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3
古典主义时期⾳乐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西⽅⾳乐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通常指18世纪中叶⾄19世纪⼆、三⼗年代的⼀段时期。
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师,他们的杰出⾳乐作品和⾳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乐艺术的“经典”。
古典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早期复杂的准备过程。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命之前经历了⼀场⼴泛的思想⾰命——启蒙运动,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化运动的⾯貌出现的,然⽽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化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乃⾄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
启蒙思想家反对传统的宗教,提倡⾃然神论;反对形⽽上学,提倡科学和常识知识;反对专制的权威和特权,提倡⾃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号。
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法国百科全书派正是⾝体⼒⾏地要以先进的哲学⽂化知识的光辉照亮⿊暗愚昧的社会。
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们思想和⾏为的基础。
布⽡洛在古典主义⽂学理论经典《诗艺》中强调“良知”或“理性”,痛斥想象和飘忽⽆常的情感。
他认为,凡是天⽣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真实的。
⽂学家要爱理性,永远不能和⾃然⼨步相离。
启蒙时期流⾏的⽂体是更富于理智的散⽂,优秀散⽂的清晰、⽣⽓、得体、匀称和优美的品质,也成为评判其他艺术的准则。
⾳乐艺术中,古典主义的⼏代⼤师,则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的⾳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
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众化的时代。
哲学、科学、⽂学和艺术开始⾯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公众。
⼩说、戏剧描绘普通⼈的⽇常⽣活。
⾳乐家也⾛出宫廷深院的⼤门,为⾳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等品质,成为⾳乐美的准则。
在启蒙运动的⼈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
社会改⾰的同时,⽂化艺术获得发展。
欧洲君主的⼴泛联姻削弱了国家民族的界限。
艺术,特别是⾳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体化的倾向。
然⽽这终究是⼀个⾏将灭亡的社会,法国⾰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了新的⾳乐时代的开始。
交响乐赏析有人把交响乐称为“玄妙的上界之音”,因为交响乐是最完备,最高级,最复杂,最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一类器乐形式的总称。
看到有的人给交响曲的定义是:简单地说,交响曲就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最初,交响曲是各种多声部乐曲的泛称。
到了十八世纪初,其涵义渐渐明确,通常就指意大利式的歌剧序曲。
其由快板、慢板和快板三个段落组成。
当这三个段落发展成为三个自成起止的独立乐章时,就具备了近代交响曲的形式。
1740年,维也纳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乐章和最后的快乐章之间,加进了一个“小步舞”乐章。
这种四乐章的作品,渐渐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典型形式。
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交响曲达到了古典主义成熟时期。
而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努力,交响乐的形式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合表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冥想和感情体验。
因此,到了十八世纪末期,布鲁克那和马勒这两个杰出作曲家又使交响乐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他们将交响乐的篇幅加长,一首交响曲经常需要演奏一两个小时。
而由于作曲技术的发展,他们的作品却并不显得冗长拖沓——这种结构的庞大,已经是一种必须了。
正因为如此,交响曲的规模通常比其他的音乐体裁要宏大,而且它的结构比较平衡,速度对比明显而又不过度,因此大多数音乐家都将这种体裁当作抒发自己深刻思想、丰富情感和社会体验的载体。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我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各式各样的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以前就很向往领略这种世界的精彩。
后来在一次色彩课上老师让我们听了一节课的交响乐,当时就很震惊,被这些优美的音乐迷住了。
所以,在这学期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这个神圣而又美好的音乐殿堂。
维也纳古典乐派1前言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里爆发了一场全欧性的、哲学和思想的革命运动一一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启蒙运动,承载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反对封建主义的观念和教会制度,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专制专权,认为旧时代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都应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箱里去”。
启蒙运动在思想精神方面启迪人民群众要提倡应用科学,提倡理性,提倡自由、平等,提倡自然,提倡博爱、共和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的进行,我们看到启蒙运动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影响,还对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也受到了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人类音乐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18世纪50年代,以欧洲维也纳为音乐文化中心,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捷克等各国的音乐艺术风格都汇集到了维也纳,并对维也纳的音乐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音乐爱好者的审美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两类音乐。
一类是原来宫廷里的贵族们自己的管弦乐队、合唱班等音乐团体,他们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严肃音乐”。
当音乐慢慢的走出了宫廷、教堂,大多存在于市民阶层家庭、咖啡馆、等一些公共场所,逐渐形成了轻松娱乐性的与市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类音乐一一“城市音乐”。
18世纪音乐家们的作品贯穿着表面相互矛盾其实质却相互补充的个性和仁爱这样两种思想,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并且超越了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差别,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特色”这样的社会环境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音乐天才。
