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控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73.98 KB
- 文档页数:1
95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顾 茜(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姚安 675300)摘 要:众所周知,猪的疫病防治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化猪场养殖越来越普遍。
由于规模化猪场猪群的相对密度较高,促使一些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导致对整个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1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1.1 疫病较为复杂相对于其他养殖的动物疫病来说,猪的疫病是比较复杂的。
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见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病毒病是经常发生且难以治疗和预防的。
随着规模化猪场的增多,一些老的疫病还没有被完全消灭,新的疫病又接踵而至,不同的疫病间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导致了疫病的复杂性,对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呼吸道疾病较为严重猪呼吸道疾病全年都容易发生。
规模化养猪场基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
猪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一般在30%-60%,死亡率可达5%-30%,这和规模化养猪场的饲养密度、猪舍通风换气件是否优良、猪场内有没有多重感染等因素有着重大的关系。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较为普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传染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引起的,而是由2种及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导致。
混合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时,同时合并病毒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时,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继发感染是指在猪群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同时,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就存在于体内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例如猪喘气病与猪肺疫可能混合感染,而猪蓝耳病又可能继发猪链球菌病的感染。
由于感染多样导致疫病的治疗出现困难。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与对策[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猪场疫病流行防治对策一、猪病的流行趋势1.繁殖障碍日趋严重我国当前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病及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
特别是对初产母猪的危害甚大,大多数表现出: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的猪群甚至可见眼结膜外翻;有些猪有相当明显的疑似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的皮炎,过了发情日龄及体重,仍无发情表征;有些后备母猪未配种已出现子宫内膜炎;有些场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处理,即使出现发情表征,但配种后仍会在胚胎着床前后(配种后5~7周)流产;总体而言,有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不少于群体20%,个别严重的猪场甚至高达50%以上;经产母猪断奶后(含部分因病被迫提前断奶)不发情或发情配种后返情,子宫内膜炎症状较多,有的复配3个情期以上仍未受胎,只好提前淘汰。
2.发病日龄趋于低龄化,妊娠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率较多从发病日龄上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母猪妊娠阶段,胎儿死亡导致流产;二是断奶阶段(20~40日龄),有的猪场在40日龄时成活率在20%以下。
目前发病日龄越来越低龄化,由于低龄化的仔猪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而成年猪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经多次免疫,与疾病的多次斗争,相对来说抗病能力较强,不易发病。
3.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的,称之为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
引起发病的病因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ii型、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二是二重感染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4.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愈来愈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圆环病毒感染(pcv-2)是当前公认的2个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疫病。
实践Practice76文 ⊙ 李培发1,吴春梅2,王帮泽2,文朝文1,刘福高1,范琼芬1 1.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畜牧兽医站 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畜牧兽医站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个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反弹的风险较高,必须精准把握疫情,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流行特点、当前防控形势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非洲猪瘟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高质量防控。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18年8月3日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11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涉及全国各地,生猪遭到大量灭杀,给各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两年多来,行业人士探索出了“精准拔牙”的“中国式防非策略”,各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平稳状态。
但其病毒已在疫情发生地定植并形成一定的污染面,疫情反弹风险高,一旦麻痹大意、防控松懈,就可能反弹扩散。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公布:2021年以来,广东、新疆地区相继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叠加2020年国内多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世界多个国家不断新发的疫情,昭示着: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为此,各地必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ASF)又叫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不是人畜共患病,唯一感染猪,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我国,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生猪产品跨区域运输、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等方式,其中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