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7
预应力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什么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施加预先设定的压力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弯能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在构件中引入预应力钢束,将钢束张紧后锚固,然后将应力传递到混凝土构件中,以增加混凝土的自重和预应力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稳定性和强度。
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中的桥梁、高层建筑、厂房等结构中。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预应力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1. 桥梁结构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是最常见和重要的。
桥梁结构需要承受车辆和人流的重量以及自然风 load 载荷对桥梁的作用。
预应力技术可以增加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跨度更大的桥梁成为可能,减少了桥墩的数量和尺寸,使桥梁更加美观。
2.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通常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重力和风荷载。
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高层建筑的抗弯能力和抗震能力,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小高层建筑的变形和振动,提高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少楼板的厚度,节省建筑材料并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3. 厂房结构在厂房建设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厂房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增加其承载能力。
预应力技术可以使得厂房结构更加坚固,并且能够承受大量的设备和物品负荷。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少厂房结构的柱子和梁的尺寸,增加使用空间。
4. 道路和隧道预应力技术在道路和隧道的建设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道路和隧道的抗弯能力和承载能力,减少道路和隧道的变形和裂缝。
预应力技术还可以提高道路和隧道的抗冻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预应力技术的优点预应力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2.减小结构的变形和振动,提高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
3.节约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
4.降低建筑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减少建筑基础的工作量和成本。
预应力的作用及原理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其作用是通过施加预先定义量的压缩力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以下是预应力技术的作用和原理的更深入的探讨:一、预应力技术的作用1. 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预应力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
由于预应力产生的压缩应力减少了混凝土受拉的面积,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应力,广大地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
2. 增强构件的耐久性:预应力技术可有效地抵抗混凝土的裂缝和变形,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少混凝土与环境中的空气、水、盐等物质的接触,从而减缓混凝土老化的过程。
3. 改善施工效率:在采用预应力技术时,可以通过提前制作工厂拧紧预应力,取代传统现场钢筋加固的过程,从而减少钢筋加固的工作量,同时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4. 实现轻量化:预应力技术可以通过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减轻混凝土结构的总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
二、预应力技术的原理预应力技术是通过施加预先定义量的压缩力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其原理与混凝土本身的力学性质有关。
建筑结构在受力时,混凝土内部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预应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预先加固混凝土构件内的钢筋,从而在混凝土的受力过程中产生与钢筋相反的压缩应力,在减少混凝土受压应力的同时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预应力技术采用钢筋在施加拉力后,使混凝土块得到压缩,而压缩就意味着混凝土在压缩带域内的应力状态提高了。
由于混凝土在受压状态下的强度明显高于受拉状态,预应力就能够保证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
总之,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工程技术,其通过施加预先定义量的压缩力,可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抗震性和承载能力。
应用预应力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方面提高效率和减少材料用量,从而实现经济实惠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1 混凝土结构的概念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统称为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工程中广泛使用的结构形式混凝土和钢筋是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则很低;钢筋的具有很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但在一般的环境中易于锈蚀,耐火性差,细长的钢筋容易被压屈。
若在混凝土中配置钢筋,用抗拉强度高的钢筋承受拉力,用抗压强度较高混凝土承受压力,使两者性能得到优化,可充分发挥两者的强度,同时放置在混凝土中的钢筋受到混凝土的保护,则不易锈蚀,提高了耐火性能。
试验表明,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共同变形;其次,钢筋和混凝土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钢筋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
2×10-5/0C,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10-5~1。
5×10-5/0C,),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在实际工程应用最普遍。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它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由于其有效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和构件的刚度因,此在实际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
