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朝鲜半岛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影响形式与政策课(课程名称)结课论文/作业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影响朝鲜半岛局势最近进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2013年1月24日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3月11日,韩美“关键决心”联合军演展开,朝鲜宣布已处于全面战备状态;3月28日,美国派出的两架B-2隐形战略轰炸机飞抵韩国;3月30日朝鲜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现在的朝美双方在半岛问题上剑拔弩张,朝鲜半岛战火似乎一触即发。
不管怎么样,虽然说双方相互张牙舞爪的大秀肌肉,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火并是双方十分不愿意看到的。
就我国而言,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将对我国周边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首先,就朝鲜核问题而言,中国是绝对不能任朝鲜肆意妄为的。
第一,如果朝鲜真的拥有了核武器,那么朝鲜将能够直接对中国产生核威慑。
这是中国决不能看到的。
第二,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将导致日韩两国对国家安全方面的不安,进而引起东亚地区核军备竞赛。
如果日韩拥有核武器的话,那么这将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
第三,朝鲜核问题将给美国涉足东亚事务以口实,使得美国可以堂而皇之的插手东亚安全事务,遏制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遏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对中国战略安全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其次,就韩朝统一问题而言,维持现状对中国来说才是头等大事。
依照我的个人观点,韩朝双方任何一方实现半岛统一对中国都将是不利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过政治对话达成半岛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
双方手中均握有一定实力,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妥协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如果半岛统一的话,那么必定会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一旦韩朝双方进入战争状态的话,那么中国将陷入两难境地:到底要不要给予朝鲜以军事上的支持?如果中国不出手的话,那么朝鲜将在美韩的联合攻击下迅速垮台。
如果朝鲜垮台,那么韩国将独居朝鲜半岛,中国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桀骜不驯的韩国,中国将在陆地上直面强大的美军,中国将失去东北部安全屏障,失去黑龙江出海口……显而易见,朝鲜的垮台将对中国战略安全环境极为不利。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2003-07-30 14:09 ]【内容提要】随着国际局势和亚太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朝鲜半岛自身在新世纪的新变化,朝鲜半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和战略地位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
一、半岛统一后将成为东亚一极重要力量,对东北亚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二、半岛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关键王牌,中国必须以其为战略要地制衡美国。
三、半岛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屏障与助力和合作伙伴。
四、半岛将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大助力。
【关键词】朝鲜半岛中国的战略中朝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对中国安全的重要性是近乎常识性问题。
中国人过去常常用“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等字眼形象地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也说明了朝鲜半岛对中安全的特殊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应当说是贯穿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
但在各个历史的不同时期其意义却不尽相同。
20世纪已经过去,新世纪已经降临。
随着国际局势和亚太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朝鲜半岛自身在新世纪的新变化,朝鲜半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和战略地位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
一、半岛统一后将成为东亚一极重要力量,对东北亚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从中长期目标看,半岛统一是必然趋势。
目前朝鲜半岛由于处于分裂状态,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尚远不能与东亚现有的中、日、东盟几级力量相比,尚够不成亚太乃至东亚一极力量。
但半岛一旦统一,势将成为东亚乃至亚太的不可缺少一极。
