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播技术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82
组播报文转发原理《组播报文转发原理》1. 引言嘿,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看网络直播或者参与在线视频会议的时候,数据是怎么同时到达很多人的设备上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神奇的技术——组播报文转发。
今天呢,咱们就来把组播报文转发原理给扒个清清楚楚,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从可能遇到的问题到未来发展方向,都给大家讲个明白。
2. 核心原理2.1基本概念与理论背景组播这个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数据报文同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
就好比你在一个教室里讲课,你想把信息同时传递给好几个学生,这就是一种组播的概念。
它的理论来源其实是为了解决网络中一对多通信的高效性问题。
以前呢,在网络发展初期,如果要把同样的信息发送给多个接收者,可能就是采用多次单播(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发送)的方式,这样就很浪费网络资源。
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组播技术就应运而生啦。
2.2运行机制与过程分析咱们先来说说组播的成员关系。
在一个组播网络里,有组播源,还有组播组成员。
组播源就像是一个广播站,它要发送信息。
组播组成员呢,就像是一群等着听广播的听众。
当组播源要发送报文的时候,它不会像单播那样,针对每个接收者都建立一个单独的连接。
而是把报文发送到网络中的一个特殊的设备,这个设备叫路由器。
这路由器啊,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
它收到组播报文后,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
这个路由表呢,就像是交通警察手里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哪些路可以通向哪些地方。
路由器根据这个路由表来决定把报文转发到哪些接口。
这里的接口就好比是不同方向的道路。
比如说,有一部分组播组成员在A方向,另一部分在B方向,路由器就会把报文准确地转发到对应的接口,这样报文就能顺利地到达组播组成员那里啦。
再具体一点,路由器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叫组播路由协议。
这个协议就像是交通警察之间的通信规则。
不同的路由器通过这个协议来交换组播组成员的信息。
比如说,路由器A知道有一部分组播组成员在它的某个接口后面,它就会把这个信息告诉其他路由器。
单播,多播(组播),⼴播,详细讲解呀“单播”(Unicast)、“多播”(Multicast)和“⼴播”(Broadcast)这三个术语都是⽤来描述⽹络节点之间通讯⽅式的术语。
那么这些术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区别何在?且听下⽂分解。
——★单播★——⽹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就好像是⼈们之间的对话⼀样。
如果⼀个⼈对另外⼀个⼈说话,那么⽤⽹络技术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单播”,此时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只在两个节点之间进⾏,参见图1。
单播在⽹络中得到了⼴泛的应⽤,⽹络上绝⼤部分的数据都是以单播的形式传输的,只是⼀般⽹络⽤户不知道⽽已。
例如,你在收发电⼦邮件、浏览⽹页时,必须与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建⽴连接,此时使⽤的就是单播数据传输⽅式。
但是通常使⽤“点对点通信”(Point to Point)代替“单播”,因为“单播”⼀般与“多播”和“⼴播”相对应使⽤。
——★多播★——“多播”可以理解为⼀个⼈向多个⼈(但不是在场的所有⼈)说话,这样能够提⾼通话的效率。
如果你要通知特定的某些⼈同⼀件事情,但是⼜不想让其他⼈知道,使⽤电话⼀个⼀个地通知就⾮常⿇烦,⽽使⽤⽇常⽣活的⼤喇叭进⾏⼴播通知,就达不到只通知个别⼈的⽬的了,此时使⽤“多播”来实现就会⾮常⽅便快捷,但是现实⽣活中多播设备⾮常少。
多播如图2所⽰。
“多播”也可以称为“组播”,在⽹络技术的应⽤并不是很多,⽹上视频会议、⽹上视频点播特别适合采⽤多播⽅式。
因为如果采⽤单播⽅式,逐个节点传输,有多少个⽬标节点,就会有多少次传送过程,这种⽅式显然效率极低,是不可取的;如果采⽤不区分⽬标、全部发送的⼴播⽅式,虽然⼀次可以传送完数据,但是显然达不到区分特定数据接收对象的⽬的。
采⽤多播⽅式,既可以实现⼀次传送所有⽬标节点的数据,也可以达到只对特定对象传送数据的⽬的。
IP⽹络的多播⼀般通过多播IP地址来实现。
多播IP地址就是D类IP地址,即224.0.0.0⾄239.255.255.255之间的IP地址。
IPTV组播技术及在河南新乡联通的具体实现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多媒体服务的业务。
IPTV不仅能够满足运营商业务创新的需求,而且可以为运营商转变经营思路,实现战略转
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切入点,IPIV意味着新的用户增长方式、新的业务增长方式和更高的ARPU值。