素混凝土结构是由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本课程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着重讲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其中部分内容中将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很多,除了能合理地利用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特性外还有如下优点:(1)可模性好:新拌和的混凝土是可塑的,可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或构件。
土木工程历史上的三次飞跃1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
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
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
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
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
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2钢材的大量应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
十七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十九世纪初开始使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
于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
除应用原有的梁、拱结构外,新兴的桁架、框架、网架结构、悬索结构逐渐推广,出现了结构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
建筑物跨径从砖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百米、几百米,直到现代的千米以上。
于是在大江、海峡上架起大桥,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楼和高耸铁塔,甚至在地面下铺设铁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适应钢结构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
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从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发展。
3混凝土的应用是土木工程发展的第三次飞跃。
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而用途更为广阔。
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
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
简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采用预先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本文将从强度、耐久性、施工效率、经济性和灵活性五个方面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进行简述。
1. 强度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具有优异的抗弯、抗剪和抗压能力。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压应力,抵消外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2. 耐久性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优秀的耐久性,能够长期承受各种荷载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不产生明显的变形和损坏。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钢束可以有效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减小了混凝土的开裂和龟裂的风险,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3. 施工效率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施工效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可以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通过吊装等方式进行安装,减少了现场施工的时间和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同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相对较好,能够确保结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经济性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较高,可以减少结构的截面尺寸和材料使用量,降低工程的总体成本。
同时,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较好,减少了维修和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工程的运行成本。
5. 灵活性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施工条件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化。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调整预应力的大小和位置,实现结构的变形控制和调整,适应不同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预应力钢束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实现结构的构型变化和适应性调整。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优势、耐久性优势、施工效率优势、经济性优势和灵活性优势。
在工程实践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领域,为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钢筋及在抗震建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中常用预应力钢筋。
对普通钢筋、冷加工钢筋、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在成型工艺、主要力学性能、耗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阐述了抗震混凝土结构对钢筋和预应力结构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预应力钢筋;力学性能;抗震结构0.概述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中常用预应力钢筋。
对普通钢筋、冷加工钢筋、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在成型工艺、主要力学性能、耗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抗震混凝土结构对钢筋和预应力结构的使用要求。
本文主要目的是认识三种钢筋的区别,消除预应力钢筋都是冷加工钢筋的误解,让读者了解目前广泛使用的钢绞线已有相当好的延性,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有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相当的抗震性能,且有优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恢复能力。
1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1.1 钢筋的组分和工艺钢筋的成分主要是铁(Fe)与碳(C)。
