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ppt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3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曰、为、谓之——被释词一般放在后面,可译作 “叫”、“叫做”等。
《诗经· 魏风· 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 曰特。” 《尔雅》:“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被释词在前,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例: 《孟子· 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 稷麦菽也。”


(3)《尚书· 泰誓中》:“予有乱臣十 人,同心同德。” 孔安国《尚书大传》: “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 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 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 根据孔安国的注,我们了解到:乱=治, 古今异义,十人之名赖之得以保存。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 的重要依据 (1)《朕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 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 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 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 不合情理的。 (2)《左传· 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 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 预注:“色美曰艳。” 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 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高大。
(2)古注的兴盛——两汉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 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即所 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 ·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
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6、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 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 周南· 汝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 杂夹文中。 如: (1)《周易·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 兑,说也。” (2)《周易·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 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的注音合成一Baidu Nhomakorabea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3、章句 ——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 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孟 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 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 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 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 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3)古注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 注”的“疏”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 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7、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 借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 也。”又《周礼汉读考· 序》:“‘读如’、‘读若’者,拟其 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8、如字——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
读本音,不须破读。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
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长,上声。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
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 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 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 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 不行而不可废……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
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 注而后畅通。“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因 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为了通称。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对传文进
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 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这里是注释的一种。如 《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 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汉代注释家在注解先秦文献时,多用传注这种 体例。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 注解体例。 顾名思义,“疏”是疏通的意思。“义 疏”,即疏通经义。孔疏:孔颖达对《诗经》 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 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 南北朝时期“义疏”之学兴起,义疏体著述颇 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 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 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 定名曰正。”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4、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又称 为集注,集说,集释 。 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一定的程序汇集 一起,然后再加上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 的按断,阐明汇释者的见解。它的长处是使读 者能发解众说,思路开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在相互比较中明辨是非曲直。这类注解很多, 如何晏的《论语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
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王先慎的《韩 非子集解》等。
另有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
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四、古注的名称、术语
1、古注的名称,不同于今天一律谓之今注、今解、 校注,名目繁多。如: 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 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 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 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
字(词)要读本音。
《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呼报反,下如字。 9、“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
10、“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 字。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 衍也。 11、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 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 例如:《诗· 周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3)《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 信,过信为次。” (5)《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先秦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 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秦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 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例:《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4、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例:《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陆德明 杨 倞 张守节 颜师古
《经典释文》 《荀子注》 《史记正义》 《汉书集注》
(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 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 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蓧 ,徒吊
反。植,音值。丈人,亦隐者。蓧 ,竹器。 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 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植,立之也。芸,去 草也。子路拱而立。知其隐者,敬之也。止子 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音 嗣。见,贤遍反。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子 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 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 之意也。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




《 说文》:“豔,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 《左传· 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 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 (3)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 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 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 “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5)注释的复兴——清(近代) 三、古注的体例和内容
(一)古注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 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达说:
“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 旨。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毛传:毛亨对 《诗经》的注释。)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穀梁传》。
(2)《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 “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 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 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思考练习
下面是《毛诗正义· 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 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 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 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 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 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 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 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 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 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1)《朕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 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面积,而且知道了三百 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