对IPTV业务而言,组播技术是IPTV的关键技术之一,IP组播技术的实现决定着IPTV的使用效果,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息息相关。
本文从IPTV实际业务运营角度出发,结合组播技术,分析了IPTV业务在带宽、组播、认证等方面对IP宽带城域网提出的技术要求,从各角度分析总结了各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制定了改造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实现了网络对IPTV业务的承载,系统试运行取得成功,对今后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商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意义。
本文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IPTV业务发展的主要情况,分析了IPTV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对IPTV及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对IPTV组播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组播协议的讨论、组播路由方式的选择、组播复制点和认证方式的对比分析,建议在初期采用全网组播的方式,
选用DHCP认证+DSLAM复制的方式。
第四章提出新乡本地IPTV的业务需求,介绍了新乡联通IPTV目标网络的总体架构,对现有的IP城域网结构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承载IPTV网络的建设方案,实现了组播方式的IPTV全网建设。
最后对IPTV
承载网的系统进行了端到端性能测试。
IP组播在ADSL上实现IPTV业务是基于IP组播技术的。
组播技术是一种点到多点的网络技术,其目的是减轻网络负载和媒体服务器的负担。
组播方式分为静态组播和动态组播,由于实际应用中用户的需求总是变化的,所以在IPTV中一般采用动态组播。
1. 组播协议从协议角度讲,在IP组播中用到的协议由两部分组成:运行在主机与组播路由器之间的路由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和运行在各个组播路由器之间的组播路由协议,如PIM-SM、PIM-DM、MSDP和DVMRP等。
IP组播的实现主要是基于IGMP协议的,IGMP协议是第三层协议,是TCP/IP的标准之一,所有接收IP组播的机器都需要IGMP。
2. 组播地址图1 IP地址和MAC组播地址的映射从通信层次上讲,IP组播分为两个层面:IP组播和以太网组播。
根据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 Authority)规定,组播报文的地址使用D类IP地址,其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组播MAC地址的高24bit固定为0x015e,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组播地址都只能作为目的地址,而不能作为源地址来使用。
IP组播地址和MAC地址以一种映射关系相关联,MAC地址的低23位映射为组播MAC的低23位,如图一所示。
组播MAC地址和组播IP地址的这种映射关系不是唯一对应的,因为在32位IP组播地址可以变化的28bit中只映射了其中的23bit,还剩下5bit是可以自由变化的,所以每32个IP组播地址映射一个组播MAC地址。
DSLAM上实现IP组播基本原理1. DSLAM简介DSLAM(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是ADSL系统中的局端设备,其功能是接纳所有的DSL线路,汇聚流量,相当于一个二层交换机。
其在ADSL系统中的位置如图二所示。
图2 G.lite标准ADSL结构图DSLAM从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区别在于交换内核,上联口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QoS,具体如表一所示。
组播技术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组播技术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探讨组播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首先介绍了组播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搭建实验环境,进行了组播通信的实验,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组播技术能够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和带宽利用率,并适用于一对多的通信场景。
最后,总结了本次实验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组播技术、网络通信、效率、带宽利用率、一对多通信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数据需要在网络中传输。
传统的点对点通信方式在一对多的通信场景中存在效率低下、带宽利用率低等问题。
而组播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一对多的通信。
本实验旨在介绍组播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验证组播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优势。
