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围绕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概述。
在从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挖掘跨文化交际中的共同点、加强中美文化差异的认知以及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美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共同点、认知、有效性。
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理解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中美文化差异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这些差异会在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
跨文化交际需要双方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文化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加强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知,挖掘跨文化交际中的共同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1.2 中美文化差异概述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在沟通方式上,美国人更注重直接坦诚的沟通方式,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间接和含蓄的方式。
价值观念方面,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中国人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念。
在礼仪习俗方面,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而中国人更注重团体和集体的利益。
思维模式方面,美国人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各国间交往的必然要求。
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文化是体现国家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的重要部分。
中美两国的家庭文化因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教育体系等多种因素差异明显。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文化符号,更是家庭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缩影。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二、电影《别告诉她》背景与主题《别告诉她》是一部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文化在面对家庭大事时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该电影以一个即将出嫁的华人女孩为中心,展现了中美家庭在婚姻、亲情、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鼓励家庭成员追求个人梦想和目标。
而中国家庭则更强调家族的团结和和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对家族的荣誉和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沟通方式的差异:美国文化倾向于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表达意见和情感较为直接。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强调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
在电影中,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误解和冲突。
3. 家庭大事的处理方式:美国家庭在面对家庭大事时,如子女的婚姻,更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和决定。
而中国家庭则更注重家族的利益和传统,可能会对子女的选择施加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在电影中,这种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电影《别告诉她》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家庭的交往,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时,需要理解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观念,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通过对电影《别告诉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其文化差异更是体现了不同国家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传播媒介,常常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中美家庭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究。
二、中美家庭文化的背景与特点1. 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中国家庭文化强调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尊卑有序和集体主义精神。
家庭成员之间注重孝道和相互扶持,家庭观念深厚,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在家庭中,长辈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决策常以家庭整体利益为重。
2. 美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美国家庭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家庭决策中,往往更加注重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跨文化家庭交际分析电影《别告诉她》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和处理方式。
影片中,一个中国家庭在得知主角患有重病的情况下,选择不告诉她本人而直接准备为她举办婚礼的情节,与美国式的开放、直接沟通的家庭交流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1.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的沟通方式更加含蓄、委婉,倾向于通过间接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和情感。
而美国家庭则更加直接、坦率,喜欢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和交流意见。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中美家庭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2. 决策过程的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和意愿,长辈的权威和经验在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家庭中,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更加重要,决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这种决策过程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同看法。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对个体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研究案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以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二、电影《别告诉她》背景与主题《别告诉她》是一部以家庭为中心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故事,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家庭文化差异的宝贵素材。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分析1. 家庭观念与价值观:中国家庭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而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相对较为清晰。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中国家庭成员对家族事务的共同参与和对长辈的尊重,以及美国家庭成员对个人空间的追求和独立性的强调。
2. 沟通方式与表达习惯:中国家庭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沟通方式,强调和谐与团结。
而美国家庭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注重个人意见的传达和交流。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以及美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坦诚和直接性。
3. 家庭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注重纪律和规矩,强调服从和尊重。
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中国家庭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和期望,以及美国家庭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
四、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解读电影《别告诉她》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这些差异和冲突不仅体现在家庭观念、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上,还涉及到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
通过电影的呈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家庭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电影《别告诉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观念、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
edward hall对跨文化交际的贡献
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是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和文化
学家,他的研究专注于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往。
他对跨文化
