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身体_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44.38 KB
- 文档页数:8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身心二元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具身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具身认知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评述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认知等方面,最后总结具身认知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研究的概貌。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被动容器或无关紧要的角色的观点,提出身体、大脑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结构、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我们的感知运动系统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还强调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紧密相关的,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社会认知也被重新解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等社会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动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身体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认知时需要考虑身体的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唐 妍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统一。
在教育领域,具身认知强调重视身体经验对于心理认知的作用,根据具身认知来寻找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坚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坚毅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拥有坚毅品质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面对问题,更专注地投入日常活动中。
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激发幼儿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
一、关注具身认知理论,有效融合坚毅品质(一)理论引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明确具身认知理论的涵义、具身认知理论与培养幼儿坚毅品质的关系,重视具身认知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精准分析与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坚毅品质发展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支持,使品质培养更符合幼儿本身的需求。
例如,在设计具体活动时,教师在学习具身认知理论的过程中,了解到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个体获得的认知与身体和外界环境的接触密不可分。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判断、情感都受到身体体验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活动中渗透坚毅品质时,会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感官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感觉器官的作用,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帮助幼儿增强在活动中的体验。
(二)价值引领具身认知理论强调,通过身体行为促成幼儿认知的发展。
因此,在具体活动时,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探究培养幼儿坚毅品质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生成有价值的活动,为培养幼儿坚毅品质增加更多新鲜的元素,激发幼儿自觉养成坚毅品质。
例如,在开展主题游戏活动时,教师围绕具身认知理论,生成可以带动幼儿身体力行的游戏活动,创新游戏模式以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
教师要注重在五大领域活动中融合坚毅品质培养的主题,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坚毅品质的认识。
二、营造具身认知环境,渗透坚毅品质元素(一)创设游戏环境,浸润良好品质蒙台梭利说过:“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
心理学报 2018, Vol. 50, No.4, 46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62收稿日期: 2017-09-16* 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重大项目(2016WZDXM022)。
通信作者: 杨文登,E-mail:*******************;麻彦坤,E-mail:****************1“实在”在哲学领域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含义模糊的术语。
一般来说, 它指涉的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由于他人的意识和心理也独立于我们的意识, 因而依照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就有了物质实在和精神实在之分。
身体与认知表征:见解与分歧*叶浩生 麻彦坤 杨文登(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摘 要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
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
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
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 心智是一种运算, 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
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 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
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
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 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
因此, 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 而是身体格式的, 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
心智是一种运算, 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 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
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
在激进派那里, 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
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 换言之, 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
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关键词 认知; 表征; 具身认知; 身体; 心智; 生成论 分类号 B84-091 引言身体与认知表征关系的探索要求我们首先了解身体(body)的基本涵义。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5, 705–71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05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7)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心含义包括: (1) 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2)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3)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 认知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身体, 身体存在于环境。