新加坡学者认为:长远来说“东北亚安全和政治格局将出现重组,韩朝加强合作,成为东北亚的重要—员”1.韩国开发研究院在一份报告认为,21世纪“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所有方面都发挥核心国家作用”。
韩国“要以东北亚五大国之一的姿态进入大国的行列,去创造我们民族主导历史的光辉明天。
”韩国庆熙大学梁性吉吉教授在北京大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也形象地宣称在东北亚的新秩序中,四大国位于风筝(新秩序)的四个角上,而统一后的半岛则居中,并担任“领导地位”。
54|《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8期|总第90期朝鲜半岛问题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文|王洪光中国历代王朝,对外防御或进攻,分若干个战略方向。
为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向北一般是战略防御方向;向西新疆(古西域)、中亚方向,历来是中原政权的主要战略方向,强盛时取攻势,衰弱时取守势;向南对岭南诸国,一般取攻势。
东亚朝鲜半岛方向,因战略纵深不深,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内战不止,对中央政权威胁不大,理应不是主要战略方向。
可是在历史上,这个方向往往发展成主要战略攻防方向,常常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隋唐时期就是难啃的骨头秦汉及前,在朝鲜半岛相继有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
汉武帝平朝鲜,在半岛和辽东建置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史称“汉四郡”。
其后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古国发展壮大,公元二、三世纪,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也发展起来,史称“三国时代”。
高句丽强盛起来,不断侵占汉、魏、唐地域,半岛三国之间也争战不断。
总之,半岛在汉至唐前期都很不平静,对中央政权时时产生威胁,经常干扰和牵制中央政权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的行动。
因此,中央政权只要北部和西部边境相对平静,就会腾出手来,剿抚朝鲜半岛各国,以求得东界的安定。
为此,中央政权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隋唐两个朝代,前后七十年间,有隋文帝、炀帝、恭帝、唐高祖、太宗、高宗六任皇帝,九次战略性战役行动,始得平定辽东和朝鲜半岛。
高句丽古国消亡,遗民大部被迁入关内,少部流散于渤海国、突厥和新罗。
隋朝就是因为四次向朝鲜用兵,并大兴土木(其中大多是军事设施),导致国库空虚,人丁锐减,农军蜂起。
当时,山东民军领袖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大意是“如果在辽东战死,现在被砍头又何妨!”有学者认为,隋朝就是被朝鲜战争拖累,才迅速灭亡的。
“贞观之治”和高宗的永徽时期,是唐走向强盛的战略机遇期。
唐平定周边战争中,东北经常成为主要战略方向,前后通过五次大的作战行动,平定了辽东和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问题看法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三面环海,半岛上两个国家的政治现状于1953年才被确定。
之前两国曾经为了半岛的统一而爆发波及韩朝两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半岛内两国的同宗同族性及其因历史原因分开,都使得国际社会在研究半岛未来发展时多关注了一份“统一进程”的可能性。
朝鲜半岛因为地理政治历史等相关原因,更是中美日俄等世界大国战略利益的聚焦点。
朝鲜的核试验更是将各国的目光聚焦到东北亚的这个半岛上,只是重点不是在“统一”上,而是在半岛无核化上。
如何应对局势的发展和走势已成为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从目前走势上看,有关各方在半岛利益上的博弈将进入新的局面,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更显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当前半岛存在的主要问题:朝鲜半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朝鲜的去核化问题,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也不是单纯的依靠哪一个国家向哪一方施压就能实现的,这要靠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和平的维护和经济的发展,靠援助得来的发展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靠“制裁”得来的和平也始终不能长久。
因此当务之急是积极促进朝鲜经济发展,使其摆脱“核保护”的外衣,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发展,维持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当然朝核问题是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但似乎解决了朝核问题就解决了朝鲜半岛的问题吗?其实,朝核问题只是朝鲜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包括签订和平协议在内的朝鲜问题在范围上更为宽泛,解决的迫切性也绝不次于朝核问题。
要想真正地解决朝鲜和朝鲜半岛地区的安全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签订和平协议在内的朝鲜问题。
人们也总认为,朝核问题是朝美双方间的事情,美国手中有强大的核武器,先让一步又何妨?殊不知朝鲜即便有一天重返了六方会谈,美国也不会以朝鲜无核化为单一目标。
总想一揽子解决问题,其结果就是一个事情也说不明白,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
二、个人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觉朝鲜研究核武器是朝鲜目前仅有的可以与日本美国等国谈判的王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打出来,但是一旦打出来也绝非空穴来风,中国绝对不可大意行事。