钢筋的力学性能(强度及延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碳、其他元素的含量及分布(金相结构),而金相结构又取决于钢筋的成型工艺。
一般低碳钢筋(HPB)延性特别好,但强度很低(235MPa),通过轧制可以将其强度提高到300MPa。
而继续提高钢筋强度,就要采取以下途经。
1)合金化(HRB);2)控晶细晶粒(HRBF);3)淬水余热处理(RRB);4)热处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2.2条所列的中强度预应力钢丝、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都经过了热处理工艺;5)冷加工。
在常温条件下通过冷拉、冷拔、冷轧、冷扭、冷镦等机械方法改变钢筋的直径和长度,使其成为各种外形的冷加工钢筋(钢丝)。
1.2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普通钢筋都是热轧钢筋。
HPB300是热轧低碳光园钢筋,HRB335、HRB400、HRB500是合金普通热轧带肋钢筋,HRBF335、HRBF400、HRBF500是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RRB400是余热处理热轧带肋钢筋。
以上HRB、HRBF、RRB同级的钢筋虽然强度指标是相同的,但延性、连接传力性能依次降低。
我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及标准设计的发展王振华【摘要】介绍我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情况,重点是中小跨度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设计的发展历史.【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4(000)007【总页数】10页(P149-158)【关键词】铁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作者】王振华【作者单位】铁道专业设计院路桥处,北京,1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8.35;U442.5+11 基本情况我国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1956年前(1)1950~1951年,铁道部作出了跨度16 m及以下的桥梁应以普通钢筋混凝土梁代替钢梁的重要决定。
(2)1954年铁道部提出发展更大跨度的混凝土梁以进一步取代钢梁的要求。
(3)1955年在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跨度12 m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试制和试验研究工作。
(4)1956年大桥设计事务所设计了23.7 m预应力混凝土梁,有28孔应用于陇海线新沂河大桥上。
从此,进入了推广和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阶段。
1.2 1956~1965年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梁逐步取代32 m及以下的钢梁(1)1958年,我国第一套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图(图号:大138)颁布。
预应力梁进入普及生产推广阶段。
(2)1964年,底模振动,管道形成和环销式锚3项工艺革新完成。
(3)1965年,修改完善了大138,更名为大(65)138。
1.3 1965年以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改进与提高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改进与提高取得了巨大成果。
(1)各种张拉体系的扩大使用并逐步向大吨位过渡。
大138曾经发生过一些裂纹,有人将此归咎于锚具吨位过大,所以出现了较小吨位的18φ5及24φ5的弗氏锚。
但以后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而且由于桥梁向大跨度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大吨位锚具,所以JM锚、XM锚、QM锚、OVM及ALM锚等纷纷在铁路桥梁上使用。
预应力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结构应用中问题的思考摘要:在科技水平、社会持续发展下,建筑技术取得显著进步,促使更多新型技术和方法受到广泛运用。
此类新型技术、理念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施工工艺的简化,而且还可以提升工程整体施工效率。
其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因为可以改善建筑结构耐久性、稳定性,所以,使其不断受到人们应用和认可,只有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合理掌握,才能保证该项技术得到科学运用,真正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结构应用中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建筑工程;结构应用;问题1预应力混凝土的相关概述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由混凝土与钢筋融合而形成的高强度混凝土。
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为避免混凝土出现早裂现象,从而在结构构件使用(承载外力负荷量)前,预先为混凝土构件施加一定的压力,即在混凝土受拉范围内,对钢筋进行人工施力张拉,产生回缩力,从而使混凝土产生预应力。
利用预应力混凝土制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当结构受外力拉伸时,其所具有的预应力会进行抵消处理,从而限制了外界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避免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产生,这种技术被称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2预应力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结构应用的重要性2.1有利于调整结构内力由预应力混凝土相关概述可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对建筑工程整个结构的内力具有有效的调整作用,当建筑工程受力拉伸时,在进行力传递时,也对力进行了抵消处理,从而降低外部荷载力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影响,避免结构变形、开裂等问题的产生,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整体稳定性。
2.2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性能目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已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与认可。
利用预应力混凝土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与优势,可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承载性能;有利于降低建筑工程墙壁开裂、裂缝延伸等问题的产生;纵向预应力对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性能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相较于普通混凝土结构而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升钢筋混凝土对受力的荷载性能,从而实现了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能的优化,有效改善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坏。
引言概述预应力是一种机械方法,在建筑工程和混凝土结构中常常使用。
它是通过在混凝土结构的材料上施加恒定的拉力,使混凝土结构能够在受力时发挥更好的性能和强度。