2. 组播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1 组播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播技术是一种将数据从一个源节点发送给多个目的节点的网络通信方式。
源节点将数据报文发送到一个组播组地址,网络中的路由器将数据报文转发给加入了该组播组的目的节点。
组播技术基于IP协议实现,利用IP组播地址标识组播组。
组播组成员通过IGMP协议告知路由器它们加入了哪个组播组,路由器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组播转发。
2.2 组播技术的特点(1) 效率高:组播技术通过一次数据传输实现了一对多的通信,避免了多次点对点通信的开销,提高了通信效率。
(2) 带宽利用率高:组播技术能够将数据报文在网络中共享,减少了网络拥塞和带宽浪费。
(3) 适用范围广:组播技术适用于多媒体传输、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等一对多的通信场景。
3. 实验环境的搭建本次实验采用了基于Linux系统的网络模拟器GNS3搭建实验环境,使用VirtualBox虚拟机作为实验主机。
实验主机通过网桥连接到GNS3的网络拓扑,与其他实验节点之间通过交换机连接。
实验中使用了Wireshark工具进行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
4. 组播通信的实验设计4.1 实验拓扑设计本实验中的网络拓扑采用典型的组播通信场景,包括一个源节点和多个目的节点。
IP组播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开发了各种业务,如E-mail、TELNET、FTP、WWW 等业务,这些都是点到点的数据传输;而人们更希望在Internet上开视频会议、听现场音乐会、看实况转播等,这些是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的数据传输,需要采用IP组播(IP multicast)通信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已成为国外各种研究团体和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许多网络厂商纷纷提供能支持IP组播技术的产品,一些网络提供服务商(ISP)也逐渐提供这种高级服务,许多提供大规模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大公司开始使用组播通信。
IP组播技术的产生IP组播的概念最早在1988年出现在Steve deering的博士论文中,并在1989年Steve deering 对标准IP网络层协议进行了扩展,提出了IP组播规范;1992年3月第一次建立组播主干网MBone,IETF并成功地在组播网上举行了一次会议,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第一个WWW浏览器出现在1990年,到1993年已发展到100个WWW站点,所以组播和WWW 虽处于同一时期,但组播的发展远远慢于WWW,主要原因是IP组播通信模式需要状态相当复杂的路由器,要求路由器能提供每个群组和每个源的信息状态,并且随着Internet的越来越复杂给组播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后来,出现的一些设计精巧的组播路由协议(如PIM-DM、PIM-SM等),使组播IP包能正确而又迅速地发送给成千上万的接收者,IP组播的技术和应用开始快速发展。
目前,IP组播可以运行在任意体系结构的网络之上,包括因特网、ATM、帧中继、SMDS 和卫星,并许多应用领域,能应用在视频会议、多媒体、新闻发布和来自太空的远程实况广播。
IP组播的概念IP组播是利用一种协议将IP数据包从一个源传送到多个目的地,将信息的拷贝发送到一组地址,到达所有想要接收它的接收者处。
IP组播是将IP数据包“尽最大努力”传输到一个构成组播群组的主机集合,群组的各个成员可以分布于各个独立的物理网络上。
广播、组播、单播、多播、点播什么是单播、多播和广播“单播”(Unicast)、“多播”(Multicast)和“广播”(Broadcast)这三个术语都是用来描述网络节点之间通讯方式的术语。
那么这些术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区别何在?且听下文分解。
——★单播★——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就好像是人们之间的对话一样。
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话,那么用网络技术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单播”,此时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只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参见图1。
图1 单播:一对一单播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上绝大部分的数据都是以单播的形式传输的,只是一般网络用户不知道而已。
例如,你在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时,必须与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建立连接,此时使用的就是单播数据传输方式。
但是通常使用“点对点通信”(Point to Point)代替“单播”,因为“单播”一般与“多播”和“广播”相对应使用。