朝鲜半岛问题与其对中国的影响新闻与传播学院10级编辑班:廖家良从地图上看,朝鲜半岛正位于中国版图“雄鸡”的下巴位置,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
历史证明,朝鲜半岛的形势变化、战和与否都深深影响着中国雄鸡。
“甲午战争”是一次因朝鲜半岛问题而引起的中外战争,当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理应受中国的保护。
但当政的清政府把朝鲜拱手相送,唇亡齿寒,朝鲜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前沿阵地。
由此可见,朝鲜问题对中国领土安全的意义重大,朝鲜半岛安全了,我们的领土就多了一道屏障。
朝鲜半岛落入任何人手中都可能会对中国形成威胁。
1910年,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
朝鲜半岛遂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期间朝鲜半岛纯粹成了日本进军中国的发兵基地和资源补给地。
“二战”日本战败后,美苏两大国为了各自利益以北纬38度也就是“三八线”为界南北分管朝鲜半岛,分别成立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朝鲜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韩国,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了南北对峙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苏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大国强权插手朝鲜半岛也给中国强加了不小压力。
南北独立没多久就爆发了朝鲜战争,这是朝鲜族内部的战争,更是两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局部战争。
眼看美国带着当时所谓的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了,苏联不出兵,毛泽东等领导果断下令组织志愿军奔赴朝鲜半岛,成功的保卫了朝鲜。
当时中央出兵的命令是极其正确的。
所谓唇亡齿寒,若是美国势力扑灭了社会主义朝鲜,新中国就会重蹈当年清政府拱手让出朝鲜给日本的覆辙。
更何况南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国民党残军对大陆虎视眈眈,南北夹击中国政府也很难兼顾。
朝鲜战争后,朝韩就一直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对峙状态,虽然小摩擦不断,但毕竟双方未再开战事。
其相对平衡的对峙状态,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所以,朝鲜半岛保持相对平衡的对立状态,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也难以插手其中。
若平衡状态被打破,朝韩双方无论谁处强势地位美国都是受益者。
朝鲜半岛问题走势及中国应对方案最近,朝鲜核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尽管这一问题的核心是美朝双方的矛盾,但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始终扮演着积极斡旋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中、日、韩各国都纷纷就半岛问题与俄磋商。
俄罗斯究竟为何如此积极参与半岛事务,其半岛政策将如何发展,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一、俄半岛政策的简要回顾冷战后,随着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发生了相应调整。
整个2 0世纪90年代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1 996年,其特色是以意识形态为基本准则。
戈尔巴乔夫总统后期的苏联和叶利钦总统第一任期的俄罗斯在对待朝鲜半岛问题上,基本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
戈尔巴乔夫在其后期对外政策中,“人类共同利益”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对西方执行了一条无条件妥协退让的“投降主义路线” ,他的“民主化”与“公开性”在西方受到了热烈欢迎,苏联也因此而获得大笔贷款,以补救其停滞多年的国民经济。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朝鲜半岛的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折。
在美国对朝坚持敌视性政策的情况下,朝鲜希望借核问题重建半岛安全稳定架构,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为经济发展争取国际环境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
因为朝鲜要改善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朝日朝美关系正常化才能实现。
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等相关国家能够斡旋的余地不大。
但如果朝鲜弃核仍然无法实现改善国际环境的目的,则只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继续保持激进政策,以求继续拖住韩国,或吸引周边大国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朝鲜半岛内紧张和敏感的局势将难以根本扭转,任何偶然或突发性的事件都可能导致形势突变。
而一旦朝鲜半岛形势突变,半岛内北南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及强烈的统一愿望可能会导致半岛迅速而剧烈地走向统一。
从朝鲜半岛形势发展看,突变式统一的可能性仍然大于和平渐进式统一的可能性,统一可能比人们希望和预想的时间表更早。
这种突变式统一,既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可能对朝韩来说也是迫不得已的。
