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周征成;楼小亮【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38)010【总页数】2页(P626-627)【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痴呆【作者】周征成;楼小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3;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FABP)家族是由一组多源性的细胞内小分子蛋白质组成,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及人类的心、肝、小肠、脂肪、脑、骨骼肌等细胞。
近年的研究表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可以作为心肌梗死诊断、预后的敏感、有效生化标志物,亦有研究提示H-FABP可以作为脑梗死诊断、预后等判断的生化标志物。
近年来对于H-FABP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HFABP可能与痴呆、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
本文就H-FABP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复习。
1 H-FABP的生理学FABP广泛分布与哺乳动物的各组织细胞中,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中分离出9种基因,主要有:肝脏型、心型、肠型、脑型、表皮型、脂肪细胞型等[1]。
FABP根据它们富含的部位或首次被检测到的部位而命名,但这样命名可能会造成误解,因为很多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表达于多种组织中,如H-FABP存在于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及脑细胞,而一个组织中也可有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如脑组织中含有H-FABP及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2-4]。
所有脂肪酸结合蛋白均和一条饱和或不饱和长链脂肪酸具有很高的亲和力,而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和两条长链脂肪酸结合[2-5]。
这些小分子蛋白(分子量15 KDa)只有部分氨基酸序列同源20%~70%,但它们的三级结构却高度相似[2-4]。
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一、引言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FABP在脂肪酸的转运、代谢和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FABP的测定对于研究脂肪代谢和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FABP的测定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二、FABP的分类FABP是一类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根据其组织来源和功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目前已知的FABP主要有以下几种:1. 肝型FABP(Liver FABP,L-FABP):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中,参与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
2. 心型FABP(Heart FABP,H-FABP):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参与心肌细胞内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
3. 肌型FABP(Muscle FABP,M-FABP):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参与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
4. 脑型FABP(Brain FABP,B-FABP):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
5. 胆固醇结合蛋白(Cholesterol Binding Protein,CBP):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中,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和转运。
三、FABP的测定方法FABP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两种。
1.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FABP测定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FABP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通过酶标记或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到干扰物质的影响等。
2. 生物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是利用FABP与脂肪酸结合的特性,通过测定FABP与脂肪酸结合的程度来确定FABP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但灵敏度较低,且受到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四、FABP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FABP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_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_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H_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
结论H_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AMI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及早诊断与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近年来,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作为一种新的AMI的标志蛋白,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对其进行H_FABP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胸痛发作≤6h入院患者100例。
心肌梗死组60例均符合2007年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男31例,女29例,年龄56~82(69.5±10.2)岁。
其中胸痛2~3h 20例,3~4h 16例,4~5h 10例,5~6h 14例;不稳定心绞痛组14例符合WHO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男9例,女5例,年龄54~73(67.2±9.3)岁;非心源性胸痛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65~73(68.3±8.1)岁。
排除标准:①胸痛时间超过6h 以上;②心肺复苏术后;③急性外伤或手术后2周内;④感染发热者,⑤恶性肿瘤患者;⑥有血栓性疾病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3周内;⑦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H_FABP、肌钙蛋白(cTnI及cTnT、肌酸激酶)]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特殊检查。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AMI中的临床意义贾二娟【摘要】目的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定H-FABP最佳检测时间,为AMI的诊断提供更好的指标.方法通过检测各个时间段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FABP的浓度,确立检测最佳时间.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胸痛3h后,H-FABP浓度显著升高;胸痛6h后,H-FABP浓度达到最大值.结论患者胸痛3h后,H-FABP浓度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进行诊断,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02【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H-FABP;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作者】贾二娟【作者单位】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应用于AMI的诊疗开展,H-FABP的临床资料却较少。
本文通过我院对确诊的AMI患者进行了H-FABP的临床研究,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例,均为许昌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5~72岁。
1.2 样本采集收集 AMI患者 1,1.5,2,2.5,3,4,5,6,8,10 h血液样本,以后每隔3 h取血1次。
血样采集后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待样品收集齐全后一起检测。
1.3 检测方法 H-FABP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即夹心ELISA方法,用荷兰HyCult biotechnologyb-v.公司试剂盒和全自动酶标分析仪进行检测。
2 结果图1 AMI患者H-FABP的各时间段平均浓度与发作时间的关系AMI患者发作各时间点H-FABP的平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见图1。
在AMI发作3 h后,H-FABP的平均浓度达到72.5 μg/L,远高于正常人<5 μg/L的水平。
因此胸痛3 h后H-FABP的血液浓度对诊断AMI是相当灵敏的指标,在胸痛发生6 h,H-FABP指标对诊断AMI是最灵敏,最准确的。
胃肠道是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肠道黏膜又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组织之一,也是对严重创伤、休克、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严重颅脑损伤等反应比较强烈的部位。
一旦发生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大出血,死亡率较高。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bindingprotein,FABP)是一组低分子量(15kD左右)胞液蛋白,在长链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及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FABP主要存在于能够摄取和利用脂肪酸的组织中,能结合长链脂肪酸。
目前,已发现至少存在九种不同类型[4]的FABP,分别为肝型(L)、肠型(I)、心型(H)、脂肪细胞型(A)、脑型(B)、回肠型(I1)、上皮细胞型(E)、髓磷脂型(My)和睾丸型。
由于各型FABP具有各自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可通过免疫学方法与其他组织产生的FABP区分开来。
其中一些类型只存在于一种组织,如肠型。
肠型FABP(iFABP)仅存在于肠道黏膜,含量丰富,占细胞蛋白总量的2%~3%,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
iFABP在黏膜中的含量最丰富,绒毛处的含量高于陷窝。
由于黏膜层对缺血最为敏感,在肠缺血的早期或炎症局限黏膜下层时,黏膜层就已有改变。
因此,黏膜层酶的释放往往较肌层的酶早。
在正常情况下,iFABP在血清中的含量微乎其微,肠缺血时iFABP 能较早释放,且在缺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较大,其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而释放入血[5,6]。
当肠道缺血发生后15min血清中迅速增加。
由于iFAB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使iFABP与其他血清标志物比较具有显而易见独特的优越性。
本研究中多发伤后患者血浆iFABP水平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是创伤后患者血液选择性分配,导致胃肠缺血缺氧,胃肠黏膜受到损害,iFABP释放入血所致。
伤情严重者血浆iFABP水平显著高于伤情较轻者,可能提示伤情越严重胃肠道黏膜缺血损害越重。
随着胃肠黏膜缺血改善,胃肠黏膜逐渐修复,iFABP水平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在我们的结果中表现为,轻伤组iFABP水平在伤后第5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重伤组仍高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