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 格式:docx
- 大小:21.42 KB
- 文档页数:1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学习与实践的启示》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学习与实践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立在科学的根底上,而不是为各种唯心意识和阶级偏见所左右。
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本专业的学习、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决定意识,质与量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看待事物要用运动开展的观点等,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重点谈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经济学学习与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学;学习与实践;启示一、经济学的研究畴与起源众所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比如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各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学习宏观经济学,那么是探究经济波动原因、国民经济增长和政府作用的问题。
从这种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微观经济学一定是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到一定程度、出现物质资料对于人口规模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
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那么一定与市场机制失效、经济衰退相联系,因为只有当微观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时,才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策进展分析的新理论。
事实与推断确实是相符的。
所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开展都是人类社会开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知的结果。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容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认为历史开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开展。
1.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
答:该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
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但经济基础并非单单仅指经济这一因素,而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除了经济决定外,还包括其他因素的综合合力而成。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仅仅指经济。
(3) 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画等号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把历史简单的看成一个仅仅由经济因素起作用的过程,否认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2.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该观点错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是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绪论)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期80年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期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绪论)答: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6、试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第二章)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
[简答]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1、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中,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准备)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对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真理相对性)6、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一切要从实际出发)7、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上,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排除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9、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10、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1、时间一维性的有(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一寸光阴一寸金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9、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有生而知之者7、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8、”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正确的( 排除可以转化为现实)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11、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12、肯定方面是指(C. 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D.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13、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是(生产关系)15、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1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教学目的: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论。
学习本章要求: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辩证关系,弄清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4、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5、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3、什么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4、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历史观。
辨析题:1、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以前的历史观没有任何唯物主义的成分。
3、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计划课时:6课时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1)封建社会的神学历史观(2)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①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②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③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④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1)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的决定作用。
(2)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1)认识论根源(2)社会历史根源(3)阶级根源4、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那些?什么是宿命论和唯意志论?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种。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探析寇瑶2012摘要: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中普遍不重视辩证法,而流行经济决定论、命定论等错误的思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方法即辩证法的观点。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同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的方法相区别,总体性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是一种历史的总体,是一种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总体性包含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84-03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教师;陕西,西安,710049《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反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理论产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盛行的氛围中,他试图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他矛头直接指向第二国际那些所谓“正统”的理论家们。
他认为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成熟,而主要是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领悟和遵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头脑,从而造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危机。
而这样的失误主要是由以伯恩斯坦为主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们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因此,卢卡奇认为革命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理论武装工人阶级,从而冲破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这些都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树立起“总体性”思想,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理解为方法,即辩证的方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总体性辩证法的提出是出于对现实的批判,是为了批判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重新树立马克思辩证法权威的一种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8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A B
C D 、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A B
C D 、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 B
C D 、人在价值关系中
A B
C D
E、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
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在阶级社会主,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3、社会历史的发展()。
A、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
B、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
C、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
D、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E、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
4、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5、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
正确错误、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正确错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正确错误、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正确错误、“人性自私”。
正确错误。
概论学科性质(1)就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来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门类,具有哲学性质。
为什么: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和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分支学科,一是自然辩证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两者是并列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成果,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他们在整个科学——哲学认识的层次上,都从具体学科上升到了哲学,并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2)从认识层次上来说: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中间层次,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具体科学技术三者处在不同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占据着独立的中间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由具体科学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经环节。
在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具体科学之间,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哲学修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学习方法第一,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联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科技史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
(2)要认真读书、掌握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来检验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的正确性;二是应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增加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减少被动性和盲目性。