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渊源朝鲜半岛东北地区是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交界的地方,历史上曾有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渊源。
一、历史起源朝鲜半岛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三省的边缘地带,早在史前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有着狩猎、捕鱼、采集、农耕等多样化的生产方式。
周代时期,这里就已有了中华文化的传入,渐渐形成独特的东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等多个王朝都在此驻扎过,东北地区逐渐成为汉文化扩展的前沿阵地。
到了明朝时期,朝鲜半岛东北地区隶属于明朝的东北行省,这也是中国正式对东北地区进行管理的起点。
二、满族与清朝在明朝后期,满族人逐渐壮大,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之一。
满族人在朝鲜半岛东北地区与女真族、契丹族等民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满族的文化和习俗。
后来,满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壮大,最终成为了清朝的创立者,并开始统一整合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政治力量。
在清朝时期,朝鲜半岛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中心。
清朝政府为了发展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管理和监督,并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和垦殖。
在这个时期,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农业、商业和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近代历史变迁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重大历史事件。
从日本侵略和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半岛东北地区都深受其影响。
在这个时期,朝鲜半岛东北地区曾经成为中俄两国较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日战争的战略性地区之一。
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和苏联两国合作解放了朝鲜半岛。
并在1948年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后,朝鲜半岛东北地区逐渐脱离中国的掌控了。
并成为朝鲜半岛的一部分。
四、现代发展与未来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朝鲜半岛东北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
不仅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在此地区都有经济和文化交流,其它发达国家也开始对这个地区的造福做出了贡献。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为什么中国允许朝鲜拥核
与提问恰恰相反,中国不赞成朝鲜拥有核武器,原因如下:
1、朝鲜地缘敏感。
朝鲜地处中俄美日交界处,并且与韩国相邻,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起事端。
在有核国家中,例如南非,就曾拥有过核武器,但是并未像朝鲜一样被制裁,就是因为南非地处偏远地区。
2、朝鲜是非理性国家
朝鲜今天发射一个导弹,明天实验一个原子弹,任何一个理性国家都不会这么做。
3、朝鲜半岛局势复杂。
朝鲜半岛牵涉世界第一第二第三经济大国(美中日);第一第二第三军事强国(美中俄);朝鲜半岛一旦引起事端,就牵涉四个有核国家,处理不好那可能引起核战争的。
甚至地球都......
4、对中国的影响巨大
朝鲜一旦有事,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中国。
所以中国一直提倡半岛无核化以及六方会谈。
中国应如何应对朝鲜半岛问题土木0909 王洪胜 2009012179无论战争以何种形式爆发?无论是谁挑起的战争?中国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朝鲜半岛现状。
我们不希望朝鲜进攻韩国,但也绝不容许韩美方面进攻朝鲜。
因此,我们所制订的应对之策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第一,战争是由韩美方面挑起的如果这场战争是由韩美方面挑起的,那麽必然是对朝鲜的侵略。
中国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公理上都具备了出兵的理由。
因此,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便可直接派兵参战。
目标直指“三八”线,以最快的速度将韩美军队赶过“三八”线。
但只要赶过“三八”线即可,中国军队不跃过“三八”线,之後就是将军队部署在“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境内以防卫朝鲜。
总之,中国的行动应力求果断、迅速,一旦事态发生决不可犹豫不决,应该立即对韩美发出通牒,如果通牒不被接受便马上出兵。
中国的行动越是果断迅速就越能向韩美表明中国援助朝鲜的坚定决心,对韩美的震慑也就越大。
越能让韩美方面明白中国决心之坚定,吞并朝鲜已成为不可能,再打下去的意义不大;另外,如果中国不越过“三八”线进入韩国,则可向韩美方面表明中国只想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并不想将事态扩大化。
这样对韩美将形成“进无意义,退有余地”之势,从而打消韩美,尤其是美国方面继续战争的念头。
如此,也才能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维持朝鲜半岛稳定。
第二,战争是由朝鲜方面挑起的如果战争是由朝鲜方面挑起的,这对於中国而言将是一个难题,也应该是中国所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中国还是必须应对。