其中,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被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总结了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家的创作经验,创作了各种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在音乐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辉煌的、不朽的丰碑。
浅析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00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00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00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
00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
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
00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哲学和思想的革命运动,即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反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与教会制度,提倡自然神论与实际道德;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应用科学;反对拘泥形式,提倡自然;反对专制的权威,提倡个性自由、权利平等和普遍教育。
他们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化领域,涉及到经济、法律、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风尚等方面。
00而古典主义时期是器乐音乐繁荣的时代。
巴罗克音乐150多年的发展,作曲家们已积累起无需依赖歌词的纯音乐的创作经验,这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风格已确立起统治地位,复调音乐尽管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已退居从属地位,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成为最为突出的两大要素。
古典主义讲求清晰和富有逻辑的音乐语言。
匀称的音乐旋律句法和段落结构,取代了巴罗克音乐旋律加变奏的装饰性旋律方法。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宝藏,它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音乐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古典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起源、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演奏形式以及古典音乐的流行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带您领略古典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典音乐的起源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初步的发展。
最早的古典作品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冈布里希和佩雷斯等作曲家。
当时的古典音乐主要以教堂音乐为主,用于宗教仪式或者神圣音乐会的演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始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比如多声部合唱和器乐音乐的创作。
这些创新为古典音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演奏形式在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开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
巴赫、韦伯、亨德尔等作曲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巧妙的构图技巧,奠定了巴洛克音乐的地位。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富于装饰性,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华丽的乐器编曲使其音乐表达更加细腻而庄严。
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形式是赋格和协奏曲。
随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古典音乐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
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等作曲家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代表。
古典主义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形式,强调音乐的平衡和对比。
莫扎特的交响乐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都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
而在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肖邦、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富有戏剧性的音乐形式,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以其热情奔放和富有激情的特点,引领了古典音乐的新风潮。
三、古典音乐的流行与影响古典音乐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音乐的创作者都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并运用古典音乐的基本原理创作出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例如,贝多芬对交响曲的创作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促进了交响乐的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复习提示:古典主义时期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和音乐家,这是本章的复习重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它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例如:主调音乐如何产生,它与巴罗克时期的数字低音有何关系;再如,歌剧在古典主义时期是怎样发展的,与它在巴罗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有何不同。
读者根据自己复习的习惯,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总结,就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本章的内容了。
一、简述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1、时间范围界定:(1)时间: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
(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
在西方音乐史上,古典音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文化特质: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二、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
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
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西方音乐史】交响乐团的发展历史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纵观整个古典音乐发展史,交响乐团的成长轨迹颇为有趣,除此之外,掌握基本的交响乐团知识对我们鉴赏和聆听古典音乐也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交响乐团的发展历史起源交响乐团的形成与发展要从17世纪说起。
在17世纪以前,乐器基本上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劳动中,如狩猎,战争,庆典祭祀,集合娱乐等场合。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序曲演变成为了交响乐的雏形,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将意大利歌剧序曲确立成为快—慢—快的三段结构,从而确立了交响乐的基本框架。