45历史过程中的“规律”和“意志”———考茨基“生活意志”说述评(上)唐昆雄(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自然历史过程;生活意志;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 (2011)04-0045-05The rule and the will in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y———On the will of life described by Karl KautskyTANG Kun-xiong(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believes that human history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course with inherent laws.How to understand and ho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ity of historical course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who create the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laws and the man ’s will are the keys to get the essence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Kautsky ,when he was still a Marxist ,in order to refute revisionist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and bourgeois theorists ’distor-tions and attacks toward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elaborated and propagated Marxist Theory to the proletariats and inter-preted and illuminated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with the human will in The Road to Power.Based on this interpretation ,he analyzed the real situation ,task and goal ,as well as method and path that existed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Un-der those speci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his methods and paths have enlightening value to accurately hold the meaning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well as to draw the line between Marxism and anti -Marxism.But because Kautsky fails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 ,his interpretation bears the obvious features of Naturalism and Darwinism ,which leads to his degenerating into traitor of the proletariat and sink into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n philosophy.Key words :Natural Historical Course ;the Human Will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历史宿命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提醒的社会历史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1]提醒社会历史开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拓广阔的天地,使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使人们能够更自由、更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在论证社会历史的开展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和趋势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假如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社会历史“开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2]。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生产力,又有生产关系;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体方面的因素,又有主体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制衡,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出种种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偶然性,而历史必 2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然性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就在这些随机性、偶然性中跳跃、闪现。正是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使得社会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相貌。 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就包含着这种理解。“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织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由许多不同的主体按照各自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去改造历史客体的活动汇合而成的。每个主体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施展出来的力量都融入了“合力”之中,这种合力对于每个主体来说似乎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合力作用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开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在合力论中,最终的结果表现为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它提醒出社会历史开展的基本轨迹;而许多追求自己目的的单个人的活动则表现为历史开展的偶然性,它们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得丰富多彩,纷繁复杂。 其次,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对历史事件作较长时间的、足够充分的历时性考察,或对较多同类历史事件作共时性比较。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它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的必然性。仅仅分析和考察一个历史事件或仅仅局限于某一短暂的历史时期,往往无法把握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即历史必然性,甚至还会被假象所迷惑。这也是许多理论家否认社会历史规 3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律的原因之一。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一种最终的要求,而不是每时每刻的现实。必须适应是在长时间的不适应之后实现的。假如在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络时,局限于某一短暂历史时期,往往会更多地注意到上层建筑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之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开展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在既定生产力基础上可能建立的生产关系具有相当大的幅度。只有考察的时间足够长、范围足够广,经过比较、分析,我们才能发现上层建筑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在原则上是可以互相抵消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络。 再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其实不是说价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是一致的,而是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看,在总的均匀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规律性只能表现为均匀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性,至于个别偏差情形则会互相抵销。”[4] 各种历史事件都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更为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历史事件呈现出种种偶然性。但是,在这众多因素中,又存在着基本的、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使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 所以,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范围越小,时间越短,就会发现偶然性的作用越大;相反,考察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观察到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上述情况给予了充 4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分的注意。恩格斯指出:“假如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开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5] 最后,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纯粹的历史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之中,它是在各种偶然性因素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开展的一般趋势,它存在于偶然性之中,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所以,黑格尔说:“例外的东西证实了常例”[6]。承认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并没有否定人们在现实中进行选择的主动性和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规律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是既成事实,而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均匀数。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前或之外的某种先在之物,预成之物。恩格斯在谈到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实质时指出:“它们全都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均匀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也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性。”[7]列宁也指出:“世界历史开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开展阶段在开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8] 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一些哲学家认为,社会历史不存在普适性和反复性的规律,只有根据统计规律可能算出的趋势,而“规律和趋势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9],而在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施塔姆列尔等人的著作中,“趋势”被描绘成完全不确定的、模糊的、主要与偶 5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然性相联络的开展过程。把趋势和规律绝对对立起来,从而否认对社会历史作出预测的可能性,这是根本错误的。 把握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处理详细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让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主体选择。同时,又可以把握历史开展的基本轨迹,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方向,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单义决定论的线性互相作用与或然决定论的非线性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 社会历史规律不是某种预成的、前定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主客体互相作用、双向运动的结果,是客体条件制约与主体对客体条件超越的统一所体现出来的趋势。一方面,规律表现出客体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创造活动不能违背条件的制约及条件本身的开展规律。另一方面,规律表现出人的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创造性和历史超越性。 客体条件制约着主体活动,制约着历史开展过程及其趋势。但是,这种制约不是严格的单义决定论,它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其实不是通向将来的单一的、别无选择的道路,而往往是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可能性空间中,终究哪一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这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取决于不同主体之间的互相关系。一定的客体条件,总是为人们的活动手册出相应的可能性空间。客体条件作出的手册,既具有消极的含义,又具有积极的含义,就其消极含义来说,一 6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定的客体条件总是限定着人的活动;就其积极含义来说,一定的客体条件提供了主体活动的条件和基础,使人们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性活动。     在客体条件手册的可能性空间中,主体能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和创造活动,其实不断通过创造性活动而超越已有的客体条件,创造新的客体条件,创造出历史开展的新的可能性。过去其实不能完全决定现在,现在也其实不能完全决定将来。因为客体条件虽然是人活动的基础,但其实不严格地限制人的活动。很显然在同样的客体条件下,不同的人会从事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客体条件下,人们也可能从事同样的活动。因此,客体条件的制约只是为人的选择和创造手册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违背了客体的开展规律,人的活动就失去了基础。而在这个范围内,人则能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和创造性。因而在同样或相似的条件下,不同的人、集团、民族或国家所从事的历史活动,所选择的开展道路以及他们活动的结果会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在同一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详细特点,可能建立起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这都是主体选择的结果。可见,客体条件虽然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但其实不排斥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而只是将选择和创造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客体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都是相对的。客体条件的制约不应理解成 7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为为主体活动设置绝对不变、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应理解为一种条件性限制,即仅仅提供了从事活动的客观条件。假如活动离开了条件作基础,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但是,没提供条件其实不等于给主体活动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从事与之相适应的活动,但活动的结果却不单单是客体条件的简单再创造。相反,从总体上,人类每一次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而每一次活动又都可能创造出新的客体条件。正因为如此,主体的历史活动既受客体条件的限制,却又可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这种超越,就是主体的历史创造。 以上阐述表明,承认客体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其实不必然否定主体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既然如此,更不能以客体制约性为理由而将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对立起来。因此,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统一,不应理解为规律预先独立存在、人的活动只是实现规律的手段和工具,而应理解为规律自己就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与客体条件的制约和超越中形成和实现的。 三、客体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客体的客观性是理解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一个方面。以前,我们对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理解不单单只局限于从客体的客观性去理解,而且对客体的客观性的理解也是片面的,那就是只把客体看作是在主体之外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事实上,客体是纳入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相对于主体来说,它其实不是绝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