交际的研究和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霍尔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
“高和低上下文文化”、“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等重要的概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框架。
第二,霍尔研究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比语言更具有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因此,要理解跨文化交际,必须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方式,
如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等。
第三,霍尔认为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他认为,文化可以影响我们对时间、空间和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和运用,而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可以引起误解和沟通障碍。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
之间的差异对于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霍尔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对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交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文化差异,从而能够改善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二、文化的要素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2、第二种分类:二、交际的要素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2、信息;交际的内容;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5、媒介;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三、交际的特点1、交际是象征性的;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人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二、价值观的种类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4、不确定性回避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第一节语言与文化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二、语言与价值观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二、称呼语三、称赞语四、道歉语五、请求语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第一节非语言交际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1、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2、分类: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第一节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的模式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二节文化休克一、什么是文化休克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二、文化休克的表现,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二、文化关键期假说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第一节刻板印象一、什么是刻板印象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2、特点:(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二、刻板印象的来源1、诅咒2、规避3、歧视4、人身攻击5、灭族三、如何克服偏见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量或评价别的文化;3、特点:(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三、发展移情能力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1、关注和留心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3、了解自己的文化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为中心(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2)特点: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一、学习动机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二、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跨文化调研报告跨文化调研报告概述这份跨文化调研报告将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两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沟通方式和商业习俗等方面的调查,我们旨在了解他们的异同之处,并为跨国公司、国际合作伙伴和个体提供相应的交流和合作建议。
背景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文化差异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商业和人际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构建和谐、长期、有利可图的合作关系的关键。
社会差异中国和美国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关系,而美国更重视个体主义和奋斗精神。
这一差异影响了人们对权力、婚姻和家庭的看法。
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受到家庭的期望和影响。
而在美国,个人的自主权往往优先于家庭的期望,个人主义更为突出。
价值差异两个国家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长辈尊重、家庭价值和社会秩序,注重集体目标和社会责任。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权利、个人成就和自由。
这种差异可能会引起沟通和合作时的一些误解和冲突。
在跨国合作中,双方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寻求平衡,以建立互信和共赢的关系。
沟通方式中国和美国在沟通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间接和含蓄的沟通方式,注重面子和尊重对方的感受。
而在美国,直接、开放和直接表达意见是更为普遍的沟通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尝试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果,减少误解的发生。
商业习俗中国和美国的商业习俗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建立信任和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商务活动通常在正式的场合进行,需要经过一些仪式和正式的礼节。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注重高效和便捷,商务活动通常更直接,商务合作也更需要灵活处理。
在商业交流中,了解对方的商业习俗和文化背景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结论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认识到了这两个国家在社会、价值观、沟通方式和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旅美留学生与美籍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作者:崔宁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9期摘要: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重点是不同国籍之间的文化碰撞研究。
我国在这一领域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研究旅美留学生与美国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还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跨文化;美国;留学生;隐私一、综述如果让我们来用一句概括美国大学生在处理与非美国籍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价值观是非常不可能的,尤其是处理室友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因为有些人是为了寻找更亲密的友情,而有的大学生只是想找一个人来共同承担房屋费用,并不是想要多少个人关系的介入,只想解决自己一时的经济上的负担。
本文作者已经发表过多篇关于旅美留学生与美籍学生的个人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但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研究,本文则更加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即讨论一下美国大学生对旅美留学生在处理他们关系和跨文化问题上的一些小的期望值。
二、尊重隐私美国学生通常会感到不舒服并非常消极地回应对方,当他们的外籍同学打开或阅读自己的信件,或者偷听他们的电话或者私人谈话,还有在没有受到邀请的情况下私自进入自己的房间,或者问一些他们认为是非常隐私的问题。
美国人的“隐私”概念通常意思是他们的私人想法、私人物品、私人关系、私人住处需要与人分享,除非是他们主动邀请与人分享。
三、尊重私人财产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人通常把自己的物质拥有当成是自己的价值的一种延伸。
就像他们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非常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一样,他们通常也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物质,除非是在分享条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
即使是住在一个宿舍的,无论是美国同学之间还是美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之间,都不愿意在没用提前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共同使用分享他们的衣物、洗漱用品,厕所用品、工具、书籍等用品。
因此你不能在没有取得人家同意的情况下借用甚至触碰人家的物品。
四、学会体谅周到美国人通常会指望与人负担义务,比如说收拾房间或打扫卫生。