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 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 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 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 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认知; 具身化; 具身认知; 认知主义 分类号 B84-0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 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其后, 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 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 着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 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后认知主义” (post- cognitivism)的变革(Gomila & Calvo, 2008, p.7)。
在这场变革中, “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 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Goldman & Vignemout, 2009, p.154)。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 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1 具身认知的概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译“涉身”认知(孟伟, 2007), 其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 “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 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 因此, 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 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收稿日期: 2009-09-10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李恒威, 盛晓明, 2006, p.184)。
舞蹈教育是挖掘学生内在创造力和艺术才情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而在舞蹈教学中,教案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更好地理解舞蹈知识并加以实践。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设计高效的舞蹈教案思路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舞蹈教育设计1. 认知负载理论 [1]认知负载理论指出,人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容量限制,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只有有限的资源可用。
认知负载理论对于舞蹈教育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启示,即教师需要在设计教案时,避免给学生过多的信息负担,以免影响其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设计动作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程度等因素,适当减少学生的复杂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和掌握所学内容。
2. 认知先验理论 [2]认知先验理论指出,人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已有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对于舞蹈教育的设计,教师需要建立起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教授技术性舞蹈时,应让学生细致观察、模仿和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舞蹈技巧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知识掌握。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我检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认知保持和变化 [3]认知保持和变化理论指出,人的知识和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之中。
在进行舞蹈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变化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授气息和身体力量的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和改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二、舞蹈教案设计的思路和策略1. 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有着自己的习性和兴趣,教师应该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教案,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比如,对于学习现代舞的学生,可以从MV视频或广告短片中提取动作来让学生模仿,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
2.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所学舞蹈的掌握。
身体即认知——评《具身认知要原理与应用》作者:钟暗华许波来源:《心理研究》 2018年第4期《具身认知一原理与应用》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出版,该书对认知心理学中的新思潮——具身认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是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合作努力的结果。
这是一本满满干货的心理学学术著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烧脑,更适合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读者,因为书中有作者大量的关于心理学往何处去的思考和探索,是集哲学、心理学和传统文化素养为一体的智慧结晶。
1 章节内容既可独立成篇,又与总体有机的结合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共17章。
以具身认知为关键词,涉及具身认知研究的诸多方面。
第一部分内容为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包括心理学与身体的经典传统和现代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困境与转向、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
第二部分为原理研究,从“具身”的涵义及其争论、心智的具身特征、认知与身体的互动和交融、镜像神经元与心智的具身性、中国古代思想中具身认知观等多方面详尽地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三部分又立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实验研究,从隐喻的具身性、心理旋转、动作模拟和触觉经验对认知判断的影响人手,提出具身认知的实验证据。
第四部分拓展到具身认知的应用研究,如“具身”在道德判断中的应用、具身视角下的药物依赖研究、具身视域下幼儿合作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等等。
所有章节都是从文献综述开始,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比较、总结和凝练,有理论分析、例证分析或实证检验以及结论启示的写作方式。
每一章单独抽取出来都是一篇完整的论文,放在一起,却又能更好地说明具身认知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作者一直从事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熟悉西方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
近十年来,他一直对具身认知这个领域热情饱满,勤于思考、有感而发、笔耕不止,发表相关的论文十多篇,部分也收录在该书中,书中的内容都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
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看具身传播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视角,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具身传播现象。