最原始的管弦乐队通常包括小提琴、长笛、双簧管、木管乐器、长号、鼓和大键琴,没有一定的规则。
这个时候的乐团规模很小,曲目也很有限。
曼海姆乐派的推动18世纪,由于乐器性能的提高,小提琴取代了小提琴加入了管弦乐队,大键琴或管风琴用数字贝斯演奏。
18世纪中期,德国曼海姆学派的作曲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创新的创作,进一步发展了交响乐的基本形式。
曼海姆音乐学校首次将单簧管引入管弦乐队。
18、19世纪,海顿和贝多芬在管弦乐队的运用上已经基本完善了中小型管弦乐队。
比如海顿使用的管弦乐队包括:木管8只,铜管4只,定音鼓1只,弦乐若干只,30人左右,没有大键琴的数字低音演奏;贝多芬的乐队包括:木管10支,铜管7支,定音鼓1支,弦乐若干支,约50人。
贝多芬扩大了乐队的规模,增加了铜管在乐队中的使用,基本上形成了两支管乐队。
另外,直到海顿,古典交响曲才最终确立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并扩展了交响曲内部的音乐结构。
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第二乐章为慢板,通常为三段体或变奏曲,具有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间段落;第三乐章常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和修整;第四乐章是快板,多为回旋曲或奏鸣曲式。
交响乐团曲目如下:
1.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因
此有很多经典的曲目,如海顿的《 交响曲》、莫扎特的《 第40交
响曲》等。
2.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作品情感丰富、旋律优
美,如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 第五交响曲》等。
3.现代音乐:现代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勋伯格、
韦伯恩等人的序列音乐、约翰·亚当斯的 时光之砂》等。
4.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品主要表现各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
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 俄罗斯民歌》、艾尔加的《 威风凛凛》
等。
5.歌剧:歌剧是交响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经典的歌
剧如莫扎特的 唐·乔万尼》、普契尼的 波西米亚人》等。
6.舞剧:舞剧也是交响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柴可夫斯基
的 天鹅湖》、德沃夏克的 水仙女》等。
7.电影音乐:电影音乐也是交响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包括约
翰·威廉斯的 星球大战》主题曲等。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音乐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是追求简洁、优雅和对称的音乐结构,注重音乐的平衡和清晰度。
本文将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起源、发展、代表作品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与背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起源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是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回应和反思。
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开始兴起,人们对于自然、理性和社会秩序的追求成为主导思想。
这种思潮也影响到了音乐领域,使得音乐开始追求简约、对称和秩序感。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1:作曲家与作品-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交响曲第94号》(《惊愕交响曲》)- 早期维也纳乐派:朱塞佩·托马蒂(Giuseppe Tartini)、卡尔·菲利普·埃玛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全盛期维也纳乐派: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后期维也纳乐派: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2:乐团与音乐形式- 小型乐团: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团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组成,成员相对较少,约30人左右。
- 交响曲: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通常包括四个乐章:快板-慢板-舞曲-快板。
- 室内乐:小型乐团演奏的音乐,包括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形式。
三、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1:音乐结构的清晰和平衡: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对称、简洁和有序的音乐结构,使用对位法和层次感来体现音乐的平衡。
2:旋律的简明和优雅: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简明流畅的旋律,注重旋律的优雅和抒情性。
3:节奏的规范和精确: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注重节奏的准确性,音乐节奏明确且有规律性。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乐复习题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乐复习题主要内容:古典主义时期⾳乐的主要特点,歌剧、器乐的发展情况及主要⾳乐家介绍。
复习提⽰:古典主义时期确⽴了主调⾳乐形式,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和⾳乐家,这是本章的复习重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它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例如:主调⾳乐如何产⽣,它与巴罗克时期的数字低⾳有何关系;再如,歌剧在古典主义时期是怎样发展的,与它在巴罗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有何不同。
读者根据⾃⼰复习的习惯,进⾏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总结,就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本章的内容了。
⼀、简述西⽅⾳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化特质?1、时间范围界定:(1)时间: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乐的古典主义时期。
(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
在西⽅⾳乐史上,古典⾳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化特质:强调⼈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权平等。
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由、平等、博爱”,关注⼈的本性和情感。
⼆、简述古典主义时期⾳乐的整体风格特征?1、⾳乐从教堂步⼊宫廷,并逐步⾛向社会,⾛向民众。
2、⾳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法为主,采⽤的是主调⾳乐形式。
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
3、确⽴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型,⽽是以短⼩对称的2、4⼩节(也有3、5、6⼩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整型乐句结构。
⾳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然界中的⼈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
交响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ism Ages)是指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