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3)ABSTRACT (4)一、绪论 (5)(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5)(二)基本概念界定 (5)1、文化 (5)2、商务沟通与交际 (6)3、跨文化交际 (6)(三)文献综述 (6)1、对非正式社交场合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6)2、对正式社交场合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8)第一章、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9)(一)中美语言文化差异 (9)1、表述的直接性程度 (9)2、话题的自由程度 (10)3、语言习惯 (10)4、话题选择 (11)(二)中美行为和思维方式差异 (13)(三)中美社交礼仪差异 (14)1、宴请社交礼仪差异 (14)2、送礼的社交礼仪差异 (14)(四)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14)1、美国的民族价值观 (14)2、中国的民族价值观 (15)3、中美价值观差异 (15)第二章、中美跨文化交际 (16)(一)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现状 (16)1、中美民间跨文化交际主体多元化特征显著 (16)2、中美官方跨文化交际频繁 (16)3、影视文化作品等成为中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7)(二)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7)1、引发中英语言沟通障碍 (17)2、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矛盾 (18)第三章、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18)(一)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 (19)1、减少文化摩擦 (19)2、推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19)(二)尊重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19)1、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19)2、社交话题的选择应坚持广泛性和个性共存 (20)3、社交话题的选择应避免政治性和结论唯一的内容 (21)4、社交话题进行随时调整内容和节奏 (21)5、适度调试“入乡随俗” (22)四、总结 (22)参考文献 (24)附录A (26)摘要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经济、社会与制度,整体的文化差异非常显著。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美作为国际经济活动较多的两个国家,跨文化交际,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等行为日渐增多。
第五节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一、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
The United States, once called a melting pot, is a country of immigrants
from almost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e late 1950s and the early 1960s found
Americans more aware of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ubcultures, and groups in
conflict with mainstream America: Blacks, Chicanos, women, the elderly,
homosexuals, the poor, hippies, and countless other groups became highly
visible and vocal. Many of these groups were no longer willing to wait
passively for admission into the dominant culture. They were more aggressive,
demanding, and at times more violent than subcultures of the past. The need to
comprehend and to interact with these groups became a major stimulus for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mobility,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n awareness of common worldwide problems,
caused the world to shrink, making it a global village.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came into contact more frequently than ever before.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networks,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and mushrooming tourism brought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into U.S.A., and more and more Americans to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it was soon realized that mastery of the language alone would not
make people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ors. When the natural barrier
of language was overcome, people might still fail to understand or to be
understood due to ignor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erbal and/or nonverbal
behaviors. All this dictated the need for more cross-cultural studies and gave
rise to the marria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ilent Language
in 1959 by the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Edward Hall,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llowing Hall were many other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sociologists, social
psychologists, communication experts, educators, trainers, consultants, foreign
student advisors and business managers who became involved in the area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then, quite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subject.
二、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
1.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是基于几点共识:(参见课本第34至35
页)
2.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所包含的重点内容:(参见课本第35至36页)
三、学科研究学会、学术会议与刊物
In 1970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recogniz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n independent area of study and established a
division under the associatio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so
founded it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at year was set as the intercultural-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Year). In 1972,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held in Japan.
四、 学科理论建构
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着重理
论探讨,但这并不意味这它一点理论都没有。普通交际学的理论建树仍可
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美国跨文化交际研
究主要涉及四方面: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
异、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培训方法。
欧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偏重交际法教学、词语文化内涵研究、语用学
和社会语言学的会话含义学说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等。
《跨文化交际》参考书目
1)《Language and Culture》 Claire Kramsc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Basil Hati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文化与交际》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跨文化交际学》关世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跨文化交流学》贾玉新,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文化与交际》赵艳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文化与语言》王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既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000
11)《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中国文化释疑》金乃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3)《中国文化史纲要》吴小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岱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语言与文化》 Claire Kramsc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16.《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胡文仲,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