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在这些产业中,农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服务业相对较薄弱。
农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额。
西部地区的环境较为适宜农业发展,且农产品的种类较多。
然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工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工业和资源加工业。
西部地区富集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西部地区也面临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占比较低。
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和物流等方面。
尽管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加强一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食品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提升二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带动一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西部地区人口较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在一产业向二产业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纷繁复杂,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区域经济协调是指通过互相合作和协商来实现区域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的一种途径。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符合当代需求,同时不妨碍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一、区域经济协调1. 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协调的关键。
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分布,又被称为区域经济格局。
一个优良的区域经济格局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有支持性和动态的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本,提高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
2.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与区域经济协调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产业布局应该考虑地理、自然和经济等因素,进而优选行业和企业。
比如,废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等产业布置在市区之外。
3. 教育支持教育支持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内各种教育机构,比如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等。
通过与主要的产业进行配合,这些教育机构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1.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生态保护也要求我们减少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比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只有树立生态环保的意识,我们才能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
2. 经济发展同样,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带动其他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使整个社会蓬勃。
3. 社会政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
比如,增加社会福利和优化资源分配,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等,支持民众的正当权利,推动社会公正与和谐。
结语总之,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两个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依靠一系列经济社会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发展的稳步而快速的前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本文将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东部地区指的是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先进的产业。
西部地区指的是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较多的优势企业和先进科技。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社会福利较为完善。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南方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南方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北方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北方地区则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东西部和南北方地区存在如此差距呢?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开放政策始于沿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成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贸易通畅,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政策扶持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针对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的差距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结合相关数据和分析,探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区域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其中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逐渐增加,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但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却不高。
例如,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产业结构粗放、公共服务不健全等情况,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存在短板问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依然不足。
2、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在技术、财力等方面领先,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基础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产业偏向高科技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却依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进一步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区域差异,导致了一些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口迁出、社会资源缺乏,而另一些地区则在人口、资源相对富裕的情况下,财富不断积累后更快速度地扩张、壮大。
同时,由于各区域的发展速度不同,带来的财务和财产积累的不同,进一步放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带来不公平感和不满。
2、资源配置的问题在现阶段,区域发展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放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类资源。
关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龙慎峰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如何缩小山东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关注。
本文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划分,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现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等方面,对于近年来关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十年来,山东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山东省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经济质量提升的障碍。
对于如何实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我认为,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程,区域经济的现状以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进行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进程的概述(一)1984年至199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起步阶段。
薛克在《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了山东省东西部发展的差异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措施。
(二)1992年至2002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深入阶段。
徐瑞华,杜德斌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不断扩大,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举措。
(三)2003年至今: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傅增清:《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策略选择》;李广杰,侯晓敏:《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他们均指出新时期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解决地区发展差异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就山东省的区域而言,经济发展不协调依旧是当前急切需要改革的重点,本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具体原因,例如: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政策差异等,在此基础上从激发潜在动力、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进一步改善山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山东省;协调发展一、引言随着各个区域的经济深入发展,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省内的空间分布同样存在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对山东省而言具有典型意义。
