文本特点入手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欣赏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便成为文本多重对话教学的核心。由于本文开篇段便交代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嗜财如命,吝啬成风。阅读文本时,先让学生明确首段准确点明葛朗台性格的三个词语:“吝啬”、“执着狂”、“专制”,便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妙用。

3、从描写手法入手

言为心声”“心动不如行动”,都表明人物的个性是在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显现的。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阅读、思考余地,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语言、动作描写语句,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再作以正确点拨、引导、小结:

葛朗台对于钱财进行了不择手段的获取,如“抢”、“骗”“看”、“抓”等,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守”。“守”在这里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看护、看守,而是不断的获取、强烈的嗜好和疯狂的死守。

主人公传神的语言描写,如“要不要花很多的钱?要不要吃药呢?”“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等,把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刻画等入木三分。

在正面鉴赏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体会侧面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使二者相得益彰。如欧也妮母亲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便大叫“上帝呀,救救我们”,“医生微微一笑”等,言简而意蕴深长。

4、从不合常理处入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常理,“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何事长向别时圆?”便属无理而有情的诘问,教者应引导学生格外留意,多追问些“为什么”。如针对本文就可提出如下问题:葛朗台虽已是七十六岁的老头,但有些行为是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句子细心体味:“老头

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中的“纵”,“扑”、“他来掺了她去用午饭”的“掺”等动词;“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哈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等传神的细节。

(二)与作者对话,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丝丝相关,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巴尔扎克生活在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无疑会激起他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他去揭示、鞭挞现实的丑恶。欣赏时还应尽量切住作者的预设(预设是指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于文本之中的经验信息)。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抓住了预设信息,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如末篇“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可谓一语中的。再者,作者在文本中塑造了两个“纯洁得像羔羊的”女性,特别是最后皈依宗教,“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行进”的欧也妮。显然,寄托了作者通过唤醒社会良知以改良、疗救社会痼疾的美好愿望。教育家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们大多是作者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这里魏老师所强调的一点就是语文教育必须与作者对话。当然,尊重文本作者的话语权利,并不是不要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三)与读者对话。在欣赏文本时读者应以文本来观照自身,读出自己,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宋人陈善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表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实现生本与人本的融合,更要将学生带到一个更高的角度、更现实的角度来考虑文章内容、评价文章思想,反思作者所阐发的道理,深入批判,汲取精华。可见,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一方面,对于葛朗台的性格解读是不可漠视读者的个性差异的,是见仁见智的。另一方面,更应该让学生结合现实社会,谈自己对金钱、对社会不良风气的看法,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才是我们对这篇文本多重对话的终极目标,即实现新课标最核心的育人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可让学生填写:

金钱能买到(),但买不到()

(A.房屋药物书籍娱乐婚姻官职

B.家庭健康知识快乐爱情民心)

师再小结:其实在人生中,我们时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考题,我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满意答卷。

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来自学生的任何诠释都要认同,都应该认同,教师在放弃过去对“简单确定性”的偏执之后,也不能放弃自己应有的“点拨、引导”的职能。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际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