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机构生产函数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6
教育的文化传承与知识生产系统,这也许会是教育经济学将来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教育还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发展的宗旨就是确保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但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人类所希望的福祉,反而带来了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在教育系统内部,类似的发展观也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如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破坏了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不顾孩子终身可持续的发展,造成了如今的“教育污染”,如若不及时治理,未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后代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关键词。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17项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4项目标是教育目标,即“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并指出这是其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非常认同《反思教育》中提出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即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
这个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甚至民族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为教育经济学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
无论是讨论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还是分析微观层面教育系统内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教育经济学可能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对教育经济学是外行,外行人说些外行话是必然的。
在此,祝贺《教育经济评论》杂志的创刊发行,预祝它办成高学术、高水平的期刊。
关于我国教育经济研究及其功能的三个视角张力深入思考当前我国教育经济研究及其功能,尤其是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研究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必须明确国家(地方)教育决策层是核心用[作者简介]张力,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分析教育经济分析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教育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教育经济分析进行探讨,分析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有关资源配置、收益成本、经济效益等方面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通过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
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
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最大化效益;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结果,如人力资本的增值、就业率的提高等;成本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投入的成本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较。
二、教育经济的研究方法教育经济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模型研究。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教育政策、项目和措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理论模型研究是通过建立各种理论模型,以预测和解释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和变化。
在实证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
回归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教育政策、项目或措施进行实验,以评估其经济效益;案例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详细调查和分析,以揭示其经济背景和影响因素。
理论模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等。
经济学模型是通过建立各种教育经济理论模型,分析教育产出、投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模型是通过对教育经济生产过程的建模,分析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经济的应用领域教育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投入和产出、教育市场、教育财政、教育改革等。
教育投入和产出是教育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产出的关系,评估教育政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1] 彭玉琨,张捷,贾大光. 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 1998(06)[1]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 1998(06)[2] 都阳,John Giles.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06(04)[4] 岳昌君. 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 经济学(季刊). 2004(S1)[5] 孙志军. 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05)[6] 张红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 管理世界. 2004(04)[7] 林光彬. 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 管理世界. 2004(04)[8]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 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4(04)[9] 董先安. 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 经济研究.2004(09)[10] 周英章,孙崎岖. 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2(07)[11] 仇立平. 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1(03)[12] 蔡增正.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 经济研究. 1999(02)[13] 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 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02)[14] 冉幕娟,吴永球,陈永丽. 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01)[15] 张海峰. 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基于省级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2)[16] 江小涓,李辉. 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J]. 经济研究. 2005(09)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1] 薛海平. 义务教育学校和家庭联合生产机制实证研究[J]. 教育与经济. 2013(06)[2] 魏下海,余玲铮.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财经科学. 2009(10)[3] 孙百才. 测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 2009(01)[4] 于凌云. 教育投入比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J]. 经济研究. 2008(10)[5] 钱争鸣,邓明,于艳萍. 教育支出的`产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Panel Data与菲德模型的数量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08(03)[6] 薛海平,王蓉.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 2009(03)[7] 吴愈晓.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3)[8] 尹虹潘,刘姝伶. 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全国人口细分算法[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04)[9] 温娇秀,王延军. 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一项基于各地区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 张红星,贾彦东. Panel Data模型设定的新思路--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统一[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06)[11]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 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 管理世界. 2006(05)[12] 方鸣,应瑞瑶. 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5)[13] 余长林.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12)[14] 高梦滔. 城市贫困家庭青年就业与收入的实证研究--基于西部三个城市的微观数据[J]. 管理世界. 2006(11)[15] 张焕明. 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性趋同假说及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10)[16]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 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管理世界. 2010(01)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1] 张丹.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2] 马越越. 低碳约束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4[3] 范丹. 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3[4] 颜敏. 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D]. 东北财经大学2012[5] 黄万阳.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测度、效应与矫正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5[6] 孟军. 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 东北财经大学 2013[7] 潘祺志.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 东北财经大学2010[8] 张有绪. 品牌资产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9[9] 徐勇. 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2012[10] 刘晖.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2[11] 卢永艳. 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D]. 东北财经大学2012[12] 袁捷敏. 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新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3[13] 夏艳清. 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14] 关大宇.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15] 黄宇慧.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综合平衡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2010[16] 杜修立. 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7[17] 谢兰云. 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2009。
龙源期刊网 杜育红作者: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22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财经处处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教育与经济》副主编等。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教育财政、学校管理经济学、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等。
著有《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等,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20余部,论文或提交咨询报告100余篇。