本文将详细解释预应力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1.预应力的概念:1.1预应力的定义1.2预应力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区别1.3预应力的分类和基本原理1.4预应力的发展历程2.预应力的原理:2.1预应力的拉拔作用2.2预应力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2.3预应力的受力原理2.4预应力和自重的协同作用2.5预应力的应力传递机制3.预应力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3.1预应力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3.2预应力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3.3预应力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3.4预应力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3.5预应力在特殊工程中的应用4.预应力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4.1预应力技术的优势4.2预应力技术的局限性4.3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趋势5.预应力施工的关键要点和常见问题:5.1预应力钢材的选择和预应力工艺5.2预应力施工中的控制和监测5.3预应力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5.4预应力施工的施工规范和标准5.5预应力施工中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总结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预应力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也得到了探讨。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预应力施工的关键要点和常见问题。
预应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工程技术,对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预应力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的作用
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先于施工阶段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结构。
相较于传统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很多优点。
在建筑工程中,它可以承受更大的荷载、更高的应力、更大的跨度和更大的变形量,同时也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应力、增强混凝土的刚度和延展性。
预应力混凝土的作用如下:
1. 提高承载能力
预应力混凝土在施工时将预制的钢绞线或钢筋通过张拉操作附加在混凝土中,利用混凝土与钢材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混凝土结构的整个使用寿命中,钢材的预应力被调控和控制,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剪切性和承载能力,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得以保证。
2. 改善变形性能
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可以补偿混凝土的荷载,以避免混凝土的断裂和开裂。
因此,在大量加载条件下,它表现出了更高的变形能力以及更好的耐久性。
3. 减轻混凝土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可以通过预压的方式使混凝土受到压缩应力,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的自身应力,降低混凝土的应力集中程度,是混凝土在产生应力时更平稳。
4. 提高抗裂性能
预应力混凝土中的预应力钢材在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状态下会提高混凝土的单位压力或单位长度的抗裂能力。
而钢材的预应力状态并不改变混凝土中的裂纹型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5. 增强混凝土的刚度和延展性
预应力混凝土中的预应力钢材可以通过张拉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展性,从而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
总的来说,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施工技术,具有多重的优点,可用于各种工程建设中,例如公路、铁路、桥梁、地下道、水利工程和气象塔等。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也可以被应用于建筑物和工业设施,以提供定制的、高效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分析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过对混凝土内加入钢筋来提高其强度,同时还能在外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对抗力,保证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原则、材料要求和施工技术,以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分析。
1. 设计原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材料选用、荷载估算和梁的剪力控制等方面。
首先,需要选用高强度的水泥、混凝土和钢筋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
其次,需要对荷载进行合理估算,包括常规荷载、附加荷载和临时荷载等,以确保建筑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正常使用。
最后,需要控制梁的剪力,以避免出现结构失稳和楼房形变等不良现象。
2. 材料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要求非常高,需要选用高质量的水泥和混凝土,并且钢筋要具有高强度和抗腐蚀的性能。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预应力钢筋材料,其具有高强度和抗拉性能,在预加力后可以有效地增加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3. 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需要非常严格的规范,并且需要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注和压实工作,确保每一部分的混凝土密实均匀,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其次,需要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加力,提高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需要进行水泥混凝土表面层的涂覆和维修,以保证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应用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优点包括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构造轻巧等方面。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使用还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和施工时间,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
最近几年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楼房、桥梁、地铁隧道等大型建筑工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价值和优势。
本文中所述就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材料要求和施工技术,以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已经被广泛认可,并且在未来的建筑结构中会越来越被重视。