——★多播★——“多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向多个人(但不是在场的所有人)说话,这样能够提高通话的效率。
如果你要通知特定的某些人同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使用电话一个一个地通知就非常麻烦,而使用日常生活的大喇叭进行广播通知,就达不到只通知个别人的目的了,此时使用“多播”来实现就会非常方便快捷,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播设备非常少。
多播如图2所示。
图2 多播:一对多“多播”也可以称为“组播”,在网络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很多,网上视频会议、网上视频点播特别适合采用多播方式。
因为如果采用单播方式,逐个节点传输,有多少个目标节点,就会有多少次传送过程,这种方式显然效率极低,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不区分目标、全部发送的广播方式,虽然一次可以传送完数据,但是显然达不到区分特定数据接收对象的目的。
采用多播方式,既可以实现一次传送所有目标节点的数据,也可以达到只对特定对象传送数据的目的。
IP网络的多播一般通过多播IP地址来实现。
多播IP地址就是D类IP地址,即224.0.0.0至239.255.255.255之间的IP地址。
IP组播目录目录MLD (1)MLDv1原理简介 (1)查询器选举机制 (1)加入IPv6组播组机制 (2)离开IPv6组播组机制 (3)MLDv2原理简介 (3)对IPv6组播源的过滤 (3)MLD状态 (4)接收者主机的状态侦听 (4)MLD报文类型 (5)MLD查询报文 (5)MLD报告报文 (6)MLDMLD是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Protocol(组播侦听者发现协议)的简称,它用于IPv6路由器在其直连网段上发现组播侦听者。
组播侦听者(Multicast Listener)是那些希望接收组播数据的主机节点。
路由器通过MLD协议,可以了解自己的直连网段上是否有IPv6组播组的侦听者,并在数据库里做相应记录。
同时,路由器还维护与这些IPv6组播地址相关的定时器信息。
MLD路由器使用IPv6单播链路本地地址作为源地址发送MLD报文。
MLD使用ICMPv6(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for IPv6,针对IPv6的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报文类型。
所有的MLD报文被限制在本地链路上,跳数为1。
到目前为止,MLD有两个版本:z MLDv1(由RFC 2710定义),源自IGMPv2z MLDv2(由RFC 3810定义),源自IGMPv3MLDv1原理简介MLDv1主要基于查询和响应机制完成对IPv6组播组成员的管理。
查询器选举机制当一个网段内有多台IPv6组播路由器时,由于它们都能从主机那里收到MLD成员关系报告报文(Multicast Listener Report Message),因此只需要其中一台路由器发送MLD查询报文(Query Message)就足够了。
这就需要有一个查询器(Querier)的选举机制来确定由哪台路由器作为MLD查询器,其选举过程如下:(1) 所有MLD路由器在初始时都认为自己是查询器,并向本地网段内的所有主机和路由器发送MLD普遍组查询(General Query)报文(目的地址为FF02::1);(2) 本地网段中的其它MLD路由器在收到该报文后,将报文的源IPv6地址与自己的接口地址作比较。
全网组播在IPTV中的应用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和更好的观看体验。
其中,全网组播(Multicast)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输技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全网组播在IPTV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全网组播的概念和特点在传统的点对点传输模式中,每个用户都需要独立连接到服务器来获取节目内容,这种方式会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尤其在用户数量庞大时。
而全网组播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多对多的传输通道,将同一内容同时分发给多个用户,共享网络带宽资源,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和用户体验。
1. 传输效率高:全网组播技术采用数据在网络中的复制传输方式,只需要一次分发,就可以同时传送给多个用户,避免了重复传输,极大地减少了网络带宽占用。
2. 用户体验好:由于全网组播技术提供了高效的传输方式,用户可以更快地获取到自己想观看的节目,不再受到带宽限制,观看时不会出现卡顿和延迟等问题,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二、全网组播在IPTV中的应用全网组播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IPTV中,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1. 直播节目的传输:在IPTV直播节目中,全网组播可以将同一节目同时传输给多个用户,提供实时的直播体验。
无论是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还是综艺娱乐节目,用户都可以同时收看,不再受到传统电视信号的限制。
2. 点播节目的传输:除了直播节目,全网组播还可以应用于IPTV点播节目的传输中。