200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是國内第一部通过大样本数据对教育政策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的学术著作。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研究,是国内第一次通过严密的设计,运用准实验的方法分析教育政策干预效果的研究。
通过追踪两万多个样本,获得了学生个体层面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信息,探讨了教育政策干预的效果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的概念、教育政策监测体系的建立、教育政策评价研究设计的方法等理论问题。
在教育政策评价的模型建构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倍差法、配对法、工具变量法等较新的计量方法在准实验设计中如何解决选择性偏差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运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研究建立的数据库所进行的教育投入与学生发展、教育投资效益方面的实证研究,包括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西部农村小学效率研究、西部农村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影响研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研究、农村学生转学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小学寄宿生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研究、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研究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学术著作,是集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的实际操作、理论分析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力作。
教育的需求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教育的社会需求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教育的个人需求是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的个人需要动因精神生活的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个人天赋能力,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教育的供给是在某一时候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教师供给;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单位成本;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教育供求的矛盾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供求的调节方式政府调节,市场调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主要手段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性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是缩短社会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经济虽然有直接与间接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除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经济发展只能提供他的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使用这些经济条件时,需要同用于其他部门的物质资料和经济条件相协调,相平衡.还因为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延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有关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资料的说法超前发展理论滞后理论.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体现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让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三个新的教育体系即信息网络教育体系,教育网络化;继续教育体系,主干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在职培训体系,企业培训体系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亲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市场经济特征1自主和平等经济2竞争和效益经济;服务和网络化经济;开发和动态经济市场经济作用1对分配收入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2传递信息3刺激生产4调节供求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由三个特性决定教育是基础性产业,教育是间接性产业,教育是多效性产业教育产业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对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必须选择教育非产业说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应当看作是国家最基础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应当作为一种服务,是主要由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一种免费性的教育,因此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而非义务教育则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应属于准公共产品或者混合产品我们的观点恐怕不能直接说教育就是商品,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说教育部分成果是商品,教育提供的服务或劳务具有商品性教育资源分配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集中决策.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缺陷是很难真正做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优点可以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来协调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缺点盲目性和自发性教育体制结构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推动下,必将促使教育体制首先改革教育投资即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特点周期性长弹性大间接性长效性教育投资来源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是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相对应地反映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也分为静态和动态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原则上限与下限原则;规模与速度原则,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受益与能力原则确实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增长原则,超前增长原则,减缓与稳定原则,弹性系数原则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方法测推法,坐标图式法;国际比较法成本是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掉的全部实在资源的总和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个人成本是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教育直接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分为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人员成本是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奖金,福利费,助学金,奖学金及其它人员经费开支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计算S=R+D+H+B R 学杂费D 生活差距费H 交通费B 书籍文具费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的分析计量匡算法,实算法 教育效率构成1财务利用效率构成2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人力资源配置,物力资源配置,学校规模 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1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2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3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4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5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 教育适度规模是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教育纯收益是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前苏联特鲁米林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Rr=2(W-W)/C Rr 为教育收益率;W 为本级毕业生工资;W 为前级毕业生工资;C 为教育成本.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持效性 教师劳动的组织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2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教师劳动效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 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1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2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新教师工资制度内容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职务等级工资;津贴制度,正常增资制度,奖励制度,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工资管理体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3各学校学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4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的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 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 和规律并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级别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教育类别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 ·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现值折算法美国J ·R ·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资教育经济学重点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等问题。
在教资考试中,教育经济学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原理、方法、重要概念和具体应用等方面入手,全面介绍教育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经济活动的科学,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以研究教育的经济问题为主要目标。
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财政与政策等方面内容。
二、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在教育经济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需要了解。
首先是教育投资原理,它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这个原理指出了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是教育选择原理,它认为个人在选择教育时会根据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来进行决策。
个体会衡量接受教育的成本和个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收益,选择最优的教育方案。
还有一条重要的原理是教育生产函数原理,它描述了教育系统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教育生产函数原理指出了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三、教育经济学的方法教育经济学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经济活动。
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实证研究等手段,量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此外,教育经济学还使用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以全面了解和分析教育经济领域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教育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理解。
首先是教育成本,它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指的是为了提供教育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如教师工资、教材费等。