文章首先将对“身体视角”和“具身传播”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文章将回顾并梳理传播学领域对身体视角的研究历程,分析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身体与语言、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比传统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文章将揭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具身传播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具身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通过对具身传播现象的深入剖析,文章旨在提升人们对身体在语言传播中作用的认识,为推动传播学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认知语言学与具身传播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这个框架下,语言与身体、心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动态系统。
具身传播理论则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强调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具身传播理论认为,身体不仅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传播的参与者。
身体的语言、姿态、表情、动作等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它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认知语言学与具身传播理论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传播过程。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理解语言和认知关系的理论框架,而具身传播理论则提供了理解身体在传播中作用的实证基础。
通过这种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身体、心智和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传播行为的。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具身传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与语言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认知世界。
身体的感知和运动系统与语言系统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的新诠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了广泛而多样的领域。
在心理学中,有六个核心视角,分别是生物学、行为主义、认知、人文、进化和神经科学。
这些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这六个视角,以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解。
一、新诠释生物学视角:生物学视角强调基因、大脑和生理过程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通过新的诠释,我们可以将其扩展到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可塑性。
不仅仅是基因本身的作用,环境对基因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新的诠释还将关注生物学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以及生物学因素如何与其他视角相互影响。
二、新诠释行为主义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关注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学习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新的诠释将行为主义视角从简单的条件反射和奖惩机制拓展到更复杂的学习过程。
这包括社会学习理论、情绪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以及非条件化和条件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的诠释还将关注行为主义对幸福、满足感和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诠释认知视角:认知视角关注思维、知觉和信息加工过程。
新的诠释将认知视角从信息处理模型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它将强调情绪、动机和个体差异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新的诠释将关注认知与社会互动、情境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认知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四、新诠释人文视角:人文视角关注人的主观体验、意义和自我实现。
新的诠释将人文视角与其他视角整合,强调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将关注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以及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对人的影响。
新的诠释还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接受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五、新诠释进化视角:进化视角关注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进化起源。
通过新的诠释,我们可以将进化视角拓展到社会和文化进化的角度。
新的诠释将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特征的进化。
新的诠释还将研究进化心理学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应用,如择偶、亲子关系和合作行为。
六、新诠释神经科学视角:神经科学视角研究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将身体和主体视为一个复杂交织的整体,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在当今时代对于探讨身体认知与交往现象极有意义的哲学方向。
本文将针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体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感知、体验、互动等方式与外部环境及他人进行联系。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感知、认知和行动的主体。
同时,主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梅洛·庞蒂的主要观点1. 身体主体性的重估梅洛·庞蒂认为,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往往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活动,而忽略了身体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他认为身体主体性应被重新评价,因为身体是人类感知、体验和行动的基础,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
身体的感知、情感和直觉等因素都参与了主体的认知过程。
2. 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梅洛·庞蒂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交往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人们的身体和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以及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意义和共享经验。
3. 身体与他人的共在性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他人是共存的。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是他人的身体。
我们的感知和体验不仅是个人主观的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养生的深度养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追求健康和长寿的愿望使得养生成为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
然而,养生不仅仅局限于饮食和运动,心理健康也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培养积极的心态,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养生的深度。
一、认知与养生1. 乐观心态的培养乐观心态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养生的关键。
乐观的人通常更有幸福感和自信心,能更好地调节压力和解决问题。
培养乐观心态可以从积极思考、寻找乐趣、倾听内心等方面展开,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困扰。