对此,中国须作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备战,一方面观望。
中国不马上出兵,静观事态的发展。
只要朝鲜还处於攻势我们就继续观望,而一旦朝鲜转攻为守才考虑出兵相助的问题。
但是在出兵之前也需再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如果韩国是凭借自已的力量转守为攻的,那麽中国仍需继续观望。
若韩国仅是将朝鲜赶回老家去,那再好不过;若韩国趁反守为攻之机北伐吞并朝鲜那麽中国就该准备出手了,而出手的时间为韩国军队逼进到大同江边。
论中国的发展对韩国和朝鲜的影响中国,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和朝鲜半岛产生了联系。
在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而在西汉时期,燕国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而在明朝初期,李成桂推翻政权,建立了亲华的新政权,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起名为“朝鲜”。
在某种程度上,明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古典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同盟。
在公元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驱动下的日本悍然发动侵略韩半岛的战争,在短时间内,李氏王朝即丧失了大部国土,明朝为了援助友邦并粉碎日本东进大陆的企图,派兵参战,与日寇血战七年,最终将日本军队逐出朝鲜半岛,战后,明朝即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从韩半岛撤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可是,朝鲜半岛的历史学家却并未能客观的对待这段历史,2003年在韩国全国播放的百集长篇连续剧《不灭的李舜臣》中,明军的形象不但被丑化,作用也被贬低到极致。
这些令人不快的现象根源于韩国民间蕴藏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使人不能客观看待历史的思潮,从长远来看,对中韩关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满清要求朝鲜协助攻打明朝时,朝鲜明确表示不支持,而且发展了反清复明的活动,1636年,清军灭掉朝鲜,朝鲜成为了清朝的属国。
清朝末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成为了朝鲜新的保护国。
1897年,朝鲜皇帝高宗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日本控制,改国号为“韩国”,从此,朝鲜变成了韩国。
1905年,日本重新取得对韩国的控制权,并于1910年正式吞并韩国,史称“日韩合并”。
在此期间,日本对韩国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光复。
在美苏支持下,以三八线为界成立了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权,南部仍以韩国为名,北部则以古代的朝鲜为名。
1950年6月25曰,朝鲜向韩国开战,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中朝贸易的影响及未来经贸合作模式朝鲜半岛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地缘政治局势变化。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中朝贸易的影响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并对未来的经贸合作模式产生影响。
本文将分析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中朝贸易的影响,同时探讨未来可能的经贸合作模式。
1. 经济制裁对中朝贸易的影响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国际社会对朝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这些制裁包括对朝鲜的贸易限制、金融制裁、出口禁运等措施。
这些制裁对中朝贸易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中朝贸易额大幅下降。
受制裁影响,中朝贸易额逐年减少,特别是在石油、煤炭、铁矿石等领域的贸易额大幅减少。
这对中国的出口及进口市场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朝鲜半岛作为地缘政治的焦点地区,其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中朝贸易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在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中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局势缓和时,中朝的贸易往来则有望得到一定的改善。
地缘政治局势对中朝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朝鲜半岛实现统一,将对中朝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统一后的朝鲜可能会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从而拉动中朝贸易额的增长;统一后的朝鲜可能会与中国竞争同样的市场资源,对中国的出口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二、未来经贸合作模式面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中朝经贸合作需适时调整合作模式,以应对局势变化、降低合作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1. 多元化合作领域未来中朝经贸合作应当多元化,不仅限于传统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贸易,还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科技创新、环保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这样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可以为中朝贸易增添新的增长点,降低对资源依赖,实现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 拓展贸易市场除了传统的贸易伙伴外,中朝可以寻找新的贸易市场,拓展贸易合作。