间接成本指的是由于接受教育而引起的其他费用,如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等。
其次是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
教育投入是指向教育领域提供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等。
第5期2023年10月No.5Oct.2023上海教育评估研究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随着高等教育快速进入普及阶段,大学升学群体的特质、升学方式、学习行为、发展路径凸显多元化、异质化趋势,高等教育逐渐从“院校本位”模式向“学生本位”模式转化。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由关注高等教育资源“输入”及其使用效率转向聚焦高等教育输出产品——学生的评价,旨在通过“可显现的证据”表征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现状、问题,并探索改进措施。
[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增值评价”。
对高校学生开展增值评价契合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高等教育强国系统内生优化的迫切需求。
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高校当下亟需思考的议题。
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增*基金项目:湖北省2022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增值评价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2022080)。
收稿日期:2023-06-13,修回日期:2023-07-04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周子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的思维方式呈现借鉴与批判并进的样态,即借鉴国外经验且抱有批判意识,同时开展本土化研究。
其聚焦内容为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其立论依据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现实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度诉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成果丰硕的大学生发展理论;其新兴趋势导向实证调查和融合发展。
国内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需深入探讨理论根基的内在作用机制,构建多要素融合的增值评价模式,结合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加强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关键词:增值评价;高校;学生评价中图分类号:G64,G40-05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80(2023)05-0044-06Current Situation of Value-added Evaluation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ts ReflectionZHOU Ziyi(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value-added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ents a mode of thinking that combines reference and criticism ,that is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 while carrying out localized research with a critical awareness.Its focus is on value-added evaluation tools and models.Its argument is based on both the deep demand of social rea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fruitful theory of university student development.Its emerging trend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on value-added evalua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s to deeply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nstruct a value-added evaluation paradigm that integrates multiple factors ,combine macro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and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Keywords :Value-added evaluation;Universities;Student evaluation2023年10月值评价研究已初具规模。
扩大普通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含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依据1998年至2010年的具体数据,研究扩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招生规模增长过快时,扩招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微小的促进作用;考虑扩招政策影响的滞后性,发现受高等教育人数增长的滞后项,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小规模扩张时,扩招政策显著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扩招;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
国外对教育的研究起点早、范围广。
1960年,在就任美国经济学年会会长一职的演说中,舒尔茨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关于扩招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本文借助1998-2010年的具体数据,从扩招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考察和评价这一政策的效率。
一、模型和数据分析(一)模型的建立早期,我国大多数实证研究使用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
david bloom,david canning和jaypeesevilla(2004)以前人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在c-d生产函数中加入人力资本并用教育、工作经验以及健康对其进行衡量,着重研究健康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有三个组成要素——平均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包括工作经验及经验的平方),健康(用预期寿命量化)。
具体方程为:(1)其中,y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l 为劳动力投入,s、exp、h分别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工作经验、健康。
不难看出,该模型便于分析人力资本各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等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后,人力资本各要素直接反映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此模型为基础,本文同样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为三部分:物质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以及人力资本投资。
...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一. 内容介绍:“科教兴国”作为中国长期基本国策,有其重要意义;教育是此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途径,因此考虑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利用菲德模型作为手段来考察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教育的溢出效应作为考察重点,使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试图使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更贴近现实,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并求得对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程度的进一步认识。
二. 理论叙述:<一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教育影响经济的理论、方法:1、1、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舒尔茨是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资本的投入分解为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通过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资本量及其收益率来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2、 2、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法:丹尼森不象舒尔茨那样,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是把教育当作提高劳动力质量的一个因素,以劳动工资的多少作为简化劳动的尺度,来确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 3、斯特鲁米林劳动简化法:这种方法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把多种不同程序的复杂劳动折算为同一的简单劳动,标志着劳动者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复杂程度,或熟练程序的提高,如果计算出劳动复杂度的提高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就能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所做的贡献。
4、 4、在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中,对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的内部收益率法有了初步了解,根据哈夫曼和沃尔夫在1984 年所做的研究表明,使用收益率法计量教育教育的价值大约只能捕捉到教育价值的一半。
上诉计量方法所测量的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用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量来反应的,其中包括因教育而增加的个人所得收入以及由教育引起所得增加而增加的利税额,通过这些计量方法所衡量的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只是教育的直接收益,属于其内部作用。
〈二〉、文章依据理论的叙述:教育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是重要的,而要估计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影响,就需要关注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即外溢作用。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王玮玉经济统计10-1 201005002634【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而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教育的投资也将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应用Eveiews软件,研究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社会就业人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教育法的发展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作为投入品影响经济的增长。
就是教育的生产率效应。
二、教育的配置效应,是由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分配状况来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科技创新效应,教育和科技互相影响,这是人力资本在运用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由此来调整影响中国经济的因素,无意识一项重要的任务。
纵观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深刻的体会到经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
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不久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潜力在教育。
一方面产品与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教育水平决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跟上甚至超过产业进化的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虽然有所增加,教育虽有很大的发展,但面对庞大的人口仍显不足。
“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利教,利教必先投资于利教。
但是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究竟有多大?本文将借生产函数理论以及相关模型对此进行讨论。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投入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基础性意义。
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通过与土地、资本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合理配置,使得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