的音乐。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
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
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
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
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
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
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
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
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
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
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
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史上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第一交响曲》问世的
1759年为标志。
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复调音乐作曲大师,他们的乐队写法依然遵循着过去的传统。不过,他
们作品的乐器组合还是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开始形成的音乐趣味的变化。首先是他们
总结了过去作曲家的成果,最后确立了弦乐器一组在乐队中的地位,即在乐队中使用小提琴
一族乐器,与此同时,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的胚胎也出现了——双簧管和大管成为听众
的宠物,横笛取代了竖笛;法国号和小号成为乐队的常用乐器。此外,巴赫在乐队中往往加
用抒情双簧管和猎角;亨德尔则加用竖琴。但是,巴赫和亨德尔都还没有意识到各种乐器、
特别是整个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各自独有的特点、而且,对木管乐器和铜管
乐器的采用往往有偏多的倾向;其组合之不定规也特别突出。
巴赫的乐队完全建立在多声部和复调结构的基础上,正如他的声乐创作一样。他的乐队中
的键盘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甚至部分铜管乐器的表达手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种
单一的、彼此间极其相象的方式——他让木管、铜管与弦乐器演奏同一类型的乐句,即用一
种乐器接着模仿另一种乐器的乐句。巴赫的乐队采用各种自由的乐器组合,例如,他的六首
《勃兰登堡》协奏曲使用的乐队。没有一首采用同样的乐器组合。巴赫使各种不同方式的组
合在各种巧妙的连续程序中互相对比,在音响上造成了非常多样化的感觉。巴赫的乐队所具
有的这种特征,不但使他的每一部作品具有不同的色彩,甚至每一乐章都在变换色彩。
亨德尔的创作非常多样化,特别是因为他还创作了大量“应时”的作品、因此他时常要求扩
大乐队的组合,并不断加用一些在当时已属古老的乐器(例如诗琴和低音古提琴等)和一些刚
刚开始在乐队中争地盘的乐器(例如竖琴和曼陀林等)。他为庆祝英国的某次战争胜利而写的
《焰火音乐》,为供大型乐队在露天演出起见,除了弦乐器相应地增多之外,管乐器方面竞
用到九个小号、九个法国号、二十四个单簧管、十二个大管和三个定音鼓。亨德尔是惯于运
用这种规模过分庞大的乐队的。像这样扩充的乐队后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又有了新的发展。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
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
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
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第一
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
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
——定居在德国的著名捷克作曲家斯塔米茨,在海顿的《第一交响曲》之前已经写了近五十
部同类作品,可惜他的功绩几乎全为后世所遗忘。斯塔米茨的乐队除长笛、双簧管、单簧管、
法国号和小号各用一对外,大管却用四个;莫扎特则完全确立管乐器的双管关系,把大管也
缩减为一对。随着这种乐队的形成,各种乐器也开始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能在乐队中起着互不
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前的乐队那样让所有的乐器都演奏同样的旋律,例如华丽的乐句从
这时候开始便很少交给铜管乐器演奏了;乐器的组合方面也不像从前那样一个乐章只限于采
用一种组合方式,而是随时在变换着,这样一来,乐队的色彩可以随时地、而不是逐乐章地
变换着。海顿和莫扎特为这种古典乐队创作出许多非常有名的交响乐作品,并为交响音乐领
域的新纪元奠立基础。总括地说,交响乐队的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现代的弦乐器出现开始(在
十七世纪,后来逐渐组成弦乐队),第二个时期则以取消数字低音、建立古典乐队算起,因
此也有人认为现代乐队的形成过程是从古典乐队的确立开始的。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
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
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
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贝多
芬的某些交响曲虽然也曾采用过类此的乐器组合,但是他只是偶然才用到四个法国号;他的
《第九交响曲》的乐队编制;在当时算是特别庞大的,但是在浪漫派乐队中,像这种规模的
乐队已经变成正常了。同在这个时候,法国在歌剧方面也形成了一种“大歌剧乐队”,这种乐
队在木管乐器组加用了所有的变形乐器,包括短笛、英国管和低音单簧管,但是低音大管却
还很少用到。铜管乐器组除了大号还保存它原有的古老蛇形之外,所有的乐器组合已经近似
今天的乐队;但是其中加用两个活塞短号以加强两个小号。打击乐器组包括当时所有的乐器,
甚至还用到排钟和管钟。此外,弦乐器的数量较多的乐队还加用一个或若干个竖琴。这种大
歌剧乐队是由斯邦提尼和梅叶贝尔完成的。后来这种大歌剧乐队还被柏辽兹用在他的交响乐
中,并把它扩展到非常不可思议的、甚至现代的乐队部未能超越的规模。在柏辽兹的乐队中。
木管乐器起着非常重要的、有时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对铜管乐器的运用也特别加重。例
如,他那著名的《安魂曲》的乐队,弦乐器组共有一百零八人,管乐器方面有长笛四个,双
簧管和英国管各两个,单簧管四个,法国号十二个,大管八个。整个乐队共由一百四十人组
成。除了这个主要的乐队之外,柏辽兹同时还在剧场的四角另外安置四个由铜管乐器和打击
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以象征“末日的审判”。像这样的乐队规模的确是非常少见的。柏辽兹的
这种过分扩大的乐队造成了在音乐会演奏的实际困难,而且也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他的大型乐队并没有得到后辈作曲家的赞许。但是像柏辽兹这样扩大乐队的做法,对乐队的
发展也有影响。瓦格纳对这一类型的乐队就很感兴趣,而且他在早期的歌剧中,特别是在歌
剧《黎恩济》中还为这种类型的乐队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后来瓦格纳建立起一种管乐器(特
别是铜管乐器)占优势的乐队。瓦格纳把每一种木管乐器的数量各增加到三个,这样便使音
色相同的一类乐器得以奏出三和弦中的每一个音,也就是说,可以奏出整个和弦。他还加用
英国管、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这样木管乐器组便趋于完备了。在瓦格纳之前,上述这三
种变形乐器的应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只是到瓦格纳手里,这些乐器在乐队中的正式地
位才被最后确定。铜管乐器方面,瓦格纳新增加了低音小号、低音长号、四个所谓尼伯龙根
大号和一个大号。弦乐器方面,瓦格纳在完成《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便把它的总数规定
为六十四个。瓦格纳的乐队必须用这样多的弦乐器才足以与管乐器保持平衡。
在瓦格纳之后的作曲家,例如布鲁克纳和马勒,特别是理查·施特劳斯,在运用乐队方面
都是继承瓦格纳传统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交响诗《英雄的一生》所
采用的乐队也非常庞大,其中弦乐器不少于六十二个,木管乐器包括变形乐器在内几乎各有
四个,铜管乐器有八个法国号、五个小号、三个长号、一个中音大号和一个低音大号、打击
乐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军鼓和钹等。