2. 管理情绪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是养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问题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法(如运动、音乐、写作等),找到平衡心情的方式,达到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人际关系与养生1. 社交支持与健康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和养生至关重要。
有着良好的社交关系和社交支持的人通常更快乐、更健康。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很多方面,如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参与群体活动、主动寻找新的社交机会等,这些都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增加幸福感。
2. 心理健康与家庭关系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根基,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个体的养生至关重要。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与养生之道1. 培养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养生中必备的素质之一。
人们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养生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新事物的接纳。
2. 健康的心理策略健康的心理策略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例如,学习放松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等都是有效的心理策略。
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构建以大班数学活动“多角度分类”为例◊李敏李敏,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教研主任、高级教师,福建省骨干教师,宁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所编写的案例成果获教育部评选的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曾获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幼教组)、宁德市优秀案例评选、新媒体新技术赛课等各级竞赛活动的一等奖十余次。
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县级课题研究,开展各级讲座及公开课二十余次,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一篇[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之间持续、动态的交互作用。
从这一视野重新观照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有利于教师转变对数学活动的教学认知和开展方式,优化幼儿园数学活动。
文章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详细地剖析了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身体与资源支持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活动课程间的交互作用,以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具身认知;幼儿园;数学活动;学习环境;交互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数学教育在理念、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教育者愈加关注幼儿所学数学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注重通过感知、体验与操作逐步推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理念,它认为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强调身体、环境持续动态交互生成的过程。
从具身认知视角观照幼儿园数学活动,能为其优化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引导教育者重新审视数学活动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指引教育者有效落实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具身认知视野下幼儿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传统认知理论将身体与心智割裂开,所指导的教学活动以头脑认知为主要取向,重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习者身体与心智间的融合,仅将身体作为学习的生理基础,是一种“离身”教育。
Art Education<艺术教育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身体打击乐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探究章琦'曾丽秋2(1.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广州市铁一中学,广东广州510660)【摘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源自人的整体性身体,是人通过身体的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身体打击乐教学以人为本,将学习者通过身体而获得的音乐体验作为教学的基础,注重对教师教育"身体”范式的转向,注重音乐情境中的身体体验,关注学习者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
这种音乐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使学习者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达到身心合一。
【关键词】具身认知;身体打击乐;身体体验;音乐素养;人本化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一、具身认知理论的缘起与内涵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Embodiment Cognition)兴起于20世纪,是当今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最初是由梅洛•庞蒂(1908-1961)对笛卡儿(1596-1650)提出的身心二元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潮。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主体间是共存的,身体主体与世界也是共存的。
”①他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提出具身认知的观念,确立了身体主体的地位。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具身认知这一思潮在西方世界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各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这一观念进行了新的探索和阐释,由此开启了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
概括而言,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心智始终呈现为具(体)身(体)的心智;人的认知源自人的整体性身体,认知是人通过身体的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行为能够影响思维。
在共享与交流的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与群体通过视觉与聆听所激发出的欢腾能量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个体融入一种道德秩序,此时人的行为能力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并提供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证案例。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分为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的学派和方向。
这些理论各自侧重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不同观点。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被测量和观察的,主要关注外部刺激和响应的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心智过程,研究思维、记忆、知觉和决策等心理活动。
这一学派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表示驱动的。
他们使用实验和模型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并解释和预测这些行为的动机和机制。