区域经济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
一方面,自从我国实行对外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不同时期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扶持政策,确实为各个省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不同地区的初始禀赋和实行的倾向性政策,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区之间的经济上升,导致了地区之间的不协调,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要比东部地区略差,随着时间的过渡,这种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讲经济不协调的原因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201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青岛市最高,为102519元,而菏泽市则仅有28350元排在最后。
GDP统计数据来看,GDP排在首位的是9300.07亿元的青岛市,东部沿海城市GDP之和占据山东所有城市GDP的33%。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差异较大,西部差异较小。
经过调查,本文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1、区位原因山东省处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特别是东部处于沿海岸线,交通便利,进出口产品相比较为发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洪超西南政法大学 易崇艳摘 要:近些年来,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许多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因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介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入手,首先分别详细分析了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造成的环境恶化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然后分析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及结构,以及对其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介绍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型评价等,从而本文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作了全方位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230-02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硕果,然而,环境问题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许多环境问题虽然经过不断治理,其有些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但从长久来看,环境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如酸雨的出现, 对各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危害;土壤污染并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种不良状况的出现与当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增长方式有直接的关联。
若不尽快地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将难以进行下去。
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进行,以确保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协调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1.1 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在有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度消耗矿产、森林以及植被等资源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不良后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虽多,但直接论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或内涵的文献却很少。
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张敦富,覃成林,2001)。
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区域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张可云, 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郝寿义, 2007)。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彭荣胜, 2007)。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志刚,2003)。
第五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标志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前提目标图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事例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自2015年起,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一体化发展,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工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全面协同,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以珠江口为中心的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
2017年,中央政府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的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建设重点是推动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
目前,大湾区内的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加速器”。
3.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
新通道目前分为两条线路,一是宁波至图木舒克、哈萨克斯坦等国陆路集疏港线,二是重庆至新北至老挝泰国经济走廊,共同构筑起陆海新通道的“一带一路”大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内陆和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资源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些例子表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只有加强区域协调合作,推动区域间的经济联动和互补,才能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抢占有利地位,实现全面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已经明确。
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一张网、统筹城乡、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什么呢?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统筹协调,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市场内需。
中国的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就会影响到中国市场的内需。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促进。
这也会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内需,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地区间合作,促进经济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合作可以促进互利共赢,有效地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区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可以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群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群建设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各地人口的有序流动,支持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建设可以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机制,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地区间合作,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群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1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面对这一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尤其是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学者也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这些研究的成果作一系统总结。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梁亿南(1991)对协调进行了探讨。认为协调绝不是简单的妥协、折衷和迁就,协调是对区域内部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进行统一考虑,求大同、存小异,找出同等的区域利益目标,通过协调,要求各群体目标一致,行为一致,从而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朱永达等(1993)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国家各种生产要素持续保持较理想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各部门经济的协调、各种经济因素和环境条件等的协调。 蒋清海(1995)归纳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种定义:(1)东、中、西或省区间发展差距的缩小,即空间比例或地区结构协调;(2)区域间分工协作的发展,即区域产业结构的协2