如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寻求新的出口市场,拓展进口渠道,实现贸易合作的多元化。
3. 加强投资合作除了贸易合作外,中朝还可以加强投资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能源开发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中朝关系史1. 概述中朝关系是指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两国地理相邻,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朝关系的发展历程。
2. 古代中朝关系2.1 两国早期交流中朝两国在古代就有着早期的交流。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汉朝与朝鲜发生了密切的交往,这段时期被称为汉朝与朝鲜的“威信交往”。
2.2 三国时期的对朝政策在三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三国之一的魏国政权与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有着频繁的交流,其中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最为密切。
此时的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对朝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高句丽与中国的联姻在唐朝时期,中国与高句丽(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联姻关系。
唐朝的皇帝与高句丽的公主通过政治婚姻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经济和军事帮助来支持高句丽的发展。
3. 近代中朝关系3.1 19世纪的朝鲜半岛在19世纪,朝鲜半岛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中国和日本都试图通过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来扩大自己的领土。
当时的中国清朝与朝鲜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在日本的干预下,朝鲜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3.2 中朝关系的复苏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分隔成两个国家:南朝鲜和北朝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朝关系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中朝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逐渐增加了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3.3 中朝关系的发展中朝关系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调停作用,并对朝鲜提供了经济援助。
4. 当代中朝关系4.1 朝核问题与中朝关系朝鲜的核武器开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朝核问题成为中朝关系的重要议题。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2 中朝经济合作中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援助国,为朝鲜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开发支持。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核心利益监狱学1341班阿不都沙拉木·肉孜1320410116 一,回顾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百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目能详的故事。
那么为何抗美援朝就等于保家卫国?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核心利益是什么?论述这一问题,我们还是要不可避免的简单回顾朝鲜半岛历史极其与中国的渊源。
大家比较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以百万之师攻蕞尔小邦却损兵折将,徒劳无功。
后又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征高丽再一次折戟而归,直到唐高宗时迫使高丽臣服。
高丽正是当时朝鲜半岛实力最强的政权,也正是高丽在几百年后的十世纪中期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了朝鲜第一个统一的政权。
此后历朝历代但凡是中国大一统王朝,都要使朝鲜臣服。
到十四世纪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派军援朝史称“壬辰战争”。
到十九世纪末日本再次入侵朝鲜,爆发了甲午战争,此后朝鲜便不再是中国属国,而日本则是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入侵中国!不错,朝鲜半岛地处中国咽喉,正如二战时日本首相所写田中奏折中所说:要灭亡中国,必先灭亡朝鲜!朝鲜正是入侵中国的最佳跳板,也是中国御敌的前沿阵地。
所以说,从隋到清,但凡敌对势力侵入朝鲜,中国必派兵援助。