高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的设计提纲:一、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的定义与特点二、超长结构设计中的工艺控制三、超长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四、超长结构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五、超长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一、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的定义与特点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是指任何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水坝等。
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超大跨度。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其抗弯、抗剪能力更强,能够设计出更大跨度、更高比例的结构。
2、排沙性能出色。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材料的内聚力强,能够防止水泥浆液渗透,从而防止桥墩混凝土排沙浆产生。
3、抗震性能优良。
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弹性隔离作用,并具有减震、抗震能力强、耐候性好的优势。
4、整体性能稳定。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设计与搭配超级精密,构件之间缝隙小,整体性能稳定,可预防寿命下降。
二、超长结构设计中的工艺控制超长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在设计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工艺控制,包括各种施工方案、组织架构、定位精度、拼装质量等方面。
1、施工方案。
工程总体界定的前提是拟定一份符合实际情况和建筑安全技术要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估。
2、组织架构。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附加了初始化钢筋贯穿或预埋裂缝钢筋预应力后,更要在短期内形成预应力体系。
3、定位精度。
人工在软土地上进行桥墩定位,容易引起土体变形,影响桥墩的定位精度。
为了提高桥墩定位的精度,需要采用先进的精度测量设备。
4、拼装质量。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拼装中,需要注意构件拼装的方位误差,及构件配套尺寸误差、平整度和平直度,保证结构整体规整性和尺寸精度等。
三、超长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超长预应力混凝土超长结构施工中,须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材料质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等方面。
1、材料质量。
施工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避免使用不合格材料。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于发展 [摘要]: 就目前来看,预应力混凝土已经成为国内外土建工程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简单的表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加制作方式,就我国预应力的发展 现状,分析并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及前景。 [关键词]:预应力 混凝土 预应力筋 先张法 后张法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还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当时钢材的紧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取代了大量钢材,以修复被战争破坏的结构, 使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40 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国内外的土木结构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和干净混凝土结构相同,主要为钢筋和混凝土,所不同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必须采用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 1、预应力 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对去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 以改善结构使用的性能的结构型式称之为预应力结构。 像桶一样,在还没装水之前采用铁箍或竹箍套紧桶壁,侧壁筒以产生环压应力 ,被施加的压应力超过水压力产生的拉应力, 桶就不会开裂漏水。弧形构件预应力像木桶箍相同一样。同样, 在受弯构件的荷载加上去之前给构件施加预应力就会产生一个和与荷载作用产生的变形相反的变形, 荷载要构件沿他作用方向发生变形之前必须最先把这个与荷载相反的变形抵消, 为了继续使部件沿载荷的方向变形。因此,该预应力被尽可能多施加到部件作为保护。 2、混凝土 从我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来看,大多都采用C40~C50混凝土,进而采用减水剂等添加剂制备塑性混凝土,并发展了泵送混凝土工艺。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为减少桥梁结构的自重,混凝土逐渐向高强,轻质方向发展。日本早在70年代采用80混凝土修建了几座跨径为45的简支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德国在主跨136的富林格尔桥上采用了轻质混凝土。我国目前在高强,轻质混凝土方面已经有所成就。如建设中的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是一座主跨450米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由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试验忠心研制成功的60微硅粉高强混凝土首次在该桥主梁浇注使用。作为混凝土的改性材料,微硅粉高强混凝土具有易浇注,整体密实,长期稳定及强度高等特点,可提高建筑的内在质量,在桥梁建筑市场上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3、预应力筋 目前使用的预应力钢材主要有高强钢丝,钢绞线及高强度粗钢筋三大类。桥梁上使用的预应力钢材一直在朝着高强度,低松弛,大直径的方向发展。预应力钢材的生产过程由于工厂的不断改进而成为性能更好,更经济的材料。为提高效率,近年来,材料强度有所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强度的增长是以降低材料的延性与韧性为代价的。强度较高的预应力钢材,有时会增加氢的应力腐蚀的危险。这些不利的特性应予以重视。新型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过去主要用于航天和航空工业,现已进入建筑工业。采用这些材料主要由于下列优点:在各种环境下具有耐久和抗腐蚀的特性,重量轻,高强度和无磁性等性能。纤维增强塑料可用作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线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直到拉断。它们的性能与钢筋和预应力钢材性能不同,还需要采用新的设计方法。自从1939年法国首创式体系与比利时首创体系后,预应力技术实现了从先张到后张的进步,为各种大跨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预应力锚具与所锚固的预应力筋相对应,分为粗钢筋锚具,钢丝束锚具及钢绞线锚具3类。近年来用于钢绞线锚固的群锚体系,被广泛采用。随着质量地不断提高,其锚固性能也越来越好。使用时可根据需要由多根钢绞线组成一束,整束张拉,国内目前已发展到1200。大吨位预应力钢束的采用大大简化了后张拉工艺。