3.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大脑的研究,神经科学揭示了不同脑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人类行为的解释心理学通过研究和观察,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解释: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关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部或外部因素激发的,例如满足基本需求、追求成就、获得社会认同等。
通过研究和分析个体的动机,可以预测其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经验和环境塑造的。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过程,解释人类行为是如何受到外部刺激和奖惩的影响,并预测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3.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通过测量和分析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性格类型、情绪状态和行为倾向,来解释和预测其行为。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4, 48148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0481
收稿日期: 2012-08-11 *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BBA110015)。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yahoo.cn 481
认知与身体: 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叶浩生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摘 要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 从具身的维度, 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 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 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 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 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
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 认知是身体的认
知, 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 a.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 b. 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 而且可以作
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 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 c. 身体调节着认知, 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 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 而是一体, 身
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心智; 身心关系; 身体; 理论心理学 分类号 B84-09
认知, 或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心智, 与物理属性的身体之间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关系?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认知、心智、意识或灵魂可以脱离肉身而存在吗?认知与身体究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实在?还是生命进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或者仅仅是我们看待生命的两个视角?如果认知并非一种实在, 而仅仅属于指挥身体运动的大脑的一种功能, 那么这种认知功能是否像计算机的运算功能那样, 可以脱离大脑物理结构的“硬件”, 成为一种离身的(disembodied)“软件”?近年来,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演变成认知具身性研究的热潮(叶浩生, 2011)。在本文中, 我们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上, 从具身(embodiment)的维度, 探讨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 1 心智与身体的分离: 离身认知及其困境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但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 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 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 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物质、身体等的研究有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 那么心理、意识的研究也需要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构成了心理学独立的科学文化基础。 在二元对立的西方传统文化中, 身体在真理的追求和知识的获得中一直处于被贬斥和受压抑的地位。或许这一贬低身体的倾向在柏拉图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柏拉图在其对话录《斐多》篇中指出:“身体给了我们爱、欲望、恐惧等各种不真实的东西, 其结果是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机会对各种事物进行思考……事实似乎是, 只要我们活着, 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同身体的接触与联系, 除非绝对的必要。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最大程度的接近知识” (Hamilton & Cairns, 1961, p.49)。 柏拉图把身体和灵魂对立起来, 且认为身体充满了肉欲、情色等使人分心的东西, 因此成为思维482 心 理 学 报 45卷 和认识的障碍。在哲学实践中, 为了摆脱肉欲的干扰, 就要远离肉体, 甚至要“消灭肉体”, 以解放灵魂。因此,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练习死亡”。只有肉体灭亡了, 灵魂才能解脱, 才能变得纯洁, 也才能通达真理。这一对身体和灵魂的区分, 以及对身体的排斥和鞭挞对西方文化思想产生了持续冲击。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洛克和康德等人哲学思想都受到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影响。教会势力猖獗的欧洲中世纪, 身体被视为罪恶的根源。这也与柏拉图对身体的贬斥有关。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身体和心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视身体仅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身体是物质的, 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是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的: 当我们的意识指向身体时, 身体就变成了一个物质实体, 成为认识的对象。然而, 当意识转向其他事物或者意识自身时, 身体就从意识视野中消失了。换言之, 由于身体是通过心智实现的, 因而身体对于认识并不重要, 可有可无。 笛卡尔区分了两种实在, 即物质实在(res extensa)和思维实在(res cogitans)。心智、意识、认知等思维实在在数量化的物理世界中没有位置, 其功能完全是自主的。物质占有空间, 可以无限分割; 思维则不占空间, 不可分割。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在内的身体属于物质实在, 而各种思想、欲望、意志和情感等属于思维实在。由于思维的自主属性, 因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空间, 也不需要依赖于任何物质形式。身体的作用在心智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障碍, 但是却从认识论的视野中消失了。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笛卡尔认为人们可以怀疑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物质存在, 但是却不能怀疑作为过程的思维存在。“我思故我在”体现了思维第一性和身体次要性的原则。这样一来, 笛卡尔就从认识论上确立了二元论的传统, 区分出作为理性的、思维的、非物质性的、隐秘的心智和作为非理性的、次要的、物质性的和公开的身体。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大多接受了这种二元论, 视身体为一个物质对象, 而自我或心智则是一个非物质性的、虚无缥缈地渗透在身体之中。二者的关系有如船夫和渔船的关系, 船夫寓居于渔船之中, 驾驭着渔船。