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二单元第一课光与色的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二单元第一课光与色的世界

2.1课光与色的世界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表现规律,学会分析和判断画面的色彩倾向,能画出简单物体的大体色彩关系;在对不同光源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了解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尝试光的多种表现方法,并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具体运用到绘画实践中;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某种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题的,掌握一定的绘画色彩表现规律与技能。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活动,旨在锻炼和形成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的能力。

1.局部分析:这一活动重在巩固学生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理解与掌握,在分析研究中理解所学知识,借鉴他人的用色方法与表现形式,并尝试多种色彩表现,积累经验。

2.小构图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归纳画面主要色彩,理解风景画中的色彩关系。这一活动对学生动手的要求不高,重在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分析。

3.模仿表现:活动难度较大,重在对色彩写生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较适宜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就色彩风景写生的步骤及要点进行简单示范讲解,并给予学生在实景色彩写生中的观察方式及对色彩关系的把握方面以适当指导,让学生更好地、顺利地完成作业。

教学基本思路

“光是色之母”,没有光也就无所谓色彩。本课教学可以从光→色→光与色的关系认识入手,步步深入;也可以让学生从研究不同光线形成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入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对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深入研究学习中。教师可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利用实物或多媒体手段演示出不同光源色对物体产生的不同影响,逐步引进环境色的概念。教学中应尽可能地

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光、色的不同变化,从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出规律。通过“思考与交流”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获得色彩写生的方法与技能。作业以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知识为主,技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中的“色彩”概念可从欧洲绘画导入。纵观欧洲美术发展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绘画大都站在写实的角度来表现真实的“自然”,然而绘画中的色彩却不注重时间、空气、光线等赋予色彩的影响与变化,导致画面的色调显得幽暗。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以莫奈为首的一批画家,以“光”和“色”去描绘、表现物象,捕捉物象受光后的种种色彩变化,并使物象瞬间的光色现象呈现在画面上,成为永恒。1874年这些画家举行了他们的第一届展览,其中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被当时的一家杂志嘲笑地称之为“印象派”,于是画家们也就以此称自己为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们将物理学中的光学理论运用到了绘画中,丰富了西方的绘画色彩体系,由此揭开了欧洲绘画史上色彩表现的新篇章。毋庸置疑的是,印象派画家这种对光、色关系研究与表现的痴迷追求,使得绘画不再是画室中的经营,使探索光色视觉表现成为可能。从教材第2 4页中莫奈所画的《卢昂教堂》系列中,我们看到了画家用画笔记录下的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同一个景物的色彩印象。

教材以表现光的绘画范例欣赏揭开色彩学习的序幕,旨在让学生明确色彩表现的主要途径是对光源色的观察与分析。“光为色之母”,没有光也就没有色彩的感受与表现。教材对日光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因为在色彩写生中,通常是在日光状态下进行的,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然光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使物象呈现的不同色彩变化,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光源色的概念,为研究光源色对画面色调的影响打下基础。“思考与交流”中安排了多种表现发光物体的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对不同光源的观察与表现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鉴范例中的表现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其他表现方式,在尝试过程中借助具体物象的光色变化来深入学习色彩表现。

光源色、固有色的概念随即呈现。教材从物体固有色的形成,到物体随着光源色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进一步诠释了光源色在色彩表现中的重要性。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光源色能

够决定整个画面的色调,对于这一绘画写实色彩表现的规律,教材没有通过概念化的语言表述,而是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去总结,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养成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教材第24页特别提出了光线照射的角度问题,同一物象在相同的光源照射下,因观察角度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这一色彩现象如实地反映出光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就是直射的光线是具有方向性的。在绘画中确定光源色的方向,有助于运用色彩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体积感。对画面大体色关系的分析,旨在对学生在绘画色彩表现中整体观察色彩关系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色彩的归纳能力,又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产生主要是根据光源色来确定的这一绘画色彩规律。

环境色是教材在光源色与固有色之后阐述的色彩概念。一向重视写实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指出:“没有一件物体能够完全展示其本来颜色。”他所指的物体本来颜色就是固有色。艺术家早已认识到物体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彩,形成物体色彩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当然还有物体的材料特性、光线的性质、物体的表面特征、观者当时的心情因素等。可以说,环境色是一种综合因素下所产生的色彩现象。教材第25页中展示的同一光源下的同一组静物的颜色由于桌面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向我们直接呈现出环境色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当我们进而去分析这种变化的规律时,会发现物体受光部分主要受光源变化的影响,而背光的部分则主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象的结构和表面质感的差异。在《餐趣》中,金属和玻璃器皿上所反映出的环境色因光洁的表面质感而呈现出更接近环境媒介的色彩,也因玻璃的透射、水的折射以及金属的反射现象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在《水中的蛋》中就表现得更突出了。空气、水与透明的玻璃花碗使相同的鸡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其中因空间前后位置使鸡蛋呈现出明暗变化;水的折射让我们体验到水下的鸡蛋表层上有趣的光影;透明的玻璃花碗因特别的结构与质感所呈现的微妙变化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切“真实”的存在。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应以色彩作品鉴赏以及学生对写实色彩中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丰富变化的认识为主,使学生获得对色彩的知识与经验,能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