对于采用悬浇施工的桥梁,每一循环预应力束数可大大减少,且通过预应力束平弯使锚点位置在断面上的布置固定,大大节省了穿束,张拉,压浆等工序所用的时间,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另外采用大吨位预应力束,布束容易,经合理选择后可以做到因不易布束而加大结构尺寸,造成材料浪费,可减少繁杂的锚固齿块,便于简化模板,加快工期。无粘结预应力筋是指带润滑防锈涂层的后张预应力筋,施工时这种预应力筋可以和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安装在模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无需预留孔道,后期穿束,压浆等工序并可节省材料,加快施工进度。因此具有施工简便,施工效率高等优点。但其强度和刚度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筋相比稍低。从耐久性能看,应对其防锈及认真处理锚具封端。有粘结预应力筋由于压浆工艺问题也存在耐久性问题,预应力管道压浆往往存在压浆不满或不密实等问题,由此可能导致的预应力筋锈蚀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大跨径桥梁上的应用正日益增加。无粘结筋因其自身的优点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关于其强度和耐久性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完善。体外索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使用是近来建筑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用体外预应力的方式修建混凝土桥梁在国际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但早期因防腐工艺不完善,造价高等原因,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体外预应力技术几经改进后,日趋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多。从预加应力方式来看,它把绝大部分的预应力钢束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通过锚固端和变向装置来传递预加应力。该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新建结构,还可以用来加固原有结构。在预应力使用早期,体外预应力筋已被应用于桥梁建设,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这种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被人们放弃了。抗腐蚀(纤维增强塑料)索,高性能钢索以及体外索防护系统的发展,为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再次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用体外预应力技术的桥梁工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板内没有安装管道,减小了板的厚度,从而减轻了桥梁的重量;2)预应力索安装简便;3)易于检查预应力索,有利于索的养护;4)预应力索的替换或者再次张拉成为可能;5)大大地缩短施工工期,特别是使用预制分段拼装方法施工的桥梁。体外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桥梁建设中。并已被用于高速公路和高架铁路分段预制桥梁建设。体外预应力技术另一个极具潜力的用途是对原有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与修复。近年来,该技术已应用于许多新型结构中,其中包括:在大偏心结构设置体外预应力索以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可以被应用于由混凝土翼缘与波形钢腹板构成的组合结构之中,高性能轻质材料的使用减轻了结构的自重。 二、预应力混凝土 早期避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出现裂缝,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在承受使用荷载之前,尝试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对受拉区的部分施加压力后的混凝土就是预应力混凝土。 根据预加应力值大小对构件截面裂缝控制程度的不同分类: 1.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允许截面上混凝土出现拉应力的构件,属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裂缝,但最大裂缝宽度不超过允许值的构件,属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将预应力钢筋的外表面涂以沥清,油脂或其他润滑防锈材料,以降低摩擦并提高耐锈蚀,并用塑料套筒或纸带,塑料胶带包裹,以防止施工中损坏涂层,并与周围混凝土隔离,而在张拉时可沿纵向发生相对滑移的后张预应力钢筋。 三、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制作方法有先张法和后张法。 1.先张法 在混凝土灌注之前,预应力筋浇注由钢丝,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筋张拉到某一规定应力,并锚固锚定在支撑基座的两端,然后安装模板、构造钢筋和零件,然后用混凝土填充和保护。一旦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放松两端支墩的预应力筋,通过粘结力将预应力筋中的张拉力传给混凝土而产生预压应力。先张法以采用长的台座较为有利,最长有用到一百多米的,因此有时也称作长线法。 2.后张法 先灌注构件,然后在构件上直接施加预应力的方法。一般做法多是先安置后张预应力筋成孔的套管、构造钢筋和零件,然后安装模板和灌注混凝土。预应力筋可先穿入套管也可以后穿。等混凝土达到强度后,用千斤顶将预应力筋张拉到要求的应力并锚于梁的两端,预压应力通过两端锚具传给构件混凝土。为了保护预应力筋不受腐蚀和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预应力筋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必须用水泥浆灌实。水泥浆除起防腐作用外,也有利于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为了方便施工,有时也可采用在预应力筋表面涂刷防锈蚀材料并用塑料套管或油纸包裹的无粘结后张预应力筋。 四、发展前景及现状 预应力混凝土在我国推广超过50年的历史,但是普及程度并不高,熟悉业务和操作的专业人才也不多,据调查,即使在甲级设计院,至今也只有少数的专业人才,这与60年代时相对比,发展并不大。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预应力混凝土主体比较复杂,涉及的高强度材料,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设计和施工的专业人士等领域,而且这些技术交织在一起,要掌握完整的科学知识,难度十分大。我认为,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可以参考模仿其他国家,通过专业分工与合作的方式进行。例如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房屋的设计应与预制工厂合作;现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房屋的设计应与后张技术专业公司合作进行设计。 并且近年来由乌克兰的技术人员发明的的新型预应力技术是介于先张和后张拉法之间的工艺。它是在浇捣混凝土尚未凝固的时候施加预应力,混凝土在压力的情况下固结。施加这种预应力需要用特殊的可滑动的模版及能把压力传给混凝土的装置。它可使同样配筋率的情况下将梁的承载力提高25%-34%,柱的承载力提高75%,而且能使抗裂度不变。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范围将更加广泛,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预应力技术层面的研究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我认为设计和施工分离,也是影响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公司,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预应力混凝土,负责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我国的预应力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