这不仅是助人御敌,也是防化于未然,更不用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便要抗美援朝。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想必说到这儿,大家都能想到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但我要说,这是因为中国需要一个和平朝鲜半岛;需要一个平和的近邻;需要一个亲华的近邻。
也就是说,中国所要的朝鲜半岛是亲华而和平的,对中国没有负面影响也不会助敌对势力对中国施加负面影响的近邻。
二,认清现状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至今,朝鲜始终是中国在东北亚与美国对峙的战略缓冲区。
为此,中国对朝政策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持朝鲜半岛分治的现状,以及朝鲜半岛无核化,这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问题是,如果半岛分治的状况不能永久维持下去;如果无核化的局面被打破,引起东北亚局势的突变,如爆发战争或朝鲜弃中投美,中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届时中国应如何应对?朝鲜半岛分治的状况能够维持下去吗?答案是:不能。
有一句话中国人非常熟悉,那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朝韩本是同种同根同源,而且两方都有统一半岛的野心,再加上两方实力有所差距,极有可能擦枪走火,重演六十年前那一幕。
现在的朝鲜又如何呢?冷战结束后,拒绝变革的朝鲜日益成为国际弃儿。
在过去二十年里,朝鲜不惜一切代价发展核武器;近年来,又推行战争边缘政策,在周边地区不断生事。
这些不但已突破了中国对朝政策的底线,更引起美日韩的强烈反弹。
面对东北亚随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局,中国要静而朝鲜要动,中国现行的对朝政策显然已不合时宜。
朝鲜的桀骜不驯由来已久,其乖张的国际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战略动机并非深不可测。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朝鲜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决意开发出核武器。
这在冷战结束之初已经成为其基本国策,而非始于今日。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对于朝鲜“拥核”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既缺乏预见,更少远虑;相反,却限于静态思维,被动延续着以往的政策。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对朝鲜来说是一场大灾变,因为这不但意味着朝鲜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还意味着它从此只能倚赖中国来维持政权的生存。
令人惊讶的是,经济上濒临破产的朝鲜在外交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大国玩弄于股掌之上。
中国为了维持朝鲜的生存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道义代价,然而对朝鲜的内政外交却几乎没有影响力,中国不但在朝核问题上被朝鲜牵着鼻子走,甚至对朝鲜在其他方面侵犯中国利益的行径也无可奈何。
朝鲜为何敢这样,因为他知道中国不计代价援助自己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国际主义动机,而是出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需要朝鲜作为安全缓冲,以避免与美国迎头相撞。
既然如此,朝鲜何需感激中国?事实上,朝鲜敢于肆无忌惮地要挟中国,正是看准了中国政策的软肋,“如果不援助我,不为我的核武政策和国际行为买单,一旦我垮了,你就得独自面对数十万难民和美国的压力”。
中国多年来在国际社会制裁朝鲜问题上的含糊态度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核大国中国,竟然被一个经济和政治上已穷途末路的小国所挟制,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闻。
然而,人们似乎普遍接受了这样的逻辑,即中国别无选择。
其实不然。
无论从历史还是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陷入今天这种看似“别无选择”的尴尬境地既非必然,也决非没有化解之道。
中国控制不住朝鲜有其历史根源,朝鲜政权的建立是苏联而非中国赞助的结果。
在中国军队撤出(1958年)后,朝鲜就完全摆脱了中国的掣肘。
朝鲜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对主权问题异常敏感,这在朝鲜战争初期就已露出端倪(如中朝指挥权之争)。
1960年代中苏分裂后,朝鲜游刃于两大国之间,不但巩固了国家独立,还利用两大国的竞争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中国从此无法再对朝鲜内政施加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中朝之间的互不信任依然根深蒂固。
1950年代末,中苏之间展开了发展模式的竞争。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模式无法构成中国的软实力,朝鲜自然不会追随中国。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对朝鲜在中苏之间首鼠两端相当不满;“文革”初期,两国一度爆发意识形态争吵,中国猛烈抨击“朝鲜修正主义”,引起朝鲜激烈反击,朝鲜甚至以铲平志愿军陵园来泄愤。
不过,就总体而言,中朝同盟在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的支撑下得以延续。
1970年代初,双方关系出现转折。
中国基于现实主义理性调整对外政策,全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虽然中国事先向朝鲜作出了通报,但中美接近对朝鲜的心理冲击相当巨大。
在朝鲜看来,中国与朝鲜的死敌——美国修好,无异于在意识形态上自打耳光,更是对朝鲜的背叛。