点播节目通常是存储在服务器中的,通过全网组播技术,可以将点播内容同时传输给多个用户,实现快速、高效的点播服务。
3. 跨地域传输:在IPTV应用中,由于用户分布广泛,有时需要将节目内容传输到不同的地域,这时全网组播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需求。
通过建立全网组播传输通道,可以将节目内容同时分发给多个地域的用户,实现高效传输。
hostB
hostA hostC
Multicast Source Router
Switch
(with
IGMP
Proxy)
Video server B
图8-4 IGMP代理的典型应用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在交换机没有运行IGMP代理时,交换机会将终端ABC的IGMP报告转发至路由器,还会将路由器的查询报文转发给下游终端。
交换机上运行IGMP代理之后,上游的查询不会被转发至下游终端,终端ABC的IGMP报告也不会被转发给路由器。
交换机自己向下游发送查询,综合终端ABC 的报告形成成员数据库,根据成员数据库的组记录形成报告发送给路由器。
路由器收到的代理报告和收到下游终端ABC的报告的效果是一样的,却减少了路由器收到的IGMP报告报文的数量,减轻了路由器的压力。
8.5MVR及其应用
本节主要讲述MVR的原理和应用。
本节主要内容:
l相关术语解析
l介绍
Router A Switch A Video
Terminal A Switch B
Video server
Video Terminal B Video Terminal C Video Terminal D Video Terminal E Video
Terminal F
Router A Switch A Video
Terminal A Switch B
Video server
Video Terminal B Video Terminal C Video Terminal D Video Terminal E Video
Terminal F。
网络组播技术(Network Multicast Technologies)组播指的是单个发送者对应多个接收者的一种网络通信。
组播技术中,通过向多个接收方传送单信息流方式,可以减少具有多个接收方同时收听或查看相同资源情况下的网络通信流量。
对于 n 方视频会议,可以减少使用 a(n-1)倍的带宽长度。
“组播”中较为典型的是采用组播地址的 IP 组播。
IPv6 支持单播(Unicast)、组播(Multicast)以及任意播(Anycast)三种类型,IPv6 中没有关于广播(Broadcast)的具体划分,而是作为组播的一个典型类型。
此外组播定义还包括一些其它协议,如使用“点对多点”或“多点对多点”连接的异步传输协议(ATM)。
组播技术基于“组”这样一个概念,属于接收方专有组,主要接收相同数据流。
该接收方组可以分配在英特网的任意地方。
TCP/IP 中的主要组播技术和协议如下所述:Internet 组管理协议(IGMP 和 IGMPv3)― 主要应用于主机及其最接近路由器之间,主机通过该协议通知路由器它需要收听哪个组播组。
组播知道 IGMP 流量中的交换机 Snoop,从而避免了组播扩散现象。
协议无关组播(PIM)― 主要用于组织分配组播流量,避免逐步路由选择回路现象。
PIM 包括两种类型:协议无关组播-密集模式(PIM-DM)和协议无关组播-稀疏模式(PIM-SM)。
其中后者较为常用。
组播开放最短路径优先(MOSPF)― OSPF 的扩展协议,主要负责处理组播路由选择过程。
到目前为止尚未广泛应用。
多协议边缘网关协议(MBGP)― BGP 的扩展协议,主要负责处理逐步路由选择过程。
MBGP 支持不同余单播和组播拓朴技术,某些交换点利用到该技术。
组播信源发现协议(MSDP)― 主要用于将 Internet 中所有组播源分配到所有RP。
如果组播源数目增长几倍时,一般不采纳该协议。
源特定组播(SSM)― 确保组播传送的可靠性,利于使用广播。
技术介绍 IP 组播目 录目 录MSDP ........................................................................................................................................ 1MSDP简介 .................................................................................................................................. 1 MSDP概述........................................................................................................................... 1 MSDP原理........................................................................................................................... 1 多实例的MSDP.................................................................................................................... 7i技术介绍 IP 组播MSDPMSDPMSDP 简介MSDP 概述MSDP 是 Multicast Source Discovery Protocol(组播源发现协议)的简称,是为了 解决多个 PIM-S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Sparse Mode,协议无关组播 —稀疏模式) 域之间的互连而开发的一种域间组播解决方案, 用来发现其它 PIM-SM 域内的组播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