换言之, 心智驾驭着身体, 指挥着身体的运作, 但是身体对心智则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接受了这种二元论观点, 关注心智的性质, 对于身体的认识则留给研究物质世界的物理和生理学家了。 在经历了水压自动机、钟表机械、电话接线板之类的隐喻之后, 20世纪50年代迎来了计算机革命。一个新的隐喻出现在认知科学家面前。这就是“心智有如计算机”。认知科学家假定, 认知是表征和计算的过程, 而计算是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在《神经活动内在观念的逻辑演算》中, 沃伦·麦卡洛克等提出: 第一, 逻辑规则是理解大脑和心理活动的科学方法; 第二, 大脑是不同神经元根据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装置,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发挥着逻辑操作的功能, 因而人脑及其心理活动如同一部推理机器(Varela et al., 2010, p39)。 符号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 认知过程是基于符号性表征的计算。由这一基本思想可推导出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 大脑的思维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计算机的信息流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输出等子功能系统, 相应地,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也包括感觉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的全过程, 其流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是一致的。第二, 外界信息转换为符号性表征, 认知过程加工的是抽象的符号。符号表征了外界信息, 但并非外在世界本身, 这种安排的优点是保证了认知过程的简洁和效率。第三, 认知过程与大脑生理结构的关系有如计算机的软件同硬件的关系。软件虽然运行在硬件上, 但是功能是独立的, 可以与硬件分离, 运行在不同的硬件上。这一假设的直接结果是, 认知被视为可以脱离具体的大脑, 运行在任何有计算功能的物质上。另一方面, 认知虽然运行在大脑中, 但是大脑的生理结构对认知没有影响, 认知可运行在人脑中, 也可以运行在电脑中。笛卡尔的二元论在这里以科学的面目复活了。身体和认知成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实在。 上世纪80年代, 由于神经科学的发展, 认知科学家开始借鉴神经网络模型来替代心智的计算机隐喻, 联结主义取代符号加工模式成为认知科学的主流。联结主义的信息处理系统由许多简单单元的并行联结构成, 其信息的处理方式是并行的和分布式的。这种认知模型更接近大脑的生理结构,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符号加工模型的机械主义倾向。但是, 联结主义同符号加工模式在核心观念上是一致的, 即“认知是一种计算。计算是对符号的操纵。符号始于对大脑的输入, 结束于来自大脑的输出。因此, 认知发生的地方是大脑, 而且仅仅在大4期 叶浩生 : 认知与身体: 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483 脑。认知科学关心的也只有大脑” (Shapiro, 2011, pp.26-27)。这就是说, 无论符号加工还是联结主义都视认知与身体无关。对于身体的漠视明显延续了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传统。 认知与身体分离的直接结果是认知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完全指向中枢神经系统, 力图了解心智的内部工作机制。行为主义曾以内部心理过程缺乏适当方法为由抛弃了认知和意识的研究, 内部心理过程被视为一个“黑箱”。认知心理学扭转了这一趋势, 重新把心理学家的目光转向有机体的内部。但是, 在转向内部机制研究的过程中, 认知心理学家矫枉过正, 完全抛弃了身体和身体活动的环境, 似乎心智过程仅仅发生于大脑, 这样一来, 认知科学家关心的是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之间的计算过程, 这个计算过程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与身体和环境没有太多的联系。“唯我论” (solipsism)就构成这种研究模式的方法论特色。 把认知与身体相分离, 视认知类似于计算机的程序软件, 这样一种观念支持了认知过程的符号加工模式。认知既然是一种计算, 而计算是对符号的操纵, 那么认知就成为一种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符号加工。但是计算机操纵的是一些字词和数字。这些字词和数字之所以成为符号不是因为其本身的物理特征, 而是由于它们具有表征的功能, 即它们代表着一些真实的事物。表征和被表征事物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任意的, 武断的, 两者之间并非一种必然的联系。计算机处理的这些符号的涵义是人为的, 其处理这些符号的规则也是人设定的。然而, 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处理的也是抽象的符号, 那么真实事件是怎样转换成抽象符号的呢?神经系统具备这种转换能力吗?神经科学的发展表明,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神经系统具备这种神奇转换能力。这是传统认知科学无法解释的。 2 心智与身体的交融: 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指出, 身体并非认识的对象, 而是认识的主体。“我的身体是这样一种组织, 所有客体通过它而组成一个整体……” (Merleau-Ponty, 1962, p.235)。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因此, 自我意识实际上是由各种身体体验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紧密联系。当某人拧我的耳朵时, 是我自己, 而不是其他任何人体验到疼痛。当我们享受美酒佳肴、面对刺骨寒风或者精疲力竭时,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感觉的唯一来源是身体。这就是说, 身体体验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 但是, 由于二元论的影响,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错觉: 当我们聚精会神, 专注于一个复杂数学难题时, 身体似乎一点也不发挥作用。好像是“我”在解题, 身体只是一个把“我”带到课堂的载体。当老师讲课时, 我身边那个因车祸而丧失双腿的残疾人不是同我一样倾听、思维和回答问题吗?身体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重要, 为什么残疾人能同我们一样进行思维呢? 这样一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二元论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元论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已经如此根深蒂固, 以至于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情况是, 残疾人尽管同我们的身体不同, 但是从种族起源的角度来说, 我们享有同样的身体。人类心目中的世界与蝙蝠心目中的世界截然不同, 因为人类与蝙蝠有不同的生理构造。我们之所以永远不能理解蝙蝠的主观体验(qualia),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蝙蝠的身体结构。即使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不同的身体也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Casadanto说, “在某种程度上, 心智的内容取决于身体的结构, 不同身体倾向于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2011, p.378)。左利手和右利手的实验表明, 二者倾向于视左右有不同的意义。改变了用手的习惯, 思维方式也改变了(Casasanto, 2011)。考虑到这一点, Gibbs指出: “身体并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 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体……动觉和触觉的习惯模式不仅构成了自我概念的核心, 而且形成了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 (Gibbs, 2006, pp.14-15)。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正如蝙蝠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它用声纳系统认识世界那样, 人正是因为有了直立行走的身体, 才有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风格。没有这种特殊构造的身体, 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和思维方式。 依据Wilson和Foglia (2011)的观点,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2.1 身体的限制作用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因为某种身体特征的存在, 使得有机体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更容易, 也使得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更困难, 甚至不可能。听觉是典型的范例。某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