这暴露出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上的一大痼疾,即对外政策究竟应该以意识形态划线,还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在此问题上含混不清往往会影响国家关系(如1948年苏南冲突、1956年波匈事件、以及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等)。
1950~1960年代,中国视苏联谋求与西方缓和的务实之举为投降帝国主义,中苏分裂后,中国又进一步将“修正主义”的苏联看作比帝国主义更为凶恶的敌人,朝鲜此时的心理与当年的中国如出一辙,既然中国可以联美抗苏,朝鲜为何不能如法炮制来对付“修正主义”的中国?从1970年代末起,朝鲜不断寻求与美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但美国不予理睬。
这是因为:中国那样的世界“大三角”地位是朝鲜所不具备的,且今日之中国也非昨日之苏联。
中美和解标志着全球冷战在亚洲的基本终结,同时也加速了苏联帝国的衰亡。
中国于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则意味着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告别了革命极端主义,从一个革命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国家。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美国决心不失时机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国际体系。
朝鲜则不同,寻求与美国和解是基于对中国的不信任,也是为了改善其安全环境,而不是为了推动“改革开放”。
但如果说中国的“修正主义”仅仅是体现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尚在朝鲜的忍耐限度之内,那么,改革开放则意味着中朝在意识形态上正式分道扬镳。
朝鲜在其内部会议以及公报中,多次指名道姓抨击中国。
中国鉴于以往极左路线的惨痛教训,对朝鲜拒不变革的僵硬路线也颇有看法。
不过,中国外交已转向务实,不再将意识形态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对于无谓的意识形态论战也兴趣索然。
令朝鲜愈益不安的是,中国在1989年全球事变(冷战结束和苏东剧变)后,不但没有改弦更张,反而为了发展经济,竭力维持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友好关系。
对此,朝鲜不可能不怀疑,且认为中国为了自身利益随时可能牺牲掉朝鲜,1990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弃权票,默许美国攻打伊拉克,1992年中国与朝鲜的死敌韩国建交,这一切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因此,朝鲜认定,中国这个所谓的“盟国”靠不住,朝鲜必须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慑敌人,也威慑中国,以保全自身。
这意味着,朝鲜从此不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棋子。
三、放眼未来朝鲜决心不计代价加速完成其早在1950年代就已秘密启动的核军备计划,意味着“先军政治”的极端化,这一政策加之苏东剧变后苏联援助的中断,导致朝鲜陷入了巨大的经济灾难。
但是朝鲜执政者对政权安危的关注超乎一切,全然不在乎民生艰难。
在朝鲜看来,战争的威胁是随时存在的,1994年朝鲜险遭美国“外科手术”打击(尽管这是由朝鲜核计划引起的);2001年小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说”;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核生化武器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这一切不可能不令日益孤立的朝鲜心有余悸。
因此,朝鲜的安全忧虑并非完全基于虚幻的想象。
但无论如何,朝鲜倾其国力发展核武,为此目的而罔顾民生并一再耍弄国际社会,最终也祸及自身。
国际社会在经历了“阳光政策”和“六方会谈”的失败后,对穷兵黩武、反复无常的金氏政权已不再抱幻想,韩国新政府的态度异常强硬,决意对朝鲜的挑衅针锋相对。
美国坚定支持韩国,并力促日韩摒弃恩怨,密切外交和军事合作。
面对陡增的外部压力,朝鲜只会在意识形态上变得更加僵硬,因而更不可能推动内部的变革。
这就大大增加了政权垮台的风险。
金正恩近期的战争边缘政策彰显出朝鲜政权内部的不稳定,但朝鲜此举未必是以战争为目的,而很可能是一种为转移国内矛盾,而试图在对外关系上有所突破的以进为退的策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其实,朝鲜早在1990年代末就已经与美国进行了秘密接触。
美国虽然迄今一再拒绝与朝鲜签订和平条约,其政策圈里却不乏自由主义的声音,主张“接触朝鲜”,以便从内部对之实施“和平演变”。
美国注意到,朝鲜从官员到民众对中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敌视,对美国则没有多少恶感。
有鉴于此,不排除美国刻意要利用中朝矛盾以及朝鲜在某种极端情况下“弃中投美”的可能性。
但就现实层面而言,美朝关系短期内出现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核武器是朝鲜与国际社会周旋的最后一张王牌,朝鲜绝不可能放弃,相反,它还会不断改进核武器的性能,以达到实战要求。
日前,朝鲜已大张旗鼓地将“拥核”载入宪法,这令半岛无核化的希望彻底成为了泡影。
这意味着,即便朝鲜迫于国际压力重返“六方会谈”,也不过是为了拖延时日而故伎重演。
因此,目前的形势已不容有关国家再对朝鲜推行“绥靖政策”,美国若在朝鲜拒绝“弃核”的情况与之建立邦交,必然损害其道义形象及在盟国中的威信。
其次,朝鲜半岛战略缓冲区是中国的重大核心利益,除非发生朝鲜自然崩溃、或在战争中被毁灭,从而招致美国势力乘机北上的情况,美国如果利用朝鲜的“弃中”心理而“联朝制中”,势必严重刺激中国,损害双方正致力于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尽管“弃中投美”很可能只是朝鲜的一厢情愿,但朝鲜决意“拥核”,为日本和韩国重整军备,以及美国重返亚洲实施“战略再平衡”提供了最佳的口实,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由此发生了不利于中国的重大变化,这是对中国利益的严重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