调;(3)国家投资在地区间分配合理化,即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协调;(4)区域间贸易封锁、市场分割的消除、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即区域贸易关系(或市场)的协调;(5)区域间不平等竞争环境的消除,即区域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同时认为,上述定义虽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有之意,但都是一个侧面。他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定义是:在各区域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用系统论语言表达即是每个区域都以其他区域为自己的约束条件,选择自己的要素,调整自己的结构,改变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促进其他区域的发展,使各区域要素不断更新,结构不断优化和区域间不断相互容纳、联结、相互促进,形成全国各区域在动态反馈过程中各自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陈南京(1996)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经济规律把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优势向中、西部延伸,与内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较大范围和各自不同特点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使资源合理配置,从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陈亚军(1996)认为,协调发展与均衡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倡区域协调发展也不是对非均衡发展成就的否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区域间绝对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过早地提出缩小地区差距,不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3
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尽量减缓地区差距扩大的幅度,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协调发展是对非均衡政策不足的有效纠正。 蔡思复(1997)指出,目前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就是从不平衡中求得相对平衡;还有学者认为,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协调地区间产业分工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和发展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体系;另有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的目标。这些表述虽在理论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含义,也难以操作。他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含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界定。广义层次是相对于区域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来说的,第三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赫希曼主张的“有控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但它存在一个实际运作上的困难,还需要更明确地界定;从效率与均衡关系的狭义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效率优先,兼顾东、西部地区均衡的模式;二是东西部地区均衡优先,兼顾效率的模式;三是兼顾效率与东西部地区均衡的模式。他并且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移动,推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 田扬戈(2000)认为,从系统论角度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协调区域经济系统各子系统内部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4
杨保军(2004)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害是如何理解“协调”的涵义。协,从字义上说有“和”、“合”、“帮助”、“协理”、“和谐”、“协调”的意思;调,是“配合得均匀合适”、“调解”。一般论及区域协调时,往往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协作与调解,这种认识显然是基于近代工业文明和一元独进与二元对抗的哲学,功利主义思想清晰,其进步意义固然不小,但流弊也不可忽略。他认为,协调包含三个涵义:协作、调整、和谐,其中最本质的含义是协作。 高波(2006)指出,关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一般认为,协调发展就是指系统内诸要素和谐的、合理的、使总效应最优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应包含共同发展、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了相互促进,并不意味着平衡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包含这样三个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圜值之内;(2)在可持续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最优化;(3)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因此,要正确理解协调发展的内涵,必须首先认识“协调”和“发展”这两个概念。发展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发展强调一种动态性,其中既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变化。发展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不符合人们的良好愿望。协调则是一个使用广泛,但却没有一个十分明确定义的概念。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各种手段、措施来解5
决矛盾或冲突,这时它作为一种管理方式而存在;通过调节,使事物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融合关系,以表明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因此,他认为,协调发展是在协调发展机制的作用下,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排除冲突和矛盾,实现和谐的、互利的、合理的、有比例的状态,使事物整体效应达到最大满意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度量 梁亿南(1991)认为,保证协调要做到:低层次利益服从高层次利益,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杨开忠(1993)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傅吉奎等(1995)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完成。(2)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力量。但不是过去意义上中央政府的作用,应加强中央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3)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4)必须建立新的经济区域格局。曾绅生(2000)认为(1)从经济系统动力学观点看,必须依靠区域经济系统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2)从现代协同论观点看,只有坚持动态协调,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系统在非线性状态中的有序运行。(3)从经济系统引力论观点看,区域间的动态协调发展,既是相互催化作用的结果,又是区域本身加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汪波,等(200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是区域经济 6
发展这一大系统中经济子系统与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据此,他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量。陈栋生(2005)提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通常要从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和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两大方面进行检测。李尊实(2006)认为,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上,必须具有系统和综合的观点,以科学性、可操作性、显著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为原则选择指标,在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极大值标准法对原始数据系列进行标准化。根据各指标的离散程度,给出协调度系数:AV=1-∑;V-Pi;Wi.协调度系数越高,说明区域发展协调程度高,处于均衡发展中。协调度系数很小时,说明区域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下,需要进行及时调整。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举措 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一直是我国学者着力探讨的问题。大体上讲,有的学者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总体上进行设计;有的学者则认为,只有重点发展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形成了如下诸多见解。 (一)总体战略论。陈栋生(1989)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两个难点,宏观经济管理有无必要设置地区调控层,新体制下的区际经济关系是什么性质;魏后凯(1995)提出了网7
络开发模式;司正家(1996)在分析了发展经济学家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模式的缺欠后,提出适度不平衡一一协调发展战略,并认为实施这一发展战略要协调好以下关系:战略重点与非战略重点,地区间的协同,地区内部协同,中心发展地区与边远农牧地区,地方区域利益与周边利益、内向与外向、内贸与外贸协同;张华(1998)主张,采取多极增长战略,即在中西部选择几个省、市、地区或流域,像过去扶持东部沿海增长点那样,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程和元(1999)认为,协调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初级协调,即宏观层面协调,中观空间梯度,二是高级协调,即宏观空间协调,中观空间协调,并认为中国目前的条件尚不能实施高级协调,初级协调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提出“一多二并”战略,即多极性与宏观空间协调与中观空间梯度并存;张红霞(2000)提出三级异向点轴联系协调战略;张雷声(2004)认为,协调发展既不能“抑西扬东”,也不能“抑东扬西”,而是继续更快地发展东部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发展;黎鹏(2005)认为,应建立区域协作组织机构及运作机制,加强管理框架下的区域规划和实施体系建设;蔡玉胜(2006)提出,东部:从个体增长取向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西部:公共品供给和区域市场培育;东北: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和现代市场制度的转型;中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和政府制度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